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作者:郭琳媛

来源:《新闻传播》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交流感情、通过互联网办公、通过互联网购物等等,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互联网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对于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被大面积传播开来,形成了热点,社会的舆情压力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现状都给我们的国家和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课题借用传播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介绍相关的研究理论。结合国外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有效做法,并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努力探寻出适合我们国家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就是民众借助于网络平台,对于发生的热门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宣泄自己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和传统的社会舆情基本内容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传播渠道。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QQ、微博、微信、论坛、平台等传播开来。再加上网络本身的开放性、高效性、自由性等特点,不同阶层的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网络舆情多反映民众的真实的想法和观点。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匿名性

传统媒体对信息往往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对信息内容也进行层层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以可靠。当下的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多数人都是用网名注册,发起对某个事件的观点。在很多网站注册,都不要求实名,或者没有进行身份的审核。注册完成后,就可以在网站上发布信息,其他网民看到后,可以进行转载。在传播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审核,出现问题后才可能会有审核。 2.便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利用手机和电脑就可以发布信息,信息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1分钟内就发布出来。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只要有网络和照相功能,所有的信息,都会便捷的发出来。这就为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网络舆情一旦爆发,相关的文字信息、图片和视频都会在互联网中传播开来,其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响力要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舆情,这就要求我们国家提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能力,对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高效性

网络舆情本身的传播范围广泛,所有人只要登录网络就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或者感兴趣的,同时转载速度也是惊人的,只要有网络存在的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地传播,把信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二、对网络舆情的处理 (一)网络舆情处理经验不足

由于我国互联网使用刚刚步入飞速发展时期,许多网络舆情监督员都是在40岁左右,自身使用网络的能力较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有限。很多很小的事情,并没有给出一个让大众十分满意的答复,导致事件升级,造成不良的影响。通常来说,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期,是网路舆情出现后的3-5小时之内,要做出正面回复,而不是推诿,这样就可以正确的引导舆情,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不健全

很多网络舆情出现后,我们才会同相关部门给予处理,应该是事先就有应对网络舆情的专业部门,监控到舆情以后,发现是哪个部门的,然后将舆情发送到该部门的负责人手上,做一个应对网络舆情的通信网,要求每个部门要有专人应对网络舆情,同时要24小时值班。 (三)专业公关人员匮乏

我国面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呈现出来网络舆情越严重处理的越好,网络舆情越轻微处理的越差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主要部门对网络舆情都非常重视,也相应地配备了专业人员,但是越往基层人员就越匮乏,有些地方也有专门的公关人员,可是,他们发现舆情的能力较差,微博或者微信上看到信息,他们并不认为会发生重大事件。例如:发生在重庆的“最牛钉子户”事件,这个事件本身很小,也很常见,在最开始的时候网络上转载也不是十分火爆,但是事情发生了前后有二十多天的时间,当地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因此导致事件的升级。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普通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与的不发表言论形成了强烈对比。当地没有把握住应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在二十多天之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所发布的信息已经很难被大众信服,当地的公信力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三、应对措施

(一)充分应用分析软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问题,也研发出了相应的软件,很多软件已经投入使用,这些软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敏感语句、热门话题可以进行筛查,自动搜索和分析网上的一些评论和话语,对其中评论可以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可以启动实时报警的功能。在发现某些话题在网络上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很可能会引发公共危机事件,这个时候系统会开启自动报警模式。 (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

网络舆情的产生有它独特的特点,偶发性、不可预料性等,要求我们各级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网络舆情,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和研究中心。派专人对网络舆情进行监察和监控,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控部门,而不是出问题后成立的临时部门。 (三)正面回复事件

网络目前越来越发达,出现问题一味的掩饰,只会使问题加重,只有正面客观地回复事件本身,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应该积极主动的通过网络媒体与普通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普通群众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让舆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民众对于自己的知情权有了较强的认识,参与意识有所增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社会上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时候,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出面澄清,发布客观真实的信息,而是依然采用传统的躲避媒体和息等方法,试图用种种消极应对的方式让事件得以自行解决,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民众对失去最起码的信任,更严重者甚至于让执政的合法性受到威胁。从最近几年发生在我们国家的热点事件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不能够对网络舆情有所重视,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候,不能以积极态度加以面对的话,就会为它们的这些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既往的经验加以总结,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乐天: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 [2]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姜胜洪:网络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未来与发展,2006年第6期 [4]刘毅:试论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理论月刊,2005年第6期 [5]刘毅:舆情视角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王来华:对舆情、和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J],新视野,2004年第5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