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蠹 It.iIn 噍闷萄 2014(1) 平菇菌株在不同基质上的适应性试验 王庆武 唐丽娜 李秀梅 安秀荣 薛会丽 (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安27lO00) 摘要 以油菜秸、玉米芯、豆秸为原料,与棉子壳组成不同的 新型栽培培养基配方,进行11个菌株的平菇适应性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各菌株在新型培养基质上发菌速度、生物转化率高 于纯棉子壳培养基质;油菜秸培养基质各菌株在发菌速度、生 物转化率方面优于其他培养基质;配方①、②比较适合各菌株 栽培;在供试基质上表现较好的菌株为豫平5号、泰平l9、双抗 黑平、中蔬lO号。 关键词平菇菌株新型基质栽培 文章编号 1000—8357(2014)01—0028—02 平菇是大众化食用菌品种,栽培规模逐年增大,是食用 菌栽培品种中栽培数量较大、从业人数较多、食用人群较广 的品种之一。平菇常规栽培原料为棉子壳,近几年试验发 现,单一棉子壳栽培基质栽培平菇发菌慢、栽培袋保水性差, 且栽培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大。平菇是草腐菌,能充分利用 作物秸秆栽培平菇,原料充足,且成本低。为此,笔者利用油 菜秸、玉米芯、豆秸等秸秆资源,与棉子壳组合成新型栽培基 质,选择11个平菇商品菌株,在不同新型基质上进行适应性 栽培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供试菌株从中国农科院引进及泰安市农业科学研 究院保存的89、99、豫平1号、豫平5号、农平1号、苏研1号、 亚光1号、中蔬l0号、双抗黑平、泰平19、特白l号共11个平 菇菌株。 1.1.2供试基质及配方栽培基质为油菜秸、玉米芯、豆秸、 棉子壳。供试配方见表1,配方⑦为对照。 表1供试配方 1.2试验方法 1.2.1基质处理油菜秸、玉米芯、豆秸要求新鲜无霉变,油 收稿日期:2013—06—08 ・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体系建设专项(编号: CARS一24)的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王庆武,农艺师,从事食、药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推 广。联系电话:。155885867270 菜秸、豆秸粉碎成0.5—1.0 cm大小,玉米芯粉碎成0.5 em大小。 按照配方称取原料。油菜秸、玉米芯、豆秸吸水性差,提 前1 d预湿,使其吸水软化,和其他原辅料调拌均匀后装袋。 油菜秸每千克干料加水量为5.0 kg,玉米芯每千克干料加水 量为3.0 kg,豆秸每千克干料加水量为3.8 kg, 1.2.2栽培方式熟料栽培(采用24 emX5l cmXO.004 cm聚 乙烯塑料袋。),墙式两端小口定向出菇。 1.2.3栽培袋制作采用装袋机装袋,装料要均匀,松紧适 度,用尼龙绳扎口。常压蒸汽灭菌12 h后闷12 h出锅,料温 降到23℃左右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量3%。发菌室内层架 发菌,环境温度23℃左右,环境湿度低于70%,每天通风3 h。 发菌期间翻垛3次,并检查是否有杂菌污染,发现杂菌感染的 菌袋及时清理。 1.2.4栽培条件栽培袋发满菌后码成墙垛式,6个菌袋高, 垛与垛之间留70 cm走道。在栽培袋两端各扎3个直径2-3 cm 小口定向出菇。 根据平菇的生物学特性,出菇温度控制在8—28℃,空气 相对湿度85%一95%,并进行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条 件的,保证如期正常出菇。 