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分类号

论文分类号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论文分类号 R9 密 级 秘密

单 位 代 码 10183 研究生学号 109912006

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药痛必定的镇痛作用研究和镇痛机理的初步探索

Studies of T.C.M. Tongbiding’s Analgesic and  Pilot Research in its Analgesic Mechanism  

作者姓名:王冰梅

专 业: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导师姓名 傅学奇 及 职 称 副教授

论文起止年月:1999年10月至2002年4月

保 密 级 别: 秘 密 学 位 级 别: 药学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2002年4月30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02年5月

中药痛必定的镇痛作用研究和镇痛机理的初步探索

Studies of T.C.M. Tongbiding’s Analgesic and  Pilot Research in its Analgesic Mechanism  

作者姓名:王冰梅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 指导教师:傅学奇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 分类标识:R9

[关键词] 痛必定、镇痛作用、镇痛机理

Key Words: Tongbiding, Analgesic, Analgesic Mechanism

总页数:43页 图表:有

中药痛必定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及其

镇痛机理的初步研究

(摘 要)

关键词 痛必定 镇痛作用 镇痛机理

研究背景及目的

疼痛是机体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是临床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消除疼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方面。

但是目前用于治疗剧痛的强镇痛剂还不甚理想,且大多数具有机体依赖性,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

为了研制和开发一种毒性小、使用安全、无机体依赖性的中药强镇痛剂,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研制出了痛必定。

痛必定是由四味中药制成的纯中药复方强镇痛剂,该项目为1998年国家科技部新药基金课题,1998年吉林省科技厅重点课题。按照中药二类药研制的基本要求进行开发研制,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各种基础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批号,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为了证明该制剂的镇痛作用和镇静作用,填补中药复方注射剂治疗疼痛的空白,研究该制剂的镇痛作用强度、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我们对之进行了主要药效学试验研究工作;同时,为了探索非阿片类中药的镇痛机理,丰富和完善镇痛理论,寻找和发现新的非阿片类中药镇

1

痛剂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还对之进行了初步的镇痛机理研究。

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验完成中药痛必定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及其镇痛机理的研究工作。

1  痛必定的镇痛作用试验 

为了验证痛必定镇痛作用,我们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二版)中的实验方法,建立了小鼠热板法、家兔齿髓刺激法、小鼠钾离子皮下透入法、大鼠光辐射热甩尾法、小鼠尾根部加压法及小鼠扭体法等6种疼痛模型。

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在药后30min至8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在药后30min其镇痛作用强度即可达到其作用峰值,其作用强度可与度冷丁相近,并可持续至药后4-6小时左右。

尤其对小鼠热板法、小鼠钾离子皮下透入法、大鼠光辐射热甩尾法和家兔牙髓刺激法等4个锐痛模型的镇痛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强度与度冷丁相仿,优于强痛定。对于小鼠扭体法和小鼠尾根部加压法两个钝痛模型的镇痛作用,虽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但其镇痛作用强度比度冷丁弱,与强痛定相似。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以锐痛为主,钝痛次之。

2  痛必定的半数有效量(ED50)测定试验 

据药效学前期试验结果确定各给药剂量给药。在给药后30min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痛阈,方法同热板法,以给药后痛反应时间延长1倍以上者,作为有效镇痛作用。

该制剂半数有效量(ED50)测定试验结果计算得出,其半数有效量

2

为5.724mg/kg,ED50的95%可信限为5.724±0.7mg/ kg。该剂量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14倍,而该制剂的小鼠皮下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42.0043mg/kg,则该制剂的治疗指数约为42.3;说明痛必定的安全性较大。 

3  痛必定的镇静作用试验 

痛必定对光电管法记录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镇静作用明显,在药后1h至6h均能明显减少小鼠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

痛必定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小鼠入睡率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可明显提高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小鼠入睡率,延长其睡眠持续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01),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4  痛必定镇痛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经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实验研究(本试验报告未给出)证明,该制剂长期应用无任何机体依赖性,其镇痛活动主要是通过非阿片镇痛系统;大鼠足跖定压刺激法证明,对20%酵母混悬液所致大鼠炎性足和正常足的痛阈该制剂均可使其升高,属中枢性镇痛药物;故其中枢性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非阿片镇痛系统起作用的。

而该制剂腹腔注射给药,可使大鼠破坏坐骨神经引起的外周神经痛觉过敏变为痛觉迟钝,注射后痛觉过敏侧的痛阈在药后即明显升高;同时,该制剂还可以使正常侧动物的痛阈亦有所升高。故而表明该制剂的镇痛作用既有中枢性又有外周性。

结 论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是一种良好的中药复方强镇痛剂,具有起效时间短、镇痛强度高、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尤其是该制剂

3

经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试验研究(本试验报告未给出)表明,该制剂无任何机体依赖性,可长期应用而不受到,从而为该制剂的临床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对该制剂的镇痛机理的研究实验表明,痛必定镇痛作用既有中枢性又有外周性。其中枢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非阿片系统起作用的;而其对外周镇痛作用,有资料表明,神经损伤区轴突膜对K+、Na+和Ca2+通道的药物异常敏感,阻断Ca2+通道可消除异位放电,而阻断K+通道则可使其异位放电易化。因此寻找一种能阻断Ca2+又能打开K+通道的药物,可能是抑制外周神经损伤而诱发的痛觉过敏的最佳方法。而在本制剂组成的主要成分中,有两种生物碱(东莨菪碱和乌头碱)均具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故而认为痛必定的对外周神经损伤而诱发的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其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而完成的。

以上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镇痛理论,发现新的镇痛药物,探索祖国传统医药学中镇痛药物的镇痛机理均有着重要意义,而其对机体的镇痛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

Studies of T.C.M. Tongbiding’s Analgesic and Pilot Research in its Analgesic Mechanism

(Abstract)

Key Words: Tongbiding, Analgesic, Analgesic Mechanism

Pain is a complex physio-procedure of organism. It is one of symptoms for many clinical diseases. dispeling pain can not only lighten the pain the patients suffered, but also meliorate the patients’ mood. It is important aspect for clinical therapy.

But at present, most of major anodyne are organism depended, and the effects of analgesic are not perfect. These facts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anodyne.

We had done many experiments for developing a light toxicity, safe, organism independ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trong anodyne. As a result, we had manufactured Tongbiding injection.

Tongbiding injection is a kind of combination strong anodyne which is consisted with four p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roject of developing Tongbiding injection was a fund proje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in 1998. It wa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ject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fice of Jilin province in 1998. The injection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requir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lass II. We had finished the basic researching before using in practice, and gained the clinical researching serial number which were given by the National Medical Supervising And Management

5

Bureau. Now, we are doing the second stage clinical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ing.

To prove the effects of analgesic and calming of Tongbiding injection, find a way to analgesic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and comprehend the strength of analgesic, the latency time to appear analgesic effect, and the duration of analgesic, we did a lot of pharmacodynamics experiments on the injection. We also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analgesic to discover the mechanism of non-opiu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analgesic theories as well as find out new theoretic basic for non-opiu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anodyne.

We finished the researching about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calming effect of Tongbiding injection by following experiments.

1.The experiments of Tongbiding injection’s analgesic effect. According to pharmacology experiment methods, we established following six pain modes: Mice Hot Plate method, Stimulating Dental Pulp method, Mice Potassium-ion Subcutaneous Part Penetration method, Rat Ray Radiation Swinging Tail method, Mice Tail-root Stressing method and Mice Body twisting method.

The result of these experiments shows that Tongbiding injection has a very good analgesic effect. After 30mins or 8 hours the agent injected into body, Tongbiding group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Saline group(P<0.05, P<0.01, P<0.001). The analgesic effect gets the peak value after injecting 30mins. The strength of analgesic is similar to dolantin. And the peak value can last for about 4 to 6 hours.

The analgesic effect is more notable for four pain modes, - Mice Hot Plate method, Stimulating Dental Pulp method, Mice Potassium-ion Subcutaneous Part Penetration method, Rat Ray Radiation Swinging Tail

6

method. The strength of analgesic is similar to dolantin and is better than Qiangtongding. For Mice Tail-root Stressing method and Mice Body twisting method, the analgesic effect is very different comparing to the Saline group,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analgesic is weaker than dolantin, and is similar to Qiangtongding.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ongbiding injection has a very good effect of analgesic. Tongbiding is the most available for the sharpen pain mode, then, the dull pain.

2. The measuring experiments of Tongbiding injection’s 50% effective dose(ED50).

We identified the medication dosage according to the prior Pharmacodynamics experiments. After 30mins medicated, we measured the pain threshold of each animal group. The method is same to hot plate method. We defined that the analgesic effect was valid if the animals’ pain reaction time was postponed double time.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s, we calculated the 50% effective dose is 5.724mg/kg, the threshold of 95%-reliability is 5.72±0.79mg/kg. This dose is equal to 14 tim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LD50 of mic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the agent is 242.00mg/kg, as a result, the agent’s therapeutic index is about 42.3. Viz, Tongbiding injection is very safe. 3.The experiments of Tongbiding injection’s calming effect.

