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信任的虚拟供应链治理机制探讨

基于信任的虚拟供应链治理机制探讨

来源:华佗小知识
吴翊民:基于信任的虚拟供应链治理机制探讨供应链管理基于信任的虚拟供应链治理机制探讨

吴翊民

(南开大学

[摘

商学院,天津300071)

要]分析了虚拟供应链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由于这些特点所产生的治理难题,在回顾和归纳信任理论的基础上,尝试

利用信任理论,构建适合虚拟供应链的新型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信任[关键词]虚拟供应链;[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2009)03-0111-03[文章编号]1005-152X

DiscussiononVirtualSupplyChainGovernanceMechanismBasedonTrustandCommitment

WUYi-min

(SchoolofBusiness,Nana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virtualsupplychain(VSC)anditsgovernanceproblems.Basedonreviewingandconcludingthetrusttheory,ittriestoestablishanewvirtualsupplychaingovernancemechanismusingthetrusttheory.

Keywords:virtualsupplychain;governancemechanism;trust

1虚拟供应链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虚拟供应链,就是一种基于一定的市场机遇或是客户订单,由一些具有共同目标的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在专门、中立的技术支持中心的支持下,虚拟供应链通过集成各个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利用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达到完成客户订单或者是占领市场的目的[1]。虚拟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同时保持较高灵活性和较低运营成本而形成的企业间动态联盟,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无疑极大促进了虚拟供应链的发展和应用。

虚拟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通常由的技术支持中心或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常是制作企业或者销售企业)负责。虚拟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成员为相互、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企业,因特定(1

目标或市场机会而结合。

(2)组织没有固定形式,具弹性,可随市场、环境、客户需要而做适当调整。

(3)应用信息通讯科技,帮助组织内外的沟通协调。(4)虚拟组织必须依赖信任才能起步,并维持其绩效。(5)组织的策略性观念比结构性的组织形式更为重要,组织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弹性而广泛[2]。

此外,由于虚拟供应链往往由多个企业构成,而且各节点企业可以是这条虚拟供应链上的成员,也可以是另一条虚拟供应链上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这就增加了虚

[收稿日期]2009-01-20

拟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复杂性。此外,虚拟供应链的形成、存

在与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或客户订单而发生的,这就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虚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为适应企业战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某些节点企业需要动态的更新;另一方面,在客户订单完成后,虚拟供应链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将自动解散,这就使得虚拟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临时性。

2虚拟供应链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虚拟供应链的形成需要迅速捕捉和准确识别市场信息,将相互、具有不同竞争优势的企业快速集聚在一起,融合各企业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形成动态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市场

快速反应和创新能力的价值网络,组成由共同目标驱敏锐性、

动的精干高效的整体作战团队或联盟,在实时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中实现同步合作。然而,虚拟供应链在带来市场反应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实现共赢目标。虚拟供应链中合作伙伴是利益目标不同的实体。为保证虚拟供应链的顺利运行,必须保证各合作伙伴共赢目标的实现。

(2)协调的复杂性与高成本。虚拟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协调不同于一个企业内部的协调,虚拟供应链需要跨组织协调,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跨地域协调。就跨组织协调而言,由于虚拟

男,中国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与网络治理。[作者简介]吴翊民,

-111-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由多个相互的企业伙伴组成的动态联盟,这给虚拟供应链的协调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旦出现冲突或

矛盾,仲裁也比较困难。而就跨地域协调来说,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低成本的协调和协同工作,但由于虚拟供应链中各伙伴间的利益主体的特性,使虚拟供应链的协调工作仍然比较复杂,譬如知识和信息共享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在技术上实现共享已不存在问题,但如何说服伙伴进行共享,共享的范围与程度如何确定,特别是涉及核心技术或能力的共享问题时都很困难。

虚拟供应链协调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造成虚拟供应链中的协调成本(或交易成本)增大。如何减少协调成本并保证虚拟供应链的灵活性,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管理挑战。

(3)机会主义。虚拟供应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迎合一定的市场机遇。当市场机遇出现时,虚拟供应链随之成立,而当市场机遇消失时,虚拟供应链也会随之解体。在虚拟供应链运行的生命周期内,根据需要既允许新伙伴的加入,同时也不排除某些伙伴的执意退出,即允许伙伴的自由进入与退出。这种方式在赋予虚拟供应链较大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容易导致虚拟供应链中出现某种机会主义倾向,从而给虚拟供应链整体上的稳定运行带来不利。如何克服与防范这种机会主义危险,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其影响程度,使其不会对虚拟供应链的运行造成较大的损害,是虚拟供应链管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4)运行风险。虚拟供应链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实现风险分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风险或总体风险减少。虚拟供应链在帮助企业获得响应市场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如市场风险依旧存在;协作风险大大增加;投资风险更加复杂化;技术与知识产权可能被侵犯等风险增加。另外,虚拟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依赖于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各合作伙伴的行为,制约成员和成员间的关系,以确保各方的经济利益。在全球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机制与相关法律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虚拟供应链的成员之间容易出现相互不信任和不规范的行为。

