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一O6 德育之法 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 文/张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快节奏、多途径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正处于道德价值观模糊、 道德评判力缺乏以及道德自制力低下的时期,容易受到当今市场经济及由此造成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德育,必 然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快节奏、多途径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 活中来,造成怪癖、行为异常甚至犯罪。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时代的学生所接受的新思维、新 三、学校德育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网络环境下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学校的德育,开发学校德育的 事物节奏快、数量多、种类杂,传统的、前卫的、现代的、另类的、 而是应 主流的、非主流的各种信息繁杂,“乱花渐欲迷人眼”。而青少年 新渠道。不要将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看做是德育的障碍,正处于道德价值观模糊、道德评判力缺乏以及道德自制力低下的 看做是德育的各种正负面资源。正视网络的工具性,把网络作为 时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德育,必然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工作 重点。 一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既能够充分利用教育时空,又能够发挥 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得到现实性体验。在此基础上, 学校网络德育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探索德育的新方 法,以正面疏导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学生的道德思 、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目标 维,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指导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使德育更具 育、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中小学校 针对性和实效性。 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网络环 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网络媒体、游戏等的分级制度,使得对不 境下更应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起来,即:在网络条件下对 同年龄段的人群有相应的标准。地区已从2005年开始启用 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培养;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进行道 网络分级制度,成为全球第一个强制网络分级的地区。该制度将 德、法纪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生 网络分为“限级”与“非限级”两种,网络内容过多描述犯罪行为、恐怖血腥暴力及色情裸露,有害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发 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 自杀过程、学校德育的目标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 未满18岁者不得浏览。业者如果违规,将依 发展。总的说来,就是要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 展的被列为“限级”,“儿童青少年福利法”罚款10万至5O万元。也应采取相应措 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 二、网络对学校德育的不利影响 施,保护未成年益。 网络上思想的呈现有着大众化、草根化、价值多元的特点,使 得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泛滥,这些不经甄别的思想 教育,尤其是德育,绝对不仅仅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多 的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家庭品德教育相结合。老师、学 生、家长可以平等地跨时空网上交流,教师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 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色情、暴力、反动、欺诈、投机主义 优秀健康的教育网站和学生问题教育专家的博客。通过网络指导 信息混杂在一起,而这些负面信息又往往以青少年感兴趣的载体 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家校联系、探究新时期家庭教育的一种新的 形式出现,比如动漫、游戏等。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还未稳固,行 方法。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是提高德育效 为和思想更倾向于原始性的冒险和刺激,极易容易把刚建立的尚 果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就是家庭的“育善”教育与学校教育的 未牢固的道德意识遗忘,导致各种负面文化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 配合。从德育人手,以德育为经常,搞好其他教育。目前,家庭的 期侵入思想。网络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多姿多彩的呈现 “错教”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所以说学校教育也离 形式使得一些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在时间和精力方面投入过 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充 多,阻碍其智力的发展。而沉迷于网络,会削弱对现实的感受,降 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低现实中的活跃性,造成网络依赖,容易出现排他、逃避、冷漠、 孤僻等不良人格,不利于青少年 理成长。随着仿真技术和3D 技术的日星月异,网络中展现形式越来越真实化。不良信息的载 体也越来越具真实感和临场感。对沉迷其中的青少年难于将其和 现实世界区分,甚至将虚拟环境中的生活和活动模式搬到现实生 参考文献: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oo. (作者单位・编辑贵州省贵阳市电化教育馆) 薄跃华 日的。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加强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 探索的教学方式。 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危机感,增强 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紧迫感,发愤图强,认真学习英 语,将来为我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到英语知识的同 参考文献: 刘君.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O5). (作者单位 内蒙古赤峰建筑工程学校(原楼子店 时,提高了自己的道德素质,这样的教学能达到双重目的。因此 职中)) 这也无疑是符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式,值得我们英语教师继续 . 薄跃华 一・编辑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