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及防治措施_钱育锋

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及防治措施_钱育锋

来源:华佗小知识
 公路 2003年8月 第8期(下)                       HIGHWAY Aug.2003 No.8  文章编号:0451-0712(2003)08-0156-05    中图分类号:U418.5    文献标识码:B

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及防治措施

钱育锋

(四川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成都市 610041)

  摘 要:结合四川省甘孜州川藏南线沥青路工程建设情况和阿坝州草原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的研究,对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索了路基病害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高寒地区;公路病害;防治措施

  为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被提到了首位。“十五”期,民族地区的公路建设成为四川交通建设的五大主题之一,四川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2001年国家又做出重大决策,对四川省实施三州通县沥青路建设,在甘孜、阿坝、凉山共建设4397km沥青路,其中,甘孜州2534km,阿坝州875km。甘孜、阿坝地处高原,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公路建设的投资和施工难度大,公路的病害多,处治十分困难。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找出防治措施,对于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利用有限的资金搞好民族地区的公路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甘孜州川藏南线沥青路工程的

收稿日期:2003-03-18

建设和阿坝州草原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修筑技术的研究情况,对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探索了路基病害的治理措施。1 高寒地区的主要地质病害

高寒地区的主要地质病害有滑坡和泥石流。1.1 滑坡

高寒地区边坡滑坡是较为常见的公路病害之一。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极大。1998年甘孜州发生特大洪灾,川藏南线产生大型滑坡4处,其中,K3262(K338)和K3343(K319)两处滑坡是闻

程之外,水土保持方案所必须的水保工程如拦渣工程(主要包括拦渣坝、拦渣墙、拦渣堤等)、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水工程、防风固沙工程、泥石流防治工程、绿化工程等均应予以落实,重点是防治大量弃土场产生的水土流失现象。

(9)公路沿线设施的管理区、养护工区、服务区等的生活污水或锅炉烟尘,设计文件中应包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消烟除尘措施。

4 结语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环境保护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声屏障设计、绿化美化工程设计、野生保护动物通道设计、服务区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和大量弃土(渣)场的整治设计等。一方面环境保护设计的广度有待扩展,深度有待加深;另一方面更需要路线设计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不

断完善,通过模拟设计线形可以对设计成果进行检验和修正,并听取各方面意见,从而设计出能体现环保意识的主体工程。参考文献:

[1] JTJ011-9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2] JTJ013-9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3] 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4]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003年 第8期(下)    钱育锋: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及防治措施名全国的山体大滑坡。1998年8月6日、8月29日、10月6日,K338滑坡曾先后3次向下滑动,最为严重的是10月6日,该处泥石流和滑坡并发,约30万m的土石方滑入巴楚河,形成约30m高的土坎,将河水阻断,并形成约1750m长的河道湖,造成巴楚河K3262下游断流8h,公路被淹没长度达1500m,积水库容量约90万m3。影响滑坡的主要因素如下。

(1)岩性。

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层中,当坚硬岩层或岩体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在适当的条件下便形成滑坡。容易产生滑坡的土层有胀缩粘土、黄土和黄土类土以及粘性的山坡堆积层等。它们有的与水作用后容易膨胀和软化;有的结构疏松,透水性好,遇水容易崩解,强度和稳定性容易受到破坏。容易产生滑坡的软质岩层有页岩、泥岩、泥灰岩等遇水易软化的岩层。此外,千枚岩、片岩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容易产生滑坡。

(2)构造。

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基岩顶面、古剥蚀面、不整合面、层间错动面、断层面、裂隙面、片理面等,一般都是抗剪强度较低的软弱面,当斜坡受力情况突然变化时,都可能成为滑动面。

(3)地形地貌。

由于产生滑坡的充分条件是具备临空面和滑动面,因此,滑动多在丘陵、山坡和河谷地貌单元内发生。

(4)水的作用。

水是导致滑坡产生的重要原因。故滑坡主要在雨季特别是久雨、暴雨期间发生。由于水的作用,增大了岩土体的质量,从而加大滑坡体的下滑力;土体软化降低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降水增大岩土体的地下水动水压力。同时,由于水的冲刷作用,导致斜坡失稳或滑坡复活。

此外,如风化作用、降雨、人为不合理的切坡或坡顶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及地震等都能促使上述有利于斜坡岩土体向下滑动的条件发生变化,激发斜坡发生滑动。1.2 泥石流

