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医药文化简介

来源:华佗小知识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

一藏医药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

萌芽

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奠基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后经

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顾名思义《四部医典》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称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和《后续医典》,每个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全书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争鸣

公元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喀巴学派的影响最大,由于强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西北高寒干燥地区,所以被称为北派,北派的代表人物是南杰札桑;而苏喀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东南地区,被称为南派,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年尼多杰。

藏医南、北两派及其支派虽然各有专著,但均捧《四部医典》为主要经典,只是某些学术观点不同,对《四部医典》某些内容的解释也有一些差别。

藏医各大学派的竞相争鸣活跃了医药学术思想,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具体内容,也促进了藏医药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繁荣

藏医药学在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

19世纪,藏医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3世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发展,下令恢复和加强以前建立的药王山利众院、重新印刷藏医药经典著作、出巨资修订《四部医典》。17年委派强巴派名医夏吾丹却华旦和苏喀派名医羌青巴·强巴图昂主持药王山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出大量学员。

1835年,帝玛·丹增彭措所著藏药经典《晶珠本草》问世。《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共收载药物2294种,除去重复部分,共收载药物1220种。这部本草巨著内容丰富,分类科学,至今仍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中的《本草纲目》,而其实际收录的药材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多出423种。

藏药材

藏医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疗效。青藏高原共有天然藏药材2300种,其中植物药材2085种,动物药材159种,矿物药材50余种。常用的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动物类40余种,矿物类40余种。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空气新鲜,纯净无污染,使得那里的植物具有耐寒、抗旱、光合作用强、有效物质积累高等独特的生物特征,药效特别好。加上独特的理论和炮制工艺,使藏医药在多种疾病领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日益显现出独特的医疗价值和应用前景,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

三大学说

五源

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五源学说将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土、水、火、风和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等五源相互滋生、演变、发展的关系,进行抽象的推衍、释译、归类,用以解释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是一种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当这种朴素的哲融入到藏医的发展过程中时,就形成了藏医药理论。所以说,五源哲学是藏医学的理论根基。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

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三因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

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但是一旦因外在因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治疗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调节病理的隆、赤巴、培根三邪的过程。因此,三因理论贯穿于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的所有方面,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无不以三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根本和核心。

寒热

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寒热学说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被称为寒热辩证法,主要就是辩察疾病的寒热属性然后再对证用药治疗。针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藏医学中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有寒热之分。基本原理就是热病寒治、寒病热治。

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

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赤巴性热,培根性寒,隆的寒热属性也属寒。赤巴和培根之间具有相克的关系;隆具有两重性,即:遇到赤巴将其鼓得更热,遇到培根将其激得更寒。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

间,为中性。

二、树喻图

《四部医典》后来被第司.桑杰嘉措绘制成彩色医学挂图,藏族称“曼唐”,共80幅,曼唐上的医学理论常用愿望树来形象表达,形象生动,一目了然。1、生理病理树

第一幅的愿望树有两干,一干表示正常生理,一干表示病态的病理,代表正常生理的树干分三枝,分别表示人体的3大因素、7种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3大因素在正常情况下主宰着7大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的变化,维持平衡,一旦失衡,便导致病理变化。代表病理的树干上的9个分枝及63片叶表达了疾病的病因、途径、规律以及转归、致死的原因等等。

人体三因:隆,赤巴,培根

七大物质:藏医认为,人体内有七种基础物质。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被称为人体七精华。

三种排泄物:藏医理论认为人体中除了七精华之外,还存在着三秽物,即粪便、尿液和汗液三种排泄物。在人的生理病理图生理主干七精华的上面绘制的三片树叶表示的就是人体三秽物。

两花三果: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藏医理论的一种哲学,即长寿之花结出无限安乐之果、健康之花结出虔诚信仰(真理)和财富之果。这虽然是一种原始的朴素哲学观念,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我们现代的一些观点和理念。我们现代人所认识的财富、安乐,健康、真理、财富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生成的关系,在古代的藏医理论中就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体现。

疾病的根源:藏医理论认为贪(贪欲)、嗔(愤怒)、痴(痴呆)是引起人体疾病的总根源,其中贪欲能引起隆病的发生;嗔怒能引起赤巴病的发生;愚痴能引起培根病的发生。

发病的原因:发病的原因包括:季节影响、饮食不当、起居不慎和其他因素四种,其他因素为外力,鬼邪作祟等。

发病的途径:藏医理论认为疾病入侵人体是依靠皮肤、肌肉、脉络、骨骼、脏和腑一次侵入的六个途径,病邪通过这六个途径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从浅入深,侵害机体而发病,影响健康。

发病的部位:培根病好发于上部,近头、脑。赤巴病好发于中部,近肝、膈。隆病好发于下部,近腰、髋。

发病的规律与年龄、地区、季节的关系:首先依年龄段分析,因为老年人有隆的体质,所以容易患隆病;而壮年人具有赤巴的体质,容易患赤巴病;儿童则是具有培根的体质,容易患培根病。根据地区,高寒地区容易患隆病;干热地区容易患赤巴病;潮湿地区容易患培根病。疾病与季节的关系体现在:隆病在夏季、夜晚、拂晓易发,赤巴病在秋季、中午、午夜易发,而培根病易发于春季、黄昏、清晨。

