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9 备 教 教,材/研/讨/ 《童趣》与《幼时记趣》编写体例比较 庭书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开 同工之妙。但仔细品味,我们就会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文字的一个 头是相对独,-y的一篇二百多宇的 发现,人教版其他选文偏重在“体 高度概括。苏教版则将原标题改成 短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的趣事。 味人生,关爱生命”,站位很高,要 了《幼时记趣>,“幼时”其实也是对 由于其文字精炼,趣味丛生,一直 求学生想的是“人生的大问题”。苏 原文“童稚时”的一种改造,这一选 被教材编写者所看重。《语文课程 教版选文则重在求新,意在“拨动” 题既明确了“记趣”的内容,又保留 标准>颁布后,该文再次被多种版 学生的“心弦”、“珍惜”“金色年 了原题的“记趣”,应该算是一个两 本教材选用。同一作品,版本不同, 华”;同时,还明确了“说的真话,抒 全其美的选择。 然而,《童趣>与《幼时记趣>相 们便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对其 单元提示,反映了编者不同的编写 比,《童趣>应该更好一些,它不仅 编者思路有别,各有千秋。在此我 的真情”的写作意图。显然,不同的 进行一下对比分析,以促进教科书 意图。相比较而言,人教版的单元 语言精炼,也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文 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提示思想性很强,苏教版则是以 章的中心:《幼时记趣>则显得稍逊 “说真话,抒真情”为基础,强调用 一、单元提示比较 筹。 人教版《童趣>编在七年级上 “字字句句”去“感染”学生,这种思 册第一单元,同单元的课文还有 路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三、课文注释比较 作为一篇清代中期作品,九年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 果就《童趣>(《幼时记趣>)这一篇 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 课文而言,这一点就更明显了,童 语文第三册理所当然地将其编到 单元提示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 趣就是童趣,如果非要将其与“人 了古代作品单元。由于其文字比较 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 生的大问题”关联起来,有故意拔 通俗易懂,人教版和苏教版新教材 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 高主题之嫌;而要借助《幼时记趣> 都换了一种思路,将其放到了现代 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 去学习“说真话,抒真情”,则既符 文单元。然而,不管将其编在何处, 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 合学生的认知年龄,又联系了生 它毕竟是一篇文言文,对刚升入七 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 活,合理到位。 题。” 年级的学生而言,阅读时还是有相 当难度的。因此,适当地选择注释 二、课文标题比较 苏教版《幼时记趣》编在七年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前,该 应该是课文编写中的一项重要内 从注释条目上看,人教版对该 级上册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选 文曾以《闲情记趣》为题被选入九 容。 编了《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 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 遇》、《伟人细胞>,单元总命题为 书语文第三册。沈复的《浮生六记> 文的注释一共是9条,苏教版的注 “金色年华”。单元提示是:“本单元 卷二《闲情记趣>记录了作者一生 释是30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 的课文,有的写童年趣事,有的记 中诸多趣事,教材节选的仅仅是其 说,苏教版这种细致的注释方式应 少年读书生活,有的展示少年立志 中一个片断,从这个意义上讲,以 该是可取的,它有助于学生扫除阅 成才的道路,都是说的真话,抒的 《闲情记趣》作课文的标题,显然有 读障碍,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 真情。这些课文,字字句句拨动着 失得当。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两个 便利条件。 你的心弦,你一定会受到感染,珍 版本的新教材在选编该文时,都对 惜这人生最可宝贵的金色年华。” 其进行了重新命题。 两种版本同单元的其他选文 “体味人生”、“珍惜人生”上,从这 从注释内容上看,两个版本也 有差异。如“秋毫”,人教版的注释 人教版将《闲情记趣>改成了 是:“鸟类到了秋天,重新长出来的 一虽不相同,其主题基本上都集中在 《童趣>,这个选题明显是对原文第 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 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 微的事物。”苏教版的注释是:“秋 个角度看,两个版本称得上有异曲 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 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 本版主持・李梅E—mail:lm@ywtd.com.cF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备 教 第一题首先 /J、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的解 和基础知识训练两类,释是:“乌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一 喻微/J、的事物。”