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经验
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周挺瑶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4
【摘 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提供临床借鉴和相关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间,于相关科室进行使用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计283例,随机均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患者根据病情和留置导管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统计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护理组患者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是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的重要途径,提高治疗的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广泛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有效护理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自身身体素质也悄然发生变化,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应对各类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引发了血管内插管技术的不断进步。留置导管作为一种与血液透析相互配合的技术,解决病人的血管通路问题,得到较多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认同。但是,由于该类导管通常置在中心静脉,极易引起感染(CVC-RI),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血管留置导管导致感染的预防和相关护理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就我院相关科室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统计和分析,回
[1]
顾性讨论有关预防和护理措施,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背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间,于相关科室进行使用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计283例。其中男性患者147例,女性患者136例,年龄范围为17~78岁,平均年龄为46±4.5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均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141例,对照组142例,护理组患者根据病情和留置导管情况
可比性。1.2 导管留置方法
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涤纶套型双腔留置导管,型号为13.5F×36cm。导管留置手术麻醉方法采用局部麻醉,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部位进行手术,手术过程采用Seldinger技术,导管置管方式使用撕脱扩张方法法,皮下导管长度约为
<<上接199页
(14.33±2.14)d和(24.76±4.00)d,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可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7.33%和88.00%,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2.74%和9.0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务理念、时间观念的确立,抓住了抢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间,降低浪费在准备过程中的时间。同时抓紧在急救途中的时间,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确认患者的病症,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现场急救的开展。明确各护理人员的不同职责,做好交接工作,可以显著缩短抢救时间。严格按照护理流程进行工作,合理有序,提高抢救的效果和质量,
[1]张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7):235-236.
[2]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4,9(3):236-237.
[3]陈竹芳,黄鹤.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87-88.
[4]赵亚飞.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4,12(4):-90.
[5]朱秀芬.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 理,2010,9(6):13-14.
[6]籍凤秋.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5(9):90-9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具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3],多伴有绞榨性胸骨后疼痛、心力衰竭、濒死感等严重的症状
[4]
实现提升抢救成功率的目的[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实施急救的患者出诊时间、救治时间、介入时间、总的住院时间、急救的成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等各项指标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证实了其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率。
总之,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后续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及早发现并通过迅速有效的抢救,实现患
者梗死血管复通、心肌灌注恢复[5]对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过程中的实施有助于急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急救的速度。
优化护理流程的建立有助护理人员的服
参考文献
20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5.01
护理经验
15cm,涤纶套距导管皮肤出口约2~3cm[2]。留置导管手术一般在透析前一天或透析当天进行。
1.3 感染预防以及护理
对照组患者全程采用临床常规护理路径实施各项护理,发生感染及时给予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处理;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1)进行置管手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手术部位以及导管严格进行消毒,检查患者手术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减少穿刺后发生感染的几率。
(2)置管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定,手术时人员的进出情况,保证手术环境的安全性,管腔打开后迅速进行相关操作,尽量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3)由于导管出口在血液透析操作过程中需多次打开,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伤口感染以及导管污染的的机会,留置导管手术的创伤面也极易发生感染。所以,医护人员对患者穿刺伤口在愈合前给予每日换药处理,管道出口处同样给予每日换药,换药时用碘消毒方法,导管出口处皮肤至少直径10cm以上。
(4)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导管出口处的护理。每次透析后先严格消毒导管出口后立即进行封管并及时更换肝素帽,避免重复使用消毒不严而致感染,然后用无菌纱块覆盖固定导管出口;若局部出现感染症状时,如红肿热痛分泌物等,应尽早更换敷料或抗生素软膏。
(5)留置导管期间,医护人员应鼓励、引导患者保持的个人卫生,保持伤口周边皮肤的干燥、清洁,降低皮肤表面寄生菌对导管伤口的感染几率。
(6)医护人员应积极向患者说明透析情况和操作进度,耐心解答患者的各项疑惑,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同时向患者介绍相关的成功病例,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保持心情愉悦,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7)发生感染后,医护人员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1.4 观察指标
护理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统计两组患者发生感染情况,计算感染人数百分比;统计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分为四级: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留置导管伤口的感染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期间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血液透2.2 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患者进行留置导管手术后,我院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护理组共有患者141例,对护理情况表示满意的患者有115例,满意率为80.9%;对照组患者共有142例,对护理情况表示满意的患者有85例,满意率为59.9%。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表1:两组患者感染情况统计对比
感染发生时间
组别
例数
1周
护理组对照组
141142
3(2.1%)13(9.2%)
2周9(6.4%)14(9.9%)
3周16(11.3%)24(16.9%)
20(14.2%)53(37.3%)感染率
注: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护理情况满意度对比
组别护理组对照组
例数141142
满意7539
较满意4046
一般29
不满意07
满意率80.9%59.9%
注:护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析进行过程中,发病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血管通路是造成血液透析感染中以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率最高
[3]
。预防导管感
染最重要的就是无菌的操作环境中进行局部换药和其他操作,在置管必须要对患者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对比分析
护理组患者根据病情和留置导管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如表1中所示。护理组患者共有141例,感染患者共有20例,占14.2%,其中1周内感染的患者有3例,2周以上感染的患者有17例;对照组患者共有142例,感染患者共有53例,占37.3%,其中1周内感染的患者有13例,2周以上感染的患者有40例。对比后发现对于留置导管病例实施有效护理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局部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为了减少穿刺时感染的概率;必须要保证置管的无菌环境,人员的进出需要严重控制,并且要在打开管腔后及时进行操作,减少该状态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4]
。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是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的重要途径,避免感染或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导管的寿命,提高治疗的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淑芝,朱红霞.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2,11(1):149.
[2]伍成霞.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20):4593-4594.
[3]谷晓岚,潘宜,陈文君,丁伟等.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663-3665.
3 讨论
[4]崔永民,孙鲜萍,姚明凤.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427-428.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5.01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