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2期2019年12月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I.OF XINJIANG KDUCATION INSTITUTE
Vol. 35 , No. 2 Dec., 2019
小学作文教学中感觉、知觉原理的解读和运用
陶豫林
(乌鲁木齐市第41小学,乌鲁木齐830063)
摘要:文章阐述了感觉、知觉原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词语感知和事物感知的关系, 旨在建议教师用感觉、知觉原理解决作文问题,达到科学施教、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词语感知;事物感知;运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丨()08-3588-(2019)02-0056-0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 重指导观察,重视语言积累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 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小 学生难以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不知道该写什么, 或即使有了素材,却受W于语言贫乏,导致作文 空洞乏味。这不禁让人思考,教师教会了学生观 察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 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 右,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学生在小学阶段 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为什么还难以写好一篇几百 字的作文?这是否意味着识字和写作是割裂的? 同为语文教学范畴,识字和写作应该有怎样的联 系?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要解决上述 问题,应当从心理学这一角度人手,发掘问题存 在的原因。发现作文素材,必须要依赖于感觉、 知觉和观察原理,而感觉、知觉和观察原理是认 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作文作为一项运用语言文 字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训练,遣词用句离不开感 觉、知觉和观察原理。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发挥 感觉、知觉及观察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解 决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感觉、知觉和观察在小学作文
教学中的作用
(一) 感觉训练促进观察力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如 人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眼前的葡萄是绿色的,形 状是圆形的;通过味觉感受到绿葡萄的味道是酸 甜的,绿、圆、酸甜就是葡萄的个别属性,感觉是 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 维等复杂的认知活动,必须借助感觉提供原始资 料,在感觉的分类中,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 感觉,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听觉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感觉,它接收10%以上的 信息,对人的生活和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 些感觉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和完善,所以教师 可以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为观察 生活、提炼写作素材打下基础。(二) 知觉有利于素材积累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的综合整体反映。人的知觉过程是在过去已有 的知识经验参与下,对新信息进行辨认的过程。 面对新信息,人脑经过分析,与已储存在大脑中 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如果当前输入的信息与过
[收稿日期]2019-07-03
[作者简介]陶豫林,大学木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作文教学。
56
陶豫林:小学作文牧学中感觉、知觉原理的解读和运用
去已有知识经验得到了匹配,这个信息被识别, 就获得了知觉,会给输人信息一个名称。如根据 已有的经验,辨识出了“葡萄”。在知觉过程中, “已有经验”是形成知觉的重要条件,已有经验越 丰富,越有利于形成知觉,学生对身边生活的知 觉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选择写作素材。