死亡——疾病的结果:藏医理论认为致死原因有:阳寿终结、三因相克、呼吸停止、用药失当、伤中要害、呼吸停止、发烧过度、体温耗尽、虚弱不堪和其他因素。

疾病的转化:隆病痊愈,转化为赤巴病;隆病痊愈,转化为培根病;隆病未愈,又增添赤巴病;隆病未愈,又增添培根病;赤巴病愈,转化为隆病;赤巴病愈,转化为培根病;

赤巴病未愈,又增添隆病;赤巴病未愈,又增添培根病;培根病愈,转化为隆病;培根病愈,转化为赤巴病;培根病未愈,又增添隆病;培根病未愈,又增添赤巴病。

疾病的归类:藏医理论认为,不管何种疾病都可以被归类到寒热两种症中去。

2、治疗树

饮食疗法:

隆病患者,一般用下面这些食物来调节:马肉、驴肉、雪猪肉、隔年肉、人肉、菜籽油、隔年酥油、红糖、蒜、葱;隆病患者适宜的饮料之枝显示适宜隆病患者的饮料有:牛奶、藏当归叶加黄精青稞酒、红糖青稞酒、牛骨汤青稞酒。

赤巴病适宜的食物有:牛羊酸奶、牛羊清奶、新鲜酥油、草食野兽肉、山羊肉、犏牛肉、青稞片、含乳蒲公英、蒲公英;赤巴病患者适宜的饮料有:热开水、冰雪水、冷开水。

根病患者的适宜食物:羊肉、野牛肉、肉食野兽的肉、鱼肉、蜂蜜、旱地生长的青稞制成的揉好的热糌粑团等;饮料:牦牛酸奶或清奶、头道青稞酒、热开水。

行为心理疗法:

隆病患者的起居之枝显示:宜住温暖处,有好友相伴。

赤巴病患者的起居之枝说明赤巴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住阴凉处,需要安心休息。

而培根病患者则宜适当活动,住处需暖热。

药物疗法:

在任何医药理论中,药物治疗都是治疗疾病的最主要的方法,藏医也如此。在藏医学树喻图中,关于疾病药物治疗的药物之主干生长在疾病的治疗之根上。

该主干左边生长着六个树枝,分别说明药物的药味和药性。

另外,该主干还生长几个树枝分别具体说明治疗三大类疾病的对症药物。

以上都是关于药物的说明,另外该主干上还有关于用药方法的介绍。

外治疗法:

藏医学中疾病的外治疗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跟中医、西医等其他医学体系的外治疗法也有所不同,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外治方法主干上分三个树枝说明隆、赤巴、培根三类疾病的外治疗法。隆病的外治法有:涂油按摩、布卷热敷;赤巴病的外治法有:发汗、放血、冷水浴;培根病的外治疗法有:热敷、艾灸。

3、组织胚胎发育图

古老的藏医对人体胚胎的发育过程有精确的认识。约1300多年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的胚胎发育是由父精与母血结合,逐渐发育而成。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犹如水库通过水渠(脐带)灌溉庄稼(胎儿)一样。整个过程分为38周,先后经历与鱼、龟、猪相似的几个时期。这三种动物分别代表着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也揭示了生物进化的一个缩影,它是从水生动物至水陆两栖,再至陆生动的演变过程,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胚胎发育理论几乎是一致的,符合近化论的观点,而且比达尔文的进化论早了数百年。

4、人体白脉图

所有白脉的汇集处为大脑,大脑是白脉的海洋,像倒立树根状的脉从大脑向颈椎、脊柱腔中延伸,粗细似箭杆,从那再向体内分支,连接各脏腑,像一垂悬的丝带。隐于体内不显露白脉有13条;向体外分支连接四肢的外显白脉主脉有6条,又从主脉分支的子水脉16条。本图中13条垂悬丝带脉用墨标号;分布

于四肢的外显脉16条,按宿喀巴(南派)学派的观点来解释的,用胭脂标号;其它说法,如管状等6脉用靛青标号。13条垂悬丝带脉的序号用墨打圆圈内写数字;16条水脉序号用朱砂写出数字。

白脉发源于大脑这一白脉的海洋,像树跟状向下延伸,与脏腑联络的内脉有十三条垂丝脉,用墨绘出;联络四肢的显脉按南派说法有六条,用胭脂红绘出;另外《四部医典》所述的管状脉等六显脉,用绿色绘出;司运动的十九条白脉在垂丝脉之下,用墨绘出;从六条显脉发出的十六条细水脉(1)的走向及前后身的管状脉用白土色、“甲协”(能瘫)等用银色、“冉那”(珍宝)用白黄色绘出。

5、饮食、饮食禁忌和饮食进量图

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诠释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论说部第十六章饮食调养中的烹调类糌粑酒至饮料类乳、水、酒;第十七章食物禁忌及第十八章饮食进量和饮法所作的注释