The mice autonomic activities times which were recorded by photoelectric cells show that Tongbiding injection has a remarkable calm effect. After 1h to 6h medicated, Tongbiding can reduce the mice’s autonomic activities times greatly in a 5 minutes period. It is very different to the saline group(P<0.001).

The experiment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ongbiding to the rate of mice

7

falling asleep and the sleeping time by using the below-threshold hypnosis dose of soluble pentobarbitone show that Tongbiding can improve the falling asleep of rate when using the below-threshold dose of soluble pentobarbitone, decrease the sleeping time.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aline group (P<0.001). The experiments shows that Tongbiding has a strong calming and hypnosis effect.

4.The pilot study about the mechanism of Tongbiding injection’s analgesic effect.

The study which was performed by Chinese Medical Dependence Institute shows that Tongbiding injection is not organism dependence after a long time clinical using. Its activities of analgesic is via non-opium system. The method that stimulating rat ankle by determinate stress proves that Tongbiding can increase the pain threshold of both rat inflammatory feet and normal feet which were induced by the 20% suspension of yeast. It is a central analgesic medical. So, the effect of central analgesic is performed via non-opium system.

By injecting into abdominal cavity, Tongbiding injection can turn the peripheral nervus from being hyperpathia into being dull, and after injecting, the pain threshold of hyperpathia side was increased grea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agent can also increase the animals’ pain threshold value of normal side. As a result, the agent can analgesic centrally and peripherally.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s above show that Tongbiding is a kind of ideal compou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as a strong anodyne. The agent has lots of virtues with short reacting time, high strength effect of analgesic and long valid duration. Especially, the agent has not organism dependence

8

which is proved by National Medical Dependence Institute. It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long-term without any limited. The virtue founds the solid base for board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ing about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the agent shows that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the agent is both central and peripheral. To the peripheral analgesic, there are lots of materials show that the film of nerve axon in injury-area is hyperpathia to the medical which is belong to K?,Na? and Ca2?passage. Interdicting the Ca2? passage can eliminate heterotopia discharge. And interdicting the K?passage can facilitate the heterotopia discharge. So, the best way to inhibit the hyperpathia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njury of peripheral nerve may be found out a medical to interdict the Ca2? passage and open up the K? passag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agent, there are two alkaloid(Scopolamine and Corydalis B). Both of them has the effect to interdict Ca2?passage. So we can say that the inhibiting effect of Tongbiding injection to the hyperpathia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njury of peripheral nerve is implemented by the component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a2? passage’s blocking agent.

The researching and result written above is much significative for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ies of analgesic, find new pain relieving medical and discovering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The mechanism of analgesic for organism need more researching in the future.

9

未经本论文作者的书面授权,依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书面版本、电子版本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修改、发行、出租、改编等有碍作者著作权的商业性使用(但纯学术性使用不在此限)。否则,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1

目 录

提要

前言………………………………………………………………1 1. 痛必定的镇痛作用试验……………………………………8 2. 痛必定镇痛作用的 ED50 试验……………………………21 3. 痛必定的镇静作用试验……………………………………23 4. 痛必定的镇痛机理的初步研究试验………………………27 5. 讨论…………………………………………………………33 6. 参考文献……………………………………………………39 7. 致谢…………………………………………………………43

论文摘要…………………………………………………………1

1

提 要

疼痛是机体的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而消除或减轻疼痛则是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痛必定是由四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强镇痛剂。为了验证其镇痛、镇静作用,探索该制剂的镇痛机理,丰富和完善镇痛理论,对之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1、通过对6种疼痛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对各种疼痛模型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在药后30min其镇痛作用强度即可达到其作用峰值,其作用强度可与度冷丁相近,并可持续至药后4-6小时左右。

2、该制剂还能明显减少小鼠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提高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小鼠入睡率,延长其睡眠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3、该制剂通过大鼠足跖定压试验和腹腔给药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模型(或病理性疼痛)动物的痛阈的镇痛作用试验表明其对动物的镇痛作用既具有中枢性又具有外周性;其中枢镇痛应为非阿片类中枢镇痛系统起作用,而外周镇痛作用则可能是通过该制剂具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来实现的。

本课题的研究为研制开发非阿片类中药镇痛剂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为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探索出了有效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

关键词 痛必定 镇痛作用 镇痛机理

1

前 言

疼痛是机体的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不但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且还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是临床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剧烈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而且可导致失眠,或其他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消除疼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防止休克的发生,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方面。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除疾病外,外伤、手术、电击、烧伤、化学刺激等因素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将其分为锐痛和钝痛,一般内脏痛为钝痛、皮肤痛为锐痛。

古今中外的医药科学家们为了消除患者的疼痛,解决人类在这方面的痛苦,研制出大量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镇痛药(analgesics)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缓解疼痛的感觉,同时又能减轻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此外,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止痛药物还有一些作用于外周系统,从而起到止痛作用的。可以说,可将镇痛药粗分为中枢性镇痛药和外周性镇痛药。

人们在寻找镇痛药物的同时,医药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丰富镇痛机理,从而为寻找新型镇痛药物和人工合成镇痛药物提供理论论据。

现有资料表明[1-3],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向其中注入微量吗啡均可引起显著的镇痛效应。前者称为脑刺激镇痛(stimulation- produced analgesia),后者称为阿片镇痛(opiate analgesia)。吗啡等阿片类强镇痛药物的镇痛机理即主要通过此系统来实现其镇痛作用的。现已

1

知,脑内广泛存在着阿片受体,阿片受体一般分为μ、κ、δ和σ4 种亚型。不同亚型受体对镇痛药的亲和力及内在活性不同。而吗啡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理是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相结合,从而发挥镇痛作用的。

现已知,中枢神经系统中除了存在着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外,还存在着内源性非阿片镇痛系统。它们都参与脑刺激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的实现。环境和人为刺激激活脑内非阿片镇痛系统所引起的上述镇痛效应,既无耐受性和交叉耐受现象,又不为纳洛酮所拮抗。因此,寻找非吗啡类药物来缓解疼痛便成为临床学家和药物学家追求的方向。

除了中枢性镇痛系统之外,在病理性疼痛中,发病的部位常常是外周神经,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代谢异常、外伤、重金属中毒等都可导致外周神经损伤,从而引起机体的痛觉过敏。近来,全世界对疼痛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病理性疼痛上,特别是建立了选择性损伤有髓纤维但保留C类纤维的CCI慢性痛模型之后,治疗慢性痛成了研究的重点。

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4-14],神经损伤和它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会产生一系列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神经元产生大量的非编码性质的异常自发电活动,这种电活动导致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性感觉异常(Allodynia)及其它感觉倒错(Paraetyesia)现象。这一类慢性病理疼痛的病因是外周性的,它不是吗啡类药物的靶点。其中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介导打开Ca2+通道在痛觉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诱发神经纤维产生自发性异位传入电活动。

有资料表明[7-9],神经损伤区轴突膜对K+、Na+和Ca2+通道的药物异常敏感,阻断Ca2+通道可消除异位放电,而阻断K+通道则可使其异位放电易化。而有目的地选用相对特异的离子通道阻断剂和受体阻断剂可消除其异位电活动,从而具有镇痛作用。因此寻找一种能阻断Ca2+又能打

2

开K+通道的药物,可能是抑制外周神经损伤而诱发的痛觉过敏的最佳方法。

自古以来,吗啡类药物便是临床上缓解疼痛的最佳的天然的药物,被广泛用来治疗各类慢性疼痛,但吗啡类药物的成瘾性、耐受性及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长期应用。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其它人工合成的西药镇痛剂(如度冷丁、可待因、镇痛新、美散痛等)也大部分存在着镇痛作用时间较短、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几乎都伴有机体依赖性等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尤其是机体依赖性的产生,使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也受到了严格的。

而对于外周止痛药的研究[15],主要集中在阻断前列腺素(PG)、阻断外周的致痛物质、5-羟色胺(5-HT)、缓激肽的释放和阻断外周神经的异常传导等方面,其可能的作用部位是干扰损伤部位的痛觉传递或在痛觉到达脊髓前阻断其传导,由于外周止痛药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只作用于外周,因此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呼吸抑制和成瘾性等较弱,但这些药物大多不同时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较弱,对于临床上的一些顽固性疼痛及癌症等疾病引起的剧烈疼痛则其镇痛作用较弱。

