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音乐案例

小学音乐案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小学音乐《小白船》案例

一、问题描述

信息技术的实施与普及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原本有些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但不得不承认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们竞相展现自己的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才华,而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作用。时代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张扬以空间,当今的学生可不像以往一样只会让老师牵着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甚至在公开课中他们也会毫不收敛地展现着另类的个性,可我们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常常一味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教学情景中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2、 案例描述及分析:我用一个教学研究课例,试图发掘教材内涵,加大教学容量,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通道。具体做法如下。

课例《小白船》 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2、发展音乐听觉和记忆,通过听唱形式学习歌曲。 3、在节怕、分句结构、歌曲与器乐形式、中外间乐风格等的比较 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感知音乐要素。   1、看图说月亮

教师出示满月和弯月的图画,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吗?” 学生争先说了中秋节吃月馐和关于玉兔、桂花、嫦娥奔月的传说,等等。这里的目的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通过图画和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才会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2.学说歌谣,体验节拍    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读一段关于月亮的歌谣。”教师举着图画,朗读《月儿》: 师:“月儿弯弯,像只——” 生1:小船。生2:镰刀。生3:香蕉。等。师:“摇呀摇呀 ,越摇越——” 生齐:圆。 师:“月儿圆圆,像个——” 生1:月饼。生2:盘子。等。 师:“转呀转呀 ,越转越——” 生齐:弯。 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象。这首歌谣里是这样说的:‘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弯。’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边拍击节拍,边读歌谣。学生通过尝试、感觉,确定使用节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知道这是三拍子的节拍形式。采用“拍物、拍左腿、拍右腿”的动作伴随,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歌谣两遍后,集体背诵。歌谣朗读也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教师的朗读用句尾拖长声调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想象,由教师的“个人

讲”变为“交互式学习”。 在教学中语言的介入对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歌谣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和音乐相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使用音高、只用语言朗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感受节拍、节奏。

3.师:“刚才我们朗读了关于月亮的歌谣,现在我们再来唱一首关于月亮小船的歌曲。先听老师来哥唱。在听老师歌唱时同学们要仔细听,歌曲里的这只船在哪里飘荡?它是什么颜色的?船上都有什么?它有桨吗?有帆吗?它在哪里升起,中哪里消失?”听教师歌唱了第一段后,学生讨论歌曲的内容。 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歌词的内容。设计好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不提示一下,歌曲里的“桨儿桨儿看不见,船上也没帆”一句中有“倒字”问题,学生很可能听不清楚。通过提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听。 师:“再听老师唱一遍,请同学们用心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 学生听后参与讨论,大都有认为歌曲抒情优美。 师:“这次再听歌唱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节拍伴奏更合适?它有几个句子?句尾有什么特点?” 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需要反复听赏,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与参与。提示学生听的时候“用心去感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反复听唱、熟悉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再进一步提出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感觉,着重培养听的能力。 4 .学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听了好几遍了,同学们一定差不多都会唱了,让我们选择一种适当的节拍伴随着拍击,我们一起来歌唱。” 学生一致认为应该用和《月儿》歌谣同样的三拍子形式来表现小船的摇荡。有的同学建议采用左手轻轻拍桌子一直、右手轻敲铅笔两下拍击节拍。教师接受 这个建议,伴随拍击全体一起歌唱。 在学生再次歌唱时,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边唱边感觉和讨论这首歌曲。 (1)表现什么情绪?  (2)主要采用什么节奏型?  (3)是中国风格还是外国风格?  (4)歌曲有几个句子?句子之间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5) 各句的句尾有什么特点?  教师请学生为每句句尾的长音处(每句的句尾都有是两小节,六拍子)创编节奏型(其他地方仍然拍击节奏)。学生争先提出自己的设计。教师鼓励学生的节奏创编,选择其中的两种形式——分别进行尝试和练习。学生在歌唱实践中感受情绪,参与讨论,设计节拍节奏形式,都是重要的体验过程。学生只有在反复体验中才能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句式结构,是重要的音乐结构听觉培养。句尾长间的地方调动学生的参与即兴创编,是为了适应三年级

孩子的能力,从片段 ,从较容易的部分培养创造能力。 5.伴随表演歌唱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想象,伴随着你自己的动作再来歌唱《小白船》,进一步表现和唱出歌曲的意境,唱出美

感。” 用小游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即兴创造,进入想象和表现的气氛后,再进入对歌曲的即兴表演,伴随身体动作再次体验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三、结论:

为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存在的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慷感悟、情感体难的生成与发展,艺术课程缺乏美感的问题,我们必须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和基础。也只有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丰富他们的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   体验也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强调体验 ,就是说儿童的音乐学习可以首先不采用文字符号的认识,而通过感觉来进行体验。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突出听觉的培养。听觉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发展对音乐整体的情绪感受和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应该是从整体的情绪感受中获得印象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更深入理解、更完美体现的愿望,再进行具体分析和对相关要领知识和符号的学习。把音乐整体中关键性的要素选择出来,进行有目标的研究,这是有目的、有实际意义的学习。这即是情绪感受的一个飞跃,又是音乐能力提高的过程,因为只有更深入地感知音乐要素,才能对音乐的感受更深刻:只有感知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有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   体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反复实践感觉、不断深化的过程,而“比较”则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则。音乐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材料、要素、结构及形象都有非具象性和,需要在反复比较中形成印象和理解,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新的认识。比较的方法也会丰富学生体验的活动和形式。 在教学目的上,应该围绕着聆听音乐与进入音乐这一根本宗旨提出一系列的明确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