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总问题》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2课时的内容—《归总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归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结合整理表格,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在第一、三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了解先乘再除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总问题。
2.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在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教学重点: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熟练解决归总问题。 3.关键:找出数量间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
1.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能栽多少行”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学生通过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精选课本上的典型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4.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知识,精心设计拓展练习题,让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并发现还有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待以后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
第一环节:板题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种过蔬菜吗(课件出示一些蔬菜种植图片)你想去苗圃园区看一下蔬菜种植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番茄种植园区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2.阅读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把它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教师适时板书)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能栽多少行这个问题好吗 (师板书:能栽多少行) 3.出示目标:
(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
(2)了解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总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一问题。
4.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45页的“红点”的内容,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在练习本上整理,思考:
(1)你是怎么整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的与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2)方框里的两种方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还有没有其它的做法与同伴交流交流。 6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1.整理信息和问题:感受整理的简捷与必要。 师: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有哪些谁说一说
预设: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把它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谁能把信息和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吗
预设:12行,每行60棵,若每行9棵,能栽多少行
师:听了这两个同学的说法,你有什么感受(师再重复一遍学生发言,一个完整读一遍,一个简单一些)
预设:第二个同学说的比较简单明了,好懂。 师:还能更简洁吗请同学们再说一遍我们记下来好吗 预设:12行、60棵;9棵、多少行(师板书) 2.展示整理成果,学习整理方法。
师:我们看一看这几个小组的整理情况(事先收集好)。哪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展示学生作品一:
预设1:我们列了表格,60棵和9棵都是每行的棵数,12行和行都是行数。这样把60棵和12行对应,把9棵与棵对应。
小结: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个表格中第一横行是每行的棵树(板书棵数),第
二行是行数(板书行数)。像这样的整理方法可以叫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展示学生作品二:60棵 → 12行 9棵 → 行
预设2:我们的方法是这样的3千克对应的钱数是18元,就用箭头连起来。9千克对应的钱数是元,也用箭头连起来。
小结:这位同学是用了画图的方法,也清楚的表示了数学信息间的关系。 (板书:图示法)
课件展示出两种规范的整理方法:
3千克 9千克 元 60棵 → 12行 9棵 → 行
18元 列表法 画图法
教师小结:无论是列表还是画图,都注重了寻找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信息和问题的整理有利于我们列式解决问题。
2.二次探究——确定解题思路,列式计算 ⑴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教师明确探究任务:通过对信息和问题的整理大家已经把这个问题分析的很清楚了,怎么解决能栽多少行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按要求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搜集汇报交流素材。 ⑵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找二生板书(一生分步,另一生综合) 预设1:12 × 60 = 720(棵) 720 ÷ 9 = 80(行) 预设2:12 ×60 ÷ 9
= 720 ÷ 9
= 80(行)
谈话:请这两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预设1:第一步我是先求苗圃里一共有多少棵番茄苗,第二步再求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预设2:我是这样想的,先求苗圃里一共有多少棵番茄苗,再求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
小结:这两个同学的虽然一个是分步算式,一个是综合算式,但是他们的思路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是的,它们都是先求苗圃里一共有多少棵番茄苗,然后再求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这道题的思路是清晰的,要求所要求的问题,必须先求出一共有多少棵苗圃。
第三环节:学情诊断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5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仔细阅读题目。
(2)摘录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先完成,列出算式,再小组对照。 (3)汇报交流,说一说你的思路。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直接应用,学生完成也可,关键让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以及整理问题用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6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生完成,用表格整理信息。
(2)班内交流总结:我们先来看整理信息和问题的方法,找准对应关系了吗
(3)列出算式。关键找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11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1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再做题。 (2)先整理问题和条件,再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计算。
(4)汇报交流时点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自主练习第13题。 (1)先整理问题和条件。
(2)小组交流,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后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自主练习15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15题。先审题。分小题处理。 (2)解决第一问,寻找信息,整理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3)解决第二问,寻找信息,整理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
(4)汇报时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过程,要求什么,先求什么,表达清楚。
第四环节:归纳小结
1.师课件展示思路图:
请同学们观察,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一种分析思路。
质疑:请同学们看一看这种分析的思路有什么特点边看边体会一下。
预设:这是从问题到信息去想。 质疑引导:谁能说一说从问题出发怎样去分析呢
预设:要求能栽多少行,先求一共有多少苗圃只有求出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可以从问题开始想起,确定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能栽多少行?番茄苗的总棵数苗圃里番茄苗的行数(12行)每行栽的棵数(9棵)每行的棵数(60棵)列式计算求出答案。12 ×60 ÷9= 720 ÷9= 80(行)答:移栽到种植区能栽80 行。所求问题。那要求出一共有多少苗圃,就得用到其中的数学信息了,即:每行60棵,有12行苗圃。
2.总结解题步骤。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解决问题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与步骤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预设:先整理了信息和问题,然后想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列出算式。 谈话:通常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讲解时同步出示课件) (1)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明确要求的问题。 (2)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理清数量关系。
(3)确定解题思路,即可以从问题开始想起,确定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
(4)列式计算求出答案。
第三部分:教学资源说明
本课教学资源由教学平台资源和flash动画以及图片构成。
第四部分:反思
1.重在学生交流探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新知;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学生在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
2.分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学会一种新的整理问题和信息的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通过用列表法或画图法找清对应关系,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一般步骤。二是建构归总问题模型。通过信息整理,分析“每行棵树、行数、总棵树”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运算顺序,从而从本质上来理解“归总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归总问题的解法。
成功之处:重视教师的概括和引导。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的根据学生的
汇报和交流,进行梳理、引导、概括,同时还应该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点拨。组织教学活动要扎实。如小组交流的时间要充分,交流汇报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和质疑,教师的精讲要重点明确。
尚需提高之处: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列表法和画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