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修辞
学习要求:
1、语音修辞的含义
2、语音修辞的手段:节奏、平仄、押韵、谐音等
3、语音修辞的效果
第一节 语音修辞概说一、语音修辞
(一)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从而取得语言音乐
美的修辞方式。 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等等。
(二)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语音具有音节响亮、声调抑扬、音色优美等特点,这就是汉语的音乐性。利用这种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可使话语呈现音乐美
元音占优势,乐音数量多;
同音音节多,押韵很容易;
声调彼此对立,平仄对称互补;
单音比较自由,双音自足稳重,四音和谐优美
二、语音修辞效果语音修辞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音韵美。
主要借助于音响形成的美感。
(二)旋律美。
主要是利用音高和音质因素构成的美感。旋律主要表现为语音高低升降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相同、相近语音成分的反复或再现。语调升降、声调配合及押韵是形成旋律的主要手段。
(三)节奏感。
主要是利用音长和音强因素构成的美感。调整音节、协调声调、安排语调、构成长短、轻重、快慢、高低及停顿规律性的展现句子是形成节奏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 语音修辞手段
一、语音修辞手段
语音修辞手段是指能够获得修辞表达效果的语音手段
二、语音修辞手段种类
(一)利用音长:节 奏
有停顿、快慢、协调音节、四字组合、双音化、衬字等。停顿指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属音长范围。快慢指语速的快慢,是调节语言单位的时值的。协调音节指对不同音节词语进行选择、组合和调整,使语言音节整齐匀称、错落有致。四字组合、双音化和衬字也都属于调整音节的范围,它们都与音长密切相关。
A 停顿就是语流中语言单位之间的间歇。又称音顿、音步、顿歇。有语法停顿及逻辑停顿之别。
B 快慢。指说话或朗读速度的快慢,又称语速。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他联想起了六年前大闹考场想起了郭立强之死想起了袁眉之死想起了二十余万返城知青“五一”大想起了王志松吴茵徐淑芳姚玉慧刘大文……
(梁晓声《雪城》)
C 协调音节
汉语的音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音节的搭配,又主要表现为单双音节的配合上 所以郭绍虞说:“汉语的音乐性产生在单双的问题上。”“汉语对音节,看得比意义重要。”(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244、44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①四音节组合。即组合并使用四个字的词组(短语)。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汉语中的成语,有一些从语法和语义上本是应当划分为
掠+ ((人+之) +美) l+3(2+1)
((郑+卫) +之) +音 3(2+1)+1
兵+ ((不+厌) +诈) 1+3(2+1)
举+ (不+胜)+举) 1+3(2+1)
((不+解)+之) +缘 3(2+1)+1
(一 +(衣+带)) +水 3(1+2)+1
但是,朗读的时候,都必须读成
(掠人) +(之美) (郑卫) +(之音)
(兵不) +(厌诈) (举不) +(胜举)
(不解) +(之缘) (一衣) +带水)
由四个音节构成两个音步,是汉语节拍的基本模式。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古典诗歌的基本节拍模式,正如王力所说:“近体诗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独自成为一节。平声占时间大致比仄声长一倍。”(王力《汉语诗律学》,《王力文集》十四卷.页)
在现代汉语中,节拍的字数要灵活一些: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徐志摩《为要寻找一个明星〉
② 双音节组合
说罢,又吩咐按数发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
开得十分清楚。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便是人来客往,也都安静了,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又去端饭,正陪举哀,又顾接客。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双音节和四音节,是自足的,具有均衡稳定感。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说:“偶语易安,奇字难适。”所以,一般情况下单音节词要求有单音节词相配,构成双音节节拍。双音节词要求双音节词相配,构成四音节组合。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表达者就得常常或压缩多音节词,或拉长单音节词。特别是并列结构中。
单音节和三音节是相对不自足的,具有运动变化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工农商学兵
眼耳鼻舌喉
赤橙红绿青蓝紫
东南西北中 前后左右中
扩大到句子的组合,中国人特别喜欢对偶句法、平行句法,汉语诗歌通常是四句(行)为一首或一节。因为单句有不自足感变动感,所以三句成诗的.是比较少的,而且成功之作也不多。
岑之敬《当垆曲 》
明月二八照花新
当垆十五晚留宾
回眸百万横自陈
③ 三音节
现代汉语中,三字格很发达。其中有许多是缩合。例如:
大中小 高精尖 脏乱差 老少贫
军干群 篮足排 编导演 亚非拉
在语言运用中,交际者的心理往往要求音节的对称和均衡,如:
⑴《集市价与国营零售价的差价幅度正在缩小 禽、蛋、奶、鱼和蔬菜上市量均大幅度增长》(《文汇报》)
⑵《浦东青年伦理要点孝、信、义、和》 (《中国青年报》)
满足节奏要求,哪怕是杂乱的并列,朗读起来也有种美感。例如:
甲: 你都保管些什么?
