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12期 2013年12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1,NO.12 Dee.2O13 论杜光庭咏道诗的艺术特色 余红平 ,秦俭 (1.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丽水摘323000;2.西南大学期刊社,重庆400715) 要:杜光庭创作的咏道诗,意象鲜明、想象丰富、笔调夸张,将道意融人景色描写之中,营造出优美的神仙意境,拓展了诗歌的 审美空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其诗以富有图像感的宝塔诗形式彰显作品奇巧的结构与建筑美,并且语言直白浅显、自然晓畅,也 不乏精致华丽,呈现诗歌的文辞之美,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杜光庭;咏道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O13)12—0078—05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道教学者,被誉为“学 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l1]。他 一还包括三山、蓬岛、瀛洲等道教圣地和桐柏真人、司 马、奉林等道教人物的典故,以及太虚、希夷诀、丹 砂、丹灶、河车、龟息等道教术语。 “月”是杜光庭咏道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 一生著述宏富,在宗教、文学、书法等众多领域都做 出了重要贡献。“在其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最具 特点。如《山居百韵》云:‘丹灶河车休砣砣,蚌胎龟 息且绵绵。驭景必能趋日域,骑箕终拟蹑星躔。’又 ‘返朴还淳皆至理,遗形忘性尽真铨。’玄妙之门,实 为奇句。”[2]杜光庭创作的咏道诗大都以精炼的语 言、鲜明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旁征博 引道教神仙典故,营造优美的神仙意境,抒发自己的 慕道之情和修道感悟,散发出浓郁的道教气息,展现 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双溪夜月明寒玉”(《题鸿都观》)到“洞接诸 天日月闲”(《题本竹观》),从“洞隐鱼龙月浸秋”(《题 莫公台》)到“华月冰壶依旧在”(《题读书台》),再从 “缺月初圆天柱峰”(《题龙鹄山》)到“明月照松林” (《山居三首》),我们可以领悟杜光庭对“月”之偏爱。 月有阴晴圆缺,令人伤感;月洒人间,伴人同行; 月光清冷,凄凉孤寂;月色柔和,使人温馨。杜光庭 借用“月”这一意象,营造空灵静谧的意境,表现神仙 可学、仙界可达的道教情怀。 一、借用道教意象——拓展诗歌的审美 奇绝巍台峙浊流,古来人号小瀛洲。 路通霄汉云迷晚,洞隐鱼龙月浸秋。 空间 古典诗歌讲究意境。意境必须借助意象来营 造。杜光庭的咏道诗以独特的审美情怀与审美视 角,借助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以及遍及天下的道教 宫观,营造出丰富的审美意象、独特的神仙意境,拓 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呈现出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 举首摘星河有浪,自天图画笔无钩。 将军悟却希夷诀,赢得清名万古流。l_3 在这首《题莫公台》中,作者借用秋月营造了莫 公台晚云迷漫、秋月浸润的优美意境。在悠然自得、 闲情逸趣中,闪烁可见直通天上仙界之路,隐约中若 闻洞内鱼跃龙门登仙之声。作者十分享受这样的修 杜光庭咏道诗中的审美意象类别多样,不仅充 满了日月、烟、池、波涛、鸾鹤、云、风、溪水、花、石坛、 鹿、松、金蟾、神灯、宝芝、江、洞、竹、草等现实物象, 道生活,并借助诗歌向世人宣传修道之美,鼓舞更多 的人人道、学道。 杜甫曾在《月夜忆舍弟》中发出“月是故乡明”的 *收稿日期:2O13一O7—1O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杜光庭道教文学研究”(Y201226192),项目负责人:余红平;2012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杜光庭文学作品与道教传承”(I C201215),项目负责人:余红平;丽水市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丽水道教文化资源开发” (2013RC18),项目负责人:余红平。 作者简介:余红平(1983一),男,浙江开化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道教文学。 第11卷第12期 余红平等:论杜光庭咏道诗的艺术特色 79 感慨。杜光庭则在《题鸿都观》中借助明月来抒发自 己内心的思乡之情。 