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建筑地基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成为建筑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讲述了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进而归纳总结了软弱地基处理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及使用范围,使用时要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合理选择。为施工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软若地基处理提供合理可靠的参考。
关键词:软弱地基 处理方法 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合理利
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对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满足建筑物施工的要求,成为建筑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建筑工程尤其是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对地基的变形及承载力要求较高,然而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所以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增大其承载力。 2、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
软弱地基通常是指由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冲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形成的地基。这类地基具有压缩性高、沉降量大、稳定性和承载力低等缺点,并且容易出现液化,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变形和稳定性。当在软弱地基上建设项目时,由于
地基的强度不能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 软弱地基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三类:人工填土类地基,海相、河流相和湖相沉积而成的含淤质粘土类地基,各种山前冲积、洪积相所形成的夹卵石、漂石的粘土类地基。 3、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3.1 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法的思想是:利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的部分或全部软土层,并将土分层夯实成压缩性较低的地基持力层。换填材料可采用中砂、粗砂、碎石、矿渣、灰土粘性土等稳定性强,无毒、无腐蚀的材料作。换土垫层法在较薄的软弱土层中使用广泛,如果软弱土层较厚则不建议使用此方法,因为对于较深部位的淤泥质土改善效果不明显。
换土垫层法还经常用于局部换填土层,比如建筑范围内局部存在松填土、暗沟、暗塘、古井、古墓或拆除旧基础后的坑穴时,采用这局部换土垫层,才能保证建筑地基整体沉降均匀。 3.2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起吊到一定高度后,使夯锤自由落下,使地基土承受强大的冲击力,迫使土体中的水从孔隙中排出,土粒重新排列,压缩性降低,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强夯法具有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中,主要适用于处理碎石土、低饱和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
软弱地基。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
1) 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是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对地形地貌进行一系列考察、计算之后得出的。如果地基土的渗透系数较低,含水量较高,应该增加夯击遍数,一般为三遍或四遍,如果地质良好,通常选择
两遍夯击。最终,通过对松软土壤经过夯击,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达到工程标准。
2) 间歇时间: 在强夯过程中,间歇时间与地基土的性质和工程性质有关,一般,在第一次强夯完成后,等土中的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完全后紧接着进行第二次强夯,以此类推,直到完成夯击遍数。 3) 夯点布置和夯点间距:夯点布置主要是为了使重夯后地基受力均匀,一般根据三角稳定原理来布置,即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夯击
点,这样布置出来的地基受力均匀、便于施工。夯点间距就是重锤夯点的间距,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深度而定的。如果土质较差、软土层较厚时,应适当增大夯点间距,反之,则减小夯距。
3.3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的饱和软土和冲填土地基。排水固结法是通过在地基中布置垂直排水井,改良地基排水条件,同时采用加压、抽气、抽水等措施,使地基土加速排水固结以
提高整体强度,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沉降量。排水固结法一般有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以及电渗排水法,排水固结法需要有预压的荷载以及时间条件。理论研究表明,粘性土的固结时间与排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在排水固结过程中适当缩小排水距离,可以有效缩短固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