乙: 螺丝、螺帽、光垫圈,
镑凿、斧刨、团据片,
纱布、卡尺、手摇钻,
扫帚、铁桶、腊木杆、
焦炭、块煤、耐火砧…
甲: 你保管的物资挺多。
(孙洪彬《态度问题》)
三字格是奇数,人们往往采用两个三字格的连用,通过“3十3”式组合,来达到均衡美。例如:
秋已尽, 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
薄衣初试, 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李清照《行香子》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悠香,竞不知从何处来的。(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这不仅更加和谐,而且既保持三字格的动态感、飞扬感,又具有双数的自足稳定感。
3+3+3式组合,则明显的突出了缺陷感和运动感。例如:
老夫人说著长老唤太医来看我;我这颓症候,非是太医所治的;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儿唾津儿咽下去,这鸟病便可。
兰舟过处,歌声悠扬,但月胧胧,云杳杳,水茫茫。
三音节叠音词,也可以连续使用或者出现在平行句式的相关部位——对偶句法。例如: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④ 衬字。
为了保持一定的音节和节奏,在曲子、歌词、快板等作品中增添字词。又称垫音、衬词。如: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能谁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衬音在词、曲、曲艺和民间歌谣中,是经常运用的。例如:
春日里来依哟四山青,
一把那个田土舍一哟寸金,
老天那个赐福那个要知足,
人是依哟苗来舍土哟是根。
依呀呀于喂,土是命根根…,
(雁宁《牛贩子山道》)
⑤ 音节搭配
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合理搭配,是走进汉语音乐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汉语修辞艺术的重要问题。
单双音节的搭配,也体现了汉语诗歌与散文的差异。诗歌往往把单音节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功名富贵若常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而散文的音节(特别是司马迁及后来的追踪者)则把单字的音节放在句中。(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273贝)例如:
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⑥协音
协音,就是为了上口入耳,回避在上下文中听起来拗口的词语,当然从语法和语义上说,使用这些词语是没有错误的。例如:
言语与语言--言语和语言/言语同语言
陈老与于老--陈老同于老/陈老和于老
刘宏同童莉--刘宏与童莉/刘宏和童莉
战争和和平--战争与和平/战争同和平
跟更的耿豆先生相比--与更的耿豆先生相比
小弟弟的的确良--小弟弟那身的确良
协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还有在话语中插入某些无意义的音节,这叫做“衬词”。
三大平原¡ª¡ª三平原(?)
四大发明——四发明(?)
三大战役¡ª¡ª三战役(?)
四大金刚¡ª¡ª四金刚(?)
(二)利用音高: 平 仄
协调平仄有三个基本规律:
1、.平仄交错。
指一句之中音节点上的平仄要交错的安排,一般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最后一个韵字是一个单音节词,其余都是双音节词,双音节词第二个音和单音节词的单音都是音节点,平仄必须交错出现。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仄对立 一般律诗分四联,每联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出句和对句的音节点上,平仄要彼此对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仄相粘。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音节点上,除韵脚之外,要平粘平,仄粘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在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诗中上句的声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的声调与之对应,是“仄仄平平仄仄
平”,句内又是平仄交替,排列非常严整,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非常强烈的音乐美感。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解说词)
③瑰丽端庄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紫。
再比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
(2)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
(3)小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
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词、曲)都讲究平仄的安排。试以绝句、律诗为例分析它们的平仄、押韵体式。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三)利用音质主要有双声、迭韵、迭音、押韵、谐音以及拟声词、儿化词、响音字的选用。双声、迭韵、迭音、押韵、谐音等都是利用音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律的再现而取得修辞效果,主要都和音质有关。拟声词的选用是利用和事物声音相近而取得修辞效果,也与音质有关。儿化词和响声词的声音与其它语音不同,也在音质上。
1、双声、迭韵。
双声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词语,如伶俐、枇杷、芬芳等;
迭韵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的词语,如:汪洋、烂漫、妖娆等。
双声和迭韵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手段。在双声迭韵的词语中,因有相同语音成分再
现,使声音得到加强和巩固,形成语音的回环美,恰当的选用,可以使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诵读顺口,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美。由于双声短促而婉转,迭韵舒长而响亮,
双声和迭韵配合使用,一方面循环复沓,另一方面委婉变化,有更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秋光迭迭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2、迭音。迭音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又叫迭字。如个个、阵阵等,一种声音通过迭音手段而再现,并加以巩固,不但具有回环美,而且给人鲜明的感受,产生特殊的音韵美。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
