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来源:华佗小知识
1

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唐相恩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 210046)

前言:

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在长达近百年的统治时间里,因文化认同、民族歧视、官吏选拔别有它途等因素,科举制在官吏选拔的作用微乎其微,元代科举制时断时续、长达40多年的中断,这使得元代科举制在中国的科举制度史上极为特别。鉴于此,本文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发现研究中的成就和不足。

研究阶段

自1984年许凡发表《论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一文至今,学者对于元代科举制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2000)这一阶段研究论文和著作较少,学者关注元朝科举制度的点也各有不同,而且学者们研究元代科举制大多只是为了研究其他主题的需要而对其有所提及或者兼论,因此缺乏许多正面的研究,对具体史实的阐述也缺乏历史性的语言,但这一阶段打破了人们“从隋唐开始,中国历史各朝代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是科举”的固有成见,正如1984年许凡在《论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一文摘要部分所言,在元代科举制昙花一现,“由吏入官”和蒙古贵族世袭制度是主要的选官途径,这在中国科举制上绝对是例外。如前所述,这一阶段学者主要还是为了研究科举制有一定相关性的问题而不得不对科举制有一定的阐述和说明,如1993年《诗经》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出版的《诗经与元代科举制》相关论文集,研究的重心还是放在诗经上,元代只不过是诗经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再如黄仁生1995年发表的《论元代科举与词赋》,查看文献可知,作者研究的重心还是词赋,只是元代科举制特殊的背景而已,尽管这一时期研究仍处于较初始阶段,但仍有学者对元代科举制有独特的研究关注点,如有历史学科背景的桂栖鹏在1994年发表了《元代色目人进士考》,对元代番汉左右两榜进士制度有比较细致的论述和考量,2000年其又发表了《元代进士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的动向》,关注点特殊而有趣,同样有趣的还有1997年朱瑞平发表的《元代科举与私试》,作者对元代地方学校在乡试、会试之前进行类似模拟考试性质的私试进行了探究,关注点也比较特殊,这一时期仍有学者对元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研究,如被引数量比较高的1998年徐黎丽公开发表的《略论元试制度

唐相恩 121060059 管理学院

2

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的特点》一文。

第二阶段(2000-2010)这一阶段学者对元代科举制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具体表现在论文的总量、研究的系统性、研究的地域特色和研究的视角几个方面,这一时期通过知网检索到的直接相关的文章总数为18篇,相对于第一阶段的寥寥几篇有了在论文的数量上有所进展,其次在研究的系统性上,学者对元代科举制度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桂栖鹏在2001年公开发表的《元代的蒙古族进士》和《元代殿试有无黜落问题再探》两篇文章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基础上对元代科举考试的程序设置和安排以及其他问题有了更具系统性的研究,2001年王风雷《补论元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也承继了第一个阶段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元代科举制度的基本风貌,同时此时的元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也更具地方性特色,如桂栖鹏元代科举民族史的研究和2002年蒋建国《元代湖南科第盛况探悉》,以及《元代江浙乡试题考》对江浙乡试的关注,都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在研究视角上,研究学科视角更加广泛,除了历史学视角,还有文化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如2001年柏红秀发表的《元代游士与散曲》和2007年张祝平的《元代科举诗经试卷档案的价值》,以及2009年龚贤的《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等都是从文化学视角来看科举制的间接影响和科举制内部的文化内涵。而2009年吴志坚发表的博士论文《元代科举和士人文风研究》则是从社会学领域分析了科举制元代文人雅士文风的直接影响。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的研究论文为刘额尔敦吐,蒋集峰发表的《时断时续:元代科举研究》和李蓉岚的《论元朝科举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两文,对元代科举制有了一个全面的研究,承继了第一阶段许凡等学者的研究,也影响了2010后对元代科举制读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0至今)这一阶段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而言,对元代科举制制度的研究更加具体,关注的范围也更加全面,对科举制度的特点,参与者,影响,内容,制度安排方面有了更为细致的研究,研究的视角则有一定的统一,相对于比较分散的前两阶段而言。在论文总量上比第二阶段稍多,可见学者对元代科举制的表现出持久的关注,而且从学者发表文章的频次来看,这一时期学者的对其关注度上升了,仅仅2011,2012两年,尹芳芳连发《元代乡试对江浙行省的士人心态影响》、《江浙行省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的动向》、《元代江浙行省乡试初探》三篇文章明确了元代科举制度安排下江浙行省的乡试的参与者、影响和内容,这也体现了区域研究特色依然是这个阶段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关注点是元代科举制的参与者,即考生和考官,如《元代科举中的多族、师生与同年》和李超的《元代科举文献考官批语录及其价值》以及尹芳芳的《元代乡试对江浙行省的士人心态影响》、《江浙行省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的动向》两篇文章,另外对考试内容、考试安排、科举制的影响的研究则比较分散,也表现出这一阶段新的研究关注点,如贾伟《元代科考题—策论》和余来明的《元代科举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培育》和《元代科举考试以经义命题的意义及影响》,这种新的研究方向可能引领接下来学者对元代科举制的研究。

研究层次

对元代科举制度宏观层面的研究,这一层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元代科举制实行的背景或原因、特点、程序设置、影响以及与和其他朝代的比较。许凡和桂栖鹏以及徐黎丽等