(三)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课文中的多个词语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学生 记忆这些词语主要依靠机械记忆,一次性记忆词 语的数量少,记忆的效率不高。如果将感知事物 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词组的教学结 合在一起,一次性记忆的词语数量就会很多,这 些词语之间又存在逻辑联系,属于有意义记忆, 就比机械记忆保持得长久,这样更利于词汇量的 积累,利于作文的生动形象表达。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 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在人类实践的各个 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教师在作文教学 中非常重视观察的方法和策略的运用及培养,但 却容易忽视知觉较之观察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知觉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而观察 则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知觉。有材料证明,7-10 岁儿童聚精会神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20 分钟,10-12岁是25分钟,12岁以后是30分钟: 这一客观规律导致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 “无意注意”发生概率极高。作文素材蕴含于生 活万象之中,从时间、空间方面决定了学生不可 能一直处于“有意注意”状态,这是观察的局限 性。所以,小学生必须要合理运用“无意注意”下 的知觉,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认知经验, 为形成高水平的知觉——
观察打下基础。
(四) 将概念具体化促进学生语言形象化一篇词语表达准确的优秀作文可使读者在头脑中建立有声有色、有感情、立体化的形象。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给人一种形象感,对这些 词语的认知,可以结合对事物的知觉进行。具有 形象色彩的词包括“形态、动态、颜色、声音”等。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习惯用普遍概念,即反 映一类对象的概念来命名这一事物。它们是对 某一类事物共性的概括。这一类词语内涵大外 延小,将这类词语使用于作文,不但不能形象地 反映事物,而且给人以平淡、乏味之感。
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内涵和外 延的反比规律,用逐渐增多概念内涵的方法来减 少概念的外延。如“苹果一红苹果一又大又圆的
红苹果_又大又圆酸甜可口的红苹果一一个又 大又圆酸甜可口的红苹果”,随着表示“颜色、形 态、味道、数量”的词语的增加,这类词语概念的 内涵逐步增大和具体,事物的形象也愈加鲜明。
二、词语感知和事物感知的关系
(一)词语感知的特点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运用的有音有 义单位,文字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词是“音、 形、义”的结合体。表现客观事物的词语主要是 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数M词。实词 的感知与客观事物的感知有不同的特点,也有相 应的联系。把握词语的感知特点,有助于提高语 言文字的学习效率。
1. 对词语“音、形、义”的感而不知
以对名词的感知为例,当看到“苹果”这一汉 字符号,不能读出其音“ ping gu6”,自然也就不能 理解其词义,对这一词语自然处于感而不知的 状态。
2. 对词语“音、形”的知觉
面对“苹果”这一符号,能够读出“ ping gu6”, 即做到了对词语“音、形”的知觉。即使不知道或 不清楚“苹果”这一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属性特 征,也不妨碍其对该文字符号的知觉。这就说明 词语“音、形”的知觉可以于对“词义”的知觉 之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考试的“指挥棒”作 用,教师普遍将很大精力用于如“看拼音写词语” “形近字组词”“填充词语”“仿写同类词”等题型 的测试和练习3机械记忆、大量重复是掌握词语 “音、形”的最简便、易见效的方法,受到大多数教 师的青睐,学生在此类练习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和 时间,收获了好的分数,但仍不求甚解、一知半 解。词义的理解是运用的基础,学生会读、会写 词语并不意味着会熟练准确地运用,这就是小学 生会写大量词语却不会在作文中运用的困窘
57
第35卷第2期新禮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12月
所在。
3.对词的“音、形、义”的知觉
能够读出“ ping gu6 ”,知道“苹果”是一种 酸甜的、富有营养的水果,就做到了对词的 “音、形、义”的知觉。这种知觉意味着对词语 的掌握,可以做到熟练运用,是词语教学应该 达到的效果:
(二)词语感知与事物感知的区别和联系
如果会读、会写“苹果”这个词,知道它是一 种水果,但没有见过苹果,不知道这一事物的具 体特征,头脑中留下的只是\"苹果”这一文字符号 的表象——
人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或者是见过“苹果”这一事物,处于感而不知状 态,没有与文字符号“苹果”联系起来,说明事物 感知与词语感知没有匹配。对词语的感知往往 多于对事物的感知,类似的现象在小学生中应该 是常见的。
由此可见,对物体的感知和对语言文字的感 知是既相对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 方面,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知觉的结果 用词来表达,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也是语言学习 的过程;另一方面,文字因具有“音、形”等物理属 性,可以作为的感知对象,对语言文字的感 知,可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地进行。这 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在认识事 物与学习文字之间,常常侧重文字。在文字的 “音、形、义”的学习中,常常侧重字形而轻视其意 义的掌握。忽视对词义的理解和运用,割裂生活 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使学生重文字学习轻事物认 识,“会读会写不会用”“胸中自有千字,下笔难言 一物”,这是小学生不能写好作文的重要原因 之
三、感觉、知觉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 运用策略