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3、押韵。
押韵是重要的韵律手段之一。在诗歌或戏曲里,运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的相应部位,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又称协韵、调配韵脚。现代诗歌押韵,大多采用十三辙,“辙”是戏曲唱词的韵脚,是“韵”是通俗的叫法,所以押韵又可称选择韵辙。北方话系统的戏曲、歌谣、唱词都按十三辙押韵。每辙以两个同韵字代表辙名,如中东、江阳等,押韵较宽。
第一、古代诗词特别讲究押韵,例如: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绝句,一、二、四押韵:ao)
第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注意句与句的押韵,也可以形成音韵和谐的音乐美。例如: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傲”、“豪”押韵ao,响亮动听。)
第三、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群众口语流传下来的谚语、俗语、民谣及儿歌中,押韵比比皆是,例如: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
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枕的一个枕头。
(押韵iou)
跳一跳二跳三七,跳八跳九跳十一
十一二,十三七,十八十九二十一
二一二,二三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诗歌的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规则】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第一、【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二四句押韵。又如: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第二、【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第三、【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第四、【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第一、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第二、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第三、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古代用韵较严,但多考虑韵部而不注重语音实际,严格区分平仄,而且要同一韵母,不同韵部只能和特定韵部协韵。而现代诗则自由用韵。押韵有以下几种手段:
1)安排韵句。安排韵句是按一定的形式将韵句组织起来,以形成不同的押韵方式,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大体而言,有下列各种:
a.偶韵。偶韵是把韵句安排在偶句上,又称隔句韵。这种方式旋律富变化而又规律,运用最广。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b.随韵。随韵是每句都安排韵句,下句随上句押韵,两句一换韵。这种方式既保持押韵的密度,又增加音响的变化。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c.交韵。交韵是韵句四句一组,第一句与第三句一韵,第二句与第四句一韵。这种方式声音相互牵连交错,形成回环美。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又例如:
东南路尽吴江畔,
正是方愁幕雨天。
鸥鸳不嫌针两岸,
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
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
鸥夷高兴因无边。 (章竭《变体诗》)
d.抱韵。抱韵是韵句四句一组,第一句与第四句一韵,第二句与第三句一韵,呈现环抱之形,这种方式也可以形成回环美。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人”与“功”两韵字环抱两个不同韵部的“亲”字。
e.排韵。每句都安排韵句,又叫打铁韵,数句一韵,或一韵到底,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2)安排韵字。安排韵字是将韵字安排一定的位置上,从而组成不韵句的修辞活动。有以下形式。
a.句首韵。把韵字放在句首叫句首韵。前引〈女儿悲〉酒令即可视为押句首韵。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头韵 (Alliteration)
它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字母相同的单词,常用于文章的标题、
诗歌及广告语中,简明生动,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例如:
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Profits of praise
b.句中韵。把韵字放在句中叫句中韵。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c.句末韵。把韵字放在句末叫句末韵。这种韵字安排方式,是诗歌主在押韵形式,例子俯取便是,不胜枚举。
现代诗歌,最常见的是四行为一节者是第二、四行押韵。例如:
清香在树上飘扬
乐弦在树下铿锵
忽然间一阵狂风
不见了弹琴的姑娘
(郭沫若《瓶第十六首·春茸曲》)
总得让大车装个够 ,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全下 。
(臧克家《老马》)
3)换韵。改变诗歌的韵辙叫换韵,又叫转韵。像《红楼梦》里的〈芙蓉女儿诔〉(78),就换了四次韵。一般长诗多换韵,短诗不换。不过换不换韵,主要还是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声情来决定,有时也根据结构层次的需要来换。
(4)儿化词与轻声词的选用。
“儿”音加在音节上,使其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在修辞上,有指小、表爱的功能,具有亲切的感情色彩。如:
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
这一方法适用于口语语体,文艺语体尤其多见。其他书面语体和表示贬斥的语意时,不宜用儿化。
思考:选用轻声词(本身读轻声和包含一个轻声音节的词)可用于表达轻捷柔和的声音,可以形成抑扬变化,适应表意的某种特殊需要。如:冰心:
《一只小鸟》 __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8月28日。)
《亮剑》骑兵连长孙常胜的战斗口号是“骑兵连,进攻!”