亡吴霸越已功全,深隐林中始学仙。 鸾鹤自飘三蜀驾,波涛犹忆五湖船。 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 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4 双溪,是指诗人的故乡——浙江省缙云县双溪 乡。双溪的夜晚,月亮像美玉一样晶莹,群山之间青 烟袅袅。杜光庭正是借助对故乡明月美景的描写, 抒发自己淡淡的思乡之情。不仅如此,他还以《初 月》为题,抒发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始看东上叉西浮,圆缺何曾得自由。 照物不能长似镜,当天多是曲如钩。 定无列宿敢争耀,好伴晴河相映流。 直使奔波急于箭,只应白尽世间头。[5 东上西浮,“照物不能长似镜,当天多是曲如 钩”,这本是月亮运转的自然规律。但是作者却采用 拟人手法,道出月亮不曾“得自由”的深意。这一句 “不自由”既是对月亮的感慨,也是对忙忙碌碌的世 人的感慨。人生易老,故而变则应修道求真,得道 成仙。 除了月亮,烟霞也是杜光庭诗中出现频率较高 的意象。“烟霞注笔神仙境”,在所有意象中,烟霞最 具有道教气息,它是构成飘渺神秘仙界的主要元素 之一。不少诗歌作品也以烟霞来指代天上神仙,如: “久立无人事,烟霞归路迷”(孟贯《山中访人不 遇》);“今在人寰人不识,看看挥袖人烟霞”(吕岩《七 言》)。杜光庭在《题仙居观》中也描绘了一幅烟霞飘 渺的神仙美景。 往岁真人朝玉皇,四真三代住繁阳。 初开九鼎丹华熟,继蹑五云天路长。 烟锁翠岚迷旧隐,池凝寒镜贮秋光。 时从白鹿岩前去,应许潜通不死乡。_6 全诗以第五、六两句为诗眼,对仗工整,写景精 妙,描绘出一幅“烟锁翠岚,池凝寒镜”的丹青美图。 不难看出,此处的确是隐居山林、修道成仙的好去 处。在这如仙界神境般的美景前,诗人联想到曾有 真人居于此地修道成仙,也希望自己能通过坚持修 炼,“潜通不死乡”。杜光庭在执着修道的同时也不 忘生活的美好,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道教丰富的意象、庞大的神仙世界,也激发了诗 人的想象力,任由诗人忽而在彼岸世界逍遥自在、悠 然自得,忽而在此岸世界激昂慷慨、指点江山,为诗 歌创作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空间。但这些相对固 定的意象也在无形中束缚了诗人的创造性,使其诗 歌难免产生雷同感。 二、融道意于美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 杜光庭咏道诗中仅歌咏蜀地道教圣地的就有 14首,从不同角度展现道教圣地的美景。与山水诗 不同,杜光庭常常将道意融人景色描写之中,营造 出幽远静谧的氛围,犹如一幅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表现出空灵静谧的意境美。“作诗之妙,全在意境 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道法自然,融道 意于美景,使原本简单的自然景象得以升华,有了 平息躁动、教化心灵、提升境界的效用,给人以心 灵滋润。 杜光庭诗中的入景之“道”,或是修道生活,或是 修道体验,或是悟道之法,或是得道之逍遥。 在《山居三首》中,杜光庭将自己的道隐生活融 于山林之景。 闷见有人寻,移庵更入深。 落花流涧水,明月照松林。 醉劝头陀酒,闲教孺子吟。 身同云外鹤,断得世尘侵。 冥心栖太室,散发浸流泉。 采柏时逢麝,看云忽见仙。 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 绝顶登云望,东都一点烟。 不求朝野知,卧见岁华移。 采药归侵夜,听松饭过时。 荷竿寻水钓,背局上岩棋。 祭庙人来说,中原正乱离。_8 道隐是修道成仙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隋唐年 间,道隐又分为隐于尘世和隐于山林两种不同方式。 杜光庭作为道门领袖和山中宰相,可谓是两种方式 兼得。在这首诗中,杜光庭将自己隐修山林、神游山 水的生活展现出来,使得山林之景增添了生气和情 趣。“落花”、“流水”、“明月”、“松林”、“迷烟”组成的 普通山林之景,本没有独特之处。但是,修道者神游 其中,提升了山林美景的价值。山林之清幽与安宁, 成为修道之佳境,不仅可以排除外界干扰,也让所有 修道者可以体悟蕴藏在山林中的“天道合一”。山林 美景投影到修道者生活中,于是诗人便有了诸如“醉 8O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2013年12月 酒”、“教孺”、“采柏”、“看云”、“采药”、“听松”、“闲 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崖下诵灵书。 朝回时宴三山客,涧尽闲飞五色鱼。 钓”、“杀棋”的修道生活。诗人将修道生活融于山林 之野,“采柏时逢麝,看云忽见仙”、“采药归侵夜,听 松饭过时”、“荷竿寻水钓,背局上岩棋”,不经意问寻 得大道的“至美”与“至乐”。 