的精妙内容综合绘制。

(1)糌粑酒(2)酸酒(3)罈底浊酒(4)肉汤(5)糌粑烹制的菜肴(6)荨麻菜(7)冬葵菜(8)车前菜(9)南星菜汤10)灰藜菜(11)门隅红藜菜(12)黄花蒲公英菜(13)锡金蒲公英菜(14)大花点头菊菜(15)豌豆做的菜肴(16)豌豆嫩叶(17)豌豆老叶(18)白芥子叶(或蔓茎叶)(19)黑芥子叶(20)迷果芹菜(21)黄精菜(22)萝卜菜(23)大蒜菜(24)大葱菜。调料:(25)食盐(26)花椒(27)干姜(28)阿魏(29)藏茴香、喜马拉雅多子芹、食盐混合调料。饮料:(30)黄牛奶(31)山羊奶(32)绵羊奶(33)牦牛奶(34)马奶(35)驴奶(36)生奶子(1)(37水、奶半掺的熟奶(38)熟的纯奶(39)新挤的热奶(2)(40)淡奶酪(3)(41)奶酪(42)(43)奶酪浮水(44)酪水(4)(45)煮过的奶酪(5)。饮用水类(6):(46)开水,冬、夏季饮用应煮沸蒸发去三分之一;雨水(从空中承接的雨水)(7);

积于地上的雨水(8)(47)河水(48)泉水、井水(49)盐碱水(50)森林水(9)(51)雨水承接于容器中;秋季饮用开水,要蒸发去二分之一。(52)激流的雪水(10)(53)蓄积不动的雪水(11)(54)处于干净地带常风吹日晒的水为佳;有污泥、水绵、杂草败叶及树荫下的积水质劣(55)深井水质优(56)盐碱水或有微生物的水质劣。(57)响铜器盛凉水有毒(12)(58)春季饮用开水,宜蒸发去四分之三;凉开水,过夜凉开水不能饮。酒:过饮

酒醉后(59)不知廉耻,初期放荡不羁(60)中期如发狂大象,后期昏睡如死尸。(61)小麦酒(62)米酒(63)青稞酒()大麦酒(65)黑青稞酒(66)炒青稞片酒(67)酸酒(13)。饮食禁忌(68)有毒食物:烧炙时火焰色如孔雀颈样翠蓝,火舌打旋,火星爆溅(69)孔雀见之喜而开屏(70)渡鸦见之乱叫(71)狗食之立即吐出(72)有毒肉类:色特红,质松软,不沾于烧红的铁器。(73)投毒者的表现:口干,身汗,

发颤,神色慌张。(74)禁忌同食的食物:未发酵的奶酪反新酒(75)鱼肉反乳类(76)乳类反水果(77)鸡蛋反鱼肉(78)豆叶、红塘、奶酪三互反(79)蘑菇忌用白芥油炒(80)鸡肉忌与奶酪同食(81)蜂蜜忌与等量的菜子油同食(82)新鲜酥油置于响铜器十日有毒(83)用小檗火烧炙“哈日扎”(狮肉)肉,有毒(14)(84)野兔肉忌与斑翅山鹑肉、狮肉同食(85)寒水石粉忌与蘑菇、荞麦面饼子同食(86)熔酥油反凉水(87)生肉与乳类、酸性食物、糌粑混置,有毒。(88)煮熟热肉密闭七日,有大毒。()乳类忌与酸性食物同食。饮食进量及注意事项:(90)胃的容量(15)(91)进食后适量饮水(92)胃火小者食肉后饮少量酒(93)消化不良、腹胀者饭后多饮开水(94)体瘦增肥者饭后适量饮酒(95)减肥者饭后多饮加蜂蜜的开水(96)进食奶酪或酒或有毒食物或蜂蜜后发生腹痛者,多饮天然冷水。

注释:(1)生奶子:性重而凉,易引发虫病和培根病。(2)新挤的热奶:刚挤下来的热奶,营养高,效如甘露。(3)淡奶酪:用取去酥油后的奶酿制的奶酪,可治流感、创伤发炎、紊乱热、泄泻。(4)酪水:提取酪素后的水液,可治培根病但又不引发隆和赤巴病。(5)煮过的奶酪:奶酪经过煮沸后食用可治大便干燥、止热泻。(6)饮用水类:饮用水有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盐碱水、森林水等,依次前者质优,后者质劣。(7)雨水:性凉而轻,盛于珍贵器皿中长时不变质,长时泡米饭不腐、不变味,能补益身体解渴,犹如甘露。(8)积于地上的雨水:积于干净、广阔地带,经常日晒风吹、寒月照射的雨水,特别是秋后太白金星出现后的雨水无毒,无味、性轻绵,饮之如甘露。(9)森林水:从茂密、腐坏林木中流出的水,水质劣。(10)激流的雪水:流速湍急,经岩石击打的雪水,性凉,质量最佳,但不易消化。蓄积不动的雪水:(11)雪山下蓄积而停止不动的死雪水,易发虫病和青腿

