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32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32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32例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狂犬病在随州市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并提供预防控制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随州市2008年~2009年全市发生狂犬病32例,年发病率分别为0.67/10万和1.47/10万;32例均死亡,病死率100%。男女比例为4.3/1,全年均有发病,尤以第三季度发病为多;所有肇事动物均无免疫;所有患者也未使用狂犬病抗狂犬免疫球蛋白,伤口未处理的占71.88%,未注射狂犬疫苗78.13%,其余6例虽然注射狂犬疫苗,但未完成全程即已发病:潜伏期最短14小时,最长1367天,平均157天;病程最短2天,最长9天,平均4.2天。结论 狂犬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危险因素,应采取多部门合作,全面贯彻和落实“管、免、灭”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免疫率,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人一旦感染发病后,其病死率达100%,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1]。为探讨随州市狂犬病发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提供预防控制策略,现对随州市2008年~2009年共发生的32例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2009年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狂犬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后填写完整的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1.2 诊断依据 依据狂犬病诊断标准[2]有被犬、猫咬伤、抓伤与其有密切接触等流行病学史,并患有典型狂犬病临床症状。

1.3 统计学分析 将狂犬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中个案资料采用

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2008年~2009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32例,均死亡,病死率100%。2008年11例,2009年21例,年发病率为0.67/10万和1.47/10万。 2.1.2 时间分布 全年都有疫情发生,第一季度6例,占18.75%;第二季度8例,占总病例25.00%;第三季度16例,占50.00%;第四季度2例,占6.25%。 2.1.3 地点分布 32例狂犬病患者分布于12个乡镇25个村委会,占全市乡镇的29%。其中9例的1个乡镇,7例的1个乡镇,4例的1个乡镇,2例3个乡镇。1例的6个乡镇。

2.1.4 人群分布 男性发病26例,占51.25%;女性6例,占18.25%。男女比例为4.3/1。年龄最大58岁,最小7岁,其中0岁~17例,占总数的21.88%;11岁~5例,占15.63%;21岁~ 5例,占15.63%;31岁~4例,占12.50%;41岁~6例,占18.75%;51岁~5例,占15.63%。狂犬病在该市主要发生在农村,农民发病为多共13例,占40.63%;学龄前儿童7例,占21.88%;学生10例,占31.25%;其他2例,占6.25%。 2.2 流行病学调查

2.2.1 肇事动物情况 30例为犬伤,2例为猫伤。其中自养犬10条,邻居养犬13条,流浪犬7条;2例均为流浪猫,咬前正常动物15条,不正常5条,不详2条;同一动物咬伤他人3条。所有肇事动物均未注射兽用狂犬疫苗。

2.2.2 咬伤部位及程度 32例患者当中有29例被咬伤四肢,占总病例90.63%,

其中上肢15例,下肢14例;仅有3例是咬伤头面部,占9.37%。致伤程度:抓伤表皮1例占3.13%,轻度伤20例,占67.50%。重度伤11例,占34.38%。 2.2.3 伤口处理 32例患者中,23例在被动物咬伤后未进行清创、消毒等任何伤口处理,占71.88%;仅有9例简单进行了一般性的处理,占28.17%;2例在家单用肥皂水冲洗,7例在村卫生室单用酒精或碘伏处理。

2.2.4 免疫状况 人被犬咬伤后也未能使用狂犬病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有25例未注射狂犬疫苗,占78.13%,7例在村卫生室注射狂犬疫苗,其中4例首剂接种时间过晚,7例均未完成全程免疫即已发病,其中2例注射当天即发病,2例注射3剂后即发病,另有3例注射4剂后发病。

2.2.5 潜伏期 从被肇事动物咬伤后发病最长达1367天,最短14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57天。<3个月22例,占68.75%。>3个月<6个月5例,占

15.63%。>6个月5例,占15.63%。其中咬伤头面部的平均潜伏期最短为3.1天,咬伤上肢的平均潜伏期83.7天,咬伤下肢的平均潜伏期为271.5天。

2.2.6 临床症状及病程 主要临床症状为恐水、恐风、怕光、怕声,伤口周围肿痒、麻、流涎、兴奋、狂燥、咽喉痉挛;其次为抽搐、呼吸困难,1例表现尿量增多,从发病到死亡,病程最短为2天,最长为9天,平均病程为4.2天。 3 讨论

3.1 狂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自2003年以来疫情迅速上升,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32例患者集中在农村地区考虑与人群狂犬病防治知识普及程度低,经济承受能力差,医疗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及犬类管理不到位有关,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分布与有关报道相近[4],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病,0—20岁发病最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

3.2 近年来农村养犬数量增多,尤其是农村犬数量及密度明显增多,再者犬只管理不到位,出现养犬失控,违章养犬,犬免疫接种率大幅下降,熊成龙[5]等调查发现狂犬病毒免疫覆盖率低,尤其是犬数量大的农村地区不足10%,难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群众对狂犬病危害认识不足,被犬伤后大多数患者未能及时采取正确处理伤口和接种狂犬疫苗进行免疫,更未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是造成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3.3 在32例狂犬病死亡者中仅有7例曾在村卫生室接种狂犬疫苗,均未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但都未完成全程免疫即已发病死亡,常使免疫失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所致:一是犬伤处理免疫制剂昂贵,农村弱势群体人口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昂贵的治疗费用从而使许多犬伤农民贫困人群抱着侥幸心理放弃治疗;二是狂犬疫苗有严格的管理和保藏条件,而农村卫生室目前很难达到条件,往往会使药效减弱或消失;三是接种村医对其接种知识掌握不全面。

3.4 疫情发生后,采取了大量大规模的综合防治措施,畜牧部门加强对犬类的管理,对家犬逐一登记,免疫挂牌。对流浪犬统一进行捕杀,对未免疫家犬接种兽用狂犬疫苗;卫生部门加大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社区医生和村医的培训力度,同时积极搜索被犬所伤者,并对其进行人用狂犬疫苗接种,疫情得到缓解和控制。但完全摆脱狂犬病的威胁,仍需加大对广大农村社区居民的狂犬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从思想上的正确认识,才能够自觉加强犬类的管、免、灭,降低狂犬病的威胁。

3.5 控制策略:重视,、畜牧、兽医、卫生、药监等多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全面贯彻和实施“管、免、灭”的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社区医生和村医接种知识水平和群众自身保护意识和能力;开展犬只管理与免疫,提高犬伤者伤口处理率和接种人用狂犬疫苗的全程免疫率以及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降低发病率,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李元军, 苏世荣. 狂犬病疫情回升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3): 282—284. [2] 杨绍基. 传染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97—101.

[3] 唐青, 李浩. 中国狂犬病流行近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3): 223—224.

[4] 吕静, 陈慧萍, 孙净. 湖北省1951—2001年狂犬病的流行病分析及防治[J]. 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 2003,19(4):125—126.

[5] 熊成龙, 邵中军, 姜庆王, 等. 不同疫区家犬携带狂犬病毒的比较研究[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3): 14—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