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上的语⽂课本,盘点那些教材中的美⾷
课本
⾆尖美⾷
语⽂课本,是我们少年时的⽂化基础,也是多少噩梦的源泉。李⽩杜甫⽩居易、鲁迅冰⼼朱⾃清,上到先秦的《诗经》,下到康桥⾥⽔草,都是要背的。
今天说⼀些轻松的,盘点⼀下课本中出现的美⾷。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 ⾼邮咸蛋
这篇必须是妥妥的C位,听到汪曾祺就知道有多好吃了。
“⾼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蛋⽩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发粉,⼊⼝如嚼⽯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才所说,带壳切开,是⼀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般都是敲破“空头”⽤筷⼦挖着吃。筷⼦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能让⼤⽂豪放下架⼦,成为带货主播,不准备两⼤碗⽶饭都是对⾼邮⿇鸭的不尊重。
⽂章⾥⾯除了鸭蛋,还提到了“⼗⼆红”:炒红苋菜、油爆虾等可能⼀共有⼗⼆道菜,课本秒变美⾷杂志。
《可爱的草塘》刘国林 / 狍⼦、鱼、野鸡
⼀提到北⼤仓,就想到东北的⿊⼟地,⼀提到⿊⼟地,就想到五常⼤⽶、杀猪菜、乱炖、烧烤……太多了。在⿊龙江的⼤平原上,“棒打狍⼦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这⼀句顺⼝溜,鸡鸭鱼⾁占了三样,让⼤鱼⼤⾁武装到⽛齿!这可都是东北的农家特产,特别适合当年货⼉。
《落花⽣》许地⼭ / 花⽣
作者许地⼭先⽣笔名落华⽣,燕京⼤学教授,问题⼩说流派的代表⼈物之⼀,但这些我们当年都没记住。只记得全⽂“种花⽣---收花⽣---吃花⽣---议花⽣”,想想都馋。红⽪⼤个⼉,薄油⼊锅,OMG,吃它!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 河豚
⼤吃货苏轼在这种场合⾃然不能缺席,《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那个能毒死⼈的河豚,玩的就是个刺激。想想苏⽼板敢在那个医疗⽔平和玩笑⼀样的年代吃河豚,也是资深吃货敢死队成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少年闰⼟》《故乡》 鲁迅 / 茴⾹⾖、烧罗汉⾖、钓虾、何⾸乌、覆盆⼦、桑葚、西⽠和猹
迅哥的这个是套餐,能整出⼀⼤桌⼦菜,还带饭后甜点。真实⽣活中的迅哥不都是忧郁锁眉,更多的是爽朗⼤笑,开⼼吃喝。⽽且今天还有很多⽹红餐馆与迅哥有关,像北京后海的孔⼄⼰,绍兴的百草园等,甚⾄还有迅哥茴⾹⾖特产。
《回忆鲁迅先⽣》 萧红 / ⾲菜盒⼦、荷叶饼、素炒豌⾖苗、笋炒咸菜、黄花鱼
萧红作为鲁迅的学⽣,果然⼀出⼿也是套餐,如果要是素炒豌⾖苗可以⽤荷叶饼包住,蘸上⿇酱,估计迅哥⼀定喜欢。
《武松打虎》 施耐庵 / ⽜⾁、酒
三碗不过岗的⼩酒,⼆⽄熟⽜⾁,配上点鲁迅的花⽣⽶,听听郭德纲的段⼦,⾼晓松的奇谈,再刷个《复仇者联盟》,打什么虎嘛。⼩菜下饭,⽼虎都已经吃撑了,腹肌弄成⼀整块⼉了。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 牡蛎
据说《我的叔叔牡蛎》,不,写错了,《我的叔叔于勒》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是谁还记得,今天在脑海中的只有牡蛎的样⼦:“她们的吃法很⽂雅,⽤⼀⽅⼩巧的⼿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动,就把汁⽔吸进去,蛎壳扔到海⾥。”
我的天啊,这种从海边刚打捞的海鲜,直接下锅,最完美了。鲜嫩锁汁,仿佛听到了“跐溜”⼀声,牡蛎⾁随着汤汁⼀饮⽽尽的豪爽。吃了就是武松附体,能打虎!
当然,教材博⼤精深,⾷谱远不⽌这些。
有⽔果拼盘:《⼩桔灯》的桔⼦、《杏⼉熟了》的杏⼉、《葡萄沟》⾥的葡萄、《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杨梅、《⽯榴》⾥的⽯榴、《荔枝》⾥的荔枝;
有海鲜礼盒:《⽼⼈与海》中的“夹杂在海藻⾥⽤⼿掐出来直接吃了的海虾”、“⾃⼰跳到船上的飞鱼⼑⼦⼀剖两⽚直接⽣吃”、“浇了点盐⽔整条嚼下去的⾦鱼”;
硬菜也要有:《卖⽕柴的⼩⼥孩》⾥⾯⽕柴⼀点就能看到烤鹅、范仲淹《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森林的主⼈》中的烧松鸡、《挖荠菜》的⼭野菜;
主⾷也不能少:《榆钱饭》题⽬直击重点、《⼀碗阳春⾯》连汤带⽔吃个热乎、《槐乡五⽉》的槐花饭、《吆喝》⾥的馄饨、《桂花⾬》中的桂花糕,当然还有刚⼊先部编版教材的袁隆平,袁⽼的⼤⽶喂胖你没得商量。
作为合格的吃货⼤国,果然我们都是从教育做起。
翰林编修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