牙疳、心脏病。(12)响铜器盛凉水有毒:用青铜器盛凉水或用青铜器舀水,铜锈溶于水,其水有毒不能饮。(13)酸酒:新酿制的酒味一般甘、酸、苦,一旦搁置时间

久长除了酸味外其他四味基本消失变成酸酒。酸酒性轻,可治血病、赤巴病和培根病。(14)哈日扎肉:有狮肉或鹦鹉肉或野兔肉等几种说法,这里取《蓝琉璃》为狮肉的说法。(15)胃的容量:将胃分为四等份,其中四分之二为食物所占位置,四分之一为饮料位置,四分之一留空,作为能碎培根、能消赤巴和伴火隆的位置。

6、医师品德图

良医的条件:(1)具智慧——精通医典本文和疏文一切理论、有先见之明(2)具慈悲之心(3)守信——医生将本人想象为药师佛(1),(4)努力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和千种。疾病发生原因:(5)隆病内因为嫉妒(6)嫉妒滋长贪婪,贪婪引发黄水、(7)隆邪偏盛,(8)外因为(三百六十个)男魔作祟(2);(9)赤巴病内因为骄傲(10)骄傲滋长嗔怒(11)嗔怒引发血和赤巴邪亢盛,(12)外因为(三百六十个)女魔作祟;(13)痴愚(14)培根病内因为痴愚,引发培根邪偏盛,(15)外因为(三百六十个)(中性魔)龙魔和(16)地神作祟。男魔有;(17)厉魔(九十)、(18)弱魔(九十)、(19)幻觉厉魔(九十)(3)、(20)幻觉厉魔(九十)、女魔有:(21)厉魔(九十)、(22)弱魔(九十)、(23)幻觉厉魔(九十)、(24)幻觉弱魔(九十)。中性魔有:(25)厉魔(九十)、(26)弱魔(九十)、(27)幻觉厉魔(九十)、(28)幻觉厉魔(九十)。“阴卓”鬼(5)有:(29)外“阴卓”鬼(一百二十)、(30)内“阴卓”鬼(一百二十)、(31)中“阴卓”鬼(一百二十),(32)作障命运的神灵显化为“阴卓”鬼总计三百六十个。(33)总之良医要心有药师佛、精通医典、慈悲为怀。庸医标准:(34)未经名医传承的医生,犹如狐狸居王位,得不到尊重;(35)不懂医理的医生,犹如叫盲人识物,不能辩察病症;(36)无师指导缺乏实践的医生,犹如处于陌生岔路的行人,不辩症状及治疗;(37)不会诊病的医生,犹如举目无亲的流浪汉,了解不到病情;(38)不懂脉诊尿诊的医生,犹如内探不会报敌情,难以诊断出寒症与热症;(39)说不出死活预后的医生,犹如口拙的头人讲话,招致人笑

和羞愧;(40)不懂治法的医生,犹如黑暗中放箭,药不中病的;(41)不懂饮食起居宜忌的医生,犹如自己领地陷入敌手,反而助长病势而损伤正精;(42)不懂平

息法(4)的医生,犹如不会种地的农民,药量失当反而使病情加重;(43)不懂排泻法的医生,犹如沙地上浇水,致使疾病和正精俱损;(44)缺乏药械的医生,犹如无盔甲和武器的勇士,无法摧毁病敌;(45)不懂放血和火灸疗法的医生,犹如无内应的盗贼,外治达不到治病目的。(46)总之,庸医只会成为手持药械草菅人命的阎罗。医生的职责:(47)了解病情后要象闹市上吹螺样宣布诊断结果;不了解病情则要象蛇舌分叉样作出模棱两可的诊断;(48)静修四无量心(6)(49)戒妄语、秽语、恶语等语言(50)戒杀生害命等恶行(51)乐舍善施,严持戒律。(52)如此结果,今生享福安乐(53)来生登上佛陀无上位置。(54)讲完《论述部》明智仙人重新融入药师佛头顶。

注释:(1)将本人想象为药师佛:医生将自己想象为药师佛,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消除苦难。将药物看作如意珍宝。(2)魔作祟:对不明病因的突发疾病或神经障碍所致的神志疾病等,藏医认为是某种鬼邪魔障所引发的,称之为鬼祟病或魔祟病。(3)幻觉厉魔:神经错乱后幻觉中出现的鬼魔,藏医将不明病因的突发疾病或神经障碍所致的神志疾病病因归结为鬼魔作祟或幻觉厉魔作祟所致。(4)“阴卓”鬼:一种阻碍善行使人遭受不幸的鬼魔。(5)平息法:即和法,内服药物将病邪消灭于体内并吸收之。(6)四无量心:即愿众生具有安乐和安乐之善根,愿众生脱离痛苦及痛苦之因,愿众生永不离无痛苦之安乐,愿众生远离亲疏和爱憎处于与世无争境地。

7、养生法图

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诠释蓝琉璃》对《四部医典》秘诀部第九十章养生中的大滋补药内容的注解而编绘。还附有诸佛神和轮回六道图。