1.2.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配方每 品种3次重复,每处理5O袋。按照常规生产方式进行,同一 组试验区内的栽培管理条件与方法等均相同,各项管理措施 及时、一致,并在同一天内完成。出菇期只给水,不使用任何 添加剂,不使用农药,病虫害完全采取综合防治,以环境的预 处理和卫生维护为主。 1.2.6调查统计调查记录各处理的菌丝长速和长势、出菇 情况和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试验时间:2012年9月4日至2013年5月3日。 2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袋发菌比较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栽培袋制作,配 方⑤由于堆料时间过长,培养基有点酸败,各菌株发菌均失败, 不做统计。各菌株在配方①上菌丝长速快,均超过5.5 mm,d; 而在配方⑦上菌丝长速较慢,超过5.5 mm/d的菌株只有中蔬 lO号;在配方②上菌丝长速超过5.5 mm/d的菌株有中蔬 1O号、苏研1号、亚光1号、特白1号、泰平19、豫平5号、89;配 方③中菌丝长速超过5.5 mndd的菌株有特白I号、豫平1号、 亚光1号、89、99、豫平5号;配方④中菌丝长速超过5.5 mm/d 的菌株是中蔬lO号、89、亚光1号、泰平l9、特白1号、双抗黑 平;配方⑥中菌丝长速超过5.5 mm/d的菌株是99、亚光1号、 泰平l9。除农平1号菌株外,其他菌株菌丝长势在配方①、 2014(1) 龟固菌 基 礴 b 堂e i 翻■l ②、③、④、⑤上均强;各菌株菌丝长势在配方⑦上均弱于其 ②上生物转化率较高;豫平5号在配方①、②、⑥上生物转化 他配方上。配方①中栽培袋污染率低的菌株是89、99、豫平5 率较高;农平1号在配方②上生物转化率较高;苏研1号在配 号、苏研1号、泰平19、特白1号。配方②中栽培袋污染率低 方①、②、④、⑥上生物转化率较高;亚光1号在配方①、②上 的菌株是豫平5号、亚光1号、中蔬10号、双抗黑平、泰平 生物转化率较高;中蔬10号在配方①、②、④、⑥上生物转化 l9。配方③中栽培袋污染率低的菌株是89、豫平5号、亚光1 率较高;双抗黑平在配方①、②、③、④上生物转化率较高;泰 号、双抗黑平。配方④中栽培袋污染率低的菌株是89、99、亚 平l9在配方①上生物转化率较高;特白1号在配方④上生物 光1号、中苏10号。配方⑥中栽培袋污染率低的菌株是89、 转化率较高;各菌株在配方⑦上生物转化率均较低;新型基 99、豫平1号、豫平5号、亚光1号、中蔬10号、泰平19。配方 质平均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是泰平19、豫平5号,其次是 ⑦中栽培袋污染率低的菌株是89、99、亚光1号、中蔬10号、 菌株亚光1号、苏研1号、中蔬10号、双抗黑平,其他菌株平均 双抗黑平、泰平19(表2)。 生物转化率较低(表3)。 表2供试平菇菌株及配方栽培袋发菌比较 表3供试平菇菌株在各配方上的生物转化率 / (arm 配方株丝菌株 各供试平菇菌株在各配方上的生物转化率,% 生物 八‘n蓑率仅 , ① ② ③ ④ ⑥ ⑦ 转化率,% ①89 6.2 +++0 ④89 5.9 +++0 99 63 +++ 0 99 4.7 +++ 0 豫平1号 5.8 +++6.67 豫平1号 5.4 +++ 2.00 豫平5号 5.9 +++0 豫平5号 5.3 +++ 2.00 农平1号 5.5 ++6.67 农平1号4.5 ++ 6.00 苏研l号 6,0 +++0 苏研1号 5.4 +++ 2.00 亚光1号 7,2 +++3.33 亚光1号 5.8 +++0 中蔬l0号 6.5 +++6.67 中蔬l0号 6.4 +++0 