高寒地区泥石流时有发生。1998年甘孜州发生特大洪灾,川藏南线坍方,泥石流不断,仅海子山至竹巴笼150km范围内共计发生泥石流400余处,流渣土石方约60.79万m3,造成公路断道阻车,影2 常见公路病害的成因分析2.1 常见路基病害及成因分析

3

—157—

响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泥石流产生的主要因素如下。

(1)地质条件。

凡是泥石流发育的地区都是地质构造复杂,岩性软弱,风化强烈、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的地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岩层破碎,崩塌、滑坡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普遍发生,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条件。

(2)地形条件。

泥石流流域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河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松散物质和水汇集。

(3)水文条件。

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滑动力增大,从而产生流动。

(4)人类活动的影响。

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弱剥蚀过程,延缓径流汇集,防止冲刷,保护坡面。如果滥伐山林,使山坡失去保护,将导致泥石流逐渐形成。此外,矿山剥土,工程弃渣等处理不当,也可导致泥石流发生。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省高寒地区现有公路的技术等级低,修建质量差,路基窄、坡陡,弯道半径小,路基边坡不稳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道路的服务水平很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公路绝大部份穿越高山、峡谷,最高海拔在5000m以上,最低海拔2698m,相对高差大,山高、沟深、谷窄、坡陡。沿线气候恶劣,冬春季雪灾、冰冻,夏季水毁灾害较为频繁,公路翻浆、边坡坍塌等路基病害十分严重,近年来尤为突出。2.1.1 翻浆

(1)翻浆形成的原因。

每年的5~8月是路基水的积聚时期,由于降雨的影响,地表水下渗,引起地下水位升高,使路基水份增多,路基处于潮湿状态。到冬季,气温下降,此时路基上层的土开始冻结,特别是每年9月便开始下雪,冬季路面积雪相当严重,间断积雪一日最大深度可达20cm以上。2000年2月,在川藏南线K146处最大积雪深度在70cm以上。由于土体内水份较多,路基土逐步冻结成冰,使路面产生冻裂或隆起。到春季时,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气温开始回升,路面—158—

              公  路              2003年 第8期(下) 

2.2 常见路面病害及成因分析

高寒地区常见的路面病害有龟裂、沉陷变形、纵裂、松散等。总结川藏南线的建设经验及教训,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路面结构型式非常单一。高寒地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路基病害多,而川藏南线在1997、1998年实施维修、改建的路段均采用沥青贯入式表处,型式单一。

(2)受投资的较大。受投资的影响,对路基病害的处治不彻底。

(3)材料的影响。高寒地区合格的筑路材料十分缺乏,料场十分分散,检测工作十分困难。

(4)受气侯条件影响,施工难度大。高寒地区气侯条件十分恶劣,施工季节短,人工、机械效率低,机械的维修率高,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当然,也有部分施工单位有偷工减料、不按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抢工期的现象,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5)沿线多种路基病害的影响。高寒地区存在多种路基病害。这些路基病害直接影响路面使用质量,不但如此,有的病害具有隐蔽性,在施工前无法发现,往往待施工结束后病害才表现出来,如裂隙水对路基的影响。

(6)外部环境的影响。

(7)缺乏高寒地区道路施工和管理的经验。3 常见路基病害的防治方法

3.1 公路翻浆的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3.1.1 公路翻浆病害的防治方法

(1)处理好路基排水。

良好的路基排水可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侵蚀路基,阻断翻浆发生所需的基本条件——水,使土基保持干燥状态,减少冻结过程中水聚流的来源。

(2)提高路基填土高度。

提高路基填土高度,增大了路基边缘至地下水位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冻结过程中水份向路基土上部迁移的数量,冻胀减弱,使公路出现翻浆的可能性减小,翻浆程度减弱。

(3)设置砂砾石垫层。

设置砂砾石垫层,增强了路基的透水性,毛细水不易上升到路基顶面。路基的冻胀减弱,翻浆程度也减弱。此种方法适宜在砂砾石材料丰富的地区采用。

(4)换填土。

采用水稳性好、冰冻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粗颗粒积雪和路基土层冻土首先融化,土基强度很快降低,以至失去承载能力,在行车作用下形成翻浆。

(2)影响公路翻浆的因素。

公路翻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沼泽地

区路段原始地基土的类别、成份以及含水量是形成道路翻浆的必备条件,气温的高低、路面状况以及行车荷载又直接影响翻浆的形成进程和翻浆程度。影响公路翻浆的主要因素有:土质、水、气温、路面结构、行车荷载等。另外,人为因素也对公路翻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公路沿线人为挖沟放水,致使路基排水困难,直接影响路面。2.1.2 边坡坍塌

