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 京味小说 幽默 艺术成就
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
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然而落后的方面也表现出了北京人思想的保守和传统的封闭性。市井是泛指下层市民,属于小城市中的小商贩,职员,匠人,搬运工等。他们生活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这群劳动人民一面保持着朴素勤劳的美德,又受传统规范的禁锢。这三种形式从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所谓“京味” 特征主要描写的属于这一阶层。
二、京味的主要体现并举例说明
老舍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对民俗的了解,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得小说透有的地方色彩,另外,老舍作品中的最大特点是文章的语言艺术风格。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作为京味小说的文学语言,经过加工,形成了丰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
1、老舍作品中的京味首先体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在其描绘北京的生活经验所呈现出的场景风致,文化情趣,生活百态,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例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描写的是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以北京人祥子、虎妞等为描写对象,体现下层市民在旧北京文化下的生活艰难。中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虽然描写的是普通生活俗事,却都是真实生活写照。这些代表作故事全是发生在北京,有许多地方还是北京的真实地名,可以看出他对老市民各个角落的熟稔程度。老舍这样呈现出的故事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散发着“京味”气息。 2、作品还体现在对北京文化结构的揭示。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谦和,温厚等,这是北京人的气质。也是一种文化性格。老舍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的欣赏陶醉,又因这种美的丧失而产生的感伤情绪。这种沉痛批判和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呈现出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3、主要体现在老舍文章的语言艺术上。
《骆驼祥子》是最鲜明突出的京味特色,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檐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4、举例说明
京味在小说语言上的主要体现:身为北京市民,身上的这种特有的北京特质,既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又是对自我的嘲讽。所以这种幽默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自我批判。语言描绘上,运用俗白的方言,鲜明地描写社会风情,朴实自然。这就是“京味”的重要表现。“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老舍著,《老舍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出
版,第59页。](《骆驼祥子》)这是多么典型的旧北京妇女!正符合着虎妞的身份与性格。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这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老舍著,《老舍小说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87页。]
(《骆驼祥子》)这就是酷暑中的北京老城,老舍用这样俗白,生动的北京口语来形容描写,才能里外地裸露出它的真面目吧!“福海的个子可不小,所以很能吃呀!一顿糊搂上三大碗芝麻酱拌面,有时候还不很饱呢!就凭他这么个吃法,他再有我这么两份爸爸也不中用!”[老舍著,《我这一辈子》,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173页。](《我这一辈子》)还有什么语言能如此维妙维肖地把这老北平下等巡警又当爹又当妈的复杂感情抒写出来呢! 从以上实例可以清楚地看出,老舍使用的北京白话口语之所以能对充分北京地域化了的艺术对象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北京方言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域色彩的部分,恰恰是北京话口语。北京话口语还吸收了文人语言、贵族语言、宫廷语言的诸多语汇和语法形式,这就使它成为汉语方言区普遍接受的一种方言口语。老舍在京味小说文学语言体系的建构上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所以,从三十年代起,老舍的京味语言就成为了人们评论老舍作品的中心话题。
三、老舍京味小说的成因
老舍的小说大都是以北京话写北京的,写北京的市民,北京的景物,北京的变迁,风俗习惯,人情世态。老舍先生对于北京城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我们看到作品中的“京味”深深打上了北京城的印记。小说以展现市民生活为焦点,无论是从创作内容还是从创作方式,都表现着各种景象,各色人物都活跃在老舍的笔端。而在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京味”风格中,又展现着浓重的北京情节,纵观小说的地域特色,北京文化的心理揭示,和方言的熟练运用,形成了如此极具特色的“京味”。
首先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老舍先生出生于老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老舍出生第二年,父亲战死,从此一家人靠母亲零售劳力来养活。这种家庭使得老舍从小性格内向,这一段贫民里艰辛的少年生活,使他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感情深厚,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因为从小就熟悉市民生活,喜爱流行于传统的市井模式,所以他的文学语言多是北京的方言土语。同时他的作品诙谐幽默、温情动人,这和年少时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关系。其次是满族文化对老舍的影响。京味小说作者所描述的是明初以来的北京文化,在“成因”中历史因素显然占据很大的空间。
由于出生于清末的一个贫困旗人家庭,“八旗制度”了人身自由,于是他们用文学和曲艺来将精神生活艺术化。清王朝戏剧性的覆灭,使得贵族文化大量流于民间,又有满汉文化的融合。最后,“五四”运动使老舍精神上收到极大的影响,开阔了他的眼界。“五四”运动期间,他在关心国内形式的同时,大量阅读了文学巨著,这些国外巨著的创作态度和现实主义思想了他,因而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进驻了他的思想。
由于时代民俗风情的浸润,在不同的人物个性中显示了相同的文化蕴含。同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拨开了他的心智。在新文动的激荡下,他开始运用白话写作,为他的文学的俗白和凝练创造了平台。 四、老舍对京味小说的艺术贡献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京味十足。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出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的象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京味文学”奠定了自己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后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鉴,更使得他对京味小说做出了重大的艺术贡献:
1、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在他之前,中国虽然有些京都生活,北京风情之作,但是却没有多少京味特色。老舍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的作家,无论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开创之功。纵览北京低于文学的历史,是老舍第一个从文化的视角对北京社会做出了全面的审视,明确的提出了“北京文化”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绝妙的艺术概括和把握。老舍的“北京情结”诱导着他去不断地拓展着前辈作家所开掘的带有浓郁北京地域色彩的题材,并在这种题材的拓展中实现了京味小说“市民文学”的定位。
