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 《货币银行学》第八章到第十一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灵活的货币工具是:( )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率 C. 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2.当今各国货币手段的最佳选择为:( )
A.财政与物价组合运用 B.货币与产业组合运用 C.货币与财政组合运用 D.货币与收入组合运用 3.当货币经营者开始经营( )业务时,货币经营业演变为银行业了: A.货币兑换 B.货币保管 C.汇兑 D、吸存放贷 4.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L1(Y)+L2(r)中:( )
A.M与Y成正比,与r成反比 B.M与Y成反比,与r成正比 C.M与Y、r都成正比 D.M与Y、r都成反比 5.我国货币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手段是:( ) A.货币供应量 B.信用总量 C.同业拆借利率 D. 银行备付金 E.银行备付金比率
6.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 )的分析。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 需求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
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被选作中介目标。
A.存款准备金 B.基础资币 C.利率 D.资币供应量 E.以上答案都对 2.货币的最终目标是:( )
A.稳定物价 B.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E.改善人民生活 3.金融市场上的虚拟价值交易是:( )
A.商品交易 B.货币借贷 C.债券交易 D.股票交易 E.投资交易 4.央行通过哪些方式将货币投入市场:( )
A.再贴现 B.贷款 C.购买证券 D.收购金银 E.收购外汇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通货膨胀 2.流动性偏好 3.公开市场业务 4.信用工具 5.基础货币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货币层次划分的必要性及依据是什么。
2、商业银行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是什么,如何处理它们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金融制度创新的作用和风险。 2、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对的影响。
附:参: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C 2.C 3.D 4.A 5.A 6.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CD 2.ABCD 3.CD 4.ABC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2.流动性偏好指指市场对信用工具变现能力即变为现款能力的偏好,或直接对M0的偏好。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主动进入货币市场买卖未到期的某种票据,从而间接改变市场货币量和改变市场利率。
4.信用工具是实现借贷活动的载体,它是以书面形式出现的、用以证明债。
5.基础货币指银行所掌握的具有多倍创造货币功能的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答:从货币周转特点去观察,流通中现金和存款货币又可分为活跃与不活跃两类。现金作为活跃货币,对市场影响较大,要求随时供应商品;存款货币作为不活跃货币,对市场的冲击较小。为此按照活跃程度的差异将货币流通量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公实现分别控制,综合研究,准确监测,及时调节。划分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与有关经济的相关性、便于获得所需要的统计资料。
2.答:各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认同的三项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些原则间是有矛盾的,所以要求商业银行对三性原则进行统一协调,相互兼顾。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1.答:金融制度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也是开放金融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要求,由此也带来和市场主体的博弈。在金融市场改革中,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制度、,是各国银行面临的新难题。
2.答:通货膨胀是货币流量或充当现实购买力的货币总量超过对应的商品供给总量。理论上可将通货膨胀可归为两种类型,一是经济运行中需求过大的需求拉动型,一是由于与成本有关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成本推动型。当然,在特定时期发生的通货膨胀,对具体原因的研究还需要分得更细。需求拉动型指由于某种原因使社会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过度增长,原来处于潜在购买力的货币快速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生产成本价格上升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比如某种关键性的原材料的相对上涨,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过度上升,都是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增加引起物价上升。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从总量上看,它既不是由于需求增加过度,也不是由于成本上升过快,而是由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经济结构变化时,生产结构和商品结构跟不上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其特征是当一部分资源紧缺时另一部分资源处于闲置或过剩。由于物价的刚性,就是市场放开,闲置资源价格难以下跌,紧缺资源价格上升,从而带动闲置资源价格上升。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通货膨胀,如型通货膨胀。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问题,以前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能促进经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在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它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因为也没有发现长期处于通货膨胀的高经济增长国家。许多落后国家是呈双低型即低通胀、低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是高通胀低增长,而美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是低通胀高增长。由此更说明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作用是暂时的、有限的,且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通货膨胀与财富转移,通货膨胀即货币相对于商品贬值。以商品为本位即表明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比以前下降了,持币者相当于被剥夺了部分货币,持币越多则被剥夺越多。通货膨胀与社会问题,从通货膨胀中获得转移来的财富是合法的,因为既不偷,也不靠抢。合法的转移是否合道德却值得考虑。通货膨胀提供的价格信息不真实,一是误导市场;二是赚钱与科技、管理、辛苦已无关系,“工不如商,商不如囤”,只与机会、投机有关。通货膨胀与就业,在商品上升速度快于成本上升速度下,商品供不应求,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市场鼓励投资,鼓励扩大生产
规模,鼓励囤积。市场一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失业减少。通货膨胀与出口,通货膨胀即国内物价普遍上升,如果国际市场物价不变,本国市场对外开放,则国内外同一商品的价格差必定会鼓励进口、出口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