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姓名:李强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徐承红

20081201

摘要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城市经济结构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演变,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是通过居住与就业等在空间上的转换而实现的。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郊区化即由单中心、紧凑型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结构的转化。城市空间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中,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因素等等。国际经验数据表明,当一个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时便出现人口居住郊区化现象:达到3000美元时,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现象会比较明显。2000年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大都超过了3000美元。大城市中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群,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将住房搬到郊区。可以预见,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郊区人口与经济集聚规模的逐步增大,商业、服务业也会出现郊区化现象,而城市空间结构将向多中心的功能地域演化。由于城市发展具有扩散性,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国际的影响,这正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所在。我国城市郊区工业园区与居住区的建设、郊区与中心区交通状况的改善等使郊区成为中国城市变化最明显的地区。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和服务业等职能仍然呈向心集聚的态势,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已初具雏形。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成为中国城市地域中变化最为活跃的两个地带。我国目前正值统筹城乡之际,面对于公共设施布局,老城市改造等问题,都需要对我国城市空间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为我国我国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新的产业、住房、公共教育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有效配置提供系统的经验数据和参考建议。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很多,无论是其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对我国学者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国外相比之下,国内同类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主要是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和介绍。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之后关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多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前人的研究多数来自地理学、城市规划、人口学等学科,缺乏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检验的支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我国35个大中型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利用Bradford-Kelejian指数对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的演变进行了初步分析。之后,本文又采用Mills的两点估计法估计出了城市居住、就业以及分行业就业的密度梯度。最后文章又对样本城市市郊居住和就业密度梯度进行了随机效应分析。文章还对影响城市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演变的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对就业空间演变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正如周一星(1998)所提出的一样,我国部分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居住空间的演变对就业空间演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如就业空间演变对居住空间演变的影响大。另外我们还发现: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商业服务业、市郊人均收入差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空间的演变、城市交通状况等与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有非常大的关系,并且居住空间演变对就业空间演变的滞后一期影响十分显著。就业空间演变是导致居住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就业空间演变和居住空间演变之间存在累积因果关系,且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要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城市环境状况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对城市教育的投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随机效应分析的结果给予了我们一些很有意义的启发,要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演进,就要: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对城市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城市的经济,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演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城市空间结2攘要构的优化;统筹城乡,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改善城郊之间的道路状况,提高城市区域内各个区域的通达性;加大公共交通等公共物晶合理调配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时间和空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缓解城市空闻的郊区优演进趋势的压力;协调著提高城市空间演变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等公麸物品的空间演变的~致性:完善士地市场,建立土地姿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健全和完善我藿的城市体系。