养老滋补方法(1)居所要清洁、优美,(2)禁止过度烤火,(3)禁止过度晒太阳,(4)禁止房事,(5)避免剧烈活动,(6)衰老原因是体内五元衰减,(7)避免劳累,(8)避免老心过度。(9)过于老迈者不宜滋补。(10)常食柏子仁、(11)融化蜂蜜、(12)新鲜酥油、(13)热糌粑。(14)少食酸酒、生冷食物和盐。(15)服用黄花杜鹃花、麻花、大籽蒿、(16)红塘、(17)中性寒水石、含铁岩精等配制滋补药并勤洗浴。(18)结果会返老还童:貌似二八少年,本领大如狮子,力大如大象,(19)寿长如日月,容颜如孔雀翎色,行走如骏马。大滋补药制成后要祈求众神佛加持,诸佛神有(20)“达那斗”药城(药师佛)、(21)

铜色山(莲花生)、(22)玛拉德噶岩洞(班丹赤旺)、(23)无量光佛、(24)弥勒佛、(25)文殊菩萨、(26)观世音菩萨、(27)释迦牟尼、(28)燃灯佛、(29)金刚手菩萨、(30)地藏菩萨。(31)自身现为本尊相获取能量(1),(32)马明王、(33)南方宝生佛、(34)中部大白佛、(35)东方金刚萨埵佛、(36)北方不空成就佛、(37)西方阿弥陀佛。五佛(2)发出各自色彩的佛光,喜与怒心绪愉快的加持力和阴阳合成功能融入盛在天灵盖碗内的药材中。五佛发出各自色彩的佛光,喜与怒心绪柔和的加持力和阴阳合成功能融入盛在天灵盖碗内的药材中。大滋补药(2)获得五佛的阴阳合成功能及其有关情形。五佛发出各自色彩的佛光,完成拯救六道众生的事业,收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光彩融入天灵盖碗内的药中。(38)司宝仙女、(39)司花仙女、(40)司听仙女、(41)司触仙女、(42)司灯仙女、(43)司嗅仙女、(44)司味仙女、(45)司香仙女、(46)司乐仙女。轮回六道(47)神界、(48)非神界(阿修罗)、(49)人间、(50)饿鬼界、(51)地狱、(52)畜牲界。

注解:(1)自身现为本尊相获取能量:配制药物的医生自身现为本尊之相,进行本尊瑜伽念诵和收摄。(2)五佛:南方宝生佛(黄色)、中部大白佛(白色)、东方金刚萨埵佛(蓝色)、北方不空成就佛(绿色)、西方阿弥陀佛(红色)。(2)大滋补药:

药方为寒水石,加水煎熬去楂,加四甘露(大籽蒿、高山麻黄、刺柏枝、黄花杜鹃)和岩精煎汁,加牛奶和酥油煎熬,再加红块糖、蜂蜜调和为软膏,倒入用天灵盖做的盛器中。然后作佛事入定三摩地,祈求神佛加持增强药力。8、药物图

本图根据《四部医典诠释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论说部第十九章药味(五源决定药物生长,决定提升、沉降性能和药味内容)、第二十章药性(药物由于背阴与向阳生境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寒热药力内容)及自黄金等贵重类药物至妇女膀胱结石等石类各药物的形态等内容所作的注释综合绘制。

五元决定药物生长:(1)土元为药物生长基地(2)水元使药物产生湿度(3)火元使药物产生热量(4)风元使药物发育活动(5)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隙。五元决定药味(6)土水元偏多味甘(7)火土元偏多味酸(8)水火元偏多味咸(9)水风元偏多味苦(10)火风元偏多味辛(11)土风元偏多味涩(12)火和风偏多药物主提升,引吐(1);(13)土或水偏多药物主沉降,催泻(2)。(14)阴山,寒性药物长于阴山;(15)阳山,热性药物长于阳山。贵重药:(16)红金(3)(17)绣纹红金(4)(18)赤金(19)西康沙金(5)(20)曲松金(6)(21)蒙古金(色黄中泛青)(22)白金(23)西域银(24)汉地马蹄银(25)汉银币(26)尼泊尔银币(27)门隅银币(28)俄罗斯银币(29)西康铸银(30)含铁银矿中炼出的银(31)含铅银矿中炼出的银(32)含铜银矿中炼出的银(33)自

然铜(34)铜矿石中炼出的含铁紫色硬铜(35)含金红色软铜(36)铸铁(37)熟铁等其他铁(38)泛白绿松石(39)泛红绿松石(40)纯绿松石(41)类泛红绿松石(42)类泛白绿松石(43)汉地绿松石(44)红珍珠(45)象珠(7)(46)蓝珍珠(8)(47)淡绿珍珠(9)(48)蛇珠(10)(49)印度珍珠(11)、“多卡”珍珠(12)(50)虮斑珍珠(13)(51)生长于蚌壳中的珍珠(14)(52)无孔珍珠(雄珠)(53)