鉴于以上的原因,寻找一种既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又能治疗外周病理性疼痛而又无机体依赖性的药物,成为各医药学家研究的重点。而对于中枢性镇痛和外周病理性疼痛的机理研究工作,又为发现和开发新的镇痛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由于祖国医学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医药宝库,许多传统的镇痛药物及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的开发研究工作都处于未深入开发研究阶

3

段,许多医药学家们都在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使中药镇痛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开发为目前镇痛药物开发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研究开发的中药镇痛药物——痛必定,即具有镇痛作用时间较长、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小且无机体依赖性等诸多优点,是一种较好的中药镇痛药物,由于该制剂无机体依赖性,故在临床上应用,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痛必定是由洋金花、川乌、延胡索等四味中药制成的纯中药复方强镇痛剂,该课题为1998年国家科技部新药基金课题。按照中药二类药研制的基本要求进行开发研制,目前已经完成了临床前的基础研究工作,并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批准文号,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工作。

该制剂中的各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经实验证明,均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有资料表明,洋金花[16-19]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和莨菪碱,这两种生物碱对中枢系统有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能加强度冷丁的镇痛作用,对抗去甲肾上腺素侧脑室注射引起的痛阈降低和度冷丁镇痛作用的减弱;并可阻断大脑M受体、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及中枢去甲肾上腺素 (NA)的上行背束功能。有报道M受体阻断剂可阻断Ca2+通道并打开K+通道,由于洋金花的有效成分具有M受体阻断剂的特性,而对外周神经损伤而诱发的痛觉过敏和异位放电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故可作为中药镇痛药物进行应用。

现已知,川乌[19-29]的生物活性成分为乌头碱型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AC)。AC皮下注射具有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可被东莨菪碱增强。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AC不产生镇痛作用,ip时利血平、酚苄明能使AC镇痛作用显著减弱或消失,酚妥拉明、普萘洛尔对其镇

4

痛作用无明显影响。从而提示,AC的镇痛作用是中枢性的,而且部位主要在脊髓以上的神经结构。AC的镇痛作用与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主要是和中枢NA水平)有密切关系。纳络酮对其镇痛作用无拮抗作用,不成瘾,对依赖钙调蛋白的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有拮抗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拮抗剂,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

延胡索[30]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是由多种生物碱组成的,其中延胡索

乙素的镇痛作用最强,且无机体依赖性。其中枢作用部位广泛,可抑制中脑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的诱发电位,可能为新型的中枢抑制剂。与利血平协同,可使脑内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A)下降、促进5-HT的排空,该作用并不被多种受体阻断剂拮抗,也不受纳络酮影响,但可被东莨菪碱增强。如与洋金花协同使用,则可对抗洋金花的副作用(心率加快、口干等)。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痛必定各组成成分均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而无机体依赖性,且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合应用可以加强其镇痛作用,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为了证明该制剂的镇痛作用,研究该制剂的镇痛作用强度、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我们对之进行了相关的镇痛作用试验。

该制剂的镇痛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动物的6种疼痛模型证明,在所用剂量下,痛必定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对小鼠热板法、小鼠钾离子皮下透入法、大鼠光辐射热甩尾法和家兔牙髓刺激法等4个锐痛模型的镇痛作用更为显著,在药后30min至4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在药后4h至6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或P<0.05。其作用强度与度冷丁相仿,优于强痛定。对于小鼠扭体法和小鼠尾根部加压法两个钝痛模型的镇痛作用,虽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但其镇痛作用强度比度冷丁弱,与强痛定相似。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是一种良好的中药复方强镇痛剂,该制

5

剂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以锐痛为主,钝痛次之。具有起效时间短、镇痛强度高、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尤其是该制剂经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试验研究表明(本报告未给出),该制剂无任何机体依赖性,可长期应用而不受到。从而为该制剂的临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证明该制剂镇痛作用的同时,为了探索和丰富镇痛机理,寻求中药镇痛的理论依据,为寻找更好的新的镇痛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设计思路,我们对该制剂的镇痛作用部位和镇痛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工作。

通过大鼠足跖定压试验、利血平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试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试验,从而证明痛必定具有中枢镇痛作用,其中枢镇痛作用与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有密切关系。在脑内单胺类递质中去甲肾上腺素(NA)与镇痛的关系是最早受到注意的问题之一。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DDC可选择性抑制NA合成,减少脑内NA水平[43]。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DC可使痛必定的镇痛作用显著减弱,从而提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与中枢NA水平有密切关系。

而腹腔给药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或称病理性疼痛)动物的痛行为和神经纤维的异常放电的影响等试验,表明痛必定对动物的镇痛部位除通过中枢性非阿片镇痛系统,同时又可以通过外周镇痛机制起作用,而其外周镇痛作用则可能是通过该制剂具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来实现的。

6

现将痛必定的镇痛作用、镇痛部位及其镇痛机理的初步研究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本文试验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试验结果以x±s表示。)

7

一 痛必定的镇痛作用试验

痛必定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该制剂不仅对锐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对钝痛也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我们通过以下疼痛模型对其镇痛作用强度、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

1 药物 

生理盐水:按0.2ml/10g皮下注射给药;

痛必定:由长春中医学院植化室提供,批号:990618; 盐酸哌替啶(度冷丁):按50mg/kg剂量皮下注射给药; 强痛定:按50mg/kg(0.2ml/10g)剂量皮下注射给药。

酒石酸锑钾:试验前配成0.05%(W/W)溶液,按0.2ml/只腹腔注射;

醋酸:配成0.6% (W/W)溶液,按0.2ml/只腹腔注射; 2 动物

C57BL/6J近交系小鼠:一级,6~8周龄,体重20±2g,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44号。

大耳白家兔:一级,2~3月龄,由沈阳市于洪区前民养殖厂提供,合格证号:辽实动字第032号。

Wistar种大鼠:普通级,6~8周龄,体重200±20g,由吉林省药品检验所动物室提供,合格证号:960101032。

3 仪器

热板仪:用HH・S11-6型恒温水浴锅(北京市东霞科学仪器厂生产)按要求改制而成。

WQ-9E型痛阈测量仪:北京海淀电子医疗仪器厂生产。 307-6型台式高速牙钻:上海齿科医械厂生产。 光热辐射仪:实验室按有关要求自行设计制作。

SH-XYT型小动物压痛仪:深圳凯强利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8

4 方法

4.1 痛必定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取C57BL/6J近交系小鼠若干只,雌性,体重20±2g,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将其置于自制热板仪中,(温度控制在55±0.5℃),进行筛选,以投入热板仪后小鼠出现舔后足的反应时间(疼痛潜伏期)作为痛阈的指标,间隔15min再测1次,取2次均值作为药前痛阈指标[31]。

选出药前痛阈均值在5~20s范围的小鼠60只,据体重、药前痛阈均值将小鼠均分6组,即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受试药物痛必定的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药度冷丁组、强痛定组,按表1剂量给药。

在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痛阈,直至恢复至药前水平,最长测至6小时(药后各组小鼠的痛反应潜伏期以60s为限,以免烫伤动物后足影响以后的试验结果,超过60s者,以60s计)。

4.2 痛必定对齿髓刺激法所致家兔疼痛的影响

取健康家兔若干只,体重1.4~2.0kg,雌雄各半,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将动物背部固定,局麻后,用台式高速牙钻在上门齿距离齿龈缘约0.3cm处打洞,暴露髓腔,将直径0.4mm、长约8mm的不锈钢电极插入其中,并用银汞合金固定电极。饲养1日,于电极埋藏后第2天,将家兔背部固定,用痛阈测量仪(直流电、快阶梯)的输出电极对清醒状态下的家兔齿髓进行刺激,以动物出现舔舌动作作为痛阈指标,测量2次,其均值作为药前痛阈[32]。

取药前痛阈均值在电压70V、电流2mA以下的合格动物28只,按体重、性别及药前痛阈均分6组,每组4只,组别同前,按表2剂量给药,对动物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继续饲养动物,5天后,重复上述操作及试验。

分别观察记录药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的痛阈,直至恢复至药前水平(药后各组动物的痛阈以电压70V、电流5mA为限,以免损伤动物齿

9

髓而影响以后的结果,超过5mA者,以5mA计)。

试验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测得不同时间的镇痛率[32]:

药后痛阈?mA??药前痛阈?mA?镇痛率%= 截止最大电流?5mA??药前痛阈?mA?结果以各组动物不同时间的镇痛率表示。

4.3 痛必定对K+皮下透入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取健康C57BL/6J小鼠若干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用饱和氯化钾涂抹小鼠双耳,以痛阈测量仪(直流电、快阶梯)的输出电极对小鼠进行刺激,以动物嘶叫作为痛阈指标[33],间隔15min再测量1次,以其均值作为药前痛阈。

