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苦难的花朵

苦难的花朵

来源:华佗小知识
苦难的花朵

梁茂鲁

女儿喜欢松花蛋的美丽,并问我为什么会如此?我不知道原因,便胡诌说,大约每个鸡蛋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在他们的生命孕育之初,便已有体现,当这种不同的生命物质,遇上相同或不同的石灰时,面对这不可抗拒的毁灭,便有了这不一般的美丽。

这本来是说着玩的,可说着说着,我自己似乎也相信起来。 所谓“物不平则鸣”,文学的生命,很多时候也像这松花蛋一样,大约也是生于忧患罢?

记得前几天和永华兄聊天,说起他诗歌写的好的时候,他说,那都是生活不太好的时候。我知道他是谦虚,他现在的文字也是极好的。可是那几年他漂泊在北方,远离家乡亲人,收入估计也不高,可能确实没有现在生活的好。这从他的笔名也大致可以看出,那时他叫“贵州的一片云”,云彩啊,漂泊无定随风来去的,自然是常惶惶在心。而且其人胸中有侠气,又当年轻之时,有点想法,现实中又每每被压抑,难免便从诗歌文章之中发泄了出来。所以那几年他的诗歌,犹如暗涌的水,常有奔突之感。现在叫“躲在杯杯头”,大约是安定点了罢?

再想到历史,余秋雨说苏轼在黄州是人生最低潮的时候,然而他却从精神上突围了出来;一场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中的杜甫却留下了令人动容的“三吏”“三别”;李清照流离江南,词风

更显深沉;无力回天决心以身同殉的文天祥留下了激荡人世的正气歌;今人陈毅留下的〈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也令人扼腕……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这样的联想实在是让人无语:难道说文学一定要跳入地狱才能看到彼岸花么?恐怕地狱中的都在仰望天堂吧?

可是这么一想,我突然又有些明白,地狱之苦以及天堂之美,这大约也是苦难中的文字的动人之处吧?便如那李后主,当年也不过是写个“云鬟乱,晚妆残,为谁和泪倚阑干”的主,然而后来却终于懂得了“只是朱颜改”的苦楚,大约有了对比的人生才能真正懂得现在拥有的美好。又如晏小山“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大约也正是因为此别相见不知何日,所以才拼命的想要挽留眼前。外国人的≤魂断蓝桥≥≤廊桥遗梦≥大约也是如此……

如此想来,苦难或许真是文学的土壤。这人生也真是一个适合表达的世界。佛家说,众生皆苦,此世界名婆娑。婆娑者,光明与黑暗交织也。若如此,你到不必专门自寻烦恼,烦恼自会寻上你来,你只要记下感悟即可。

可是好多人还是记不下,所谓心里有、眼里有、口里没有,大约便是如此。这在过去,大约还是文化不普及的缘故,而现在,是因为心不在此还是因为懒惰敷衍呢?我觉得倒是后者可能大一些。但人这一生,最珍贵的就是这点感悟记忆了吧?你不记下来,难道还希望临终时,造物主给你来个精彩回顾?或者等奈何

桥上的那碗孟婆汤……

此生当结果,生命应有花,还是让我们掂起笔,记下自己生命中独有的刻痕吧!就像石灰里的鲜鸡蛋,虽然不知道将来谁会去吃,但他它需要在人间存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