双抗黑平 5.8 +++3.33 双抗黑平 5.6 +++ 2.00 泰平19 6,4 +++0 泰平19 5.8 +++ 2.00 特白1号 6,2 +++0 特自1号 5.8 +++ 2.00 ②89 5.5 +++1.79 ⑥89 4.5 +++0 99 5,3 +++1.79 99 5.8 +++0 豫平1号 5.0 +++3.57 豫平1号4.3 +++0 3小结 豫平5号 5,6 +++0 豫平59 4.6 +++0 农平1号 5.4 ++5.36 农平l号4.2 ++ l6.00 所有参试菌株在油菜秆、玉米芯培养基上比纯棉子壳培 苏研l号 6.2 +++3.57 苏研1号 5-3 +++ 1.85 养基上发菌满袋提前10 d左右,出菇提前10 d左右。所有参 亚光1号 6.0 +++0 亚光1号 5.6 +++0 试菌株在豆秸培养基上比纯棉子壳培养基上发菌满袋提前 中蔬l0号 6.3 +++0 中蔬l0号 5.0 +++0 3 d左右。 双抗黑平4.9 +++0 双抗黑平 5.1 +++0 泰平19 5.9 +++0 泰平19 5.6 +++ 1.85 所有参试菌株在配方①、②、③、④、⑥上生物转化率均 特自1号 6.0 +++1.79 特白1号4.5 +++ 1.85 高于配方⑦;平菇89在各培养基上发菌较慢、平均产量低;99 ③89 5.5 +++0 ⑦89 4.2 ++0 颜色较深,但菌柄软,在温差大时容易感染黄斑病;农平1号 99 5.5 +++4.17 99 3.7 ++0 在各培养基上污染率最高、生物转化率最低;苏研1号发菌 豫平1号 5.9 +++8.00 豫平1号 3.8 ++ 2.50 快、出菇快,但子实体颜色浅、易碎;亚光1号子实体颜色、产 豫平5号 5.5 H-+0 豫平5号4.5 ++ 6.67 农平1号4.6 ++l2.00 农平I号4.1 ++ l0.00 量表现好,但柄长,商品性差;中蔬l0号在各基质配方表现稳 苏研1号 5.2 +++4.00 苏研1号 5..3 ++ l3.33 定,抗病,但颜色较浅,可考虑中高温季节栽培;特白1号产量 亚光1号 5.9 +++0 亚光1号 3.5 ++0 较低,但子实体颜色纯白、形状好、口感好,在玉米芯培养基 中蔬l0号4.0 +++4.00 中蔬l0号 5.9 ++0 上表现比油菜秸培养基上好;其他菌株在油菜秆培养基上的 双抗黑平4.6 +++0 双抗黑平 3.9 ++0 表现好于玉米芯与豆秸培养基;配方①、②比较适合各菌株 泰平19 5.2 +++4.00 泰平19, 5.2 ++0 特白1号 6.0 +++0 特白1号 4.7 ++ 6.67 栽培。 注:+++_+表示菌丝长势由强到弱。 综合各菌株农艺性状,在新型基质上表现较好的菌株为 2.2农艺性状比较各平菇菌株在试验配方上的菌盖色泽 豫平5号、泰平19、双抗黑平、中蔬1O号。● 基本一致;但生物转化率差异显著,配方①、②、④、④、⑥上 参考文献 各菌株生物转化率均高于对照配方⑦;发病率农平1号菌株 最高,特白。1号次之,其他菌株均较低;各菌株在配方⑦出菇 【1】 朱增勇,聂风英.中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在设施栽培中的应 发病率高于其他配方。 用前景[J】.现代农业,2007(1 1):32-34. 2.3新型基质生物转化率比较各菌株在不同新型基质上 【2】任鹏飞,刘岩,任海霞,等.秸秆栽培食用菌基质研究进展【J】.中 国食用菌,2010,29(6):1l—l4. 生物转化率差异显著,89在配方①、②上生物转化率较高;99 【3】王庆武,安秀荣,薛会丽,等.大豆秸秆栽培平菇培养基配方筛选 在配方①、②、④、⑥上生物转化率较高;豫平1号在配方①、 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5):48-50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