取药前痛阈均值在电压70V、电流1mA以下的动物60只,按体重、性别及药前痛阈均分6组,组别同前,按表3剂量给药,进行试验。

在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痛阈,测至4h为止(药后各组动物的痛阈以电压70V、电流5mA为限,以免击伤动物齿髓而影响以后的结果,超过5mA者,以5mA计)。

4.4 痛必定对光辐射热甩尾法所致大白鼠疼痛的影响

取雄性大鼠若干只,体重200±20g ,装入特制大鼠固定筒内,尾部暴露于外,试验前用墨汁涂于尾部的下1/3处作为光刺激点的标志,用自制光热辐射仪的聚焦光线照射大鼠尾部光刺激点,用秒表记录动物从照射至甩开尾部的时间作为痛阈指标[34],间隔15min再测1次,以其均值为药前痛阈。

选出药前痛阈均值在2~10s范围的大鼠42只,据体重、药前痛阈均值将大鼠均分5组,每组7只,即:生理盐水组、痛必定高、中、低剂量组,度冷丁组。按表4剂量给药,进行试验。

在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痛阈,直至药后4h。(药后各组大鼠的痛反应潜伏期以30s为限,以免灼伤动物而影响以后的结果,超过30s者,以30s计)。

10

4.5痛必定对小鼠尾根部加压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取健康C57BL/6J小鼠若干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用SH-XYT型小动物压痛仪对小鼠尾根部1cm处以游标砝码逐渐加压,以动物尾巴回缩时加压游码所处标尺的刻度(cm)作为痛阈指标,间隔15min后再测1次,以其均值作为药前痛阈[35]。

取药前痛阈均值在8cm以下的合格动物60只,按体重、性别及药前痛阈均分6组,每组10只,即:生理盐水组、痛必定高、中、低剂量组、度冷丁组、强痛定组。按表5剂量给药,进行试验。

在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痛阈,直至恢复至药前水平(药后各组动物的痛阈以30cm为限,以免动物尾部压伤而影响以后的结果,超过30cm者,以30cm计)。

4.6 痛必定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腹部疼痛的影响

取C57BL/6J近交系小鼠60只,体重20±2g,雌雄各半,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按体重、性别均分6组,每组10只,组别同前。

先给小鼠按表6剂量皮下注射受试药物10min 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0.05%的酒石酸锑钾溶液,于药后5min 开始观察记录小鼠5min内产生的“歪扭”反应(或称扭体反应)的次数[36],具体表现为: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腿伸张、臀部高起。

4.7 痛必定对醋酸所致小鼠腹部疼痛的影响

动物及分组同前,先给小鼠按表7剂量皮下注射受试药物10min 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0.6%的醋酸溶液,于药后5min 开始观察记录小鼠5min内产生的“歪扭”反应 (或称扭体反应)次数[36]。

5 结果

5.1 痛必定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痛必定对热板法所致疼痛(该疼痛的性质属于锐痛)的镇痛作用十分明显,在药后30min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久。

11

其镇痛作用强度与度冷丁相似,高于强痛定的镇痛强度。

高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在药后6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仍有镇痛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在药后1h、2h、4h、6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在药后30min、1h、2h时,与强痛定组比较有极为显著性差异( P<0.001)。

中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P<0.05);在药后1h、2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在药后30min、1h、2h时,与强痛定组比较亦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

低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P<0.05);在药后2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药后30min、1h、2h时,与强痛定组比较亦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

结果见表1。

表1痛必定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x±s)

(n=10)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强痛定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50 药前痛阈 均值(s) 12.50±4.41 13.00±3.23 12.90±4.01 13.05±2.82 12.95±3.81 13.30±4.44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舔后足时间(s) 30min 1h 14.00±4.19 58.00±6.32***△▲▲▲ 51.10±14.03***▲▲▲ 48.30±12.17***▲▲▲ 45.90±12.00*** 21.40±10.16* 13.30±3.40 55.50±10.70***△△△▲▲▲ 49.90±13.74***△△▲▲▲ 41.70±10.03***▲▲▲ 32.90±10.45*** 19.80±6.76* 12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强痛定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50 13.40±2.72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舔后足时间(s) 2h 4h 14.00±3. 34.30±14.43*** 21.00±7.75* 19.90±5.30* 20.20±10.78 15.23±7.16 6h 12.20±2.90 18.2 0±4.02** 15.40±5.97 13.70±3.65 14.40±3.47 13.30±4.56 53.30±10.34***△△△▲▲▲ 38.00±15.11***△▲▲▲ 32.90±6.***△▲▲▲ 20.80±11.70 16.20±6.25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P<0.001

与度冷丁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与强痛定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5.2 痛必定对齿髓刺激法所致家兔疼痛的影响

痛必定对齿髓刺激法所致家兔疼痛(锐痛)镇痛作用明显,在药后30min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久。其镇痛作用强度与度冷丁相似,高于强痛定的镇痛强度。

高剂量组动物在药后10min、30min、1h、2h、4h、6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在药后10min、1h、2h、4h、6h、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在药后10min、30min、1h、2h、4h、6h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

痛必定中剂量组在药后10min、30min、1h、2h、4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P<0.001);在药后10min、30min、1h、2h、4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 P<0.01);在药后10min、30min、1h、2h、4h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P<0.001)。

痛必定低剂量组在药后10min、1h、2h、4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

13

性显著(P<0.05);在药后4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药后4h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

结果见表2。

表2痛必定对家兔齿髓刺激法所致疼痛的影响(以镇痛率表示)(x±s) (n=10)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强痛定

剂量(mg/kg) 2ml/kg 20 10 5 40 40 剂量(mg/kg) 2ml/kg 20 10 5 40 40 药前痛阈均值(mA) 0.56±0.27 0.67±0.28 0.69±0.28 0.56±0.22 0.59±0.27 0.69±0.30 药前痛阈均值(mA) 0.56±0.27 0.67±0.28 0.69±0.28 0.56±0.22 0.59±0.27 0.69±0.30 药后10min(%) 0.57±1.29 11.01±7.03**△▲ 14.62±7.11***△△▲▲▲ 2.02±1.27* 3.68±3.26* 2.62±4.01 药后30min(%) 1.90±3.87 25.02±21.33**▲▲ 20.69±9.79***△▲▲▲ 5.53±4.56 7.74±9.53 1.07±3.86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强痛定

药后1h(%) 2.05±4.32 41.52±22.93***△△▲▲▲ 26.82±16.26***△▲▲ 7.32±4.70* 11.10±12.30 1.85±5.65 药后2h(%) 1.66±4.11 39.70±17.73***△△△▲▲▲ 22.38±14.18**△△▲▲ 9.97±7.27* 3.59±8.39 2.34±7.52 14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强痛定 剂量(mg/kg) 2ml/kg 20 10 5 40 40 药后4h(%) 1.28±2.62 23.77±11.***△△△▲▲▲ 18.53±13.13**△△▲▲ 7.80±6.06*△▲ 1.06±6.17 0.87±5.95 药后6h(%) 0.97±2.14 8.73±7.99*△△▲▲ 6.77±9.41 1.66±4.37 0.72±3.27 0.90±3.83 药后8h(%) 1.38±2.72 2.73±5.31 2.04±6.91 0.16±3.73 1.27±5.32 1.02±4.26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P<0.001

与度冷丁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与强痛定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5.3 痛必定对K+皮下透入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痛必定对K+皮下透入法所致小鼠疼痛(该疼痛的性质属于锐痛)镇痛作用明显,在药后30min即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久。其镇痛作用强度与度冷丁相似,高于强痛定的镇痛强度。

高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在药后1h、2h、4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在药后1h、2h、4h时,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

痛必定中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P<0.05,P<0.01);在药后2h、4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

痛必定低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

15

性非常显著(P<0.05,P<0.01);在药后30min、1h、2h时,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果见表3。

表3痛必定对钾离子皮下透入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x±s)

(n=10)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强痛定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强痛定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50 药前痛阈 均值(mA) 0.41±0.18 0.46±0.23 0.44±0.17 0.45±0.20 0.47±0.17 0.36±0.21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痛阈(mA) 2h 0.44±0.19 4.51±1.09***△△△▲▲▲ 2.07±1.81*△▲ 1.30±0.95*▲ 0.67±0.26 0.56±0.32 4h 0.47±0.23 3.±1.61***△△△▲▲▲ 1.38±1.19*△▲ 1.07±0.88 0.52±0.20 0.46±0.30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50 药前痛阈 均值(mA) 0.41±0.18 0.46±0.23 0.44±0.17 0.45±0.20 0.47±0.17 0.36±0.21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痛阈(mA) 30min 0.45±0.21 4.03±1.30***▲▲▲ 2.72±1.99**▲ 2.08±1.50**▲ 3.79±1.35*** 0.90±0.37** 1h 0.47±0.174 4.47±0.87***△△△▲▲▲ 2.70±2.05**▲ 1.98±1.23**▲ 2.00±1.01*** 0.86±0.45*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P<0.001

