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根据教育部、中国科协有关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的通知精神,研究生院拟面向新入学的2014级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主要形式如下:专题讲座、导师宣讲、自学。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良好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良好学风是一所高校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是一所高校凝聚人心、建设现代高校的重要环节。太原理工大学秉承自身优良传统,根据教育部规定,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诸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守岗敬业等等优良道德,留下一段段传奇,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后来人与继承者,怎能丢弃先人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学校的宣传与自身的学习,我懂得了学术道德对于一名研究者来说尤其重要,良好的学术道德才能推动、维护学术界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尤其重要。而这一阶段也是初涉研究领域者灌输良好理念的好时机。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在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风气和原则等等。在科研领域的学风即包括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态度和原则,也包含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我国最早论及 “科学精神” 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 1941 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1996 年中国科协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2011 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规定,有的是明文规定法律约束,有的是不成文的道德约束,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遵守。当今社会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不得不说,有一些人肤浅的理解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过分的以经济成果来衡量,从而导致一些人为完成经济指标而不择手段。同样在学术研究中一些高效教授或领导为荣誉或其他原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这样必然导致学术研究的混乱,最终他们自身也受到严厉的惩罚,自食恶果。韩国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学术造假,骗取高额科研经费,最终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西南大学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
问题的定性结论,决定取消黄庆教授的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学位办备案。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更应该让我们这样初入学术研究门槛儿的学生引以为戒。这也更加显现出进行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必然性。
通过系统学习,我懂得了无论在研究的初期资料收集,过程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还是研究尾声的论文写作,都有相应的规范与准则,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坚决遵守。科研中的规范的确纷繁复杂,但只要我们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贡献明确的理念,并且相互尊重其科研观点,认真接受其他同行的质疑与批评,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科研环境与氛围。大家共同努力,为知识的大厦增砖添瓦。
同时我们应该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以便甄辨是非,不越雷池。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出了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七种表现形式: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在中国著名生命科学家邹承鲁看来:在我国学术上的不端行为还应包括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等。
如何防止科技活动中的不良行为?
1. 自律 要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律作用,积极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
2. 监督 要发挥研究团队在防治不端行为中强化互相监督的作用。
3. 教育 要强化防范不端科研行为的教育和引导。
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对于初次涉足的人来说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不怕苦不怕累,勇登知识的高峰,这是一项庄严而圣神的事业。一切的弄虚作假行为都是对知识的亵渎。一般,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的降低和愚人的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假冒学历和假冒文凭;学位和权利的交易等等。
学校在进行这一教育过程中,用多种方式进行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通过放映天津大学教授对新生的教育视频,以国内外各种事例为佐证,说明学术中的造假、剽窃、抄袭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同时也污染亵渎了知识的神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充满规范的科学研究氛围才能保障科学技术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才能在科学的路上越走越远。天大教授在讲述过程中提到了论文发表过程应该注意的的事项,就是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同时在引用其它论文中应该注明出处,对一些图表的引用甚至需要取得作者的允许。论文发表之前应该让导师过目,在作者的署名过程按照对实验的贡献程度确定作者顺序,不能盗用别人的实验数据作为自己的数据。我知道对于一个走在学术起步阶段的硕士生,其中的规范条款知道的不是很多,需要在以后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术道德学习,做一个有学术道德的学生。
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因此,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
进行学风建设,能让同学们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充分利用校园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意识和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学风建设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太原理工大学的校训是求实创新,作为一名工大学子,我们有必要为学校的学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将作为良好学风内在的受益者,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良好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熏陶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刻苦努力,积极向上。而良好的学风需要教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良好的校园学术风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的管理措施,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学风建设就是要“教”“学”“管”结合,归根到底要立足于学生、见效于学生,并以学生的学风变化为根本的检验标准。作为研究生这个大型的知识团体,做好学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
研究人员来说更是重中之重,良好的习惯引导我们勇登知识的高峰。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风建设与科学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良好科学道德的同时应该抓紧学风建设,巩固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良好的学风带动下,相信也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道德。同时加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也促进个人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这两者的建设应该在初入这个领域的人入手,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该从初入者抓起,从源头教育他们要树立良好的道德与学风,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列举违反科学道德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事件,从而树立起道德准则不可越线的理念。
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理想与目标。这也是高校进行这项宣传教育的目标。作为刚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我们应该认真按照学校的指导,好好参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相关活动,并从内心深刻的理解,学习。最终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学风,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这样才能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光明。
经过这段时期的学习,我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深有体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应该持续进行,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研究者个体之间应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学习环境,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应该坚持原则,用我们得到的真实数据写好我们自己的论文。作为一名研究新生,我们应该恪守学术道德,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多看文献,多动手实验,勤于思考,多做总结,勇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对于同一研究领域的别人的文章要客观评价,不诋毁,不抄袭,
从中汲取闪光思维,用于自己的实验。同时要多多向自己的老师和师兄学习询问,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也要踏踏实实做实验,认认真真做总结。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尊重科学的事实,并践行学术道德。要诚实守信,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主动的维护学校的学术声誉,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要知道假的终究是假的,时间会证明一切,但一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声誉,还有老师学校更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声誉。我们要有大局观,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欲而影响整体的形象。“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次的污点也许永远都洗刷不掉,衡量一下,孰轻孰重?所以,在一开始就要养成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优良的学风的习惯,它会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生,无论今后我们是否从事科研工作,良好的道德品质都会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的行进。最终取得人生的胜利。
我们应该真正的明确,投机取巧换不来真正的学术成果,唯有实实在在的做,踏踏实实的干,要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才能有所建树,有所收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继承与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大力弘扬他们的优良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释放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201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