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细胞生物学习题-答案

细胞生物学习题-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绪 论

一、填空

1. 光学显微镜下所见的结构称 显微结构 ,电镜下所见的结构称 超微结构 。 2. 根据解剖学的标准姿势,人体可有 矢状面 、 冠状面 和 水平面 三种面。 二、解释名词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及相互关系)。

答:细胞是人体的最小结构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由细胞间质连结起来构成组织。由多种组织围绕同一功能组合成一个有特定形态、特定功能、特定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的器官。多个相互联系的器官共同完成一大方面的功能,构成系统。 三、技能目标

表演解剖学姿势。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上皮组织

一、填空

1. 组织是由 许多细胞 和 细胞间质 所组成的基本结构。

2. 上皮组织的主要结构特点有 细胞排列紧密而规则,具有明显的极性 、 细胞间质少 和 一般没有血管 。

3. 根据分泌物排出和运输方式不同,腺可分为 内分泌腺 和 外分泌腺 。例:汗腺属于 外分泌腺 ,肾上腺属于 内分泌腺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纤毛和微绒毛

答:纤毛和微绒毛都是细胞表面由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指状的突起,纤毛长约5~10μm,直径约0.2μm,电镜下纤毛内有9×2+2微管,是可运动的结构;微绒毛长约0.1μm,电镜下微绒毛内有纵行的微丝,其主要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与细胞的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2. 内皮和间皮 答:内皮是指广泛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是指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 腺上皮和腺 答: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由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 三、简答

1. 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答: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有:细胞排列紧密而规则,细胞间质很少: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可分为游离面和基底面;上皮组织中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其营养物质由深层结缔组织的血管提供。

2. 简述上皮组织的分类依据。

答:上皮组织根据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和生殖上皮等;根据上皮细胞的层数和上皮表层细胞的形态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等。

第三节 结缔组织

一、填空

1

1. 固有结缔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 疏松结缔组织 、 致密结缔组织 、 脂肪组织 和 网状组织 。

2. 软骨细胞所在的空间称 软骨陷窝 ,软骨细胞周围染色较深的基质称 软骨囊 。 3. 血是由 血细胞 、 血小板 和 血浆 组成,其中 血小板 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细胞间质和基质

答: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之间的非细胞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呈均质状,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2. 环骨板和骨单位 答:环骨板是指位于骨干外表面和骨髓腔内表面呈环状排列的骨板;骨单位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管和骨单位骨板组成圆筒状的结构。 三、简答

1. 简述软骨的种类和分类依据。

答:根据软骨细胞间质中纤维成分不同可分为:透明软骨,细胞间质中含有少量胶原原纤维;纤维软骨,细胞间质中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弹性软骨,细胞间质中含有大量弹性纤维。

2. 简述简述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答:①中性粒细胞:核杆状或分叶状,2~3叶者居多,胞质粉红,含许多细小颗粒。②嗜酸性粒细胞:核常分两叶,胞质含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或不规则,胞质含嗜碱性颗粒。④单核细胞:最大,核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弱嗜碱性,灰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⑤淋巴细胞:大小不等,小者居多;核圆、色深,染色质浓密呈粗块状;胞质少,天蓝色,有嗜天青颗粒;游离核糖体丰富。

第四节 肌组织

一、填空

1. 肌节 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 1/2I带+A带+1/2I带 组成。 2. 肌纤维收缩时 A 带宽度不变, I 带和 H 带变窄。

3. 平滑肌收缩的特点是 缓慢而持久 ,不受 意识 支配,属于 不随意 肌。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横小管和肌质网

答:横小管是由肌膜内陷形成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周围的小管;肌质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2. 肌节和闰盘

答:肌节是指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它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 三、简答

1. 简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

答:骨骼肌纤维呈细长圆柱状;每个肌纤维含有多个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周缘;肌质内充满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所以又称横纹肌;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2. 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答:①当肌纤维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方向移动,结果相邻的Z线距离靠近,使I带变短、H带也变短甚至消失;而A带长度不变。②当肌纤维舒张时,则与上述过程相反,细肌丝向A带外移动,结果I带和H带又变长,而A带长度仍然不变。③以上