因此,如何对虚拟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管理,使虚拟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其所能,共同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便成为虚拟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3信任的内涵与类型

信任是一方愿意且期待对方将会完成某特定的行为,而过程中没有监视或控制的行为[3]。信任应包含的态度为:一致性和持久性;观念、技术与知识的分享;开放式沟通与倾听;相互的期待与诚实[4]。

信任类型划分的相关文献大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第一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特征,认为行为者本身就可以形成信任的因素,如Mayer等人的研究认为:信任应同时考虑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两方面的因素,先以信任者来说,其信任倾向会受到其个人的人格类型、文化背景及发展经验所影响,再以被信任者来看,其可信赖性来自于能力、正直及善意等三大因素[3]。第二类则将过去社会学与制度经济学所重视的情境或环境条件,也都加入一起分析,例如,Noorderhaven提出,信任的因素可以是自利的或是非自利的,而这又可依总体层次或个

-112-

物流技术2009年第28卷第3期(总第198期)

体层次再作区分,因此信任的因素包括:强制或害怕来自权威

的制裁、对于适当行为的价值观或规范、物质利益、友谊及亲

属关系的认同等[5]

。第三类则是以信任因素的性质与意义作为区分,例如,Shapiro等研究者认为,信任的基础可来自威吓、了解与认同。威吓基础的信任意指当某人违反其过去一致的行为时会遭受处罚,因此他会维持其行为的一致性,遵守他过去的承诺。了解基础的信任与行为的预测性有关,当一个人对别人有充分的了解时,就可以正确地预测对方可能的行为。认同基础的信任是指对他人的愿望与意图能够充分地内化,信任的存在是因为一方可以有效地去了解、同意与支持对方的意愿[6]。

Rousseau等总结过去大量研究者提出的信任分类后,将信任归纳成四种类型[7]:

第一类是威吓型信任:强调对方之所以可以信赖,是由于当他违反信任时会受到制裁,对方之所以可以信任,是因为知道对他具有威吓力,并且可以获得关于其意图及能力方面的可靠信息。

第二类是计算型信任:信任的产生是基于理性的选择,信任者了解被信任者有做出对其有利行为的意图,但双方的交换仅止于特定的经济层面,投机行为仍可能存在。故信任者必须谨慎的监控风险,在有限的交换关系中将预期的可能损失维持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第三类是关系型信任(relationaltrust):这类信任来自于双方长期的频繁互动而对对方产生的正面预期,也可以称之为情感信任。双方基于过去互动中累积的信息,使得信任者对被信任者未来的意图产生期待;此外,由于彼此会相互关怀,让双方都产生情感的依附,也会形成以情感或认同为基础的信任。

第四类是制度型信任(institution-basedtrust):制度性信任的角色十分特别,可视为信任的支持物,此支持可存在于组织

的层次或社会的层次,如文化、

或用以保障个益与财产的法律系统。它可使计算型和关系型信任的形成更为容易。

4治理与治理机制

治理机制是指通过控制机会主义来治理交易的制度性安排[8]。

在治理机制设计中,机会主义是一个核心的关注点。Will-iamson将机会主义定义为:地寻求自利,而且他将描述为:说谎、偷窃、欺骗和故意误导、歪曲、伪装、混淆。并且提出机会主义的两种形式:在建立关系时故意提供各种形式的伪信息和在建立关系后各种形式的违约[8]。Milgrom&Roberts则提出了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5个有关交易方面的特征:对耐用的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必要性;交易频率低;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业绩难以测定;与其他交易相互依赖[9]。

Anoop将公司间关系的治理结构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合约为中心(contract-centered)的治理结构和以关系为中心(rela-tionship-centered)的治理结构[10]:

(1

)以合约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该治理结构是基于机会主义即人类自利的本性,重视通过合约加以明确和管理交易。在以合约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下,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繁导致少数人谈判磋商,使事前竞争性报价的情势根本地转变为事后

吴翊民:基于信任的虚拟供应链治理机制探讨

双边垄断状态。在存在机会主义的假设条件下,不确定性和少数人谈判驱使一方公司对交易的进行投入越来越多的保障,最终导致交易的内部化(纵向一体化),在交易内部化条件下,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因可以下达具有权威的条令,增加了公司决策的柔性。

(2)以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该治理结构是基于信任的,本质上它以合作态度和方法对待和处理公司间的相互关系,以关系的质量为中心。在重复交易情势下的少数人谈判磋商状况将会提供更大的相互关系空间,而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在频繁发生的相互关系下,系统不断进行专门化的适应调整,产生了关系成员间的相互导向(mutualorientation)。这种相互导向会提供一种构架,在这个构架里,相互关系可以进一步发生。相互适应减少了摩擦,增强了合作,从而有助于交易的进行和提高效率。对长期的重复发生的相互关系的预期,进