有孔珍珠(雌珠)(54)珍珠母(55)右旋螺(56)玛瑙螺(57)左旋螺(58)疹皮或棘皮螺(59)佛手红珊瑚(60)白根珊瑚(61)佛手黑珊瑚(62)具金星青金石(63)无金星青金石。石类:()雄代赭石(15)(65)雄代赭石次品(66)雌代赭石上品(67)雌代赭石次品(68)雄瘤状硅镁石(69)雄瘤状硅镁石次品(70)雌瘤状硅镁石上品,雌瘤状硅镁石次品(71)纤维石(16)(72)结核状赤铁矿(17)(73)石冰片(74)“木布求土”(上)(18)(75)结核状赤铁矿(下)(76)“噶布求土”(异品)(19)(77)雪山风化硬石膏(20)(78)颗粒状雪山风化石膏(79)磁石(80)中等磁石(81)次品磁石(82)淡黄绿玉髓(83)黄紫绿玉髓(84)雄蛇菊石(羊角形,质粗糙,上品)(85)雌菊石(质细软),中性菊石(中品)(86)南派认为的谬误菊石(87)贡曼巴和拉达曼巴认为的谬误菊石(88)猪头石()石燕(90)鹞头石(91)金矿石(92)银矿石(93)电气石(21)(94)“赛司”(黄铁矿)(95)“欧司”(阳起石)(96)黄色或白色褐铁矿(97)黑色或紫色褐铁矿(98)辰砂(99)密陀僧(100)朱砂粉(101)结核状菱镁矿(102)石黄丹(质粗糙)(103)土黄丹(质细软)(104)木黄丹(纤维长)(105)尼泊尔黄丹(106)泉华(22)(107)铁质页炭(结核状,胆汁色,味苦)上品(108)铁质页炭(结核状,无苦味)次品(109)锡矿石(110)锡(111)雄黄(112)雌黄(113)煤精(114)钟乳石(雄、雌、中性)(115)白石棉(116)绿石棉(蛇纹石石棉)(117)蓝石棉(角闪石石棉),锌(上),南派认为有谬误的锌即方铅矿(下)闪锌矿(上品,右上),红色锌矿石(次品,右下)(18)朱砂(119)炮制过的朱砂(120)“娄吾目”(23)之一,“娄吾目”上品(121)玛瑙类“娄吾目”(122)赤脂石(红土矿)(123)结核状赤铁矿(124)雄寒水石(马牙状)(125)子寒水石(色白,纤维长)(126)雌寒水石(色淡紫,晶体块状)(127)女寒水石(有水绵状文理)(128)中性寒水石(色白、红、黄,纤维长)(129)石灰(130)滑石(131)女结石(24)

注释:(1)火或风偏多药物主提升,引吐:火元或风元偏多药物,其性轻而动,具

有提升病邪功能,利于引吐。(2)土或水偏多药物主沉降,催泻:土元或水元偏多药物,其性重而腻,具有沉降功能,利于催泻。(3)红金:《蓝琉璃》曰:“美散”鸟(食火鸟)喜欢食由“赞吾”河带来冲积于海滩上的金粒,飞到汉地或西域等地屙出色红,制成铃铛能发出很悦耳响声的一种金。(4)绣纹红金:表面现有红铜锈样文理的,如涂以乌头浸水则会发出彩虹样色的一种金,故常用做检查食物有无毒的检验物。(5)西康沙金:产于西康的一种颜色黄中泛红的金。(6)曲松金:产于曲松县的一种淡黄色金。(7)象珠:产于大象脑中或象牙内,大如油患子,泛白光的珍珠。(8)蓝珍珠:印度南方森林里一种名为“杜亚”树,下雨后其叶中长出的一种泛蓝光的珍珠。(9)淡绿珍珠:印度东方一小岛上一种叫“盖拉”树,下雨后其叶中长出的一种大如豌豆,淡绿色的珍珠。(10)蛇珠:西域一些蛇脑中生出的一种白而泛红光的珍珠,为上品。(11)印度珍珠;印度大海中一种蚌壳内生长的淡白色珍珠。(12)“多卡”珍珠:一种蚌壳内生长的淡蓝色珍珠。(13)虮斑珍珠:一种蚌壳内生长的有虮子样斑点的珍珠。(14)生长于蚌壳中的珍珠:斯里兰卡大海中一种蚌壳内生长的珍珠。(15)代赭石:

藏语为“巴甲”(意为蛙背石),色紫黑,坚硬,有光泽,断面呈细小放射状,分雌雄两种。雄者为针铁矿,表面瘤状或钉状,有称钉头赭石,内部呈紫褐色的针状集合体。雌者为肾状赤铁矿,表面光滑,没有瘤状或钉状凹凸物。(16)纤维石:藏语为“敦宰噶布”(意为白矛头石),色白,有喉纹,坚硬,断面呈针排列状即纤维状,纤长而大,。(17)结核状赤铁矿:藏语为“敦宰木布”(黑矛头石),色红紫,块头比“敦宰噶布”小,断面呈马毛排列状即具放射状和同心状纹理。也有为针铁矿的。(18):“木布求土”:《晶株本草》和《蓝琉璃》认为“木布求土”就是“敦宰木布”即结核状赤铁矿。这里可能指的是该矿的一种异品。(19)“噶布求土”(异品):《晶株本草》和《蓝琉璃》认为“噶布求土”就是“敦宰噶布”即纤维石。这里指的是纤维石的一种异品。(20)雪山风化硬石膏:正品为高山千年积雪融化水珠不见日光阴山悬崖上凝成的羊脂状石,味微甘、不碜牙。次品为,积雪融化滴落于土上凝结成的白色颗粒状物。(21)

