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

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

来源:华佗小知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增刊):317-320 Journal ofAgro—Environment Science 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 柯国健,吴小芳 (茂名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联系茂名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归纳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农业模式,并总结了当地生态农业 发展的特点,立足于已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10)增刊一0317—04 Preliminary Study of Maoming Eco——agricultural Mode KE Guo—jian,WU Xiao—fang (Maoming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 Station,Maoming 525000,China) Abstract:Eco—agricultur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Moming,Guangdong Province,China.Some eco—agricultural modes were concluded and lis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eo—agriculture in Maoming.And then,some countermeasures aiming to develop the eco—agriculture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achieve- ments of lOCal eeo—a culture. Keywords:eco—agriculture;development; 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模式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 展能力”,强调“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 源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 模式”。结合我市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正确的选择。 这种模式特点是:在种植业初级生产的基础上, 实行种养结合,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者(畜、 禽、鱼、蜂、菌等)进行物质再生产。它利用了生态学 中能物流理论,按食物链、食物网原理组配农业生物, 把系统中“低质量”的能量通过不同营养级变为“高 质量”能量,最后还把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再归还 到农田土壤,提高了能量物质的利用率。如高州市沙 田镇朱新发展的“种果一养猪”模式、电白县林头镇 l 茂名市生态农业的几种代表性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能 量转化和生物间其他相养规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 效、无废料的系统,以达到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物质产 李华强发展形成的“养猪一养鱼一种果一种菜”模 式、化州市合江镇蚕桑专业村狮墩村形成的“栽桑一 出量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生态农业 是无“废物”、无污染的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多样、灵 活,它强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所以并不存 在一成不变的模式。从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情况看,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柯国健(198l一),男,广东茂名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 业环境监测分析评价工作。 E—mail:kegu ̄ian1981@126.corn 养蚕”模式、信宜市池洞镇石庆村陈炳兴“种蕉一养 鸡”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生态农业模式。 1.2庭院模式 指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布局庭院,把种植、养 殖和加工有机结合,以充分利用庭院资源,达到既绿 化美化环境,又增加经济收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茂 南区山阁镇沙田村形成的“种果一养猪牛一小作坊加 工”模式、信宜市池洞镇石庆村形成的“种蕉一养猪 318 柯国健等: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 2010年3月 一竹器编织”模式、高州市石鼓镇良华堂村形成的 “种果一养猪一加工米粉”模式、化州市笪桥镇笪桥 江边村形成的“种果一种瓜一养猪一黄瓜加工”模式 等均属此列。 1.3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将比较简单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有机组合,创造 几种与地理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村落、城镇等) 密切相关的生态农业模式,使当地资源得以综合利 用,获取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如茂南区城郊 的金塘、镇盛、公馆等镇近年来形成的“鱼一畜一禽一 果”模式、高州市顿梭镇形成的“粮一果一猪一沼一 鱼”的模式、高州市东岸、深镇及信宜市的怀乡、洪冠、 茶山、丁堡等镇形成的“松一果一禽一鱼一猪一粮一 菜”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茂南区山阁镇佳山村形成 的“猪一沼一菜一果一粮”模式等。 1.4种植业复合群落模式 指按生物群落结构原理组配初级生产者,形成时 问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复合结构,达到充分利 用光、温、水和土地资源,获得较理想综合效益的农业 生态系统。如高州市深镇横溪梅子坪村“造林一种药 材一种经济作物一种果一种药材”复合模式、高州市 泗水镇“稻、稻、菜”、“花、稻、菜”、“稻、稻、菜、菜”模 式、高州市曹江镇溪朗村形成的“蔬菜、深薯”间种模 式等。 