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 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_1 焚香、诵书、朝拜、游涧、登峰、修醮,杜光庭一天 的修道生活,通过“焚香崖下”、“三山客宴”、“鱼飞涧 独辟蹊径,以道教方法感悟自然之景,并将 这种修道体验融于自然风光,是杜光庭诗歌的一大 尽”、“峰凝碧玉”、“灯散红蕖”等细节的精致刻画,渲 染出无碍无待、闲适自在的无不逍遥的修道氛围。 特点。玄览作为道修方法,就是要抛弃杂念,于虚静 中进入物我两忘之境界,以修大道。玄览要求修道 者内心虚静,以无我状态感受“道”之所在。而杜光 庭却将“玄览”之法用于观景。他认为:“役心逐境, 则尘事泊昏,静虑全真,则情欲不作;情欲不作,则心 虚矣……室者,心也。视有视无,即虚心也。心之虚 也,纯白则生。大通明白之貌也。”l9 因此,用玄览的 方法观景,赋予自然一种气韵清虚的意境美,可以感 悟自然景物中的至道,品味其中的至美。正如他的 《题都庆观》: 三仙一一驾红鸾,仙去云闲绕古坛。 炼药旧台空处所,挂衣乔木两摧残。 清风岭接猿声近,白石溪涵水影寒。 二十四峰皆古隐,振缨长往亦何难。l1。 在这首诗里,寂静无人的都庆观内,猿声近岭, 溪涵寒水,杜光庭借助“云绕古坛”、“炼药旧台”、“挂 衣朽木”与已经驾鸾一一而去的三仙展开神交,发出 “二十四峰皆古隐,振缨长往亦何难”的感慨。所谓 “振缨”,亦称“濯缨”,意为隐居修行。作者认为“道” 在山水之间,随处可寻,只要长久坚持隐居修行,就 能寻得仙境,得道成仙不是难事。一句“二十四峰皆 古隐”道出杜光庭的寻道体验。道教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一切有形,皆含道 性。”ll 天地、山水是“道”的作品,其中蕴含“大道” 之义。因此,二十四峰峰峰皆有道,处处可隐修。世 可不必在意隐修的地点,关键在于要坚持, 此乃真谛。 在生命问题上,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它重生、 贵生、乐生,追求生命在时间上的长久、空间上的跨 越,认为人应该快乐地享受生命。杜光庭的作品,以 修道生活人景,传递出道教的逍遥快乐。这种修道 的快乐或是“乱敲青碧唤蛟龙”的自得之乐,或是“听 松饭过时”的忘我之乐,或是“荷竿寻水钓,背局上 岩棋”的闲适之乐。其中最为逍遥的当属《题北平 沼》这首诗,诗云: “焚香崖下诵灵书”的悠然自得,“朝回时宴三山客” 的潇洒惬意、“涧尽闲飞五色鱼”的山水情趣,“天柱 一峰凝碧玉”的清寂超俗,“神灯千点散红蕖”的斋醮 之美,无不令人乐享其中,逍遥入道。 三、采用宝塔诗结构——彰显诗歌的建 筑美 谈杜光庭诗歌的艺术,就不能绕开其《纪道德》 和《怀古今》两首宝塔诗作品。宝塔诗,诗体名,原称 “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渐成韵。也 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句者。每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 宝塔,故名”_l 。自居易、元稹等诗人都有过宝塔诗 作品。 “宝塔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富有图像感的 诗。”ll 因其形如宝塔,呈现一种建筑之美,增加了 诗歌的艺术性,给阅读者带来了视觉感冲击和阅读 享受,因此,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容来看,宝塔诗都很 有欣赏性、趣味性。 宝塔诗一般为一字至七字句。也有不少诗人突 破这一,有句。而杜光庭的宝塔诗《纪道 德》和《怀古今》竞长达十五字,是目前古体宝塔诗中 字句最长的,堪称大宝塔诗。《纪道德》日: 道,德。清虚,玄默。生帝先,为圣则。听之不 闻,抟之不得。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在洗心而 息虑,亦知白而守黑。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 必克。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三 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以心体 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有皓齿 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曾 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 允塞。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 流五常兮理家理国。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 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语不云乎仲 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 第11卷第12期 余红平等:论杜光庭咏道诗的艺术特色 之于顷刻。