关键词:居住空间就业空间空间演变城市空间结构3Urbanspatialsllll‘炯lIleisthereflectionofhumanactivitiesandurbanfunctiontissuesinspatial.Itrepresentsthedistributionofurbanessentialelements.It'sthespatialformatofurbaneconomicuseandsocialdevelopment.Italsoreflectsthetheeconomicsn.Ilctllreanddistributionofurbanresources.Thedeterminesurbanjobs,theurbanonespatialstructure.Meantimetheurbanspatialstructurealsoaffectsitseconomicpopulationanddevelopment.Throughthespatialevolutionofspatialstructuremakesitsevolutionachieved.Suburbanizationisofthewaysthatmanifestsurbanspatialevolution.Suburbanizationmeansthetransformationofacompact,monocentriccitytoadecentralizedandnon-monoeentricone.111eurbanspatialstructureisalwaysinincludesthenaturaltransformation.Manyfactorsaffectsitsevolution,andsurroundings,economics,technology,population,policiesSOOn.Whenper-capitaGDPWhenitcomesreaches¥2000,populationwillbeginto¥3000,thetrendwillbeobvious.It’Swellmanychinagiantcitieshadalreadyhavemovedtodecentralization.knownthatthe2000.per-capitaGDPofSomerichreached¥3000inpeoplesuburbsforabetterlifestyle.It。SnotfarawayfromweChinesecities'suburbanization.neconstructionstillofsuburbanindustrialparkandsettlementmakesandsuburbthefastestchangingplaceofcity.Atthesametimecommerceonservicetradearecenterandthewayofcentralization.Allthethingsmaketheurbansuburbanthemostactiveplaces.Therearelotsofforeignresearchachievementsonandresearchtechniquesurbanspatialstructuretouseforinference.researchtarget.OntheInthispaper,wechoosethirtyfivegiantcitiesallasourbaseofMillsdensitygradientmethod,setmadeaeconometricmodel,withwhichweRandom-effectsGLSregression,usingpopulationdensitygradientandemploymentdensitygradientasdependentvariables.Andtheratioofemploymentindifferentsectorsofindustry,suchasmanufacturing,retailtrade,service.constructionandSOon,asindependentvariables.wealsousethelagedasindependentpopulationdensitygridientandlagedemploymentdensitygfidientvariables.Theoutcomesofthetargetcitiessuggestedthat.somethefactorsthataffectthehavebegunpopulation乳lburb锄:矗硪tion.Thensubunlizationandlivingspacedoweanalysedtheemploymentaffectssuburbanization.Weonalsofindthattheevolutionofhavesomeinfluencestheevolutionofemploymentspatial·Thefactorsthatemploymentcalldensitygradientincludesconstructionindustry,manufacturing,retailing,servicelTade,insurance,fmance,transportationandviseverse.Tosomeextent,weOnthebasisoftheformershouldmakesuresaypeoplefollowsjobs'.authorsuggeststhat:Firstly,weanalysis,theourtherapidprogressofsocialeconomics;Secondly,improvetheintensityofurbangroundexploitation;Thirdly,improveurbantransportation;Fourthly,improvetheenvironmentofcities.Keywords:residentialspace;employmentspace;spatialevolution;urbanspatialstructure;2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学位申请人:髻j像孑矿"Z.oA多年f胡,。EtI.绪论1.绪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论“城市油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特定环节,是社会的经济体系组成部分,也是人的居住和生活方式的特殊形式和他们的特殊社会共同性。城市是完整的社会一经济综合体,是科学技术进步中心,也是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种人口区域分布由农村向城市集中,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计划的展开,城市化进程也在计划下展开。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所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就具有较鲜明的特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它与我国城市化2的阶段息息相关。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49年——1959年是我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发展较快。经过三年的恢复发展以及。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城市化得到了较大发展,并为以后的“向心型城市化沏和工业化打下了基础。1有学者认为城市的本质是第二三产业的集聚:2城市化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分散式向集中式的转变的过程:’霍尔(P.Hall)1971年提出了。城市发展阶段”模型.该模型首先根据整个城市地区的人[J致量是上开还是下降以及是中心城区还是周围地区人口增长得更快或下降得更快.而将城市发展划分为城市l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②1960年一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倒退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影响,再加上“文化大"影响,户口管制、人口流动、知青下乡以及大小三线建设等原因,导致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甚至严重倒退,尤其是大城市,大量的人员外流下乡,导致城市内部人员流失甚至空心化,这与西方国家的郊区化以及逆城市化不同。③1978年至今,尤其是1992年南巡讲话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姓资姓社问题的淡化以及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市场的作用下,东部开放区城市首先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其他地区部分城市也纷纷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我国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急速扩张,与之相伴的则是城市产业的调整、土里利用的置换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变。“截止2005年我国城市数量合计661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8个,县级市374个;2006年我国城市数量合计656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268个,县级市369个伽。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多为向心型城市化。虽然我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以上三个发展阶段,但是目前其体系并未完善,总体上说向心型城市化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从经济形势来看,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间阶段,工业企业大规模扩张力度十分有限,而城镇化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之一锄。