与度冷丁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与强痛定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16

5.4 痛必定对光辐射热甩尾法所致大白鼠疼痛的影响

痛必定对光辐射热甩尾法所致大鼠疼痛镇痛(锐痛)作用明显,高剂量组动物在药后30min、1h、2h、4h 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在药后2h、4h时,与度冷丁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01)。痛必定中剂量组动物在药后1h、2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P<0.001)。结果见表4。

表4痛必定对光辐射热甩尾法所致大鼠疼痛的影响(x±s)(n=7)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剂量 药前痛阈 药后不同时间大鼠甩尾时间(s) (mg/kg) 均值(s) 2h 4h 0.2ml/10g 40 20 10 50

5.00±1.86 5.00±2.84 5.07±2.11 4.86±2.21 5.00±1.91

6.57±2.53

6.57±2.14

剂量 药前痛阈 药后不同时间大鼠甩尾时间(s) (mg/kg) 均值(s) 30min 1h 0.2ml/10g 40 20 10 50

5.00±1.86 5.00±2.84 5.07±2.11 4.86±2.21 5.00±1.91

5.14±2.94 13.00±5.** 12.14±5.01** 6.43±5.13 12.00±4.80**

6.86±2.58 24.86±8.80*** 20.71±8.92** 10.00±5.16 23.00±5.83***

28.14±4.91***△△△ 14.86±9.21*△ 11.71±1.80*** 5.43±2.30 17.29±3.95***

6.43±4.39 4.14±1.35 4.86±2.41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P<0.001

与度冷丁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17

5.5 痛必定对小鼠尾根部加压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痛必定对小鼠尾部加压法法所致小鼠疼痛(该疼痛的性质属于钝痛)镇痛作用明显,高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4h时,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在药后1h、2h与强痛定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

中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0.001)。

低剂量组在药后30min、1h、2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01)。

结果见表5。

表5痛必定对小鼠尾根部加压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x±s)

(n=10)

组别

剂量 药前痛阈

(mg/kg) 均值(cm)

4.04±1.33 3.98±0.67 4.07±0.71 4.21±1.21 4.02±1.05 4.10±1.23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痛阈(cm) 30min 4.31±1.00

1h 4.36±1.24

生理盐水 0.2ml/10g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强痛定

40 20 10 50 50

15.20±7.45*** 15.34±5.00***▲▲ 12.20±7.61** 8.78±2.12***

11.61±5.00*** 7.76±1.35***

20.69±9.41*** 21.22±10.23*** 12.66±5.91*** 9.40±3.312***

18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高剂量组 痛必定 中剂量组 痛必定 低剂量组 度冷丁 强痛定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50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痛阈(cm) 2h 4.19±0.94 11.87±7.55**▲ 8.16±4.44* 5.81±1.65* 10.31±5.88** 5.46±1.99

4h 4.11±0.93 7.73±4.63* 5.26±1.83 4.56±1.43 7.33±5.42 4.83±1.22

6h 4.16±2.08 6.27±4.08 4.17±1.29 4.39±1.76 4.49±1.74 4.08±1.05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P<0.001

与强痛定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5.6 痛必定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腹部疼痛的影响

在所用三个剂量下,痛必定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的钝痛有明显镇痛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

其镇痛作用强度,高剂量与度冷丁相似,中剂量则与强痛定相似。 结果见表6。

表6 痛必定对扭体法所致的小鼠疼痛的影响(酒石酸锑钾法)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强痛定

动物数

剂量

体重 (g) 19.55±0.86 19.50±0.82 19.45±1.07 19.45±1.07 19.50±0.75 19.45±1.07

小鼠5min内扭体次数

(x±s) 37.1±10.07 0.6±1.58*** 5.1±9.*** 9.2±12.75*** 1.1±1.91*** 5.2±4.***

(只) (mg/kg) 10 10 10 10 10 10

0.2ml/10g 40 20 10 50 50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

19

5.7 痛必定对醋酸所致小鼠腹部疼痛的影响

在所用的三个剂量下,痛必定对醋酸所致小鼠的钝痛有明显镇痛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

其镇痛作用强度,高剂量与度冷丁相似,中剂量则与强痛定相似。 结果见表7。

表7 痛必定对扭体法所致的小鼠疼痛的影响(醋酸法)

动物数 剂量 体重 小鼠5min内扭体次数

组别

(g) (只) (mg/kg) (x±s)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强痛定

10 10 10 10 10 10

0.2ml/10g 40 20 10 50 50

19.35±1.97 19.30±1.14 19.2±0.79 19.35±1.10 19.55±1.26 19.35±1.97

20.4±10. 0.0±0.00*** 1.2±2.15*** 7.5±5.62** 1.4±2.50*** 2.6±3.23***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P<0.001

20

二 痛必定的半数有效量(ED50)测定试验

为了确定痛必定的半数有效量,我们对之进行了相关试验。 1 药物

痛必定:按等比稀释法配成不同浓度的药液,分别按0.2ml/10g的给药体积和10mg/kg、8mg/kg、6.4mg/kg、5.1mg/kg、4.1mg/kg、3.3 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给药。

2 动物

C57BL/6J小鼠:一级,雌性,6~8周龄,体重20±2g,由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44号。

3 仪器

热板仪:用HH・S11-6型恒温水浴锅(北京市东霞科学仪器厂生产)按要求改制而成。

4 方法

动物及筛选方法同热板法[31],选出符合要求的雌性小鼠60只,据体重、药前痛阈均值将小鼠均分6组,据药效学前期试验结果确定各给药剂量,按上述剂量给药。

在给药后30min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痛阈,方法同热板法,以给药后痛反应时间延长1倍以上者,作为有效镇痛作用[31]。

5 结果

经对试验结果通过综合计算法计算得[37]:痛必定的ED50为5.72mg/kg,ED50的95%可信限为5.72± 0.79mg/ kg。该剂量相当于人临床拟用量的14倍。

结果见表8。

21

表8痛必定半数有效量(皮下给药)试验报告

药物名称 痛必定 试验日期 2000-6-24 动品种 小鼠 物 周龄6-8周 ED50测定 剂量 (mg/kg) 10.0 8.0 6.4 5.1 4.1 3.3

注:用热板法进行测定。

给药途径 皮下给药 供应单位 环境温度 22-25℃ 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品系C57BL/6J 体重18-22g 判定标准 以药后痛反应时间延长1倍以上者定为有效 动物数 有效率 (只) 10 10 10 10 10 10 1.0 0.70 0.60 0.40 0.30 0 ED50的95%可信限为5.72±0.79mg/kg ED50的95%可信区间=4.94-6.51mg/kg ED50值和可信限 22

三 痛必定的镇静作用试验

疼痛是机体的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不但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且还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是临床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

剧烈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而且可导致失眠,或其他生理功能紊乱,因此镇痛药物在具有镇痛作用的同时,还应对机体具有镇静作用,从而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

为了验证该制剂的镇静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的相关实验研究工作。 1 药物

生理盐水:按0.2ml/10g给药;

痛必定:由长春中医学院植化室提供,批号:990618,分别按40mg/kg、20mg/kg、10mg/kg剂量皮下注射给药;

盐酸哌替啶(度冷丁):按50mg/kg剂量皮下注射给药。 戊巴比妥钠:按30mg/kg(0.1ml/10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 2 动物

C57BL/6J近交系小鼠:一级,体重20±2g,由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合格证号:医动物字第01-3044号。

昆明种小白鼠:普通级,雌雄各半,体重20±2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合格证号:辽实动字第010号。

3 仪器

XZC-4A型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由牡丹江市高新技术开发公司生产。 4 方法

4.1 痛必定对光电管法记录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取C57BL/6J近交系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将其置于XZC-4A型小动物自主活动仪中(记录原理是:

23

动物在光路上活动时,每遮断光线一次,引起电流改变一次,经过放大装置使电脉冲驱使继电器启动,记数器记录数值),开始5min让动物适应环境,不计数,5min后开始记录动物5min 内的自主活动次数,作为药前动物的自主活动次数[38]。

根据体重、性别、药前动物的自主活动次数将动物分成5组,每组10只,即:生理盐水组、痛必定高、中、低剂量组、度冷丁组。

按表9剂量给药。

在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动物的自主活动次数,直至恢复药前水平,最长测定至药后8h。

4.2 痛必定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小鼠入睡率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影响

取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饲养观察1日无异常后,根据体重、性别将动物随机均分6组,每组10只,即:生理盐水组、痛必定高、中、低剂量组、度冷丁组、强痛定组。