2

的变化过程说明,不管肌原纤维是收缩还是舒张,粗肌丝和细肌丝本身的长度并无变化,而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动移行的结果,故称为“肌丝滑动学说”。

第五节 神经组织

一、填空

1. 神经细胞的胞突可分为 轴突 和 树突 两种,其中 树突 可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冲动传至胞体。

2. 有髓纤维是由 神经元的轴突 和 包裹其周围的髓鞘 及 神经膜 组成。 3. 根据功能不同,神经末梢可分为 感觉神经末梢 和 运动神经末梢 两类。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神经元和神经原纤维

答: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原纤维是位于神经元内由神经丝和神经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2. 树突和轴突 答:树突是指由神经元发出的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向胞体等功能的树状突起(每个神经元可有1至多个树突);轴突是由神经元发出的具有将冲动传离胞体功能的细长突起(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3. 突触和运动终板

答: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轴突终末失去髓鞘,呈爪状分支,末端贴于骨骼肌表面,形成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

三、简答

1. 简述化学突触的冲动传递方式和特点。

答: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可贴附于突触前膜,然后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使受体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化学突触的神经冲动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往返或逆向传递。 2. 简述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的功能特点。

答:有髓纤维传导神经冲动是从一个郎飞结跳到相邻的另一个郎飞结,呈跳跃式传导,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传导就越快;由于无髓纤维无髓鞘和郎飞结,神经冲动呈连续式传导,其传导速度比有髓纤维慢。

第二章 运动系统

一、填空

1. 骨髓有 红骨髓 和 黄骨髓 两种,其中人的一生都存在的是 红骨髓 ,有 造血 功能。 2. 女性骨盆的特点为:外形 短而宽 ,上口近似 圆形 。 3. 每块骨骼肌都由中间的 肌腹 和两端的 腱 构成。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骨连结

答:是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根据它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和滑膜关节连结两种形式。 2. 筛板

答:为筛骨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的顶,内有嗅神经通过,板的前份有鸡冠。 3. 垂体窝

答:蝶骨体上面称蝶鞍,其凹陷为垂体窝,容纳垂体。 4. 胫骨粗隆

3

答:胫骨上端前面的隆起称胫骨粗隆,是股四头肌腱抵止处。 三、简答

1. 关节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答: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是相邻两骨的接触面。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包围整个关节。关节腔是关节囊围成的腔,里面含少量滑液,有润滑和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此外,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

2. 颅底内面有哪些沟、管、裂、孔?各通行什么结构?

答:筛 孔——嗅神经。

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

眶 上 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眼神经、眼上静脉。 颈动脉沟、颈动脉管内口——颈内动脉。 圆 孔——上颌神经。 卵 圆 孔——下颌神经。 棘 孔——脑膜中动脉。 脑膜中动脉沟——脑膜中动脉。 舌下神经管内口——舌下神经。

内 耳 门——面神经、前庭窝神经、迷路动脉。 上矢状沟、横窦沟、乙状窦沟——同名静脉窦。

颈静脉孔——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枕骨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处。椎动、静脉,副神经,脊髓前、后动脉。 3. 膈肌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通行结构。

答: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第三章 循环系统

一、填空

1. 中动脉的内膜主要由 内皮 、 内皮下层 和 内弹性膜 组成。 2. 心的外形可分为 心底 、 心尖 、 胸肋面 和 膈面 。

3. 全身9条淋巴干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 胸导管 和 右淋巴导管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卵圆窝(心脏)

答:右心房内侧壁的后部主要由房间隔形成。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2. 三尖瓣复合体

答: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为三尖瓣复合体。 3. 冠状窦

答:位于心脏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收集心脏大部分的静脉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静脉。 三、简答

1. 心脏有哪几个腔?各腔心壁有何特点?各腔出入口及瓣膜的名称和数目如何? 答:

右心房 右心室 4

左心房 左心室 心壁 特点 有无心耳 心耳位置 壁薄腔大 左前方三角形的突出部分为右心耳 右前方突出为左心耳 壁最厚 收缩力强 无 无 入口 三个:上腔静脉四个:两外侧部口、下腔静脉一个:右房室口 各有2个肺静口、冠状窦口。 脉口。 一个:左房室口 出口 一个:右房室口 一个:肺动脉口 一个:左房室口 一个:主动脉口 入口:右房室瓣(三尖瓣)。 出口:肺动脉瓣。 卵圆窝 入口:左房室瓣(二尖瓣)。 出口:主动脉瓣。 瓣膜名称 数目、位置 其它特点

2. 心房与心室及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是什么?