但是专家们认为,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中型城市迅速向外扩展,必将出现郊区化的现象。国内部分学者对我国城市空间演变状况进行了研究(周一星,1998:FahuiYixingWangandZhou,1999)。根据学者的研究,我国部分大中型城市,自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了郊区化的迹象。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值统筹城乡之际,面对于公共设施布局,老城改造等问题,都需要对我国城市空间演变规律进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本文中的向心型城市化(城镇化)既为该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即人口、资源要素以及各种经济活动向大城市中集中;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郊区化足指:大城市冈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其根奉原凼是急速膨胀的城市人口超过市区地域的负荷容量,致使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环境条件恶化;而郊区空间开阔,高速公路、地下铁道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设施,为移居提供了方便。郊区化阶段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rM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一2006、20075担心房价下滑引发衰退.程志云,张向东、姜洪桥.经济观察报fJJ.2008年7月7日:21.绪论行深入的研究。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空间结构的急速变迁;城乡差距大,统筹城乡亟待落实;城市郊区化迹象已经出现,城市公共物品供应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如何调整其布局?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迅速演变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目前我国出现郊区化的城市中,是就业郊区化带动居住郊区化还是居住郊区化带动就业郊区化?这些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1.1.2选题意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已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城市空间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国内学者并没有对城市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深入的研究。我国目前正值统筹城乡之际,面对公共设施布局,老城市改造等问题。如何调整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其快速演变,以期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经济集聚效益?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如何布局?大城市中如何合理分配公品和公共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需要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的特点以及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城市所有的资源要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就是人。人的要素是调动其他一切资源要素的关键。人的行为构成了经济活动,人的就业区域选择导致就业的空间分布演变:人们居住的地点选择,导致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的演变最能够反映出城市人群、经济活动等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所以本文选择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和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以此来反映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本文采用1985m2007《年城市统计年鉴》和1985年一2007年《房地产年鉴》的数据,对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演变进行了研究,以其从中找出其规律。对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演变、企业选址、城市改造、教育交通等公共设施分布,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具有较大地借鉴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城镇体系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大型项目的选址布局的全局论证提供依据。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2文章思路及框架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房地产年鉴》的数据,首先假定所有城市为单中心城市,然后以单中心城市模型、多中心城市模型、空间不匹配理论以及Mills的指数密度梯度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我国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和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就业空间结构和分行业就业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城市产业转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选题意义、文章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于国内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第三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相关理论,这一章是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介绍单中心城市模型、多中心城市模型、空间不匹配理论以及与郊区化有关的一些理论;第四章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及影响因素,主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观点:第五章是关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主要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进行简要的说明,运用模型对样本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建议,主要根据第五章的结果,从城市空间演变结构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建议。1.3文章难点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首先来自数据方面的困难。本文数据的采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差错,好在经过努力,该难题已经克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数据缺失严重,且前后统计口径不一致,这就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题。事实上,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城市从最初的600多个,逐步筛选最后选出了35个大中型城市。第二点源自于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模型中的假定比较苛刻、与实际不完全契合,这会导致研究结果与实际状况之间存在一些差距。例如,本文假定所有城市都是圆形单中心城市,但是实际上城市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并不严格是圆形的。