在空调自动控制下,环境温度在24~25℃,保持实验室安静,给各组动物先按表10剂量皮下注射受试药物,10min后再腹腔注射阈下催眠剂量(30mg/kg)的戊巴比妥钠,立即计时,观察15min内各组动物翻正反射消失达1min 以上的动物数,计算动物的入睡率[39];如动物出现睡眠,则再记录该动物的睡眠潜伏期及睡眠的持续时间。

5 结果

5.1 痛必定对光电管法记录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痛必定的镇静作用明显,可明显降低光电管法记录的小鼠5min内的自主活动次数,在药后1h、2h、3h、4h、5h、6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P<0.01,P< 0.001)。

结果见表9。

24

表9 痛必定对小鼠5min内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x±s)

(n=10)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25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药前小鼠 活动次数 122.40±42.49 121.75±45.38 124.15±57.20 123.75±42.31 121.00±31.11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次) 30min 106.30±25.66 90.10±27.92 101.40±41.58 102.00±39.06 155.80±57.60 1h 119.20±28.87 57.90±28.02*** 79.20±29.55** 83.70±29.74* 167.60±55.11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药前小鼠 活动次数 122.40±42.49 121.75±45.38 124.15±57.20 123.75±42.31 121.00±31.11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次) 2h 137.40±34.18 56.00±17.*** 70.20±17.95*** 83.80±27.80** 108.80±30. 3h 112.80±28.35 43.90±15.31*** 67.60±25.32** 90.50±32.20 115.40±33.26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药前小鼠 活动次数 122.40±42.49 121.75±45.38 124.15±57.20 123.75±42.31 121.00±31.11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次) 4h 5h 112.40±27.97 44.20±15.11*** 71.30±22.18** 94.10±26.14 131.10±53.25 126.80±34.93 59.30±23.34*** .10±34.81* 100.50±28.98 127.30±51.88

组别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剂量 (mg/kg) 0.2ml/10g 40 20 10 50 药后不同时间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次) 6h 130.70±48.76 80.70±20.09** 103.80±60.53 114.50±38.39 127.90±51.11 7h 118.60±24.45 113.10±48.35 115.90±48.18 120.40±36.98 124.20±44.80 8h 127.20±29.93 120.10±41.96 128.50±55.19 126.70±36.68 128.20±56.19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P<0.001 5.2 痛必定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小鼠入睡率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影响

痛必定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入睡率,延长小鼠睡眠持续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说明该制剂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结果见表10。

表10 痛必定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小鼠入睡率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影响(x±s) (n=10) 剂量 睡眠潜伏期 组别 入睡率 睡眠持续时间(min) (mg/kg) (min) 生理盐水 痛必定 痛必定 痛必定 度冷丁 强痛定 2ml/kg 40 20 10 50 50 0% 100% 100% 100% 100% 100% 15.00±0.00 3.56±0.74*** 4.04±0.66*** 4.14±0.37*** 5.99±2.00*** 4.56±1.85*** 0.00±0.00 82.09±11.68*** 54.98±6.98*** 42.±1.86*** 76.59±14.46*** 37.88±11.57***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0.001

26

四 痛必定镇痛作用部位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痛必定是由洋金花、川乌、延胡索等四种中药提取其有效成份而制成的纯中药复方镇痛剂。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该制剂的镇痛作用强度在药后30min至药后60min等同于度冷丁,在药后2h至4h明显大于度冷丁。

为了研究该制剂对机体的镇痛作用部位及镇痛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初步研究工作。

1 药物

痛必定:每支配成 2.0ml,即浓度为10mg/ml的溶液,按20mg/kg剂量注射给药。

20%新鲜酵母混悬液。

利血平注射液:上海医科大学制药一厂生产。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 :sigma公司生产。 异搏定:为Ca2+通道阻断剂,sigma公司生产。 2 动物

SD 大鼠:一级,6~8周龄,体重200±20g,由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1-3044号。

3 仪器

SH-XYT型小动物压痛仪:由深圳凯强利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光热辐射仪:实验室按有关要求自行设计制作。 4 方法

4.1 痛必定对20%酵母所致大鼠炎性足和正常足痛阈的影响 取SD大鼠10只,将20%酵母混悬液0.1ml注射到大鼠一侧后肢跖部,造成无菌性炎症水肿。用特制的大鼠固定筒固定大鼠,采用SH-XYT型小动物压痛仪,测定大鼠双侧后肢痛阈,作为药前动物的痛阈[40-42]。

给动物按前述剂量皮下注射痛必定溶液30min后,再按前述方法测

27

定大鼠双侧后肢的痛阈值。

4.2 利血平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 动物及筛选方法与光辐射热甩尾法[34]相同。

选出符合要求的大鼠32只,据体重、药前痛阈均值将小鼠均分4组,每组8只,即生理盐水组、利血平组、痛必定组及利血平与痛必定合用组。

按表12剂量给药。

生理盐水组和痛必定组在药后1h,利血平组在药后4h,利血平与痛必定合用组在给予利血平后4h再给予痛必定1h后,测定各组动物的痛阈(药后各组大鼠的痛反应潜伏期以30s为限,超过30s者,以30s计)。

4.3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 动物及筛选方法与光辐射热甩尾法[34]相同。

选出符合要求的大鼠32只,据体重、药前痛阈均值将小鼠均分4组,每组8只,即生理盐水组、DDC组、痛必定组及DDC与痛必定合用组。

按表13剂量给药。

生理盐水组和痛必定组在药后1h,DDC组在药后2h,DDC与痛必定合用组在给予DDC后2h再给予痛必定1h后,测定各组动物的痛阈(药后各组大鼠的痛反应潜伏期以30s为限,超过30s者,以30s计)。

4.4 痛必定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动物的痛行为的影响 取SD大鼠16只,体重200±20g,雌雄各半。在无菌条件下,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分离左侧坐骨神经并在股骨中段用4-0铬制羊肠线轻度结扎神经,以引起小腿肌肉挛缩为度,每隔2mm打一结,共4结;右侧不进行破坏,作为正常侧对照。术后7天,同侧后肢对伤害性刺激出现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建立痛觉过敏模型[42]。

用辐射的伤害性热刺激分别照射动物的双侧后肢2次,记录动物过敏侧和正常侧后肢对该刺激产生反应(以动物移动后肢为指标)的时间

28

(秒),以其均值作为药前动物的痛阈值。之后按0.25ml/250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分别记录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6小时动物双侧后肢对辐射的伤害性热刺激产生反应的时间。

4.5 痛必定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动物神经损伤区自发异位电活动的影响[9.13.19]

动物及手术操作同上,建立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动物模型。用手术7天后的动物,重新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分离左侧坐骨神经,包括神经结节区共长达6-7cm,沿着神经用皮瓣构筑前后两个液槽,前液槽含神经非损伤区近心段,用温石蜡油浸浴神经,从距髓鞘脱落区3-4cm处分离神经细束并记录神经纤维的异位传入活动;后液槽只含神经的损伤段,小心解除结扎区的羊肠线,清除周围增生的结缔组织,用温生理盐溶液浸泡。

根据实验要求,痛必定分别通过静脉注射(20mg/kg)和直接浸泡(3mg/mL)神经损伤段,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也分别通过静脉注射(2mg/kg)和直接浸泡(5mmol/L)给药。观察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相同的手术和给药程序也应用到对照组动物的正常神经纤维上。

动物的体温通过电热毯自动维持在38.0±0.5℃。 5 结果

5.1 痛必定对20%酵母所致大鼠炎性足和正常足痛阈的影响 对于镇痛药镇痛作用部位的分析,运用该动物疼痛模型,通常认为

[40-42]

,如果给药后大鼠的炎性足和非炎性足的痛阈阈值均升高,则该药

物为中枢性镇痛药;如仅升高炎性足痛阈,则该药物为外周性镇痛药。

而给动物注射痛必定后,对20%酵母混悬液所致的大鼠炎性后足的痛阈升高明显,与药前自身比较差异性极其显著(P<0.001);并且可使对照正常足的痛阈亦有所升高,与药前自身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

由于痛必定可使动物的正常侧和致炎侧后足痛阈均有所升高,故而

29

表明该制剂镇痛作用的具有中枢性。

结果见表11。

表11 痛必定药后30 min对20%酵母所致大鼠痛阈的影响(x±s)

(n=10)

测量侧 正常侧 致炎侧

药前痛阈均值(cm) 药后30min大鼠最大痛阈值(cm)

12.30±3.44 6.50±1.41△△

20.41±3.56** 13.46±3.11***

注:与药前自身比较**P<0.01,***P<0.001;

与正常侧比较△△P<0.01

5.2 利血平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

前项实验已经证明,痛必定具有中枢镇痛作用,而其镇痛作用与中枢哪种递质有关,我们又进行了其它试验。

由于利血平能迅速耗竭脑内单胺类递质[43],故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单胺类递质在镇痛中的作用。在本实验中,预先注射利血平能使痛必定的镇痛作用消失,从而提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与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有密切关系。