(一)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1.运用多种感官形成多方面感知
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收集到全面和真实的 信息;感知的事物越多,越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已 有经验,为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打下知觉基础。
58
2.分类分段开展感知训练
根据感知器官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感知训 练、听觉感知训练、味觉感知训练、嗅觉感知训 练、触摸觉感知训练。其中视觉感知、听觉感知 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因此是最主要的训练内容; 其次是味觉和嗅觉感知,可以安排适当的训练 内容。
可根据小学生日常生活范围来划分三个训 练圈——
学校生活圈、家庭生活圈、社会生活圈_
以学校生活圈为主,年级由低到高,训练范围逐 步向外拓展。以围绕学校生活圈,开展视觉感知 训练为例,主要引导小学生感知与学校学习生活 有关的事物、景物、人物、活动场景等,遵循由单 一事物到多个事物、由简单场景到复杂场景、由 景物到人物、由静态到动态的基本原则,根据年 级段确定感知内容,逐步开展训练。小学低段以 开展视觉感知训练为主,如组织二年级学生认识 校园中的各种树木,要求学生能准确叫出树木的 名称——
内榆、圆冠榆、垂榆、箭杆杨、槭树、苹果
树等;再组织学生逐步认识校园内的其他植物,
如三叶草、榆叶梅、爬山虎、矮牵牛等。在整体感 知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感知事物的局部特征, 如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花瓣、花蕊等,逐步增 加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量,并与小学低段写话训 练相结合。
到了小学中段,适当加人对风霜雨雪、四季 更替等自然现象、校园活动场面的感知,并将训 练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圈。如安排小学生在不 同的季节去公园、国际大巴扎或科技馆、博物馆, 感知那里的事物、景物、季节特征、人物及场景, 还可以动员家长带孩子去托克逊观赏杏花、去吐 鲁番游览火焰山、参加葡萄节等活动,不断丰富 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储
备,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打下 一定基础。
在小学高段,进行动作感知、神态感知、复杂 场景感知等训练,并由单一感知训练转为综合感 知训练。如在校园内可以写师生活动的不同场 景等,通过感知训练逐步使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 周围事物的习惯,在感知大量事物、熟练运用词 汇的基础上,能写出简单的记实作文。
陶豫林:小学作文教学中感觉、知觉原理的解读和运用
(二) 事物感知与文字感知的匹配
事物的感觉与表象、知觉与概念,以及相对 应的文字“音、形、义”的知觉匹配,这是小学生学 习语言、感知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也是小学生 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
事物感知与文字感知的割裂是造成小学生 对文字“会读会写不会用”的重要原因3要解决
这一问题,必须做到事物感知与文字感知的匹 配。教师可结合识字教学进行此匹配丁作。在 小学低段,要求掌握的实词较多,这样有利于结 合教材内的识字训练进行与事物感知的匹配。 如在教授统编版《语文》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一 课时,教师准备了“灯的海洋、川流不息、金碧辉 煌、轮廓、立交桥、照明灯、喷泉灯、礼花灯、橱窗、 广告”等词语和相对应的图片,先出示图片让学 生对事物有初次感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 出示上述词语让学生认读,完成对文字的初次感 知;然后分别出示图片和词语,用“看图片找词 语”“看词语找图片”的形式完成事物感知与文字 感知的正确闪配。
在小学低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将需要学生感知的事物的图片和对应的同语进 行有计划的积累,利用早读、课前小练习等时间 进行匹配训练,以一词配一图为主要形式。小学 中段以上,可以用一图配多词的方式进行训练。 如教师出示一幅包含树木、小草、阳光、鲜花等多 个内容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对应的词 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可以由 远及近、由近及远,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等,然后 归类写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图片 写出联想起的词语,为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打基 础,同时将观察、联想、逻辑训练有机结合,培养 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
(三) 知觉概念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要改变小学生在感知事物过程中用概括性 强的简单概念如“花”“树”“牛”“羊”来描述事物 的习惯。而应用“一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一只 色彩斑斓、振翅欲飞的蝴蝶”等具有形象性色彩 的词、短语来描述,达到语言表达的形象与生动。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改变词语教学方式,变 单纯的词语教学为词组教学。如:
词组训练
1. 关于草的修饰语。表颜色:
葱绿油绿绿茸驾绿油油绿茵茵绿莖莖青幽幽碧油油碧幽幽表形态:
繁茂丰润细柔茸茸袅娜毛茸茸软绵绵生机盎然生机勃勃表数量:一片片一丛丛2.