唐相恩 121060059 管理学院

3

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学者都指出了元代科举制的特点:实行的时间短、时断时续、规模小、录取人数少;仅限于文职考试、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不是元代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对于民族歧视这个特点也有学者认为在考试程序设置上充分考虑到“番汉文化”基础,是一种民族均衡的策略,考虑到了民族和区域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元代科举制长达45年未实行的原因及实行的原因分析上,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有:元代民族众多、统治地域辽阔和元代统治阶级轻视科举、崇尚实用、以及元朝统治者忙于南征北战,没有条件实行科举等原因,同时学者龚贤从文化根源上分析了这一原因,作者认为长期不实行科举主要基于蒙汉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差异,伴随着民族融合和蒙主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的深入,实行科举制渐渐成为一种必要的笼络汉人的方式。在为何实行科举制的原因分析上学者意见比较统一,都认为是民族融合和统治中原的需要以及由吏入官制度导致日益严重的吏治,在考试程序设置上,学者们都认识到元代的科举依前例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种,每三年开试一次,考试科目上还是四书五经,而教材参考书则指定为朱氏章句集注,理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强化,同时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也区别对待,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化水平的实际,在元代科举制的影响上,学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科举制对于缓解满汉矛盾、改善吏治的作用微乎其微,也有学者认为元朝之所以短命也正基于此,同时学者如张伟、陈·巴特尔、李莉、李蓉岚也看到了科举制对于多民族国家精神的培育、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教育的发展、以及对明清科举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科举制度的比较上厦门大学的刘希伟在2014年发表的《辽、金、元科举制比较研究》一文中充分比较了元代科举制和辽金科举制在科举功能认同度、科举程式、所设科目与内容及登科人数和面向的民族几个维度分析并阐述了这种差异。

在考试内容上对元代科举制度微观层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考试参与者的研究,具体包括对考生、考官以及他们行为及所留作品,另有对考试内容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在考生、考官以及他们行为和作品和彼此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桂栖鹏对元代蒙古、色目人状元及进士的事迹考据,有萧启庆对于元代科举中的多族师生与同年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尹芳芳对于元代江浙行省士人心态的研究、以及尹芳芳对于江浙行省乡贡和进士子啊元末明初的动向研究,对于考试内容上的研究有余来明对元代科举考试以经义命题的意义和影响的研究,以及贾伟对元代科举制中专门对汉人设置的试题----策论的研究,同时日本学者渡边健哉则对策论反应的社会问题,诸如赈灾和货币问题有一定研究,并从策论的侧面试图找出更多明朝取代元朝必要性的社会问题节点,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元代科举考试的诗经相关的问题,如张祝平的《元代科举诗经试卷档案的价值》一文,同时学者王宇则在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的国际会议上对《春秋明经》和元代科举的《春秋》经义发表了观点,指出了重要的区别点朱氏章句集注的存在与否,并阐述了其对这种变化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的看法,还有学者如李超对科举考试中的考官批语表示出比较强烈的兴趣。

研究现状与不足

通过以上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学界对元代科举制的研究总体而言已臻于完

唐相恩 121060059 管理学院

4

元代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善,对元代科举制度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维度的有了足够的把握,对史料的收集也比较充分,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学者的研究视角比较分散,虽然日趋集中,但总体而言研究视角分散,历史资料的整理和考据占比较大的部分,对于制度的总体把握上各家的研究趋同,论点论据趋于一致,只是表达方式、词语运用上有些许区别,另外大部分学者对元代科举制缺乏跟踪式和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这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有欠缺,除了桂栖鹏和尹芳芳等人。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发现这一领域缺乏系统性的观点和著作,这也跟研究的方向和视野、视角上的分散上有直接相关。总体而言,跨学科的、系统的、对具体事实的更准确和新角度的研究将成为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期待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元代科举制度》研究著作有望在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

参考文献

[1]许凡.《论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1984.J [2] 《诗经与元代科举制》.1993.C [3] 黄仁生.《论元代科举与词赋》.1995.J [4] 桂栖鹏.《元代色目人进士考》.1994.J

[5] 桂栖鹏. 《元代进士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的动向》.2000.J [6] 朱瑞平.《元代科举与私试》.1997年.J

[7] 王风雷.《补论元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问题》.2001.J [8] 蒋建国.《元代湖南科第盛况探悉》.2002.J [9] 尹芳芳.《元代江浙乡试题考》.2002.J

[10 ]张祝平.《元代科举诗经试卷档案的价值》.2007.J [11] 龚贤.《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2009.J [12] 蒋集峰.《时断时续:元代科举研究》.2007.J [13] 李蓉岚.《论元朝科举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2010.J

[14] 尹芳芳.《元代乡试对江浙行省的士人心态影响》、《江浙行省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的动向》.2011.J

[15] 尹芳芳。《元代江浙行省乡试初探》.2012.J [16] 贾伟.《元代科考题—策论》.2013.J

[17] 余来明.《元代科举考试以经义命题的意义及影响》.2014 [18] 张伟.《元代科举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培育》.2014.J [19] 渡边健哉.《元代科举的“策问”和“对策”》.2009.J

唐相恩 121060059 管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