结果见表12。

表12 利血平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 (x±s)

(n=8)

药前痛阈均值 剂量(mg/kg) (s) 0.2mL/10g 20 4 4+20 5.25±2.34 5.02±2.14 5.67±1.98 5.00±1.84 药后大鼠甩尾时间(s) 6.52±2.43 20.33±4.35*** 6.43±2.42 6.09±3.44▲▲▲ 组别 生理盐水组 痛必定组 利血平组 利血平+痛必定组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0.001

与痛必定组比较: ▲▲▲P<0.001

30

5.3 DDC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

在脑内单胺类递质中去甲肾上腺素(NA)与镇痛的关系是最早受到注意的问题之一。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DDC可选择性抑制NA合成,减少脑内NA水平[43]。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DC可使痛痛必定的镇痛作用显著减弱,从而提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与中枢NA水平有密切关系。

结果见表13。

表13 DDC对痛必定镇痛作用的影响 (x±s)(n=8)

药后大鼠甩尾时药前痛阈均值 组别 剂量(mg/kg) (s) 间(s) 生理盐水组 0.2mL/10g 5.33±1.99 6.22±2.57 痛必定组 DDC组 DDC+痛必定组 20 200 200+20 5.29±2.65 5.05±2.38 4.95±2.24 21.05±5.06*** 6.61±2.39 6.58±4.75▲▲▲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0.001

与痛必定组比较: ▲▲▲P<0.001

5.4 痛必定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动物的痛行为的影响 痛必定腹腔给药后,使大鼠破坏坐骨神经引起的外周神经痛觉过敏变为痛觉迟钝,注射后痛觉过敏侧的痛阈在药后即明显升高,与药前自身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P<0.001);同时,该制剂还可以使正常侧动物的痛阈亦有所升高,与药前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而表明该制剂的镇痛作用既有中枢性又有外周性。结果见表14。 表14痛必定对损伤坐骨神经所致大鼠痛觉过敏痛阈的影响(x±s)(n=10) 测量侧 正常侧 痛觉过敏侧 药前痛阈均值 1小时 10.23±0.56 7.05±1.02△△△ 12.20±1.09 10.24±0.54**△ 给药后各时间痛阈(s) 2小时 11.83±0.73* 9.84±0.79**△ 3小时 12.06±0.52* 10.66±1.32*** 6小时 10.36±0.82 12.22±1.15*** 注:与药前自身比较 **P<0.01,***P<0.001;

与正常侧比较 △ P<0.05,△△△P<0.001

31

5.5 痛必定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动物神经损伤区自发异位电活动的影响

异位电活动被认为与痛觉过敏有关[13],因此用异位电活动作为指标,观察局部应用或静脉注射痛必定对自发异位放电的影响,可判断痛必定抑制痛觉过敏的作用部位。

结果表明,痛必定静脉注射(20mg/kg)对具有异位放电的纤维(n=39)毫无例外地显示强而持久的抑制性作用;局部应用到神经损伤区(3mg/mL),通常在10-30s内便可减弱或消除放电(n=26)。当放电停止后虽用生理盐溶液反复冲洗,在急性实验的时间内也不能见到放电的重现;通过静脉给药也同样对异位放电具有长时程的抑制(n=31)。

说明不论是局部或全身用药,痛必定均可抑制神经纤维损伤区的异位放电活动。

同时,在给药引起的放电停止后,即使反复分离其它神经细束,仍然不能记录到异位放电,而在给药前,几乎每分离出一个新的神经细束,都能记录到异位放电活动,从而说明痛必定的镇痛作用存在于整个神经的损伤区。

有资料表明[4-6,8-14],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作用轴突膜上的Ca2+通道可能是诱发异位放电的主要原因,注射和局部应用NA可引起痛觉过敏,而应用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则可缓解疼痛。

在本实验中,用异搏定局部浸泡可阻断异常放电活动,反复冲洗后仍不能恢复放电,但用Ca2+ (20mmol/L)浸泡则可使放电重现,从而证明这种自发异位放电的Ca2+通道性质。而静脉注射痛必定可永久性地消除自发异位放电活动,局部应用Ca2+也不能重新放电,从而认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该制剂具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来实现的。

32

讨 论

疼痛是机体的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不但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且还伴有明显的情绪改变,是临床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转移癌症等疾病引起的剧烈而顽固的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而且可导致失眠,或其他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危及生命。消除疼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防止休克的发生,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方面。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除疾病外,外伤、手术、电击、烧伤、化学刺激等因素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据疼痛的性质,可将其分为锐痛和钝痛,一般内脏痛为钝痛、皮肤痛为锐痛。

古今中外的医药科学家们为了消除患者的疼痛,解决人类在这方面的痛苦,研制出大量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

根据其镇痛的作用部位,可将镇痛药粗分为中枢性镇痛药和外周性镇痛药。虽然这样划分目前已经不能将临床上所有镇痛药物都归纳于其中,但仍然可作为镇痛药的分类依据。

临床上常说的镇痛药(analgesics)是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缓解疼痛的感觉,同时又能减轻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的一类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镇痛作用较强,且几乎同时伴有呼吸抑制、躯体依赖等副作用,又被称为麻醉性镇痛剂,此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而吗啡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理是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相结合,从而发挥镇痛作用的。

此外,临床上应用的止痛药物还有一些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从而起到止痛作用的。而对于外周止痛药的研究[15],目前主要集中在阻断前列腺素(PG)、阻断外周的致痛物质、5-羟色胺(5-HT)、缓激肽的释放和

33

阻断外周神经的异常传导等方面,其可能的作用部位是干扰损伤部位的痛觉传递或在痛觉到达脊髓前阻断其传导,由于外周止痛药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只作用于外周,因此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呼吸抑制和成瘾性等较弱,但这些药物大多不同时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且其镇痛作用较弱,对于临床上的一些顽固性疼痛及癌症等疾病引起的剧烈疼痛则其镇痛作用较弱。由于此尖药物往往同时还伴有一定的解热作用,故而又将其称为解热镇痛药。此类药物以阿斯匹林为代表。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西药强镇痛剂大部分存在着镇痛作用时间较短、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几乎都伴有机体依赖性等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尤其是机体依赖性的产生,使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受到了严格的。鉴于以上的原因,寻找一种既具有中枢性镇痛作用,又能治疗外周病理性疼痛而又无机体依赖性的药物,成为医药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而中药强镇痛剂——痛必定即具有镇痛作用时间较长、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小且无机体依赖性等诸多优点,是一种较好的中药镇痛药物。

通过动物的6种疼痛模型证明,在所用剂量下,痛必定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对小鼠热板法、小鼠钾离子皮下透入法、大鼠光辐射热甩尾法和家兔牙髓刺激法等4个锐痛模型的镇痛作用更为显著,在药后30min至4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01;在药后4h至6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或P<0.05。其作用强度与度冷丁相仿,优于强痛定。对于小鼠扭体法和小鼠尾根部加压法两个钝痛模型的镇痛作用,虽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但其镇痛作用强度比度冷丁弱,与强痛定相似。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镇痛作用以锐痛为主,钝痛次之。

痛必定半数有效量(ED50)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的半数有效

34

量为5.72±0.79mg/kg,该剂量约为人临床拟用量的14倍;而该制剂的小鼠皮下注射给药的LD50为242.00mg/kg,则该制剂的治疗指数约为42.3;说明该制剂的安全性较大,临床应用较安全。

由于镇痛药在镇痛同时还应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而该制剂的镇静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能明显减少小鼠在药后不同时间内的自主活动次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分别为P<0.001、P<0.01、P<0.05),并可提高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入睡率,延长其睡眠持续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说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痛必定是一种良好的中药复方强镇痛剂,具有起效时间短、镇痛强度高、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尤其是该制剂经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试验研究表明(本报告未给出),该制剂无任何机体依赖性,可长期应用而不受到。从而为该制剂的临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寻找镇痛药物的同时,医药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丰富镇痛机理,从而为寻找新型镇痛药物和人工合成镇痛药物提供理论论据。

新近研究表明[13-18],中枢神经系统中除了存在着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外,还存在着内源性非阿片镇痛系统。它们都参与脑刺激镇痛、针刺镇痛和应激镇痛的实现。环境和人为刺激激活脑内非阿片镇痛系统所引起的上述镇痛效应,既无耐受性和交叉耐受现象,又不为纳洛酮所拮抗。其中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介导打开Ca2+通道在痛觉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诱发神经纤维产生自发性异位传入电活动。而有目的地选用相对特异的离子通道阻断剂和受体阻断剂可消除其异位电活动,从而具有镇痛作用。