(1)边坡坍塌形成的原因。

路基边坡坍塌主要是由于边坡岩层松散,受水冲刷或侵蚀作用而导致边坡坍塌。由于高寒地区地质较为松散,多为松散的堆积物,经水冲刷,边坡坡脚失稳,同时在洪水季节,因边坡坡体含水量较大,在坡体自重作用下,自然向下滑动,从而导致边坡坍塌。

(2)影响边坡坍塌的主要因素。

一是边坡土质:边坡土质松散、破碎,这是形成边坡坍塌的主要原因。

二是水的影响:大规模的坍塌多发生在暴雨或久雨之后。这是因为斜坡上的地下水多数能直接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降水使其流量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和雨水联合作用,使斜坡上的潜在坍塌体更易于失稳,其作用主要是:充满裂隙中的水及其流动对潜在的崩落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裂隙充填物在水的浸泡下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充满裂隙的水对潜在崩落体产生向上的源托力;不稳定岩体两侧裂隙中的水降低了它和稳定岩体之间的摩擦力。

三是日照和冰冻的影响:高寒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辐射强烈,岩石风化严重,加之再受冰冻的影响,使之形成冻融循环,加速了风化的程度。因此,导致岩层风化、破碎。在高寒地区经常出现“飞石”的现象,便是因为岩石本身破碎而处于下滑的临界状况,一旦受外力作用(如风吹或失稳)即出现“飞石”现象。

四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前几年,由于乱砍滥伐森林,破坏了生态平衡。气侯变化大,雨水变化无常,同时,伐木通过边坡下滑到公路上,致使本已松散的边坡再受外力作用而造成坍塌。2.1.3 其它病害

高寒地区,其它病害对公路路基的影响也十分严重,如路基缺口、积雪、溜冰、冰冻、沙害等。 2003年 第8期(下)    钱育锋:四川省高寒地区常见的公路病害及防治措施土换填,可以提高土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以上各种方法中,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首先必须处理好路基排水。如果路基排水处理不好,即使解决了翻浆病害,又会产生其他新的路基病害。其他几种方法可视当地的自然条件、原材料情况择优选用。3.1.2 公路翻浆病害的预防措施

公路翻浆的治理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四川省高寒地区均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政收入微薄,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中,因此,要克服公路翻浆病害应从源头着手,采取防治结合的措施。

(1)抓好公路测设等前期准备工作。

选线是公路测设的主要环节,选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寒地区公路建成后的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高寒地区,由于地质层积和地表性质在短距离内变化很快,地质构造复杂,加之气侯、水文及其他大气因素变化急剧,不良地质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高寒地区选线时,要认真做好地质调查,掌握区域地貌和地区特征,摸清不良地质地段的变化规律,处理好路线与地质的关系,尽量避开沼泽地区,确需通过的地方要认真调查、分析,进行处理,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2)提高路基填土高度,做好路基排水。

水是公路病害产生的重要原因,翻浆也不例外。做好路基排水,可使地面水排出路基以外,减少水侵入路基,土基保持相对干燥状态,有利于减小翻浆的程度。提高路基填土高度,可降低地下水位,也可增加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3)采用透水性好的筑路材料。

在沼洼地易出现翻浆路段,应清除原土基中的淤泥,采用水稳性好、冰冻稳定性好的粗颗粒土作为路基填料,这样,可以提高土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翻浆病害的发生。3.2 边坡坍塌的防治措施

边坡坍塌的主要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1)清除坡面岩石。

(2)加固坡面。如坡面喷浆、抹面、砌石铺盖等,以防止软弱岩层进一步风化,灌浆、勾缝、镶嵌以恢复和增强岩体的完整性。

(3)危岩支顶。如用石砌或用混凝土做支垛、护壁、支墩、支墙等增加斜坡的稳定性。

(4)拦截防御。如修筑落石平台、落石网、落石堤、拦石墙等。—159—

(5)调整水流。如修筑截水沟,堵塞裂隙,封底加固附近的灌溉引水、排水物等,防止水流大量渗入岩体而恶化斜坡的稳定性。

(6)坡脚防护。如修筑拦土墙、护脚等,增加边坡

坡脚的稳定性。在高寒地区通常采用的是坡脚防护,即修筑挡土墙、护脚。由于特殊地质条件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岩体松散,破碎,边坡坍塌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建设中,应尽可能考虑设置防护工程。同时,在施工开挖边坡时,尽可能避免大爆破施工,以免给工程带来严重隐患和不良后果。3.3 滑坡的防治