根据草的修饰语的分类,学生分别以态、颜色、数量等写出词组各两个。
如:碧绿的小草、一片片草地、生机勃勃的小草
3.
提高拓展:引导学生写复杂词组,在一个
短语中分别写出不同类的修饰语,如一片片绿莹 莹的草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4. 用名词+修饰语(主谓词组)或者修饰名词(偏正词组)写词组,巩同学生对词组的
掌握。
通过类似的训练,可使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 和语言文字的感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描述更加 具体、形象。如“大片大片的,密密层层的,红彤 彤的叶子”“叶子有的红彤彤,有的黄澄澄,有的 绿油油,有的红绿相间”“五光十色的葡萄,酸甜 可口的苹果,冰凉爽口的西瓜,鲜红透亮的石榴, 黄澄澄的柿子,汁多味美的蟠桃,香甜可口的哈 密瓜”等。
小学低段进行口头词组练习,小学中段以上 进行书面词组练习,通过不同类型词组的练习结 合叙述、描写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改变小学生作
文句式单一、语言乏味的通病,提髙小学生作文 的可读性。
(四)强化连词成句、成段的训练
该项训练以提高小学生感知生活能力为基 础,通过事物感知和文字感知的闪配,提高学生 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词组训练达到语言表达 具体化的目的,在小学低段进行连词成句训练, 在小学中段、高段进行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作 文训练,通过训练形成系列化的基本写作策略。 笔者在策略训练的基础上,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段
59
形
语+
第35卷第2期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12月
落的训练,在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爬山虎的训练 决小学生作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小 中,学生感知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多种色彩、形态 学生关注身边事物,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 以及蓝天、凉亭等事物,感知的内容逐步丰富。
觉、知觉和观察力,为学生发现作文素材、积累作 学生例文1:
文素材打下基础;引导小学生运用多种直观教学 爬山虎可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秋天 策略,达到事物感知和语言感知的统-•,提高学 的爬山虎尽情地展示着它的多姿多彩和美丽迷 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 人走到凉亭边,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大片大片 解决学生作文教学中词不达意、语言贫乏的 的,密密层层的爬山虎仔细一看,叶子有的红 问题。
彤彤,有的黄澄澄,有的绿油油,有的红绿相间 “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T.具,思维这样的 多美丽的叶子呀!
高级心理活动必须有物质性的语言为丁具才能 学生例文2:
进行。”1因此,语言感知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 秋天梢悄向我们走来,大地上的大部分植物 维的发展,学生思维的发展又会促进学生对语言 都脱去了绿衬衣,穿上了红毛衣、黄大衣学校 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大门旁的爬山虎也不例外它也在秋风里展示 出了它的炫丽我从远处看,整个凉亭上都爬满 注释:
了爬山虎,像是秋姑娘留下的一顶小红帽,近距 ①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离观察,它的叶子中或半红半黄,或红绿相间,或 2009.
黄澄澄,漂亮极了!
教师通过运用感觉、知觉的原理进行小学生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学生开始习惯于运用自己的视觉、听 [1]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
觉等感官来感知客观事物,感知的视角多样,层 出版社,2005.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次分明,语言运用更加熟练、形象和生动,
社,2001.
[3] 黄伯荣,寥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
四、结论
出版社,2007.
[4] 李衍华.逻辑语法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小学生作文的主要指导 版社,2011.
者,应充分运用作文教学中的感觉、知觉原理解
On the Interpreting and Practicing of Perception Theory in Teaching Writing in Primary Schools
Tao Yu-lin
(The No. 54 Primary School of Urumqi, Urumqi 830063, Xinjiang)
Abstract: P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the Perception Theory in teaching writing,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perception and perception of things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 for teacher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writing with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th teaching and students^ writing.
Key words: teaching writing; verbal perception; perception of things; strategie
[责任编辑:宋雨哲]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