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幅集字练习(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7课《条幅集字练习(一)》,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设计模式”属于能力模块。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需要巩固指导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集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出一张长宽比例为3:1的条幅。将本课集字双钩在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怡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条幅的幅式设计。 教学难点:集字示例的双钩练习。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何绍基的条幅作品,指名说一说这两幅作品的幅式。
你凭什么说这两幅作品是条幅呢?
(因为作品是竖着的长方形,高度明显比宽度长)
2、师小结(课件出示):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
3、教师示范创作一整张宣纸对裁的条幅作品,生欣赏老师的创作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书法家的条幅作品,进一步认识条幅的特点。欣赏老师创作条幅作品的过程,感受书法的美,了解创作作品的步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知识介绍
1、展台出示幅式作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意思的。
3、课件出示出处和释义,学生自读,再全班齐读。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设计意图:学习集字内容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三、学习设计幅式
1、自己观察集字示例。 2、小组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3、集体交流。
生1:是竖着从右往左的。
生2:“知”、“是”、“行”“之”四个字是重复出现的,他们有区别。两个“之”的捺不一样;两个“是”上面的“日”不相同,下面的竖和捺也有区别。
生3:“行”字右边的短横变成了点,左边的竖较短,右边的竖钩较长。
4、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1)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3:1的普通白纸,设计出整幅样式。正文的字距、落款参照示例小方框的大小和位置,如果姓名是两个字的同学,加一个“书”字。 (2)把这10个字双钩到白纸上设计好的位置。 双钩提示:
A、第一行6个字的中心要贯通,不要忽左忽右。
B、第二行的四个字和第一行的位置要协调,不要忽高忽低。 C、落款在第二行末尾,大小、位置、高低应注意与正文协调。 5、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双钩,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双钩作品,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比较、分析的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怡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四、学习“我知道了”。 1、学生自己默读“我知道了”。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扩大学生视野。) 五、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 2、师:
今天我们练习了条幅的幅式设计。并且进行了双钩练习,感受了字的点画、运笔、结构等特点。下一次课我们将用毛笔书写这十个字的竖幅作品。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回味条幅的幅式特点。感受本课十个字的笔画、结构等。)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用毛笔书写作品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