2、老舍对京味小说的主要贡献还表现在他对京味文学语言的形成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老舍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从人物对话到作家的叙述语言,包括陈述、说明、交代与描写,通通采用北京话口语,用北京话叙述北京的故事,描绘北京的风物,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全融为了一体。因而他的京味小说被称为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神韵上,无人超越。这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他的小说全景式地展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市民生活,称为了北京文化的象征。 3、老舍还完成了对京味小说总体艺术风格的定位。
浓郁的北京平民化生活的世俗风味,又来自于其画面、人物、故事,风貌的明朗与朴拙,来自于作者对这些融和了北京地域风情和世俗风味艺术对象的温情和幽默态度,也来自于其传统的叙述方式和俗白的文学语言。总之,他是以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的“京味”。
老舍“京味”小说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如今老北京传统的京味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迈过,我们仍能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怀念老北京逝去的一切。因为这些,使得“京味”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1] 老舍.《老舍选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 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 冯燕庆.老舍作品的京味[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0. [4] 佟家桓.老舍小说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5] 孔庆东.老舍与国民精神[J].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二】 关键词:老舍 京味 文学创作
摘 要: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开启了现代“京味”文学的先河。他的作品也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北京城是老舍写作的生活素材,他塑造了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新派、正派或底层平民,老舍都用“京味”写活了这些人物。他的作品展现的是北京的风俗民情,写的是北京的人,说的是北京的话,讲的是北京人的故事,呈现出浓厚的“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老舍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但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作品的幽默风、“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京味”,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开启了现代“京味儿”文学的先河,他的“影子”即他的生活阅历,以及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乡土的眷恋,都深深地潜入他的创作中,因而也成就了他“京味”文学创作的风格。
一、老舍用“京味”写活了市民人物形象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逝世在北京。北京城和北京人是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尤其是他笔下的“市民世界”,这是他“京味”的一大特色。在老舍的一生当中,他用他大部分的小说构筑了北京城内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的各阶层人物,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三教九流、五行八卦各色人等无所不包。他笔下的市民世界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北京文化的一种象征。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包括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形象系列。在这四类市民形象中,写得最成功的是老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那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人物老马,他所信奉的是得过且过的生活信条。这样一个角色,不由地使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阿Q。写于1932年的长篇《猫城记》,是一部寓言体小说,作者构设了一个荒诞的世界,通过写“猫民”们种种保守愚昧和非人性的性格,映射了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和环境,但通过阅读,我们依然能读出老舍的“京味”,读出北京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这类人物还有《牛天赐传》里的牛老四,《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离婚》里的张大哥等。老舍用十足的“京味”写出了这些老派市民身上的劣根性。他们虽然是北京城里的人,但骨子里是农民,他们身上载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很旧派,很保守、闭塞。老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不仅揭示了老牌市民身上的惰性,而且也实现了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老舍对市民文化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各种味儿体验得非常深刻、真切。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败类和丑恶现象,老舍毫不吝惜讽刺之笔,予以辛辣地嘲笑和批判。这种态度表现在他的小说中便是对新派市民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中,都出现过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如兰小山、丁约翰、祁瑞丰、冠招娣等。这类形象中写得最丰满的是《四世同堂》中的反面人物大赤包。她凭着自己的奸诈狠毒,捷足先登,当上了北平妓女检查所的所长。她勾结地痞流氓,干尽伤天害理的勾当。
她死心踏地的效忠侵略者,向日本人告密,竟达到了“消息假而心不假”的地步。她拼命“工作”,竟达到了要随身带鸡汤以滋补身体的地步。老舍写此类角色,即使采用的是漫画式的肖像描写,读来也会令人感到“京味”十足,鄙夷不屑和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可以看出,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在批判传统守旧的同时,还对这些新潮人物也进行了强烈的嘲讽和批判。
老舍很注重社会的教化功能,于是,在他的笔下还出现了正派或理想市民的形象。无论是《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还是《二马》里的李子荣,他们都是侠客兼实干家,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老舍自己的理想。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还塑造了一群城市贫民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祥子、老车夫老马,中年车夫二强子,妓女小福子,《我这一辈子》中的老巡警,《断魂》中的沙子龙,《四世同堂》中的车夫小崔等,他们是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为生计而奔波、而劳累、而死亡。尤其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这是底层市民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凭着自己的年轻力壮,凡是靠卖力气吃饭的事,他都做遍了。最终他选择了做车夫这一行,于是,他把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作为在这个城市奋斗的唯一目标。
