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 CN 104310103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1.28
(21)申请号 201410440594.8(22)申请日 2014.09.01
(71)申请人东莞市飞新达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
司
地址523770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杨涌村岭
贝街48号(72)发明人侯立新
(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弘拓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320
代理人彭年才(51)Int.Cl.
B65H 63/00(2006.01)
B65H 23/16(2006.01)B65H 26/04(2006.01)B65H 59/04(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发明名称
恒张力控制系统(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张力控制系统,包括放料单元、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和收料单元。该放料单元将基材传送至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即至第一过渡滚筒、第一浮动辊筒、第二过渡滚筒和第三过渡滚筒;该第一浮动辊筒沿第一直线导轨滑动,基材通过该第一浮动辊筒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力度;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为收料恒张力控制,包括第二浮动辊筒和多个过渡滚筒,该第二浮动辊筒沿第二直线导轨的轨道滑动,基材通过该第二浮动辊筒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力度,并传送至该收料单元。可在第一浮动辊筒和第一浮动辊筒上添加配重块调节力度,保证收放料稳定。本发明设计简单、成本低且避免基材被拉伸变形不一致,提升了产品良率。
CN 104310103 A CN 104310103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 一种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料单元、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和收料单元;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沿放料方向依次固定安装第一过渡滚筒、第一直线导轨、第二过渡滚筒、第三过渡滚筒和第四过渡滚筒;该第一直线导轨上设有可沿轨道滑动的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固定设有第一浮动辊筒;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沿收料传送方向依次包括第五过渡滚筒、第二直线导轨和第六过渡滚筒;该第二直线导轨上设有可沿轨道滑动的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固定设有第二浮动辊筒。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块的一侧设有第一感应片;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还包括沿垂直水平面由上至下排列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该第一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均为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三传感器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一感应片可接收来自该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的工作信息指令。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感应片;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还包括沿垂直水平面由上至下排列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该第五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均为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六传感器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七传感器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二感应片可接收来自该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的工作信息指令。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感应片;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还包括沿垂直水平面由上至下排列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该第五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均为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六传感器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七传感器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二感应片可接收来自该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的工作信息指令。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放料单元包括放料电机,该放料电机是带阻尼的调速电机。
6.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浮动辊筒和/或该第二浮动辊筒的两侧设有配重块。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张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浮动辊筒和/或该第二浮动辊筒的两侧设有配重块。
2
CN 104310103 A
说 明 书恒张力控制系统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模切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恒张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恒张力系统控制是能够持久地控制原料在设备上输送时并保持恒定张力的能力,包括机械式的张力控制装置、电子式的张力控制装置、磁通式的张力控制装置。目前电子行业非金属材料贴合设备中,在工作时,材料的张力是通过收放料轴的磁粉制动器或磁粉离合器控制的,此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随着材料收卷或放卷时卷径的变化,材料的张力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会使材料产生拉伸变形、不一致,导致产品的不良,特别是针对材料薄或易拉伸变形的材料。针对上述状况目前现有的一种方法是将收料轴的电机改为伺服电机,通过伺服电机的力矩控制模式对材料张力进行控制,但此种控制方法成本太高。
[0002]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既能保持材料贴合时恒定的张力,且成本又非常低的恒张力控制系统。[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恒张力控制系统,包括放料单元、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和收料单元;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沿放料方向依次固定安装第一过渡滚筒、第一直线导轨、第二过渡滚筒、第三过渡滚筒和第四过渡滚筒;该第一直线导轨上设有可沿轨道滑动的第一滑块,该第一滑块固定设有第一浮动辊筒;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沿收料传送方向依次包括第五过渡滚筒、第二直线导轨和第六过渡滚筒;该第二直线导轨上设有可沿轨道滑动的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固定设有第二浮动辊筒。