3.3.1 滑坡的防治原则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在选择防治措施前,要查清滑坡处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认真研究和确定滑坡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产生滑坡的主、次要原因及其相互的关系,结合公路的重要程度、施工条件及其他的情况综合考虑。对大型复杂的滑坡,常采用多次工程综合治理,应做整治规划,工程安排要分清主次缓急,并观察效果和变化,随时修正整治措施。对中型或小型滑坡连续地段,一般情况下路线可以不绕避,但应注意调整路线平面位置,以求得工程量小、施工方便和经济合理的路线方案。路线通过滑坡地区,要慎重对待,对发展中的滑坡要进行整治,对古滑坡要防止复活,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要防止其发生和发展。对变形严重,移动速度快、危害性大的滑坡或崩塌性滑坡,宜采取立即见效的措施,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整治滑坡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工程,然后再针对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防护措施。3.3.2 滑坡的防治措施

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大致可分为排水、力学平衡及改变滑动面(带)土石性质等3类。目前常用的主要工程措施有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及支挡工程等。选择防治措施,必须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而定。

(1)排水。

采取排水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进入滑体内的水和疏干滑体中的水,以降低滑坡下滑力。

(2)力学平衡法。

此方法是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抗滑石垛、抗滑挡土墙、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和抗滑板墙等支挡建筑物,以增加滑坡下部的抗滑力。另外,可采取消方减载的措施减小滑坡滑动力等。—160—

              公  路              2003年 第8期(下) 

(1)在设计前,重点了解地质、地貌、植被、气象、风力及风向等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

(2)设置盲沟降低地下水位或将水引排至路基外侧,防止壅冰上路,盲沟的深度必须大于冰冻深度(一般在1m以下),沟底纵坡宜为3%~5%左右。

(3)设置配套的排水设施,使水流通畅。(4)设置挡雪墙,将冰、雪拦截在路基以外。(5)开挖积雪井。根据风向,在路基以外适当地方开挖积雪井,使雪淤积在积雪井中,不致于漫上公路。3.5.2 路基缺口的防治

路基缺口是指路基外侧受路表水或河水的冲刷引起路基下边坡的坍塌,高寒地区,路基缺口较为普遍,常见的防治方法如下。

(1)完善排水系统,防止路表水形成径流,冲刷边坡。

(2)设置挡防工程,如挡土墙、护坡等。(3)沿河地带,除修筑必要的挡防工程外,还可考虑清理河道,修筑堤坝,防止河水冲刷路基边坡。4 公路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高寒地区的特殊地质、气侯条件的影响,在路基设计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调查沿线的路基病害情况,对每一处病害提出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由于高寒地区岩石破碎,地质结构复杂,路基病害种类多,治理难度大,如不对病害进行治理,会给建成后的公路使用及养护工作带来较大隐患。所以,路基设计前应做详细调查。

(2)搞好路基综合排水设计。高寒地区,水对公路的影响特别严重,几乎所有种类病害的产生无一不与水有关系。搞好综合排水设计,可有效防止或减少路基病害。

(3)认真做好料场调查。由于高寒地区料场分散,合格的路用材料较少,因此,在道路设计中应搞好料场调查,选择既相对集中又满足路用性能要求的筑路材料。

(4)在旧路改建设计中,应在最不利季节即6~8月对原路弯沉进行检测,根据弯沉检测情况确定路基补强厚度。

(5)路面结构型式的选择宜选用施工程序较为简单,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较高的路面结构型式。个别特殊路段应采用特殊路面结构型式。如对一些中小型泥石流冲沟路段可采用过水路面结构型式。(3)改善滑动面(带)的土石性质。

宜采用焙烧法、压浆法等措施改善滑动面(带)的土质,以稳定滑坡。

此外,针对某些影响滑坡滑动的因素进行整治,

如为了防止流水对滑坡前缘的冲刷,可设置护坡、护堤、石笼及拦水坝等防护和导流设施。

3.4 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泥石流应全面考虑跨越、排导、拦截以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根据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注意总体规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包括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平整山坡、修筑梯田、修筑排水系统及支挡工程等措施。

(2)跨越。

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桥梁、涵洞、过水路面、明洞及隧道、渡槽等方式跨越泥石流影响。采用桥梁跨越泥石流时,既要考虑淤积问题,也要考虑冲刷问题。确定桥梁孔径时,除考虑设计流量外,还应考虑泥石流的陈流特性,应有足够的净空和跨径,保证泥石流能顺利通过。桥位应选在沟道顺直、沟床稳定处,并应尽量与沟床正交。不应把桥位设在沟床纵坡由陡变缓的变坡点附近。