[ ] 在《纪道德》中,我们可以一睹杜光庭所构筑的 “道德宝塔”风采。其宝塔诗结构如下: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 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 五帝垂衣兮 不忒 以 体之者为四海之主 以身弩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 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固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 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 塔形一 道 德 清虚 玄默 生帝先 为圣则 听之不闻 持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 人中多自惑 在洗 而息虑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 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 五帝垂衣兮 谊不忒 以 体之者为四海之主 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 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固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 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敌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平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塔形二 道 德 清虚 玄默 生帝先 为圣则 听之不闻 持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 人中多自惑 在洗 而息虑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 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 五帝垂衣兮修2不忒 以 体之者为四海之主 以身夸之者为万走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 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 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塔形三 杜光庭之宝塔诗结构奇巧,除了大之外,宝塔之 形还富于变化,比如双宝塔结构。形式的变化带来 了视觉的冲击力,其中也蕴藏了丰富的内涵,不仅提 升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作了注 脚。从建筑之形来考察这首宝塔诗,由下而上依次 递减,十五层宝塔高耸入天宫,气魄宏大,如道德之 势。十五字句构筑的塔座厚实稳重,如道德之基。 塔身造型简洁,层次疏朗,比例协调适度,如道德之 美。整个宝塔格调庄严,如道德之威。 宝塔诗以其奇巧结构彰显了诗歌作品的建筑 美。而形式的选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杜光庭为 弘道所作的努力。在唐代,宝塔诗作为“唱和诗”的 一种,极受欢迎。文人之间常将宝塔诗用以社交游 戏、相互娱乐。将道德这一严肃的主题置于宝塔诗 的轻松愉悦中,使道德教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形式影 响世人,消弭弘道化民的阻力,增强人们对道教的认 同感。 四、集浅白与华丽于一体——呈现诗歌 的文辞美 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杜光庭的诗歌作品在 语言上也非常具有自身的特点。蔡堂根在《道门领 袖——杜光庭传》中指出:“从艺术形式看,杜光庭的 诗歌往往明白晓畅、平易实在,毫无浮艳之感。”[9] 《鉴诫录》的作者何光远指出:“杜先生为诗,悉去浮 游,迥为标准,区分理本,实契真筌……凡所著述,与 乐天齐肩。”_2]8 乐天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为诗明白如话,平易晓畅。何光远认为杜光 庭的诗浅白实在,可与白居易媲美。 明白晓畅是杜光庭诗歌语言的一大特点。在 《初月》中,杜光庭用“东上又西浮”、“多是曲如钩”等 平易晓畅的语言描写月亮阴晴圆缺的运行规律,浅 显而明白。在《景福中作》中,他发出“恨无奇策救生 灵”的感慨,以“如何饮酒得长醉,直到太平时节醒” 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天下的忧虑和无奈。