答:心房与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是冠状沟。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标志是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

3. 何谓心脏传导系?

答: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脏的节律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

4. 简述淋巴的形成、回流途径及最后注入体循环的部位。

答:淋巴来源于组织液,经各级淋巴管向心流动,并经过许多淋巴结的滤过,最后注入静脉,回到右心房。全身淋巴干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

第四章 免疫系统

一、填空

1. 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是 淋巴细胞 ,免疫应答有 细胞免疫 和 体液免疫 两种方式。

2. 淋巴结的皮质由 浅皮质 、 深皮质 和 皮质淋巴窦 组成。

3. 胸腺 小叶 周围着色 深 ,称 皮质 ,着色 浅 ,为 髓质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淋巴窦

答: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经的通道,包括被膜下窦、小梁周围淋巴窦和髓窦。 2. 弥散淋巴组织

答:弥散淋巴组织是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连接成多孔的支架,网孔中充满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形成一片以淋巴细胞为主体的组织,与周围结缔组织无明显的分界。 3. 淋巴小结

答:淋巴小结是由大量B淋巴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构成的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是淋巴组织的一种类型。 三、简答:什么是“血-胸腺屏障”?其功能意义如何?

5

答: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成分具有屏障作用,使血流内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称为血-胸腺屏障。血-胸腺屏障由以下成分组成:①连续性的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②完整的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隙及其中所含的巨噬细胞等;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上皮网状细胞。血-胸腺屏障对于维持胸腺内微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填空

1. 胃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窝,称 胃小凹 ,其底部有 胃腺 开口。

2. 扩大小肠吸收表面积的结构有 环状皱襞 、 小肠绒毛 和 微绒毛 。 3. 肝的功能血管是 肝门静脉 ,而肝的营养血管是 肝固有动脉 。 4. 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 B细胞 ,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 A细胞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小肠绒毛

答:是小肠壁内表面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 2. 肝门管区

答:在肝小叶间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等连同其所在部位的结缔组织合称门管区。 三、简答

1. 试述小肠壁的一般组织结构特点。 答:⑴ 黏膜层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杯形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

固有层: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淋巴组织及多种细胞成分。

肠腺(吸收细胞、杯形细胞、帕内特细胞、嗜银细胞、未分化细胞) 小肠绒毛: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的指状突起。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⑵ 黏膜下层:含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疏松结缔组织。 ⑶ 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⑷ 外膜:浆膜(十二指肠为纤维膜)。 2. 肝的脏面上有哪些沟?各沟上有哪些结构?

答:有“H”形的三条沟。横沟:即肝门,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门静脉左、右支及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左纵沟:前部有肝圆韧带,后部有静脉韧带。右纵沟:前部有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腔静脉沟,内行下腔静脉。 3. 胆汁的产生及排放途径如何? 答: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贮存于胆囊。进食以后,胆囊收缩,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汁由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腔。

第六章 呼吸系统

一、填空

1. 呼吸系统传导部的起始器官是 鼻 ,它又是 嗅觉 器官,可分为 外鼻 、 鼻腔 和 鼻旁窦 三部分。

2. 右肺由 斜裂 和 水平裂 分为上、中、下三叶。 二、解释名词概念

6

1. 鼻旁窦

答:是鼻腔附近含有空气的骨腔,共四对,依其所在的位置而命名为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各窦口都与鼻腔相通。 2. 肺根

答:进出肺门的结构,包括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3. 气-血屏障 答: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分子交换所必须经过的组织结构称气―血屏障。也称呼吸膜 。包括:①肺泡表面液体层,②肺泡上皮,③肺泡上皮基膜,④薄层结缔组织(间隙),⑤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三、简答

1. 气管异物多坠入哪侧主支气管?为什么?