4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2.1外国学者对城市空间演变的描述西方学者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初始的研究都是根据城市的功能结构出发,研究的是静态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功能取向的城市的空间结构状况的对比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跨度大的特点。早期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做以下划分6:(1)生态主义学派。代表有伯吉斯(E.W.Burgess,1925)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omerHoyt,1939)的扇形理论、哈里斯(C.D.Harris,1945)和乌尔曼(E.L.Ullman,1945)的多核心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根据不同时期的城市经济社会等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城市不同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同心圆模式代表了工业化以来直到20世纪初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主导模式,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城市中心位置的经济利益下降,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向扇形以及多核心形态发展。这些理论共同奠定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的基础。(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代表是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1933)和廖什(AugustLosch,1939)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该理论对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具有重大贡献。1939年,廖什继承和发展了中心地理论。(3)新古典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探讨的是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则引入空间6何海兵.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及其演进趋势rJ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95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变量,注重经济行为的空间特征,探讨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的区位均衡过程,来解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海格(R.M.Haig,1964)城市土地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区位条件,奠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经济模型的理论基础。阿郎索(W.Alonso,1964)的<区位与土地利用》一书,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系统化。他提出了土地竞标地租函数,进而解释了金融业、商业、工业、住宅、郊区农业等各类用地在城市地域内的组合规律。阿朗索还利用地租竟价曲线来分析城市内部居住分布的地域分异模式。土地竞租理论证明了土地功能分区存在的必然性,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理论依据。(4)行为主义学派。其代表作有亚历山大(C.Alexander)的<城市并非树形》、雅各布斯(J.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林奇(K.Lynch)的《城市意象》等。亚历山大将城市划分为“天然城市”和“人造城市一两种不同的形态,他认为天然城市是半网络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形结构;雅各布斯提出了“城市活力论”,并且她认为城市在拥挤和高密度之间存在着微妙和有趣的不同:行为主义学派改变了对城市空间分析的传统框架,指出空间不仅仅是容纳人类活动的容器,而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因而把研究的中心从宏观转移到对个人和小团体的微观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过程上而不是形式上。因此行为主义理论是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活动的需求出发,来探讨城市空间的形成和组织,改变了以前的理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及思维方式的途径,促进了城市空间理论在新的方向上的发展。(5)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他们认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体系结构的层面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选址的基础上,因为社会结构体系是个体选址行为的基础,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的空间表现形式。代表人物有麦纽尔·卡斯泰尔(ManuelCastelIs)和戴维·哈维(David.Harvey)。麦纽尔·卡斯泰尔(1972)提出了社会结构体系分析的精辟框架。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社会结构的表现。他阐明了社会结构、经济系统等之间的相互矛盾和相互影响将会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戴维·哈维指出对于城市空间利用的竞争已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部分。资本家必然努力组织社会和城市空间,以便增强利润的最大化,而工人阶级的利益则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人道主义标准上。哈维指出,阶级斗争常会在租金、房屋补贴和土地开发方面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马克62.文献综述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社会变化的特点所作的理论思考和分析的结果,解决了生态学所不能回答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许多现实问题。它强调将城市空间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来考察,强调城市空间在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以及资本主义生存中的功能和作用,逐一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城市空间过程和社会过程结合起来分析,这些对于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6)新韦伯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雷克斯(J.Rex)、帕尔(R.Pahl)和墨尔(R.Moore)。新韦伯主义继承了韦伯的市场情景理论,认为阶级是由市场情境中的市场地位决定的,并将城市视为一个社会——空间系统,分析和解释与城市客体对应的社会现象。雷克斯和墨尔视城市为一个空间结构与社会架构合二为一的特殊体,他们分析了伯明翰的住房分布的基本形态的历史演变,指出伯明翰经历了一个人口从中心迁往郊外导致内城区衰败的城市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郊区形成了新的区位格局,而内城区则逐渐变成了设施破败、移民人口聚居的所谓“夕阳地带"。雷克斯和墨尔的理论强调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密切联系。将韦伯社会学理论与传统理论结合起来,对城市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韦伯主义将空间概念作为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将由城市的社会——空间系统产生的生活机会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作为分析的焦点,专注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条主要脉络,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7)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派。