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混凝土施工的注意要点
a 喷射操作要求
操作前应按施工措施认真检查机器是否运转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⑴ 喷射机操作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开始时,应先给风再开电机,接着供水,最后送料;作业结束时,应先停止加料,待罐内喷料用完后停止电机运转,切断水、风,并将喷射机料斗加盖保护好。
⑵ 喷射作业前,先用高压风水清洗岩面,以保证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牢固粘结。开始喷射时,喷头可先向受喷面上下或左右移动喷一薄层砂浆,然后在此层上以螺旋状,一圈压半圈,沿横向作缓慢的划圈运动方式喷射混凝土。一般划圈直径以100~150mm为宜(图8-10)。喷射顺序应先墙后拱,自下而上,注意墙基脚要扫清浮矸,喷严喷实。
b 主要工艺参数
下面一些施工工艺参数,对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和回弹有很大影响,在施工中应选其最优值。
⑴ 工作风压。工作风压是指保证喷射机能正常工作的压气压力,故又称工作压力。工作风压与输料管长度,弯曲程度、骨料含水率、混凝土含砂率及其配比等有关。
图8-10 料束运动轨迹
工作风压过大,回弹率增加;风压过小,粗骨料尚未射入混凝土层内即中途坠落,回弹率同样增加。回弹率加大后,不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而且成本增高。故工作压力过大过小,对喷射混凝土质量均不利。从图8-11可以看出最佳风压在110~130kPa之间。
图8-11 风压与回弹率(1) 图8-12 喷嘴到受喷面的间距与回弹率(1) 与抗压强度(2)的关系 抗压强度(2)的关系
⑵ 水压。水压—般比风压高0.1MPa左右,以利于喷头内水环喷出的水能充分
湿润瞬间通过的拌合料。
⑶ 喷头与受喷面的距离和喷射方向。喷头与受喷面的距离,与工作风压大小有关。在—定风压下,距离过小,则回弹率大;距离过大,粗骨料会过早坠落,也会使回弹率增加。由图8-12中可以看出,最佳间距在0.8~1.0m,喷射方向垂直于工作面时,喷层质量最好,回弹量最小。
⑷ 一次喷厚和两次喷层之间的间歇时间。为了不使混凝土从受喷面发生重力坠落,一般喷射顺序分段从墙脚向上喷射,并且自下而上一次喷厚逐渐减薄,其部位和厚度可按图8-13所示进行。掺速凝剂时,一次喷射厚度可适当增加。 一次喷射厚度—般不应小于骨料最大粒径的两倍,以减少回弹。
如果一次喷射达不到设计厚度,需要进行复喷时,其间隔时间因水泥品种、工作温度、速凝剂掺量等因素变化而异。一般情况下,对于掺有速凝剂的普通水泥,温度在15°~20°时,其间隔时间为15~20min,不掺速凝剂时为2~4h。若间隔时间超过两小时,复喷前应先喷水湿润。
⑸ 水灰比。当水量不足时,喷层表面出现干斑,颜色较浅,回弹量增大,粉尘飞扬;若水量过大,则喷面会产生滑移、下坠或流淌。合适的水灰比会使刚喷过的混凝土表面具有一层暗弱光泽,粘性好,一次喷厚较大,回弹损失也小。从图8-14中可看出最佳水灰比为0.4~0.45。
图8-13 一次喷射厚度与喷头夹角之间的关系 图8-14 水灰比与回弹率(1)和
分子-喷头与水平面的夹角;分母-一次喷射厚度(mm) 抗压强度(2)的关系
c 喷射施工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⑴ 回弹及回弹物的利用。喷射混凝土施工中,部分材料回弹落地是不可避免的,回弹过多,造成材料消耗量过大,喷射效率低,经济效果差,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混凝土的配比,使喷层强度降低。因此,应采取措施减少回弹,并重视回弹物的利用。
回弹的多少,常以回弹率(回弹量占喷射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回弹率应控制在:喷侧墙时不超过10%,拱顶不超过15%。降低回弹率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可以采用合理的喷射风压、适当的喷射距离(喷头与受喷面之间)和水灰比,以及合理的骨料级配予以解决。
回弹物硬化后,是一种缺少水泥、多孔隙疏松物质,其中水泥、砂、石子的比例大体为1:3:6。一般可回收作为收普通混凝土的骨料用于施工非重点工程。
⑵ 粉尘。目前,国内广泛采用干式喷射工艺,拌合水是在喷头处加入的,水与干料的混合时间非常短促,不易拌合湿润,故易产生粉尘。装干料时或设备密封不良,也会产生粉尘,使作业条件恶化,影响喷射质量有害工人健康。解决的主要途径:使用湿式喷射机;改喷干料为喷潮料(料流中水灰比为0.25~0.35);采用水泥裹砂法工艺(图8-15);在喷头处设双水环(图8-16);在上料口安装吸尘装置;适当降低喷射风压;以及加强通风,稀释粉尘浓度等。
水泥砂53% 水速凝剂47% 砂搅拌机砂浆泵混合管喷头搅拌机喷射机石子图8-15 水泥裹砂法工艺流程
⑶ 围岩涌水的处理。围岩有涌水,将使喷层与岩层的粘结力降低而造成喷层脱落