经过三年艰辛的跑腿,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买下了一辆新车,不料才半年又被抢去。他虎口逃生,将在路上捡到的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钱,准备积攒着买第二部车,不久又被孙侦探抢走。车厂老板刘四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但出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与她结婚,并用她的私房钱买下第三部车。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愿望,就这样一步步被毁灭了。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以祥子为中心,塑造了北京城内的各色人物,从他们的穿戴、言行、处事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揭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通过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反映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给底层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老舍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他们的身上有着北京城特有的味道,以致使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老舍自幼奠定了丰富的民间生活的基础,长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因为在他的胸间藏有一部北京市民语言的活词典,词汇量之丰富,运用起来又是那样得心应手,才使他对创作对象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才使他能用“京味”写活笔下的人物。 二、“京味”是老舍创作的最主要的特色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从老舍的创作经历看,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是以北京人的生活或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尤其是代表作《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是老舍“京味”小说具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一部被称为用民族的血和作者自己的血写成的一部“痛史”和“愤史”。这部由《惶惑》、《偷生》、《饥荒》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构成的百万字巨著,是在八年抗战的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影子和感受,解剖了一个沦陷区的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透过这个社会细胞,广泛地展现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展现了广大北京市民被奴役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从矛盾、痛苦直到觉醒成长的心灵历程。这部作品是北平人民的亡国之痛和他们灵魂上遭受凌辱的写照。
作者在讴歌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同时,把北平人民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的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必须改造这种国民性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祁老人的“知足保和”,封闭自守;马老寡妇的“忍”字哲学;祁瑞宣的“守家尽孝”;常二爷、李四大爷、小崔、孙七等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空洞自慰……老舍以严酷的现实主义笔法,用文化层次的眼光剖析了小羊圈胡同,这块“千层糕”式的多文化层次的人群。
如果说,在惶惑偷生、忍辱负重、终于在伟大的民族事业上找到了自己位置的祁瑞宣身上,凝聚着老舍对沦陷区人民艰难处境的深切理解;如果说在大杂院的贫苦劳动者,诸如李四爷扶困济弱的豪侠气概,剃头匠孙七死也要在日本人面前死得体面庄重的行为上,寄托着老舍对古都下层人民不可扑灭的浩然正气的真挚景仰,也体现着老舍揭露“东方顺民”的那种麻木、敷衍、苟安、偷生的性格,去挖掘国民病根的忧愤。《四世同堂》在艺术上保持着老舍作品特有的浓郁的北京色彩,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几乎是纯粹的北京市民口语,加上对北京各色人物的形象描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老舍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中的一座高峰。
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挖掘了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了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他对古老中国北京生活的画面记忆犹新,从而以北京为背景写下的作品,展现了北京市民和北京的各地场景的“京味儿”。
老舍不断以讽刺的情调和幽默的笔法展开描写了北京市民生活的画面,揭露了旧中国学界的黑暗、政界的和海外侨胞身受的民族歧视的境遇。从此,他一发不可收,辛勤笔耕,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为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众多不朽的人物形象,如祁老太爷、祥子、赵四、老张等,这些都是性格鲜明的京味十足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
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他以幽默为主要特征的讽刺能展示出京味小说的典型特征,即主要表现为一种世态或文化的讽刺,而且讽刺中充满规劝和温情,即使对一些反面人物的描写,如《四世同堂》里的菊子等人,即使在讽刺中也包含着怜悯。他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蛤蛤”性质,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这使得他的作品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批判相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老舍的作品到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也是北京人的气质。如《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需要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同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
就连没有文化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的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在衰老的北京文化被新思潮冲击后产生的这样一个矛盾人物,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因为他是北平人,因为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他高呼狂喊。
正是这种几乎艺术化的生活孕育出北平市民苟安、谦让、温厚、懒散与懦弱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这正好表达出老北京的礼仪“京味儿”。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及他成功的背后,留给人们的文化思考也是复杂的、多向性的。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洋溢着对祖国的山川土地、祖国人民、文化传统、民俗民习以及作为这一切代表的北京和北京人民的深厚的爱。中国人民从老舍的剧作中看到了祖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倾听到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的时代声响,感受到了新生活的幸福自豪。外国友人则通过老舍戏剧这一窗口“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民族及其历史有了了解”,老舍因而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总之,老舍作品京味十足,老舍将自己体验和感受最深的生活,用心血转换成一篇篇不朽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京味文学”奠定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后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赵祖谟.中国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老舍主编.生活与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冯燕庆.老舍作品的京味[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2000.
[4]李复兴,黄树红.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 [5]老舍主编.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老舍主编.四世同堂[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7]舒乙主编.谈老舍著作与北京城[A],散记老舍[C].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