一步巩固了成员间的合作。这样,

频繁发生的相互关系,不仅不增加相关的交易成本,相反,由于在重复发生相互关系情势下,各方更愿意分享信息而增进了相互了解,提高了相互适应的能力,更好地利用合作的协同作用,增加关系的价值。关系是一种潜在资产,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

响不断发生和进行而得以发展。在关系发展进程中的投资,

可以视为一种长期投资,它使得合作产生高的回报,使公司从相互适应中获得未来收益。

以合约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偏重于交易的经济方面,而忽视了交易所根置的社会背景。过分强调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降低关系收益的价值,而没有认识通过社会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相关成本的潜力。而以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强调合约应由一个充满信任的积极的社会氛围来补充。这样一种氛围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中发展和演进。以合约为中心的治理结构试图通过交易的法律形式更正式地降低不确定性和管理信息流,而以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则试图通过作为交易的基础的社会过程降低不确定性和管理信息流。所以,以合约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与以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的,单纯一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5基于信任的虚拟供应链治理机制

虚拟供应链的主要目是为了迎合一定的市场机遇而建立的企业动态联盟,这种动态性和临时性就极大增加了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对于虚拟供应链来说,单纯的合约中心型治理结构和单纯的关系中心型治理结构都无法达到理性的治理效果,而结合两种形式、以信任为纽带的新型治理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例如,Paul认为,信任可以极大地减小交易成本(以握手代替合约)和代理风险(以互持信心代替对逃避责任和谎报的担心),从而大大地缓解由知识的公品特征而造成的合作困难,并且,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来说,信任是有效的知识交流的先决条件。随着知识管理成为决定业绩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信任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对经济代理人的管理机制[11]。

当然,在虚拟供应链成员间建立信任无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Handy提出了在虚拟组织(供应链)中建立信任的基本原则[12]:

供应链管理(1)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你不熟悉、没有长期观察、与你没有共同承诺的人是不明智的。

(2)信任需要界限:毫无节制的信任是不切实际的,组织所谓的信任,指的是一种自信,对于组织成员的能力与承诺深具信心。

(3)信任需要学习:以多个而常态的小团体所组成的组织,必须能掌控变化,不断地发掘机会,创造出真正的学习文化。

(4)信任基础要够坚实:当信任被错置时,不是因为别人恶意的欺骗或隐瞒,而是他人的表现与自身的期待不符,无法信任此人时,就会选择离开。

(5)信任需要人际关系:有了远景与共同承诺仍不够,还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承诺才能成真,高科技需要有高接触,才能建立高信任的组织。

(6)信任要有领导者来引导:在高信任组织中,能使管理成本大幅的降低,但必要条件是有一个发动者来引领信任的气氛。

除去以上基本原则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技术或非技术手段来建立虚拟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如成立专门的技术性或者支持性中心,专门从事合作成员信息收集与评价工作,明确惩罚性的合作条款等。

[参考文献]

[1]但斌,张旭梅,黄河.虚拟供应链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5):46-48.

[2]CrossmanA,Lee-KelleyL.Trust,CommitmentandTeamWorking:TheParadoxofVirtualOrganizations[J].GlobalNetworks,2004,4(4):375-390.

[3]MayerRogerC,JamesHDavis,FDavidSchoorman.AnIntegrativeModelofOrganizationalTrust[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5,20(3):709-734.

[4]SmeltzerLarryR.TheMeaningandOriginofTrustin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1997,Winter,40-48.

[5]Noorderhaven.EffectsofTrustandGovernanceonRelationalRisk[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7,40(42):308-338.

[6]ShapiroSheppard,Cheraskin.BusinessonaHandshake[J].NegotiationJournal,1992,8(4):365-377.

[7]RousseauD,SitkinS,BurtR,CamererC.NotSoDifferentAfterAll:ACross-DisciplineViewofTrust[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3):393-404.

[8]JeffreyHDyer.DoesGovernanceMatter?KeiretsuAlliancesandAssetSpecificityasSourcesofJapaneseCompetit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Science,1996,7(6):9-666.

[9]MilgromP,RobertsJ.Economics,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92.[10]AnoopMadhok.OpportunismandTrustinJointVentureRelationship:

AnExploratoryStudyandModel[J].Sc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1994,11(1):57-74.

[11]PaulSAdler.Market,HierarchyandTrust:theKnowledgeEconomy

andtheFutureofCapitalism[J].OrganizationScience,2001,12(2):215-234.

[12]HandyC.TrustandtheVirtualOrganiz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73(3):40-48.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