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大钝野 企业信任及其发展途径探析 薛小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西安71ooss) 【摘要】企业信任是市场经济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之一。个体信任的品质并非刚性。强制、互惠、文化习俗和 交往时间可以增加信任。企业可以通过在其内部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展多次重复 交易和树立以。责任”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等途径来维护和发展企业信任,从而合理配置资源,节省交易成本,提高 企业效宰,以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关键词】企业信任;发展途径;企业效宰 【中圈分类号】F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8-0101-02 信任,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家庭,都 任的秩序,它剥夺了社会成员的一切权利,将一切权力收缴 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问的信任就像商业诚信一样,是市场经 到手中;而这种只依靠暴力,不依赖任何合法性基础的 济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仁、义、 社会秩序(合法性基础说到根本也是一种信任) 必然是朝生 礼、智、信”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行为规范。在中国市场经 夕死。由此可见,Nooderhaven的人性内核模型较为客观 济建立和逐步完善的新时期,信任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已逐 地反映了秩序社会中人的真实属性。 步纳入了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视野,成为 信任不仅具有社会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经济学家阿 研究企业(组织)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视角。市场 罗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有效的润滑剂。他说:。世界上很 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换经济。 多经济落后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社会学家科尔 个体信任度高的经济社会就好似。运行良好的”机器,运用最 曼认为,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的 少的社会成本就能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反之,缺乏信任就 行为;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形式,可以减少监督与惩罚的成 无法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其后果是整个商业社会的无效运 本。脚pt&认为,在他人的行为不可观察时,信任对于人们 作甚至企业体系的崩溃。 的选择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凭借交易双方相互 一、信任及其社会意义 之问的信任,交易一方在作出行动的选择时,可以减少为了 齐美尔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 解对方而花费的信息成本。 有人们相互问享有的普遗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 总之,信任是社会成员互惠期望的一种持续性状态,人 有一种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 们之间保持适度的信任能够节省交易成本(Margaret Levi认为 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 健康的怀疑具有积极效应。它可以为建立确保良好防范和降 切关系都不能持久”。因此,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 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提供激励,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 之一。但信任并非是无条件的,人们在履行某种承诺或义务 二、企业信任状况制约影响企业效率 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去权衡守信与失信的成本收益对比。 一般地,企业所掌握的资源相对于个体来说是重要、稀 即人们几乎不可能会不惜代价地去守信。基于可信任度与成 缺或不可替代的,这就为个体对企业产生依赖并转让控制自 本密切相关的逻辑假设,即便最可信赖的人也存在些微的机 己行动的权利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被企业掌握的资源愈是重 会主义倾向。按照这一思路,Noordedmven修正了交易成本经 要、稀缺或不可替代,个体对企业的依赖强度就越大。即个体 济学中的人性内核,用人性的内核模型取代交易成本 行动权利转让是形成权威的前提;依赖是权力和权威结构产 经济学的机会主义内核模型,认为人的本性既有值得信任 生的核心。若B对A的依赖程度越高,则A对B拥有的权力就越 的一面.同时也有机会主义的倾向,正是由于社会成员彼 大,权威结构就可能越稳固。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 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层级制组织形式,企业对个体本身也存在着一种依赖性。因 和稳定。 此,企业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以雇员或下 根据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在社会中的作用,可将秩序社 属的权利自愿转让为前提的一个复杂权威系统。系统内各成 会分为有信任的社会和无信任的社会(。有信任无秩序”在现 员的行动受一个共同上级的指令(可能不完全的)控制,通过 实中不存在;。元信任也无秩序”意味着社会生活的混乱无 运用雇主和员工双方都能够适应的直接命令机铜以达到配 序)。没有信任的社会秩序是现实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最典型 置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的例证就是全权统治所建立的社会秩序,它是一种不依赖信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大钝野 职位,它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职位系统, 其内部的命令机制就是一种以职位为结节点的不问断的权 力路线,通过职位固有的命令发布属性将命令从组织的最高 层扩展到最基层。一般情况下,企业(或组织)对每一个职位都 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雇员都应该根据其占据的 职位行使权利并严格履行义务。如果企业内部各成员都按照 自己所处的职位严格履约,那么彼此的利益目标就可能实 现,并将会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关系和持续的互惠期望状 态,企业中社会成员问的信任就会得到建立、巩固并加强,企 业内部命令机制就具有传递的可连续性和权威的高效性。