答: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因为右主支气管比左主支气管粗而短,且走向较左主支气管陡直。

2. 简述肺泡的组织结构。

答:肺泡直径约200μm,呈囊状,由单层上皮围成,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①肺泡上皮由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Ⅰ型肺泡细胞覆盖了肺泡的大部分面积,细胞呈扁平形;Ⅱ型肺泡细胞数量少,散在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②肺泡隔为相邻肺泡间的结缔组织,富含毛细血管网、丰富的弹性纤维、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③肺泡孔为相邻肺泡之间的小孔,由Ⅰ型细胞覆盖,空气可借肺泡孔流通。

第七章 泌尿系统

一、填空

1. 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依次为 肾静脉 、 肾动脉 、 肾盂 。 2. 集合管可分为 弓形集合小管 、 直集合小管 、 乳头管 。 3. 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是 粗 、 短 、 直 ,较易 逆行 感染。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肾盂

答:在肾窦内,由2~3个肾大盏集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约呈漏斗状的结构,称肾盂。 2. 肾小体

答:肾小体由血管球(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被肾小囊包裹的一团毛细血管球;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3. 球旁复合体

答: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三者在肾小体血管极处构成三角形的区域。 三、简答

1. 描述肾额状切面肉眼可见的结构。

答:肾额状断面上,肾实质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皮质深入髓质内形成肾柱。髓质由15~20个肾锥体组成。自髓质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称髓放线。肾锥体的尖伸入肾小盏形成肾乳头,乳头上有乳头管的开口称乳头孔。围绕肾乳头周围漏斗形的膜状短管称肾小盏,每个肾小盏包绕1~3个肾乳头。2~3个肾小盏合成1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汇合成一个呈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 2. 简述肾单位各部的组织结构特点。

7

答: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肾小球为球形毛细血管网,是入球微动脉的分支,后汇合成出球微动脉。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凹陷而成的双层球状囊,外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内层由单层足细胞组成,紧贴毛细血管的外面,两层之间的狭窄腔隙称肾囊腔。电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属有孔型毛细血管,内皮外有基膜。足细胞的突起间有裂孔,孔上有一层裂孔隔膜。有孔内皮、基膜、裂孔隔膜共同形成滤过屏障。近端小管接肾小囊外层,由单层扁平上皮围成,上皮细胞腔面有少量微绒毛。远端小管由单层立方上皮围成,上皮细胞腔面有少而短的微绒毛,基底褶内有杆状线粒体。

实验:概括尿液的生成及排出途径。 答:血液→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腔(原尿)→近端小管曲部→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远端小管曲部→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终尿)→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第八章 生殖系统

一、填空

1. 阴茎主要由两个 阴茎海绵体 和一个 尿道海绵体 组成,外面包以 筋膜 和 皮肤 。

2. 生精小管是 精子 的发源地,其管壁上皮细胞可分为 生精细胞 和 支持细胞 两种。 3. 女性的生殖腺是 卵巢 ,生殖管道包括 输卵管 、 子宫 、 阴道 。附属腺是 前庭大腺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血–生精小管屏障

答:由间质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组成,可阻止某些物质出入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 2. 卵泡

答:卵泡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根据其发育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3. 排卵

答: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的过程称为排卵,排卵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 三、简答

1. 简述精子在生精小管中形成后至排出体外所经过的管道途径(各结构名称之间以箭头相连续)。

答:生精小管→直细精管→睾丸网→睾丸输出小管→附睾管→输精管→射精管→尿道。 2. 简述子宫的形态和位置。

答:子宫位于盆腔,在膀胱和直肠之间。成年人的子宫呈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分为底、体、颈三部分:子宫底为上端宽而圆的部分,在输卵管子宫口水平以上;子宫颈为下端长而狭细的部分;子宫体为子宫底和子宫颈之间的部分。子宫颈的下端插入阴道内的部分称子宫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部分称子宫颈阴道上部。颈与体相接处狭细称子宫峡。子宫内有狭窄的腔隙,可分为两部:上部为子宫腔;下部为子宫颈管,上接子宫腔,下以子宫口通阴道。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一、填空

8

1. 甲状腺呈H形,由 左叶 、 右叶 和 甲状腺峡 组成。 2. 垂体借 漏斗 连于 下丘脑 ,根据发生与结构特点可分为 腺垂体 和 神经垂体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内分泌腺