随着发达国家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迅速转化,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与人类行为、情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冲突日益明显。于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对城市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态耦合和人类体验的发掘,而进入了一个强调结构模式适应人类文化、连续化模式的发展阶段。于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城市空间模式突出人的地位,并以多元的方法给这些构想创造现实环境,而不在于给人们~个确定的结果及单一的技术路线。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中,“后现代概念追求环境的连续性,用多元的涵意把城市各部门、各单元组合起来,并试图借助含混折衷、复杂性、矛盾性,集中反映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综合体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系,最典型的莫过于有机城市、生态城市、簇群生长城市等空间结构模式……后现代主义推崇的城市空间结构是以软环境为主导的……抽。在以上的诸多研究中大多数都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静态的研究,很少有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即少有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分析。二战以后西方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变迁速度的加大,这些学者开始采取小时间跨度的个案分析,具体的研究某一个或某一些城市近期的城市空间演变趋势:LawrenceThurstonandAnthonyM.J.YezerS(1984)根据美国数据,利用密度梯度曲线分析了美国大城市区人口、制造业、建筑业、零售业、保险和房地产业、服务业的人口密度变化趋势,并以此分析了各个因素在美国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的作用。其研究结果证明:收入的持续增加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不同行业之间的郊区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EdwinS.MillsandRichardPrice9(1984)运用了密度梯度曲线、指数方程以及8radford-Kelejian法、利用美国1960至1970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中心区域的高犯罪率、高税收以及种族等问题在美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PeterMieskowskiandEdwinS.Millsm(1993)总结了前人研究的的成果,并深入比较了密度梯度曲线、指数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优势和不足。文中他指出城市内部不同地区居民存在的利益冲突,并分析了这些利益团体在城市内部税收与财政支出和公共决策方面施加的影响力,以及这些力量斗争的结果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DavidW.Slater¨(1961)通过研究美国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7何海兵,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及其演进趋势rJ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9LawreuceThurston鲫dAnthonyM.J.Yczer,CausalityintheSuburbanizationofPopoulationandEmploymentl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35,105·1180904);S.MillsandRichardPricc.MetropolitanSuburbanizationandCcntralCityProblemsf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5,I.17(1984):”PeterMieskowskiandEdwinS.Mills.TheCausesofMetropolitianSuburbanization,11圮JurnalofEconomicPcrspeetrives,VoI7,135-147(1993);Edwin¨DavidW.Slatcr,DecentralizationofUrbanPoplesAndManufacturingActivityinCanadafJJ。CanadianJouma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bI)o(XVII,no.I。196I;82.文献综述不同区域之间的制造业人口转移情况,来分析城市内部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人口的分布与就业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他还将美国与加拿大情况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加拿大的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所选变量以及研究结论见表2-1表2-1: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变量以及结论学者LawrenceThurstonandAnthony方法两点估计法和Newton—Rapson变量居住、制造业、批发贸易业、零售业、服务业密度梯度:交通成本;公共设施;白人占城市中心区域人口的百分比等研究结论。人口郊区化并非就业郊区化的主要原因‰;居住密度梯度随时间推移存在明显的下降:服务业、交通、通讯、公共设施都对居住密度梯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造业就业的郊区化延缓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但是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对制造业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影响并不显著:居住空间演变对零售业和服务业就业空间的演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其他行业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制造业就业密度梯度的演变对交通和公共设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居住空间演变和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相互没有显著影响””。“大城市中总人口数比人均收入对居住郊区化的影响大临”:“非白人在中心城市的比例越高越容易导致居住郊区化,但是它并非是决定因素,同时种族构成对就业空间演变具有更显著的影响””:中心城市的高犯罪率、高税率对居住郊区化有显著影响:如果中心城市人口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则会促进居住和就业的郊区化:只有在批发贸易行业和零售业中,市郊收入差异才对就业空间演变有显著影响: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作者认为“城市问题一种族、高犯罪率、税率等一对就业和居住郊区化影响并不能确定‘7”。加拿大从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自1939年以后,制造业开始由向城市边缘区迁移、或者由中心城市向周围中小城市转移。但是城市总体就业并没有出现向周围中小城市转移的现象。M.J.YezerEdwinS.MilIsandRichardPricel‘两点估计法和Newton—Rapson和Bradford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居住、就业密度梯度:人均收入:分行业从业人数:非白人在占心城市总人数的比例:税率:市郊工资收入比:市郊教育可获得性比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制造业就业人口数:城市中心区域和郊区制造业就业人口数—Kelejian模型DayidW.SlaterCreamer-URS12作者原文为“Wefindverylittlesupportforthecontentionthatiobsfollowpopulationintosuburbs.”