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
(总分:300.00,做题时间:180分钟)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14.40)
1.【2011-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 (分数:10.80) A.教育学 B.比较教育学 C.元教育学 D.教育哲学 2.【2018-13】夸美纽斯160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此书尚不足以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原因是此书( )。 (分数:10.80) A.宣扬教育为现世生活作准备 B.只谈教育实务,不谈教育理论 C.并非教育理论著作,而是教学理论著作 D.以自然类比教育,理论论证尚未达到学科成熟的水平 3.【2012-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 (分数:10.80)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 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4.【2007-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分数:10.80)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5.【2013-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名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成果表明( )。 (分数:10.70) A.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 B.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 C.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 D.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的长短 6.【2019-8】某国招募新兵,除体检外,还用韦氏量表进行智力测验。对数据统计分析,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智力测验的得分,比未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高将近3分,检验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说明( )。 (分数:10.70) A.军营比学校更能提高人的智商 B.受教育水平高的新兵在军营里智力表现更优秀 C.学校教育可促进个体的智商不断提高 D.个体智商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提升 7.【2009-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分数:10.70)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8.【2018-1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一些农村小学就读的适龄学童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学校难以维持的状况。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分数:10.70) A.人口结构 B.人口波动 C.人口流动 D.人口质量 9.【2012-5】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 (分数:10.70)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B.外在教育目的论 C.教育准备生活说 D.教育适应生活说 10.【2018-12】杜威所谓教育的内在目的是指( )。 (分数:10.70) A.教育过程中的目的 B.学校系统中的目的 C.教育以人格发展为目的 D.教育以知识掌握为目的 11.【2010-7】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 (分数:10.70)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12.【2014-13】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10.70) A.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B.终身教育主要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C.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13.【2019-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10.70) A.职业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B.学校教育制度不属于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C.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D.学校教育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 14.【2009-12】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 (分数:10.70) 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B.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 C.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 D.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15.【2015-7】强调“教学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分数:10.70) A.忠实取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 D.目标中心取向 16.【2012-8】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 (分数:10.70) A.初始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7.【2017-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 (分数:10.70)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18.【2015-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
(分数:10.70) A.职业倦怠 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 D.职业道德失范 19.【2012-9】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 )。 (分数:10.70) 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C.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 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 20.【2017-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 (分数:10.70) A.道德认知发展 B.道德情感发展 C.道德意志发展 D.道德品格发展 辨析题(总题数:3,分数:32.10)
21.【2014-46】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10-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16-46】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10.70)
24.【2011-50】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0.70)
25.【2019-54】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角度,阐述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论述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原因。 (3)从课程改革来看,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议。 刚开学几周,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是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讨论之类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得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识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种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的确有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到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实证明我有点一厢情愿。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并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顾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的困惑。 为了改进教学,弄清楚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和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课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些道理,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书,是交了学费的,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讲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直接打电话给学校教务部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讨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的囧境,我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害怕或逃避呢?原因究竟在哪儿?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推行下去?让学生自主讨论真的行得通吗?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那么简单……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32.10)
26.【2014-54(2)】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2)评析教例中的教育效果。 卡洛斯是个墨西哥裔美国小男孩,英语说得不怎么顺溜。他用英语讲话时,经常会被同学取笑。长期的学校生活使他逐渐学会了在教室里保持沉默。在这个问题上,他甚至跟老师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一言不发.把自己埋在课堂活动的喧嚣中,再也不会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反过来,老师也不会抽他回答问题了。老师下这样的决心,其动机相当单纯:她不想看到其他孩子取笑卡洛斯,不想让他蒙羞。但是,老师忽视卡洛斯的存在,
实际上就把他给“勾销”了。她的行为是在暗示自己不值得为卡洛斯烦心,也给其他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既然老师都不叫卡洛斯回答问题,那一定是因为他笨。久而久之,连卡洛斯本人都觉得自己确实有点笨。 卡洛斯终于在拆拼课堂(jigsaw classroom)中发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他所在的阅读小组和班上别的小组一样,正在阅读约瑟夫.普利策的传记。读完之后,全班同学马上就要迎来一场有关这位著名报人一生经历的测验。普利策的传记太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读完它。所以,各个阅读小组都采取了分工策略——每个组员各读一部分,再将自己了解到的重要信息告诉给小组其他成员。 卡洛斯的任务是了解普利策的中年生活经历,并将所得信息告知本组成员。他发现,其他阅读小组也有同学承担了跟他一样的阅读任务。于是,他们围坐在一张课桌旁,认真地研究普利策先生在中年时代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在共同学习中,卡洛斯顺利地掌握了这部分阅读内容,回到了自己原来的阅读小组。 小组同伴报告完普利策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之后,就轮到卡洛斯发言报告普利策的中年时代的重大生活经历了。他结结巴巴,犹犹豫豫,紧张得要命。组里其他同学不帮忙,反而像早已习惯的那样奚落他,嘲笑他:“啊,你根本就不了解。”“你可真是个大笨蛋!”“你太笨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
每当听到这种嘲讽,在一旁观察的老师和助手就会插嘴,提些建议,例如:“好吧,要是你愿意,要是你觉得有趣,那就尽管取笑他好了。但是,这么做没法让你了解普利策的中年生活经历。你得记住,再过一小时,考试就要开始了!”这种提醒让全组成员意识到,羞辱卡洛斯得不到任何好处,相反还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几天之后,经历几次这样的情形,孩子们逐渐明白,要想学到卡洛斯掌握的那部分知识。就只能留心听懂他所讲的东西。 孩子们逐渐变成了非常友好的采访员。他们不再取笑和忽视卡洛斯,而是想方设法让他把话讲出来,问一些更方便他大声加以解释的问题。卡洛斯也变得更放松了,而放松又改善了他的沟通能力。卡洛斯越来越顺利的发言,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在接下来的测验中受益。过了几个星期,孩子们得出结论——卡洛斯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笨,他们从这位同伴身上看到了一些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大家喜欢上了卡洛斯。卡洛斯也更喜欢上学了,他不再把白人同学当成噩梦,而把他们当成朋友了。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018-54(1)】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分析教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在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这七种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定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球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观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万一迟到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现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何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入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小明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等一道交流,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体育场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学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他调皮捣蛋,老是给小
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脑海中迅速酝酿……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13-54(3)】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谎、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谓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已亦用此尺,量入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 ——节选自张伯苓:《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1919年 (分数:10.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