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义务教育课程资源
调整调研报告
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现实行的“六三”学制,即小学上六年,初中上三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年儿童成熟期逐步提前,一年级和六年级都放在小学,年龄和生理差异都很大,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发展,我校认为“六三”学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市教育的发展实际。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我校认为自2015年从一年级开始将现行义务教育“六三”学制过渡到“五四”学制,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课程资源方面
首先,六三制课程与五四制课程都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设置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各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又有诸多差异。六三学制改为五四学制后,小学生本应在六年学习的课程需要在五年内完成,需要对学科课程进行必要调整。凡是后续学习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如果在调整前没有学习的,必须在调整后先进行补充,以便在后续学习中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前后衔接查缺补漏。如:小学数学学科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单元,原来在四年级下册,现在调整到六年级上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在重复的学习);再如《用数对确定位置》这
一单元,原来在六年级上册学习,而现在调整到五年级上册学习(对于现在的六年级学生而言这个知识点是一个空缺)。针对这些情况,为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我认为教育局应组织人员对五四制、六三制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科学整合,补充因教材调整而遗漏的知识,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我们学校将会按照教学进度有条不紊的去落实,不会出现遗漏知识点或让学生跟不上课的情况。
其次,新课程改革强调“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设置什么课程,设置多少课程,课时怎么安排,总课时如何控制,各门课程的课时如何分配,各占什么样的比例,以及内容如何选择,每门课程该教什么,不教什么,该教的内容各占多大份量,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都必须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课程结构必须体现均衡性,避免出现前松后紧或者是前紧后松的情形。
课程的调整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地分步实施,防止造成学业负担过重,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必须搞好两种教材体系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出现重复性和空缺性教学。
二、学制过渡期内,保障措施
1、搞好教师培训工作。要教育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国家课程标准,强化课程理念,按照统一的要求调整课程;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整合的原则和标准,凡是基础性的重要知识点,不但不能
遗漏,而且要强化训练;要重视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认真搞好校本培训,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2、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主动适应课程调整带来的变化。建立家校协调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理解课程调整的意义,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家校联手的教育合力。
义务教育五四学制改革是我市教育事业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将会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程序,统筹解决师资、经费、课程等问题,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总之,2015年开始将现行义务教育“六三”学制过渡到“五四”学制,我校认为是完全可行的。
xxxxx
201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