¨作者原文为‘'Overall.theresultsrepotcdheresuggestthatthealiswld[‘tothcpopularquestions,'DopeoplefoIlowiobs?’and‘DoiobsfoIlowpeople?’,iSgcncrally,‘no’toboth.”¨EdwinS.MillsandRichardPrice,MetropolitanSuburbanizationandCentralCityProblemsf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5,卜17(1984);¨作者原文是“metropolitanpopulationisamuchumoreimportantdeterminantofpopulationsuburbanizationthanismetropolitanaverageincome””原文为“alargepercentnonwhimincentmlcitiesrelativetothepercentageinsuburbsCatlS嚣suburbanization.”“原文为“However,theadditionofanappealingsetofm髓sur酷ofcentralcitysocialproblems-race,crime.educationattainment,andtaxes-addsalmostnothingtotheunderstandingofeithcremploymentsuburbanization.’’”Davidw.Slatcr,DecentralizationofUrbanPoplesAndManufacturingActivityinCanadalJj。CanadianJournaIofEconomicsandPoliticaIScience。VoIⅪⅨVILilo.I,196l:populationor9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Stennies就业空间随居住空间演变:制造业就业的郊区化可以延缓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但是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对制造业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也有显著影响:零售业就业空间演变对居住空间演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居住、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密度梯度;人均收入;白人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Detroit的黑人、白人从居住地到原工作地以及搬迁后的工作地的交通时间;黑人、白人选择搬迁或者不搬迁的比例:种族、性别、年龄、周工资率、社会地位、工作年限。收入的提高是唯一决定居住郊区化的的因素;制造业、零售业cooke∞就业空间随居住空间的演变而演变;零售业就业空间演变对居住空间演变不具有显著影响。JeffreyS.ZaxandJohnF.Kain21因工厂迁移而受益(交通)的人将有激励继续在该单位工作,而受损的人则有激励搬迁居住地或者更换工作;由于住房市场对黑人的歧视以及黑人社区工作机会的缺乏;“黑人比白人更容易失业:空间不匹配是导致黑人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船”。另有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城市中心区域的密度梯度,但是交通工具的变革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影响并不大。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多,无论是其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对我国学者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2国内学者对城市空间演变的描述与国外相比之下,中国同类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主要是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和介绍。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80年代初期至末期,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演M.J.Yezer,CausalityintheSuburbanizationofPopoulationandEmployment。“hisresultssuggestedthatcausalityrailfromdecentralizationofpopulationtOmovementofjobsLawrenceThurstonandAnthonysectors.i.e,that‘jobsfoIlowpeople”’.LawrenceThurstonandAnthonyM.J.Yezer,CansalityintheSuburbanizationofPopoulationandEmployment『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35,105·ll8(1994);JeffreyS.ZaxandJohnEKain.MovingtOtheSuburbs:DORelocatingCompanies[.,cave11le.rBlackEmployeesbehind?IJjJoumaIofLaborEconomics,1996.14:inthcmanufacturingandservicc22原文是:1nherefo佗.thc“spatialmismatch”mustcertainlycausesome.asyetunestimated,inclcaseinblackofPopoulationunemploymentintheDetroitmetropolitanaJ'caLawrenceThurstonandM.J.Yezer,CausalityintheAnⅡIonySuhnrbanizationareandEmployment,“GChoraltheresuRsagreewithdensity刚dicnt,buteffectslOthebasicimplicationsofofimprovedtransportationfacilitiesl瞄clear.”theorythatrisingincomeIowcr¥the2.文献综述化历程、模式和特征等方面的归纳和总结上,如:董建泓(1982)、马世之烈(1984)、俞伟超葛(1985)、叶骁军(1987)等,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育机制、空间形态以及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吴良镛∞(1983)、邹德慈耵(1987)、朱锡金(1987)、陶松龄蕾(1990)等,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现代城市各个层次上的空间形态特征。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地理学者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胡俊(1990)、胡华颖(1994)分别从纵横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态、特征到演化机制的问题;姚士谋的《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则从区域角度对城市空间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1994年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不断出现,研究数量不断增多。现阶段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城市空间动力机制研究。张庭伟糟(2001)运用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变化的动力,并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力量分为力、市场力和社区力;杨荣南∞(1997)等也分析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并根据各因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总结出城市空间扩展的四种模式:石菘则从行为主体、组织过程、作用力、约束条件等多层次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并通过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力强度的变化来展示其动态变迁的过程,勾勒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轨迹。