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内涵的解读,从语文教学现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国家教育方针四方面论述了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写作、阅读和口语交际三方面出发,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策略,以期使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落实。
标签: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应用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内涵
对于人文精神的内涵,众说纷纭。有学者将人文精神界定为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接纳和容忍、关怀和爱护,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求。高中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高中生崇高世界观、优秀人生观、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对高中生优秀道德情操的培养;三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现有的语文教学缺乏人文精神教育。为了迎合高考,高中语文教学一向都是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偏好于依据高考语文考试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理解和记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爱好、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削弱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语文学习沦为一种应试手段。
(2)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年龄段大都处于15至18岁之间,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对外界传递的信息缺乏理性判断,容易被外界影响。语文作为一门充斥着强烈人文气息的课程,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抵御外界不良风气。重视高中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实现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正确引导。
(3)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也规定了语文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一是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培养爱国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四是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五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从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爱国精神、审美素养还是尊重文化多样性都体现对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突出强调了语文的人文价值。
(4)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1982年,发布了《关于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出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人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文教
育即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在写作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在作文写作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主要体现在作文题材的选取上。无论作文采用何种形式,使用何种技巧,最重要的、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作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一是观察大自然,二是关注社会。学生有了较为广阔的视野、比较贴近生活的观点,作文素材就会少一些空洞乏味、古板陈旧,多一些对现实的理性分析以及人文关怀。
(2)在阅读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阅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材阅读,一种是课外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意蕴,引人深思。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阅读的习惯最好从高一开始养成,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便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其次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在选择时,一方面,课外读物的类型要多样化。另一方面,课外读物的范围要尽量广泛,横向上既要有中国文学,又要有外国文学;纵向上既要涉及现代文学,又要涉及古代文学。
(3)在口语练习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一些学生在众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讲话时,不敢与人对视,会紧张得语无伦次,或者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都是口语能力不佳的表现。基于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开口讲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通过心理暗示、自我、换位思考等方法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其次,对话人之间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会形成默契,遵循相同的原则,使谈话更顺利地进行下去。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当学生怀着真诚的心与人交往时,必定也会换回他人的真诚对待,所谓“以心换心”。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的,更多地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余 荣.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J].文学教育(下),2008(09).
[2]周 玉.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J].商情,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