《历世真 仙体道通鉴》也曾记载杜光庭拒绝为花问派词人、前 蜀宰相韦庄文集作序的逸事。因不满意韦庄浮艳的 诗风,杜光庭竞拒绝为同朝为相的韦庄文集写序,这 也从侧面反映出杜光庭诗歌明白实在的特点。 在杜光庭诗歌作品中,虽有一部分作品语言直 白浅显、自然晓畅,但也不乏精致华丽之作。特别是 一些歌咏道观的作品,以极富想象力的华丽辞藻来 反复地描写仙境、仙人的美妙。例如:“芝术迎风香 馥馥,松柽蔽日影森森”(《题空明洞》);“路通霄汉云 迷晚,洞隐鱼龙月浸秋”(《题莫公台》);“寒江向晚波 涛急,深洞无风草木春”(《题平盖沼》);“烟锁翠岚迷 8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LI.cn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13. 2013年12月 旧隐,池凝寒镜贮秋光”(《题仙居观》);“初开九鼎丹 华熟,继蹑五云天路长”(《题仙居观》);“丹灶河车休 E53杜光庭.初月EG ̄//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中州 古籍出版社,2008:4313. 砣砣,蚌胎龟息且绵绵。驭景必能趋日域,骑箕终拟 蹑星躔”(《山居百韵》)。 E63 杜光庭.题仙居观EG ̄//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13. [7]朱承爵.存余堂诗话[G3//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 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249. 集明白晓畅和精致华丽于一体,这就是杜光庭 诗歌所呈现的文辞美。但是,为何在同一个人身上 竞能融两种不同语言风格于一体?这恰恰体现了杜 光庭的包容开放。 佛教重启迪,儒家重劝说,道教重想象,三教的 不同特点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语言风格:佛教语言趋 向浅近自然,儒教语言趋向朴素、严肃,道教语言趋 向于古奥、华丽。杜光庭会通三教,主张“三教融 合”。他曾借鉴儒家学说的某些内核,运用佛教的思 想来诠释《道德经》,以获得更多认同。如杜光庭诸 如“一切众生皆有道性”的道教观点中就隐含现佛教 思想。因此,在其诗歌作品中兼有佛教浅明与道教 华丽的语言风格也是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E13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EM3//道藏:第5册.北京: 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1988:330. E23何光远.鉴戒录EG3//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 务印书馆.1986:893. E33 杜光庭.题莫公台EG3//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14. [4] 杜光庭.题鸿都观EG ̄//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 E83 杜光庭.山居三首[G]//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15. E93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EG3//道藏:第l4册.北京: 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1988:353. ElO3杜光庭.题都庆观EG3//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13. [11]潘师正.道门经法相承次序EG3//道藏:第24册.北 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 籍出版社,1988:786. [12]杜光庭.题北平沼EG3//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l3. E133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第1O分册[M].北京:中 华书局,1961:108. E143王珂.宝塔诗在现代诗学视野中的文体价值[J].贵州 社会科学,2002(7):62—66. [15]杜光庭.纪道德EG3//彭定求.全唐诗:卷854.郑州:中 州古籍出版社,2008:4315. E163蔡堂根.道门领袖——杜光庭传[M].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6:225. 责任编辑:徐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