有人认为不符合语音原理,你的意见呢?
(5)响音字的选用。响音字是发音时开口较大,音节洪亮的字。一般而言,双音节比单音节声音响,平声字比仄声字音量大,而从韵母的比较,凡以“ang”、“ao”、“a”等收尾的字比较响亮。语音的响度和音质、音强、音高、音长都有关系,由于具有高亢强烈的特色,所以选用响声字,也可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响音字和非响音字是相对的。选用响音字,宜于表现强劲高亢的声音和气势。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衬音字的选用,作用在于协调音节,使语句节奏整齐协调、匀称流畅,具有音乐美。基本上用于诗词、戏曲、民歌、快板等韵文中。衬音字有的本有意义,有的本无意义,用作衬音时都不再表意。例:
我们爬火车那个搞机,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
打得敌人魂飞胆丧!
(卢芒《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衬音在词、戏剧、曲艺和民间歌谣中,是经常运用的。例如:
春日里来依哟四山青,
一把那个田土舍一哟寸金,
老天那个赐福那个要知足,
人是依哟苗来舍土哟是根。
依呀呀于喂,土是命根根…
(雁宁《牛贩子山道》)
古代散文中的“之”用作衬音,补充字数、协调音节。
嵌在专名中:烛之武退秦师;介之推不言禄;怒而触不周之山;
粘在别的词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怅恨久之。
(6)拟声词的选用。拟声词是指摸拟事物声音的词,又叫象音词、摹声词。拟声词一般用来摹拟声音,有时也用来描写事物。摹拟声音,使人如闻其声,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具有直观性。描写事物,能让人产生联想,也能让语言更生动、传神。选用拟声词,可以使词语具有音、义互相融合的风味,较之一般词语更形象、逼真。
⑴头顶上有几架敌机嗡嗡嗡,一会远了,一会又飞回来,好像几只苍蝇粘到头上不走了,紧自哼哼。……话音没落,只听半空哇哇哇,好像一阵暴雨泼下来,接着唰唰唰唰,四处踢通扑通乱响,落了一地。(《三千里江山》)
⑵淅沥沥唰啦啦长蛇过道,噗咙咙突噜噜翠鸟出巢。
轰轰轰隆隆隆风滚雷动,乒乒乒乓乓乓一阵冰雹。
(郝赫、郝艳芳《春到胶林》)
描绘抽象事物,赋予本来不存在的想象的形象性征。
⑶锁柱跟锁柱他妈穷得叮哩当啷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⑷一旦有战争哗地一下拉上去了,粮食供应上得去吗?
(徐怀中《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
(7)谐音。
谐音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作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谐音主要是利用相同语音成分的再现来突出语意重点,也利用音近意异的特性,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使语言更含蓄、更生动。
第一、谐音双关
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形成双关表达,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异形两种。
⑴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
⑵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相互戏谑的哑语对联:
佛印向苏索句,东坡手指对岸正在啃骨头的大黄狗: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意会,只笑一笑,把题有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河中:水流东坡诗(尸)
后者更为常见,某些谐音在传统修辞中已形成固定关联,如 “丝”与思、藕与偶、莲与怜、杯与悲、理与礼,多用于古诗词、民歌、谜语、对联和歇后语等文体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诗抄)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双木不成林。打一字。
伤心细问夫婿病,打一成语。
谜底是:
相;
杯盘狼藉。
第二、谐音拈连
通过谐音构成上下文的拈连关系。
⑴“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我说。
“兄?凶多吉少!”