2 茂名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 2.1由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发展 茂名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要想靠外延扩 大耕地面积不可行,只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如信宜市大成、白石等镇的林木、山楂、药材、禽畜的 立体农业;高州市马贵、大坡、平山、古丁等镇的林木、 砂仁、砂姜(黄姜)、药材的立体农业;化州市南部、茂 南区郊区的果、猪、鸡、鸭、鱼的立体农业。农业生产 由平面向立体发展,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可提高 土地生产力。 2.2种养业向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化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有效价值, 全市种植业、养殖业都在追求品种的多样化,生产的 农产品向鲜活及深加工转化。如高州市根子、分界、 泗水等镇荔枝、龙眼加工;云潭爆皮黄番薯加工;新 垌、马贵黄黑榄加工;笪桥镇的黄瓜加工;信宜市钱 排、大成等镇的三华李、山楂加工;电白县沙琅镇的黄 黑豆制品加工;茂港区羊角镇的花生加工等。通过深 加工,可延伸加粗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2.3由传统农业向知识密集型的商品农业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支持作 用愈发重要,知识密集型农业在我市发展得如火如 荼。如大棚种植和无土栽培蔬菜,组培名贵花卉,香 蕉、南药试管育苗,人工孵化鱼、鸡、鸭苗,反季节龙 眼、香蕉、蔬菜种植,高密度养鱼,快速养猪、鸡,农产 品保鲜加工增值及信息农业等,都得到了现代农业科 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2.4由单一农业向综合化农业发展 从上世纪末以来,农业的发展,从整体上逐步做 到系统研究和系统管理,从局部上把生态、技术、经济 三者加以综合化,使现代农业从过去单一生产向着综 合化方向发展,既追求农业品种的多样化,又追求农 业产品类型质量的多样化。同时,把生态、技术、经济 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益,丰富农产品品种,以满足现 代社会的需求。如高州市谢鸡、新垌等镇,早已不是 过去单一追求水稻产量的农业,而是粮、经综合发展, 形成了生态型、技术型、经济型的多品种、高质量、高 产值、重环保的农业。 2.5农业生态环境和地力向良性发展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态环保的认识,土地经营上已 逐步形成了粮绿(肥)轮作的生物养地、精耕细作的 物理养地和农牧结合的化学养地,三结合的养地体 系。用中有养,养中有用,养用结合,化废为宝,地力 常新,使生态环境和土壤肥力向良性方向发展。如茂 港区羊角镇“稻、花、菜”水旱轮作,禾本科作物与豆 科作物轮作;信宜市的山地问种毛豆、水田冬种绿肥, 作物秸秆回田,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稳定,并保 证了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2.6农业生产向基地化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形成了农业生 产基地化的新特点。全市建起了大批具有鲜明特色 及质量优势、品牌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也建起了一 批颇具规模的大中型种养业生产基地。如茂南区袂 花镇约1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高州市以中部为主近 30万亩的香蕉基地,以东部为主的约6O万亩荔枝基 地,以西部为主的约42万亩的龙眼基地,以东北部为 主的近l8万亩黄黑榄基地,以南部为主的约14万亩 水产基地;信宜市以水口、镇隆等镇为主近l0万的香 蕉基地,钱排、白石等镇为主近10万的三华李基地; 化州市合江、那务等镇为主5万亩蚕桑基地,化州市 平定镇超1万亩橘红基地,化州市西南部良光、笪桥、 第29卷增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3l9 新安等镇为主近10万亩的甘蔗基地,兰山(中垌)、新 安等镇的超1万亩红杨桃基地;电白县以霞垌、林头 等镇为主超10万亩的荔枝基地;茂港区坡心鸸鹋养 殖基地,高地及小良镇龙眼反季基地等,这些 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化发展都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在点位上带动了整个茂名农业面的发展。 2.7农业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传统小农业逐步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取而代之 是产业化、专业化生产。一批农业生产技术能手、农 民企业家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专 业镇及形成产业化生产。在全市兴起一批新的“一乡 一品”、“一村一名”专业化生产及原料生产、种养加 工、市场销售集于一身的产业化生产格局。如电白县 博贺海产品加工村、信宜市腐竹加工村、茂港区羊角 镇花生加工村、化州市笪桥镇黄瓜加工村,再不是过 去小农意识的小生产,而是大农业格局的专业化生 产;又如高州市顺达养猪场,养猪七万多头,兴办有饲 料厂、种猪繁育场、肉猪屠宰场、市区明湖超市设有产 品销售专柜,同时在市区兼营酒楼旅店、房地产开发 等,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大型农业企业公司。 2.8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大农业的方向发展 随着商品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企业家不断扩大 经营规模,走集约化农业的路子,在全市形成了一大 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面积由过去几十亩向几百亩 几千亩,甚至超过万亩发展,经营品种由过去单一水 稻向粮、经、果、菜、禽、畜、鱼、加工等综合发展,产值 由过去一万几千元向几千万元,甚至超亿元发展。不 少农业生产公司种、养、加工集于一身,集约化综合经 营。如高州市伊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养蛋鸡 60万只,兼营水果1 000亩,养鱼1 000亩,同时兴办 鸡苗孵化场,生产小鸡100万只,协办有机鸡粪复合 肥厂,年产复合肥超万吨,联办的“公司+农户”方 式,农民养蛋鸡40万只,公司还开展农产品经销业 务,种养、贸易、产、销等集于一身,成为集约化的超大 型农业企业,年销售额接近1亿元。 