电气石:一种色黑,断面呈大针并行排列,闪闪发光的矿石。(22)泉华:温泉地带溶化于热水中同水流出地面,蒸发后在石上凝结成灰白而松软的一种矿物质。(23)“娄吾目”:黑紫色,质地比“敦宰木布”即结核状赤铁矿黑而坚硬,水磨之出现红黄色汁液。(24)女结石:妇女膀胱或肾结石,此石用以治男性的膀胱结石有效。

联合用药方案

心脑血管类

【脑溢血后遗症】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 萨热十三味鹏鸟丸

首日早晨空服七十味珍珠丸,重症病人每日1丸,轻者3天1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二十五味珍珠丸,(每次4丸),

每天晚上,萨热是三味鹏鸟丸,每次3~5丸

服用七十味珍珠丸的一天依次按早中晚服用。

【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七十味珍珠丸+珍龙醒脑胶囊+三十五味沉香丸

首日早晨空服七十味珍珠丸,重症病人每日1丸,轻者3天1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珍龙醒脑胶囊,(每次2~3丸),

每天晚上,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3~5丸

服用七十味珍珠丸的一天依次按早中晚服用。

【中风后遗症引发感觉神经方面障碍】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

首日早晨空服七十味珍珠丸1g/丸,重症病人每日1丸,轻者3天一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晚,二十五味珊瑚丸(每次3~4丸)

服用七十味珍珠丸的一天依次按早中晚服用。

【中风后遗症引发运动神经方面障碍】七十味珍珠丸+如意珍宝丸

首日早晨,七十味珍珠丸(3天1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晚,如意珍宝丸(每次3~4粒)

【中风后遗症引发神经疼痛】七十味珍珠丸+萨热十三味鹏鸟丸

首日早晨,七十味珍珠丸(3天1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和晚上,萨热十三味鹏鸟丸(每次1克)

【癫痫、帕金森、帕金森氏综合症】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

首日早晨空服七十味珍珠丸1g/丸,重症病人每日1丸,轻者3天一丸,保健4~7天1丸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二十五味珊瑚丸(每次1克)

每天晚上,如意珍宝丸(每次4~5丸)

【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七十味珍珠丸+三十五味沉香丸

首日早晨,七十味珍珠丸(3天1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和晚上,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1~2克)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七十味珍珠丸+八味沉香丸+三十五味沉香丸

首日早晨,七十味珍珠丸(3天1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三味檀香颗粒(每次1克);中午,八味沉香丸(每次1克);晚上,三十五味沉

香丸(每次1克)

【心肌炎、心包炎】三味檀香颗粒+三十五味沉香丸

早晨,三味檀香颗粒(每次2克)

中午、晚上,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1克)

【高血压、心脏病】七十味珍珠丸+三十五味沉香丸

早晨,七十味珍珠丸(3天1丸)

中午,八味沉香丸(每次1克)、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1克)

晚上,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1克)

【顽固性失眠】七十味珍珠丸+安神丸+三十五味沉香丸

早晨,七十味珍珠丸(3天1丸)、安神丸(每次3丸)

中午,安神丸(每次3丸)

晚上,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1克)

呼吸系统类

【呼吸道感染】

龙胆花丸+二十五味竺黄散

早晚,十五味龙胆花丸,每次5丸

中午,二十五味竺黄散,每次1袋

[慢性肺、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龙胆花丸+二十五味竺黄散+二十五味肺病胶囊

早晨,龙胆花丸,每次5丸

中午,二十五味竺黄散,每次1袋

晚上,二十五味肺病胶囊,每次3粒

【肺心病】七十味珍珠丸+三十五味沉香丸+十五味龙胆花丸

首日早晨空服七十味珍珠丸1g/丸,重症病人每日1丸,轻者3天一丸

不服七十味珍珠丸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晚,三十五味沉香丸,每次3~5丸

每天中午,十五味龙胆花丸,每次3~5丸

胃肠类

【慢性萎缩性胃炎】坐珠达西+安置精华散胶囊+大月晶丸

首日早晨,坐珠达西(3天1丸)

不服坐珠达西的其余两日

每天早晨,安置精华散胶囊(每次1.5克);晚上,大月晶丸(每次2克)

【慢性消化性溃疡】坐珠达西+仁青芒觉

首日早晨,坐珠达西(1天1丸)

第二天早晨,仁青芒觉(1天1丸)

【急慢性胃肠炎】仁青芒觉+大月晶丸+洁白丸

早晨,仁青芒觉(1天1丸)

第二天早晨,大月晶丸(每次2克);晚上,洁白丸(每次1丸)

【返流性食管炎】仁青芒觉+安置精华散胶囊+十六味杜鹃散胶囊

早晨,仁青芒觉(1天1丸)