这种修辞格太熟悉了,我觉得好笑。(肖克凡《黑砂》)
⑵无齿之徒原是无耻之徒
名优产品成了民忧产品
四化变成了私化
第三、谐音假对
对偶的一种,利用近音或同音关系临时借用合于对偶要求的语词。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面》)
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
水春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
第四、谐音仿拟
这是从我国历代笑话中选出精彩的作品改编,由画家绘画的笑画选集。(广告)
以声作则
曲径通忧(漫画标题)
五儿急的便说:“原是宝二爷屋里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在有了赃证!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曹雪芹《红楼梦》)
现实生活中的忌讳语及吉祥语
人们因着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对于有灾厄的谐音,或有吉祥祈福的近音字,在词语的使用上,呈现了特殊的习惯和文化。
四与死 钟与终
八与发 九与久
碎碎(岁岁)平安、五蝠(福)临门、瓶(平)镜(静)、苹(平)果、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大桔(吉)大粒(利)等等
外来语:
外来语因文化、事物的差异,在本国语中一时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时,直接用本国字音译以记录,是最简便的方法。然而,许多音译词是音、义兼译,在修辞的意义上更为进步而可取,如:
humour 幽默; cool 酷;
mini 迷你; sanar 声纳;
talk show 脱口秀; bowling 保龄(球);
title 抬头; model 模特儿;
engine 引擎; hippie 嬉皮
Bans-奔驰(汽车);Sprite-雪碧(饮料);Locavo-乐口福(乳精);
Colgate-高露洁(牙膏);Lux-丽仕(香皂);Pif pif-必扑(杀虫剂)。
对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粗俗地名,利用谐音修辞手段加以改造,可以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例如老北京原有许多粗俗不堪的胡同名,都是从历史的日常生活取材的。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经过谐音修辞对其进行改造,结果变俗为雅,点石成金,为人称道。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的社会语言学专著《胡同及其他》中就援引了大量的例子,例如:
羊尾巴胡同→扬威胡同
猪尾巴胡同→寿逾百胡同
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 吉兆胡同→鸡爪胡同
猴尾巴胡同→侯位胡同 母猪胡同→梅竹胡同
粪场胡同→奋章胡同 干鱼胡同→甘雨胡同 驴市胡同→礼士胡同
屎壳郎胡同→时刻亮胡同
打劫胡同→大吉胡同 臭皮胡同→寿比胡同
鸡鸭胡同→集雅胡同 蝎虎胡同→协和胡同 灌肠胡同→官场胡同
闷葫芦胡同→蒙福禄胡同
尤其在人名、地名、商标、品牌命名上,一定要注意避免可能产生副面效应的谐音联想。
姓名:纪丹(鸡蛋)、茅崇(毛虫)、尤炳(油饼)、侯炎(喉炎)、魏腾(胃疼)、史钢(屎缸)、谭彤(痰桶)、毕耘(避孕)、温毅(瘟疫)、贾效(假笑)、施昌济(是娼妓)、孙奇概(孙乞丐)、胡丽清(狐狸精)、朱怡佳(猪一家)、毕云高(避孕膏)、屈韬奋(去掏粪)、刘艺荻(流一地)、郝乃昭(好奶罩)等
地名命名亦如此。在某市地名办公室组织的市区新建街区道路楼盘命名专家论证会上,遭到否定的命名设想,多数由于这个地名的读音容易引起某种贬义的谐音联想所致。
例如“辉光大厦”(回光返照)、
“蓝山别墅”(破衣烂衫 春意阑珊)、“银汇小区”(隐晦、淫秽)、
“卫南小区”(畏难)、
“培光小学”(赔得精光)等
流行语:
年轻人的流行语,或要表现另类,或要彰显创意,透过谐音,运用高度的联想力,无论从数字、英文或方言,都有为数可观的谐声修辞流行语。如:
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
770、880----亲亲你、抱抱你
9595995----救我救我救救我
359359----瘦有久、瘦有久(台语)
2266----零零落落(台语) AKS----会气死 LKK----老叩叩 OBS----欧巴桑
(8)利用音趣。音趣指字音因同字意相应而产生的联想和情趣。近代有些修辞学家提出音趣之说,认为长音有宽裕、纡缓、沉静、闲逸、广大、虔敬等情趣;短音有急促、激剧、烦扰、繁多、狭小、喜谑等情趣;清音可以引起小、少、锐、快、轻、虚、静、明等特质的联想;浊音可以引起大、多、钝、暗、愚、重、恶、劣等特质的联想。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风》
三、日常生活中的语音修辞
1、首先要求语音规范。在口语中,往往运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音节,或者把一些原先有意义的词语或音节当做没有意义的单位来运用,目的只是为了上口入耳。这些没有意义的单位就是“衬词”。语音的不规范会导致歧义和误解,降低和损害表达的效果。
2、要尽量避免同音词语的干扰。由于现代汉语中同音现象非常严重,而且交际活动是一个双向的心理交流活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心理联想,这联想又常常是建立在语音相同与相似之上的。例如:“西巷、细想、洗箱、西厢、喜想、喜香、悉详、西乡、西湘……,在口语中,常常是很难分辨的。3、无论是口语,还是文艺审美语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上口入耳,流畅和谐。说汉语的人的共同心理和言语习惯,都非常重视言语的流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上口入耳的标准放置在语法结构的要求之上。
请比较:
打扫街道 打扫街/打扫道
桌椅板凳 桌子椅板凳/桌椅子板凳/桌椅子凳
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四金刚罗汉
报刊/报纸杂志 报杂志/报纸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