2.9农产品从重产量轻质量向无公害、创名牌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国 家立法的重视,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客观要 求,农业产品不能仅满足于追求产量,而且还要考虑 质优、安全、无公害、品牌,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我市荔枝、龙眼、香蕉创立国家级名牌;高州坡 明周香蕉购销公司、化州市宝圩茂坡合作社及信宜市 水口镇水果种植协会生产的香蕉;化州市兰山红杨 桃;新华农场的茶叶;高州市伊势农业发展公司生产 的鸡蛋及兼营的罗非鱼;电白县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生 产的生猪类肉产品,蔬菜类的心菜、芥菜、芥兰花、青 瓜;高州市顺达猪场生猪类肉产品;高州市金马果场 的储良龙眼;茂港区坡心镇牛六架村陈锐生产的番 茄、青瓜、白菜、辣椒及信宜市现代永锋种植场生产的 心菜、白菜、麦菜、豆角、苦瓜、通心菜、黄瓜等申请国 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这些企业把质量品牌视作企 业的生命,通过国家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树立 了自有产品品牌,充分发挥了品牌效应。 2.10由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镇居民生活 水平提高,不少市民都想走出城市到观光农业场,休 闲农业场,生态农业示范场,森林公园,禽、畜、鱼养殖 园,体验奇趣、异趣、野趣、土趣、赏趣、乐趣、买趣,达 到既体验农业又观赏农业、既丰富农业知识又能健身 的目的。如茂名市森林公园、高州市根子镇、石鼓镇 大王岭村、深镇镇仙人垌、化州市名教村、信宜市的天 马山、大仁山等。不少地方以农村的环境资源、农业 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 体规划布局和设计,建成集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休闲 旅游农业和田园市场于一体,再加上一系列配套服 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场所等,旅游农业正 发展得如火如荼。 3 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市生态农业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坚持在 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促进农业良性 循环,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 步加强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可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 的对策。 对策一:不断扩大生态农业的宣传,使生态农业 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农民是生态 农业的直接受惠者,也是生态农业的创造者,只有让 他们更深入了解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外延,牢固树立建 设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不断的发 展,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对策二: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达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及良好的水利、能源和市 场设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于我 市山区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 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现有的设施也出现 年久失修的状况。再加上农村集体观念逐渐淡薄,基 320 柯国健等: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 2010年3月 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所以必须负起责任, 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 完善。 对策三: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体协调。牢 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生态农 业建设,把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 起来,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正确处理农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把 生态农业运营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 度,逐步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替代破坏环境的技术,开 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策四:注重农业结构优化与持续性开发。按照 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业适应市场。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 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农产品 质量安全法》,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产量大,只有 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提高农产品品质,才能在市场竞 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才能 得到根本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我市无公害蔬 菜、水果基地的建设和认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有机农业,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对策五:注重农业社会化分工与优势互补。首 先,在我市农业生产基地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区域 化分工,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 中,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几种区域,形成不同的农业 产业带,提高农业的区域专业化水平;其次,要发展农 业的企业分工,培育发达的农业产前和产后服务部 门,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提高农产品 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 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以龙头企业建设为 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 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