或离层。在这些地区喷射时,先要对水进行处理。处理的原则是:以排为主,排堵结合,先排后喷,喷注结合。若岩帮仅有少量渗水、滴水,可用压风清扫,边吹边喷即可;遇有小裂隙水,可用快凝水泥砂浆封堵,然后再喷;在漏水集中且有裂隙压力水的地点,则单纯封堵是不行的,必须将水导出(图8-17)。首先找到水源点,在该处凿一个深约10㎝的喇叭口,用快凝水泥净浆将导水管埋入,使水沿着导水管集中流出,再向管子周围喷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相当强度后,再向导水管内注入水泥浆将孔封闭。若围岩出水量或水压较大,导水管一般不再封闭,而用胶管直接将水引入水沟。在上述各种方法都不能奏效的大量承压涌水地点,可先注浆堵水,然后喷射混凝土。
图 8-16 双水环和异径葫芦管图 图8-17 排水管法导水
1,4-输料管;2-预加水环;3-葫芦管;5-喷 1-喷射混凝土;2-排水管;3-快凝水泥;头水环;6-喷嘴;7-拢料管;8-水阀;9-胶管 4—水源;5-空隙
⑷ 喷层收缩裂缝的控制。由于喷射混凝土水泥用量大,含砂量较高,喷层又是大面积薄层结构,加入速凝剂后迅速凝结,这就使混凝土在凝结期的收缩量大为
减少,而硬化期的收缩量明显增大,结果混凝土层往往出现有规则的收缩裂缝,从而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为了减少喷层的收缩裂缝,应尽可能选用优质水泥,控制水泥用量,不用细砂,掌握适宜的喷射厚度,喷射后必须按养护制度规定进行养护,在混凝土终凝后开始进行洒水养护;用普通水泥时,喷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矿渣水泥时不少于14昼夜;只有在淋水的地区或相对湿度95%以上的情况下,才可不专门进行养护。必要时可挂金属网来提高喷层的抗裂性。
d 施工平面布置与施工组织
⑴ 施工平面布置。喷射混凝土施工时的平面布置,主要指混凝土搅拌站和喷射机的布置方式。应根据施工设备、巷道断面和掘进作业方式等综合考虑确定。搅拌站有布置在地面和布置在喷射作业地点两种方式。搅拌站在地面布置,不受场地空间,可采用大型搅拌机提高搅拌效率,并可减少井下作业地点的粉尘量,但运输距离很长时,拌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变质,影响喷射质量。搅拌站布置在井下作业地点,则可随用随搅拌,能保证拌合料的质量,但受井下作业空间的,一般只能采用小型搅拌机或人工拌料,工效低,粉尘比较大。
喷射机布置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布置在作业地点(图8-18)。这种布置,喷射手与喷射机司机便于联系,能及时发现堵管事故等,但占用巷道空间大,设备移动频繁,使掘进工作面设备布置复杂化,对掘进工作有干扰,适用于巷道断面大或双轨巷道。另一种布置方式是喷射机远离喷射地点,且不随工作面的推进而移动,用延接输料管路的办法进行喷射作业(图8-19)。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少占用巷道空间,简化工作面设备布置,对掘进工作干扰小,便于掘喷平行作业。但管路磨损量大,易产生堵管事故,适用于有相邻巷道、硐室可利用做喷射站时。
⑵ 作业方式。掘喷平行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掘进和喷射基本上有各自的系统和路线,互不干扰;另—种是以掘进为主,在不影响掘进正常进行的条件下,进行喷射作业。
掘喷单行作业。根据工作面岩石破碎程度、风化潮解情况和掘进喷射的工作量大小,可区分为一掘一喷或二掘以至三掘一喷等。前者即—班掘进,下—班喷射;后者即连续二个或三个班掘进,第三或第四班进行喷射,但不能间隔时间过长。
图8-18 喷射机布置在喷射作业地点示意图
1-耙斗装岩机;2-喷射机;3-空矿车;4-重矿车;5-小胶带上料机;6-混凝土材料车
图8-19 喷射机布置在硐口外示意图
1-搅拌机;2-喷射机;3-输料管;4-供水管;5-喷头
⑶ 劳动组织。喷射混凝土的劳动组织分专业队和综合队两种形式。专业化喷射队有利于各工种熟练操作技术,保障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
喷射作业的劳动力配备与机械化程度、施工平面布置以及掘进作业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可参照表8-6配备。如用人工搅拌、人工上料,搅拌站和喷射机站的人员应适当增加。
表8-6 喷射混凝土劳动组织参考表
工作地点 喷射工作面 喷射机站 搅拌站 工种 喷射工 信号工 喷射机司机 机修工 组长 搅拌机司机 配料工 出勤人数 1 1 1 (1) 1 1 2~4 7~9 岗位责任制 操作喷头,协助接长管路 负责信号联系和照明并与喷射手交替工作 操纵喷射机,协助检修设备 负责检修设备及接长管路(兼职) 全面指挥 操纵搅拌机 按配合比向搅拌机供料
小计 本文源自http://www.mining8.com/a/kuangyexiangmu/zhihugongcheng/2012/1122/157.html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http://www.mining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