第二天早晨,安置精华散胶囊(每次1.5克);晚上,十六味杜鹃散胶囊(每次3粒)

【溃疡性结肠炎】仁青芒觉+洁白丸+六味安消散+大月晶丸早晨,仁青芒觉(1天1

丸)

第二天早晨,洁白丸(每次1丸);中午,六味安消散(每次2克);晚上,大月晶丸(每次2克)

【慢性胃炎】洁白丸+安置精华散胶囊+十六味杜鹃散胶囊

早晨,洁白丸(每次1丸)

中午,安置精华散胶囊(每次1.5克)

晚上,十六味杜鹃散胶囊(每次3粒)

【急腹症、腹泻、腹痛】仁青芒觉+五味黄连丸

早晨,仁青芒觉(每次1丸)、五味黄连丸(每次1.5克)

中午,五味黄连丸(每次1.5克)

晚上,仁青芒觉(每次1丸)、五味黄连丸(每次1.5克)

肝胆类

【胆囊炎、胆结石】八味獐牙菜丸+十味黑冰片丸+十一味金色丸

早晨,八味獐牙菜丸(每次4丸)

中午,十味黑冰片丸(每次1克)

晚上,十一味金色丸(每次4丸)

【慢性胰腺炎】仁青芒觉+洁白丸+十一味金色丸

早晨,仁青芒觉(每次1丸)

第二天早晨,洁白丸(每次1丸);中午,洁白丸(每次1丸);晚上,十一味金色丸(每次1克)

【慢性黄疸性肝炎】

八味獐牙菜丸+六味安消散+十一味金色丸

①早晨,八味獐牙菜丸(每次4粒)

中午,六味安消散(每次2克)

晚上,十一味金色丸(每次1克)

二十五味松石丸+八味獐牙菜丸

②早晨,二十五味松石丸(每次1丸)

晚上,八味獐牙菜丸(每次4丸)

【慢性乙型肝炎】二十五味松石丸+五味渣驯胶囊+九味牛黄丸

早晨,二十五味松石丸(每次1丸)

第二天早晨,五味渣驯胶囊(每次1克);晚上,九味牛黄丸(每次1克)

【肝硬化】二十五味松石丸+安置精华散胶囊+九味牛黄丸

早晨,二十五味松石丸(每次1丸)

第二天早晨,安置精华散胶囊(每次1克);晚上,九味牛黄丸(每次1克)

风湿、皮肤类

【风湿、类风湿、痛风】二十五味儿茶丸+风湿塞隆胶囊

早晨,二十五味儿茶丸(每次4丸)

中午,风湿塞隆胶囊(每次4粒)

晚上,二十五味儿茶丸(每次4丸)

【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硬皮病、疥疮、扁平疣等皮肤病】

青鹏膏剂+棘豆消痒洗剂+解毒胶囊

外用:早晚青鹏膏剂各一次、棘豆消痒洗剂各一次

口服:解毒胶囊(一次3粒,一日2次)

妇科类

【宫颈炎、卵巢囊肿、盆腔炎】二十五味鬼臼丸+胜利吉祥丸

早晨,二十五味鬼臼丸(每次1克)

中午,胜利吉祥丸(每次2丸)

晚上,二十五味鬼臼丸(每次1克)

【月经不调、痛经】二十五味鬼臼丸+十味诃子丸

早晨,二十五味鬼臼丸(每次1克)

中午,十味诃子丸(每次4丸)

晚上,二十五味鬼臼丸(每次1克)

【子宫肌瘤】二十九味能消散+二十五味鬼臼丸

早晨,二十九味能消散(每次2克);中午,二十五味鬼臼丸(每次1克);晚上,二十九味能消散(每次2克)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炎、肾结石】仁青芒觉+十味诃子丸

早晨,仁青芒觉(每次一丸)、十味诃子丸(每次4丸)

晚上,十味诃子丸(每次4丸)

【前列腺炎(有菌)】仁青芒觉+前列宁胶囊

早晨,仁青芒觉(每次1丸);中午,前列宁胶囊(每次4粒);

晚上,前列宁胶囊(每次3粒)

【前列腺炎(无菌)】仁青芒觉+前列宁胶囊

早晨,仁青芒觉(每次1丸);中午,前列宁胶囊(每次3粒);晚上,前列宁胶囊(每次4粒)

【尿路感染】仁青芒觉+十味诃子丸

早晨,仁青芒觉(每次1丸);中午,十味诃子丸(每次4丸);晚上,十味诃子丸(每次4丸)

眼科类

【早期白内障和非手术治疗的白内障】六味明目丸+固本明目颗粒

早晨,六味明目丸(每次3丸);晚上,固本明目颗粒(每次3克)

【玻璃体混浊】

早晨,六味明目丸(每次3丸);中午,固本明目颗粒(每次3克);晚上,益肝活血明目丸(每次2丸)

【青光眼】

早晨,六味明目丸(每次3丸);中午,固本明目颗粒(每次3克);晚上,六味明目丸(每次3丸)

【近视眼】

早晨,益肝活血明目丸(每次2丸)

晚上,固本明目颗粒(每次3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