(3)排导。

采用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等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走,以防止掩埋道路、堵塞桥涵。泥石流排导沟是常用的一种结构物,设计排导沟应考虑泥石流的类型和特征。为减小沟道冲淤,防止决堤漫溢,排导沟应尽可能按直线布设,必须转弯时,应有足够的弯道半径。排导沟纵坡宜一坡到底,如必须变坡时,从上往下应逐渐变陡。排导沟的出口处最好能与地面有一定的高差,同时必须有足够的堆淤场地,最好能与大河直接衔接。

(4)滞流与拦截。

滞流措施是在泥石流沟中修筑一系列低矮的拦挡坝。拦截措施是修建拦渣坝或停淤场,将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全部拦淤,只允许余水过坝。3.5 其他病害的防治3.5.1 冰雪的防治

高寒地区,冰、雪病害较为普遍。在高寒地区年降雪总日数在60~110d,一般积雪厚度在20cm以上。降雪后,在风力的作用下,路堑地段积雪深度达1m以上。冰雪不仅影响道路的质量,同时,给行车带来不安全因素。冰、雪的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公路 2003年8月 第8期(下)                       HIGHWAY Aug.2003 No.8  文章编号:0451-0712(2003)08-0161-02    中图分类号:U416.14    文献标识码:B

寒冷地区公路路基边坡的防护措施

王树林,曹 晶,毕万本,陈剑平

1

2

2

1

(1.吉林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长春市 130026;2.黑龙江省公路设计院 哈尔滨市 150080)

  摘 要:在国家提倡“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并重”的指导思想下,对东北寒冷地区公路建设中如何保持路基边坡稳定,对自然植被遭破坏的路段如何进行恢复与保护,以及如何控制水土侵蚀与流失的工程措施进行了探讨,真正体现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并重的建设思想。

  关键词:路基边坡;防护;三维网;土工织物

1 目前北方寒冷地区惯用的边坡防护措施

吉林省、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是从长平、长吉、绥满和同三等国道主干线开始的。1995年至今,上述高等级公路的路基边坡基本采用直接植草、砌石满铺、拱形砌筑、网格砌筑和混凝土空心预制块等为主的防护型式。1.1 直接植草防护

方法简单,施工方便,成本较低,但草籽容易受风吹雨淋等因素的影响而大量流失,导致坡面植被覆盖率很低。该方法只能适用于一些坡度很缓,坡面较短的边坡。1.2 拱形砌筑防护

型式美观,绿化面积大,砌石用量中等,但施工较繁琐,劳动强度大,造价较高。由于拱内面积较大,往往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护效果不佳。1.3 网格砌筑防护

应用较多,其特点与拱形防护类似,但其稳定性不及拱形。

1.4 混凝土空心预制块

最近在北方地区采用较多,由于空心内面积较小,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冲蚀现象。但绿化面积小,造价高,施工强度大,施工速度慢。

收稿日期:2003-07-03

1.5 砌石满铺防护

完全将边坡覆盖,无水土流失。但造价高,施工强度最大,进度最慢,绿化效果差,而且对土质要求严格,使用不当会造成大面积滑塌。

2 惯用的砌筑类防护的缺点

由于北方地区属北寒带气候,冬季长达5个月之久,春秋季节较短。冬季最低气温达-40℃以下,夏季最高气温近+40℃,冬夏温差大。最大冻深为2m以上。年均降雨量为500mm左右,降雨期集中在6~8月份。由于冬季降温较快,水分易积聚形成聚冰带,春季升温缓慢,水分不易下渗,致使公路易发生冻胀、翻浆,对路基、路面及防护工程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就砌筑防护而言,应用效果是不理想的,大多砌石类防护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1 风化砂砾路堑边坡

由于土质较好,边坡很少有坍塌现象,但拱形、网格等防护所围面积太大,不能保存腐植土层,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淋,坡面的风化砂砾基本裸露,而且被冲刷为沟壑状,水土流失严重。

2.2 粘土路堑边坡

由于土质对水比较敏感,每年秋季降雨又多,使

参考文献:

[1] 徐宪江.最新公路工程施工要点与通病防治大全[M].

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2] 胡长顺,黄辉华.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M].

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3] 李长林,李俊超,等.公路雪害防治[J].公路.2000,(1).[4] 吴青柏,刘永智,等.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温度

现场试验研究[J].公路.2000,(2).

[5] 章金钊,李祝龙,等.冻土路基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探

讨[J].公路.20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