[0005] 在一个进一步优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滑块的一侧设有第一感应片;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还包括沿垂直水平面由上至下排列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该第一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均为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三传感器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一感应片可接收来自该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的工作信息指令。[0006] 在一个进一步优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滑块的一侧设有第二感应片;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还包括沿垂直水平面由上至下排列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该第五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均为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六传感器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七传感器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二感应片可接收来自该第五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第七传感器和第八传感器的工作信息指令。[0007] 在一个进一步优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放料单元包括放料电机,该放料电机是带阻尼的调速电机。
[0008]
在一个进一步优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浮动辊筒和/或该第二浮动辊筒的
两侧设有配重块。
3
CN 104310103 A[0009]
说 明 书
2/3页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发明恒张力控制系统包括了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和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浮动辊筒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的力度,保证基材贴合稳定,保证了产品的良率;通过第二浮动辊筒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的力度,控制收料恒张力。同时,如果所需的力度加大,可在第一浮动辊筒和/或第二浮动辊筒的两端加配重块即可。本发明恒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简单、成本低且避免基材被拉伸变形不一致,提升了产品良率。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恒张力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11] 图2是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0]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3]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恒张力控制系统包括放料单元100、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200、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300和收料单元400。
[0014] 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200沿放料方向依次包括第一过渡滚筒201、第一直线导轨210、第二过渡滚筒202、第三过渡滚筒203和第四过渡滚筒204;该第一过渡滚筒201、第二过渡滚筒202、第三过渡滚筒203和第四过渡滚筒204为固定安装;该第一直线导轨210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块211,该第一滑块211固定设有第一浮动辊筒212,该第一滑块211的一侧设有第一感应片213。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200还包括四个感应器,分别为第一传感器205、第二传感器206、第三传感器207和第四传感器208;该第一传感器205为上端的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四传感器208为下端的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二传感器206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三传感器207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一感应片213接收来自该第一传感器205、第二传感器206、第三传感器207和第四传感器208的工作信息指令。[0015] 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300沿收料传送方向依次包括第五过渡滚筒301、第二直线导轨310和第六过渡滚筒302。该第五过渡滚筒301和第六过渡滚筒302为固定安装;该第二直线导轨310上设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二滑块311,该第二滑块311固定设有第二浮动辊筒312,该第二滑块311的一侧设有第二感应片313。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300也包括四个感应器,分别为第五传感器303、第六传感器304、第七传感器305和第八传感器306。该第五传感器303均为上端的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八传感器306为下端的无料停机传感器,该第六传感器304为开始供料传感器,该第七传感器305为停止供料传感器。该第二感应片313接收来自该该第五传感器303、第六传感器304、第七传感器305和第八传感器306的工作信息指令。
[0016] 该放料单元100包括放料轴101和放料电机(图中未标出),该放料电机可以是带阻尼的调速电机。该收料单元400的设置可以与该放料单元相同。[001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恒张力控制系统,主要是针对具有两层基材的一种恒张力控制贴合系统,该放料轴101将基材放出,经传送依次至该第一过渡滚筒201、第一浮动辊筒212、第二过渡滚筒202和该第三过渡滚筒203;该基材在该第三过渡滚筒203处分离,作
4
CN 104310103 A
说 明 书
3/3页
为载体的第一层基材依次传送至向该第五过渡滚筒301、第二浮动辊筒312、第六过渡滚筒302,并传送至该收料单元400的收料轴上,而第二层基材则经过该第四过渡滚筒204与其他材料层进行贴合。
[0018] 该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200的工作原理是:该第一浮动辊筒212设在该第一直线导轨210的第一滑块211上,基材通过该第一浮动辊筒212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的力度,如果所需的力度加大,可在该第一浮动辊筒212的两端加配重块即可,从而保证贴合稳定,保证了产品的良率。该第一滑块211上设有的该第一感应片213可分别接收来自该第一传感器205、第二传感器206、第三传感器207、第四传感器208发出的工作信息指令进行无料停机、开始供料或停止供料的工序。该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300的工作原理是:该第二浮动辊筒312设在该第二直线导轨310的第二滑块311上,第一层基材通过该第二浮动辊筒312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的力度,如果所需的力度加大,可在该第二浮动辊筒312的两端加配重块即可,从而保证收卷稳定,保证了产品的良率。该第二滑块311上设有的该第二感应片313可分别接收来自该第五传感器303、第六传感器304、第七传感器305和第八传感器306发出的工作信息指令进行无料停机、开始供料或停止供料的工序。[0019] 相对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恒张力控制系统包括了第一恒张力控制单元200和第二恒张力控制单元300,通过第一浮动辊筒212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的力度,保证基材贴合稳定,保证了产品的良率;通过第二浮动辊筒312的自重始终保持恒定的力度,控制收料恒张力。同时,如果所需的力度加大,可在第一浮动辊筒212和/或第二浮动辊筒312的两端加配重块即可。本发明恒张力控制贴合系统的设计简单、成本低且避免基材被拉伸变形不一致,提升了产品良率。
[0020]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5
CN 104310103 A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6
CN 104310103 A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