但 是,倘若雇员不能规范履行义务,就会直接影响其他成员应 该享有权利和利益的实现,成员问的互惠期望受损,企业内 部的信任关系就会遭到侵蚀,并进而影响命令机制传递的连 续性及其组织的权威效率。 三、企业信任建立和发展的途径 1.企业制度可以产生信任。在经济合作关系中,为了建立 和发展信任,人们除了进行关系运作之外,还会采用法制手 段。也就是说,由制度可以产生信任——即基于非个人性的 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 而给予信任,而且由于理性化科层组织的发展、专业资格制 度的推广、规章和立法的加强,使得由法制产生的信任将会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因此,在现代社会,企业实施制度化 管理及其他保障措施用以激励雇员忠于职守,严格并规范行 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对于创造和维护企业中的信任,提高企 业运行效能是非常必要的。 2.企业文化能够建立和发展信任。在西方的信任研究中, ZuekeK1986) ̄为。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根据对他人与自 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 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来说,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有相 近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经济交换中容易 达成共识。即共同的特征可能催生信任,相似性越多,信 任度越高。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 业独具特色。就每个雇员而盲,通常又都存在各自的价值观 体系,并会追求其合法的自身利益,大多数情况下,员工的自 身利益和企业共同利益往往出现异化现象,因此如何保持雇 员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就是企业和员工 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而企业文化内蕴的共同信仰和共同价值 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心理契约”的作用,企业成员彼此 之间通过共享的信仰或价值标准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 任,以实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互惠期望值和满 意度的交换,这为信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同时,在这种。心 理契约”浸润中,企业及其内部成员将会达成更多的共识和 相互理解,使得企业内部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度提高,并为 最终实现企业共同利益和个人自身利益的双赢布局提供文 化基础和精神动力。不仅如此,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还具 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它不仅是和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一种 重要工具和协调装置,而且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 它还是一种非正式约束,能够引导并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 为,并且在其后,靠着对违约和失信者施加的社会压力,约束 着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培养他们克尽职守的优秀品质,从 而有利于企业中的信任的培育。 3.企业多次重复交易可以加强信任。如果把市场交易理 解为是交易双方的一次性买卖,那么企业内部的交易则是交 易双方的多次重复性交易,交往时间相对较长,而作为理性 的交易者,在类似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将会考虑守信的 收益和失信的成本,而最终会选择守信。因此,一般情况下, 交易双方交往时间越长,彼此同豹信任程度就会增加。或者, 换句话说,如果雇员对企业发展和个人在其中发展的可持续 性预期乐观的话,那么雇员跳槽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企业 中的成员组成相对稳定,客观上增加了交易双方的交往时 间,有利于企业中信任的加强。 4.以。责任”为棱心的企业价值观能够提升信任。在现实 社会活动中,谁对社会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并能付诸经营实 践。谁就能获得成功。高度的责任感和负责任的行为,可以使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信任是企业最有价 值的资本和财富。基于诚信和信任,企业应树立。立信于心, 尽责至善”的理念,坚持诚信经营,致力予以诚信打造优势品 牌。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只有恪守。最大诚信”原则,深化信用 体系建设,以消费者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倡导人文关 怀,追求员工与企业。互利、双赢”,将企业。责任”和。诚信”观 念铭刻在心,才能有效提升企业信任,不断赢得企业远期收 益和未来的市场竞争。 总之,个体的信任品质并非具有刚性,强制、互惠、文化 习俗和交往时间都可以增加信任,可信任度是制度、文化习 俗、时间和互惠期望的函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信任是一种 可再生资源,可以被破坏,也可以重建并创造,关键在于人们 如何去开发利用它,进而提高信任这种资产的收益率。倘若 信任这种资源不被开发使用,则很可能会象其它道德资源一 样。用尽废退。因此,作为人性的内核,信任和机会主义之间 的。瓣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游动”的,就此而盲,尽可能 地增加人性中的信任成份,减少机会主义成份,进而降低交 易成本,则是任何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企业 效率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经。 囝 【注: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费助项目<中国转型 期农民收入问题研宛)Ogo6—114)】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2]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H].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H].北京:社会科 学文猷出版社,1999. [4]科斯等.制度、契约与组织[H].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约翰・N・德勒巴克.新制度经济学前沿[H].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3. [6]郑也夫,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H].北京:中国城市出版 社,2003. [7]罗德里克・M・克雷默.组织中的信任[H].北京:中国城 市出版社,2003. [8]魏杰.企业前沿问题[H].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