人教版注释中的 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 2006.9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备,教/资/料/ “鸟类”与苏教版、《现代汉语词典》 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中的“乌兽”相比,虽一字之差,词 能力,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 -@内容解说“物 义范围明显缩小了,作为教科书, 次整体把握。第-这应属不恰当的注释。再如“唳”, 外之趣”,则是在完成第一项内容 由葸语看文 熟语是历代所习用、定型的固 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从熟 故事、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 品的名言警句。从熟语的形式看, 人教版注释为:“乌鸣。”苏教版注 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中 释为:“(鹤、鸿雁等)高亢地呜叫。” 心内容的理解。第三项内容属于知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鹤、鸿雁 识扩展。三项内容环环相扣,完成 等)呜叫。”显然,并非凡“鸟鸣”都能 了这三项内容,整篇课文思想内容 用“唳”来表述,人教版的注释在这 的学习目的也就达到了。里又将词义范围扩大了,仍属于不 之趣”一句,苏教版采用的是整句注 第二、三题均属于基础知识训 语的内容看,它或来源于古代寓言 恰当的注释。另外,对“故时有物外 练的范畴,这里不再赘述。 释的方式,注释内容为:“所以时常 计: 有观察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人教 一再看苏教版“探究・练习”的设 或来源于佛教经典和历代文学作 癞比起人来确实是 它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特别是 版则只将“物外”注释为:“这里指超 微不足道的,为什么童年的“我”会 《诗经》四字句的影响,选择了四音 出事物本身。”像这种文言色彩较重 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节为基本形式。熟语被深深地打上 的句子,还是注释详细一点为妥。还 而来”呢? 了古代汉语的烙印,保留了古代汉 有后面“盖一癞”句中的”盖” 是’的意思。”人教版则没加注释。 二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 语的许多特点。我们在中学文言文 字,苏教版注释为:“这里是‘原来 的意思。(略)教学中若能适当联系熟语,让学生 三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 从熟悉的熟语入手学习文言文,不 《现代汉语词典》对“盖”字解释有12 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 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挖掘学 条之多,其中书面用法第2条“承上 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 生现有知识潜力,而且能提高学生 文申说理由或原因”的解释才符合 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文意。对这种文白相间的词语,如果 四熟读全文。读准字音,注 让七年级的学生自己查字典来辨 意语调和语气。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由熟语看文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 析,难度是很高的。所以,从整体上 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 四、课后练习比较 如上四个练习题目,总体上围 词的灵活用法。这在文言文中是相 看,人教版的注释过于粗放,在一定 绕“童趣”,第一题涉及到学生认识 当普遍的现象。古汉语的这种独特 夸张与联想手法的运用,二、四题 现象也反映在熟语中,表现如下: 属于基础训练,三题属于扩展。 两个版本教材课后练习的不 1.名词的活用。 课后练习的设计,实际上就是 (1)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教学内容的一种导向,教师和学生 同设计,也反映了它不同的导向作 学的内容的。 练习”的设计: 一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如“春华 “结实”:“白骨再肉”中的 往往都是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与 用。人教版“研讨与练习”设计指向 秋实”中的“华”和“实”,意为“开 的是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和基础 花”和我们先看一下人教版“研讨与 知识训练,特别是“研讨与练习”一 “肉”意为“长肉”;另如“一鼓作气” 的几项内容正好呼应了单元提示, 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 整体设计比较严密,导向十分明 在熟语中比较有规律的情况 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 确。苏教版“探究・练习”的设计则 又有一种,即名词前有副词,这个 遏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 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依照课前 名词常用作动词。 么作者说这两4#-事都有“物外之 “教学重点提示”,设计了几个侧重 富有情趣的人? 二三如“不蔓不枝”中的“蔓”和 趣”?你认为要怎,y-才能成为一个 面不同的练习题,读写结合,拓展 “枝”意思分别为“蔓延”和“分枝”; 了教学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 “未雨绸缪”中的“雨”前有副词 解释词语。(略) 背诵全文。 素养,是很有创意的练习题。 “未”修饰,为“下雨”之意。其他如 中的“翼“,“久病成医”中的“病”, 本版主持・李梅E-Fnail:In@ywtFd.coFn.cn (河北沧州师专中文系: “不胫而走”中的“胫”,“不翼而飞” 这种设计分成思想内容研讨 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