对于镇痛药镇痛作用部位的分析,运用大鼠足跖定压试验疼痛模型,

35

通常认为[40-42],如果给药后大鼠的炎性足和非炎性足的痛阈阈值均升高,则该药物为中枢性镇痛药;如仅升高炎性足痛阈,则该药物为外周性镇痛药。痛必定可使动物的正常侧和致炎侧后足痛阈均有所升高,故而表明该制剂镇痛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

由于利血平能迅速耗竭脑内单胺类递质[43],故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单胺类递质在镇痛中的作用。在本实验中,预先注射利血平能使痛必定的镇痛作用消失,从而提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与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有密切关系。

在脑内单胺类递质中去甲肾上腺素(NA)与镇痛的关系是最早受到注意的问题之一。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DDC可选择性抑制NA合成,减少脑内NA水平[43]。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DC可使痛痛必定的镇痛作用显著减弱,从而提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与中枢NA水平有密切关系。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痛必定的镇痛作用具有中枢性,其中枢镇痛作用与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主要是脑内NA水平)有密切关系。

痛觉过敏是一种以痛阈降低和/或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过激反应为特点的皮肤感觉异常现象。各种伤害性刺激(如外周神经的损伤、炎症或化学物质刺激)均可引起痛觉过敏,这种病理性痛觉反应可散布到远离伤处的部位,并可在刺激消失后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从痛觉过敏现象被发现以来,对其发生机理已有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建立了选择性损伤有髓纤维但保留C类纤维的CCI慢性痛模型之后,治疗慢性痛成了研究的重点[9-14]。

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4-14],神经损伤和它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会产生一系列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神经元产生大量的非编码性质的异常自发电活动,这种电活动导致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性感觉异常

36

(Allodynia)及其它感觉倒错(Paraetyesia)现象。这一类慢性病理疼痛的病因是外周性的,它不是吗啡类药物的靶点。而痛必定腹腔给药后,使大鼠破坏坐骨神经引起的外周神经痛觉过敏变为痛觉迟钝,注射后痛觉过敏侧的痛阈在药后即明显升高;同时,该制剂还可以使正常侧动物的痛阈亦有所升高。故而表明痛必定的镇痛作用除上述研究中提示的中枢性镇痛作用之外,还对外周神经慢性病理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异位电活动被认为与痛觉过敏有关[13],因此用异位电活动作为指标,观察局部应用或静脉注射痛必定对自发异位放电的影响,可判断痛必定抑制痛觉过敏的作用部位。

本研究结果表明,痛必定对具有异位放电的纤维毫无例外地显示强而持久的抑制性作用;局部应用到神经损伤区,亦可减弱或消除放电。当放电停止后虽用生理盐溶液反复冲洗,在急性实验的时间内也不能见到放电的重现;通过静脉给药也同样对异位放电具有长时程的抑制。从而说明不论是局部或全身用药,痛必定均可抑制神经纤维损伤区的异位放电活动。

在给药引起的放电停止后,即使反复分离其它神经细束,仍然不能记录到异位放电,而在给药前,几乎每分离出一个新的神经细束,都能记录到异位放电活动,从而说明痛必定的镇痛作用存在于整个神经的损伤区。

有资料表明[4-6,8-14],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作用轴突膜上的Ca2+通道可能是诱发异位放电的主要原因,注射和局部应用NA可引起痛觉过敏,而应用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则可缓解疼痛。

在本实验中,用异搏定局部浸泡可阻断异常放电活动,反复冲洗后仍不能恢复放电,但用Ca2+浸泡则可使放电重现,从而证明这种自发异

37

位放电的Ca2+通道性质。而静脉注射痛必定可永久性地消除自发异位放电活动,局部应用Ca2+也不能重新放电,从而认为痛必定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该制剂具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来实现的。

有报道M受体阻断剂可阻断Ca2+通道并打开K+通道,由于洋金花的有效成分具有M受体阻断剂的特性,而对外周神经损伤而诱发的痛觉过敏和异位放电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故可作为中药镇痛药物进行应用。

在痛必定组成的主要成分中,有两种生物碱(东莨菪碱和乌头碱)均具有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19.24],我们的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符,故而认为痛必定的对外周神经损伤而诱发的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其类似Ca2+通道阻断剂的作用而完成的。

而痛必定的其它镇痛机理,如对外周神经损伤部位的K+通道的作用及其对神经细胞离子通道电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则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探索。

38

参考文献

[1] Guo QM, Liu JS. Effects of opioids on Ca2+/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signal pathway in NG108-15 cells. Acta Pharm sin, 2001;36(9):652~656

[2] Guo QM, Liu JS. Effects of Ca2+/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signal pathway in DPDPE long term treatment NG108-15 cells.Chinese Pharm Bul , 2002;18(1):23~27

[3] 王过渡,赵志奇,李重庆.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阿片受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311~316

[4] 赵宝刚. 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结构与电生理特性在慢性疼痛中的改变.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3):333~335

[5] 杨红军,胡三觉,菅忠,等. 受损背根节神经元对四乙基胺反应的敏感性与其放电型式的关系. 生理学报,2000;52(5):395~401

[6] 邢俊玲,胡三觉. 大鼠背根神经节自发性放电的产生机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6):614~617

[7] 谭智勇,吉永华. 电压门控钠通道与背根神经元伤害性传入.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3):217~220

[8] 赖晓晖,朱文梅,袁光固. 钙激活钾通道在钙离子致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30(2):151~154

[9] 谢益宽,肖文华,李惠清. 神经损伤区新生离子通道与异常电活动的关系.中国科学B辑,1991;36(12):12~ 1294

[10] Xie YK, Xiao WH. Electrophysiology evideuce for hyperalgesia in the peripheral neuropathy. Sci in China(Ser.B), 1990; 33: 663~672

[11] Bennett G J. Evidence from animal model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 relevance for pharmacotherapy. In “towards a

39

new pharmacotherapy of pain ” Pain, 1991; 36:365~379

[12] Wall PD, and Cutnick M. Ongoing activity pain peripheral nerve: the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impulses originating from a neuroma. Exp Neurol, 1974; 42:580~590

[13] 谢益宽,肖文华.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痛觉过敏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中国科学(B辑),19;34(8):843~851

[14] 苗传龙,王绍. 痛觉过敏的中枢机理.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23(5):572~575

[15] Hill R. 止痛的新见解.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15(5):296~298

[16]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19~1722

[17]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主编. 中药药理与应用,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3~862

[18] 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主编.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学苑出版社,1997;3461~3490

[19] 谢益宽,肖文华.山莨菪碱对外周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中国科学B辑,1992;37(3):2~295

[20] 李娅萍,田颂九,王国荣. 乌头类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分析方法概况. 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0):259~262

[21]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8~232

[22]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主编. 中药药理与应用,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8~112

[23] 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主编.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学苑出版

40

社,1997;2568~2606

[24] 郑平,杨煜荣. 乌头碱镇痛作用部位及其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关系. 中国药理学报,1988;9(6)481~485

[25] 阴健.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Ⅰ.学苑出版社,1993;391 [26] 阴健.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Ⅱ.学苑出版社,1993;258 [27] 张覃沐,赵国举,吕富华. 乌头碱和闹羊花毒素的镇痛作用以及并用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后的增强现象. 生理学报,1988;40(2):98~102

[28] Hikino H, Ito T, Yamada C. Pharmaceutical studies on aconitum roots. J Pharm, 1979;45(2): 78

[29] 张慧灵,王翔毅,杨玉梅. 乌头碱的镇痛作用及其对麻醉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0;16(4):261~2

[30]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19~922

[31]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95

[32]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96

[33]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99~700

[34]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93~694

[35]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00

[36]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98

41

[37] 王北婴.中药新药研制与申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00~213

[38]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53~654

[39]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58

[40] 徐叔云,卞如濂,陈 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01~703

[41] 高木敬次郎.药理实验法,化学工业出版社,1981;692~698 [42] 杜冠华,李学军,张永祥,等译. 药理学实验指南——新药发现和药理学评价,科学出版社,2001;479~514

[43] 邹冈,胡国渊,赵丹丹,等.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吗啡镇痛作用中的作用. 中国药理学报,1980;1(2):85

[44] Bennett GB ,Xie YK. Perripheral mononeuropropathy in rat that producse disorders of pain sensation like these thesr seen in man. Pain 1988; 33:87~107

42

致 谢

首先感谢导师傅学奇副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在学业上给予我正确的指导,并在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课题的研究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肯为人梯、积极培养后学的精神,令我时刻铭记。

感谢许新副教授、钱佳利教授、徐婷、唐燕等同志在实验研究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得研究工作顺利展开。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思路。这种潜在能力的培养,虽然在短期内无法显示出来,但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令我受益菲浅。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同科同事的热情关注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3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