答:又称无管腺。其分泌的物质为激素,直接入血,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影响一定器官的活动。

2. 垂体门脉系统

答:垂体上动脉在正中隆起和漏斗干处形成初级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经结节部入远侧部后形成次级毛细血管。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次级毛细血管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三、简答:列出肾上腺各主要细胞的名称及其分泌的激素。

答:肾上腺:

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细胞——分泌性激素

髓质嗜铬细胞:

肾上腺素细胞——分泌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第十章 感觉器

一、填空

1. 视网膜视部有四层细胞,由外向内为 色素上皮 细胞、 视 细胞、 双极 细胞和 节 细胞。

2. 位听器包括 外耳 、 中耳 和 内耳 ,其中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是 内耳 。 3. 内耳迷路包括 耳蜗 、 前庭 、 半规管 。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感受器

答: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或神经兴奋的装置称感受器。

2. 视网膜盲部

答:视网膜的虹膜部和睫状体部,贴附于虹膜和睫状体的内面,无感光作用,故称视网膜盲部。 3. 黄斑

答:在眼底的视神经盘颞侧3.5mm处的视网膜上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其凹陷称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三、简答

1. 眼的折光装置包括哪些?有何共同特点?

答:眼的折光装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无色透明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

2. 概括声波经空气传导到内耳并形成听觉的途径。

答:声波→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淋巴液(前庭阶、鼓阶)波动→前庭膜→内淋巴液(蜗管)波动→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听觉中枢→听觉。 实验:概括光在眼内的传导及形成视觉的途径。

答:光线→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神经细胞→视细胞层:视锥细

9

胞和视杆细胞:光化学反应 、神经冲动→双极细胞、节细胞轴突→视神经→视觉中枢→视觉。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一、填空

1. 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 室旁 核和 视上 核,输送加压素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

2. 脊髓的基本机能是 传导 和 反射 。 3. 脊神经共 31 对。每对脊神经借 前根 和 后根 与 脊髓 相连。脊神经的 前根 是运动性的, 后根 是属感觉性的。 后根 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 脊神经节 。

4. 按照自主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分为 椎旁节 和 椎前节 两类,副交感神经节分为 器官旁节 和 器官内节 两类。

5. 脑干是 中脑 、 脑桥 和 延髓 的合称。

6. 间脑为 背侧丘脑 、 后丘脑 、 上丘脑 、 底丘脑 和 下丘脑 的合称。

7.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 和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 脑神经 和 脊神经 。 8. 锥体系 是支配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主要传导路。 二、解释名词概念 1. 灰质

答: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是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灰质。 2. 基底核

答:为位于大脑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因靠近脑底,故称基底核。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构成。 3. 内囊

答: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 4. 联络纤维

答:联络纤维是同侧半球皮质各部联系的纤维。 5. 传导路

答:即传导冲动的通路。它将周围的感觉冲动传向大脑或小脑,或将上位中枢发放的神经冲动传向效应器官。前者称上行传导路,后者称下行传导路,均由几级神经元组成。 三、简答

1. 何谓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反射是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 试述脊神经的组成及纤维成分。

(课本286页)

答: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的,后根属感觉性,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因此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可将其组成纤维分为四类:

⑴ 感觉神经纤维:①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浅、深感觉传入中枢。②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内脏感觉。

10

⑵ 运动神经纤维:①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②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平滑肌、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3. 何谓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故又称自主神经系统;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器官 纤维成分 神经元 数目 分布形式 内脏运动神经 平滑肌、心肌、腺体 (不受意志控制) 两种: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两个神经元: 低级中枢→植物神经节→效应器 节后纤维以神经丛形式分布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 (受意志控制) 只有一种 一个神经元: 低级中枢→效应器 以神经干形式分布 (或者参考课本302页的文字叙述方式。) 4.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

低级中枢部位 周围神经节 位置 节前、后神经元的比例 分布范围 作用(机能) 交感神经 脊髓T1~L3 椎旁节和椎前节 一个节前纤维与 许多节后神经元突触 较广 激动、兴奋(耗能) 副交感神经 脑干和脊髓S2~4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一个节前纤维与 较少节后神经元突触 不如交感神经广泛 安静、平和(储能) (或者参考课本307、308页的文字叙述方式。)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