(2)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赵荣孔(1998)总结出了自唐代以来西安城市在城市规模、居住区、城市经济职能等方面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特点;吴启焰32(1999)等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域结构空间重组的基本特征,指出除少数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内陆城市外,我国城市原有格局将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京都市区内部地域结构的演化特征、存在问题并M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rJJ,中原文物.1984.4:25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腱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rJJ,1985.21拍吴良镛,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rJj,城市规划。1983.2127邹德慈,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赴美考察有感rJJ,城市规划.1987.5;罄陶松龄,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fJ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嚣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同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fJJ,城市规划,2001.25;柏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问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rJ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2:¨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JJ.人文地理,1998.3:J2吴启焰,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rjJ.城市规划.1999.12;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解决途径;黎夏∞(1999)成功地模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赵燕菁M(2004)回顾和总结了过去20年来深圳城市规划及其指导下的空间结构演化的成败得失。柴彦威∞(2000)结合我国城市发展进程分析了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居住空间结构、商业空间结构、城市服务与办公空间结构以及城市活动空间的类型和变迁过程。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在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中经济、技术、人口、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因素.它们形成集聚和分散两种力量,促使城市空间向多极、分散性星座状结构演化;范瑛拍(2001)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空间结构上的不同特征,探寻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3)对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总结。欧阳南江37(1994)以城市内部结构研究的三大学派为主要线索,论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内部结构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唐子来期(1997)在系统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框架,并分析了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演化:吴启焰∞(1999)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脉络,总结出各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特征,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今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甄峰∞(2002)以信息技术为主线,从新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式的转变和研究重点3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学术界对信息时代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冯健“(2003)在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和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等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4)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入2l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黎夏叶嘉安,基于遥感和G学报.1999.3IS的辅助规划模型一以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土地开发为例『JJ.遥感”赵燕菁.高速发展与空间演进——咤采圳城市结构的选择及其评价『JJ,城市规划。2004.6;。柴彦威,城市空间r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范瑛,试论城市空问结构的历史演变rJJ,天府新论,2001.3:37欧阳南江,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学rJJ.经济地理。1994.4:’o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问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fJj.城市规划汇刊。.1997.6;"吴启焰.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J,城市规划,1999.12:∞甄峰顾朝林。信息时代字问结构研究新进展rJJ。地理研究,2002.2:41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J,地理科学进展.2003.3;122.文献综述成为地理学的热点研究区域。王兴中心(2000)以西安市为例,运用国外比较成熟的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等方法,研究了城市社会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态、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微观形态与结构以及城市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等;姚亮(2006)分析了社区变迁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姚亮认为:城市空间演化的动态过程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而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逐渐缩小,而新的城市社会空间尚未完全形成一的演变过程中。没有出现城市空心化的现象,相反的却是出现城市中心边缘化的现象,即居住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居民大多为低收入者和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差、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另一方面,高收入者寻求良好的人居环境,迁居到城市的近邻和远郊区,在这些区域正逐渐形成新的富裕阶层集中居住区。(5)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化最敏感、最直接的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这一特殊空间形态的研究日渐增多,如,对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崔功豪钉、武进:马清亮,1990):王永洁、朱秀丽“(1996)对边缘区概念及特征的研究:郭荣朝帖(2003)提出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边缘效应的研究。本文通过研究也发现,我国部分大城市的居住或就业已经出现郊区化的趋势,因此这一点与本文观点是一致的。(6)对大城市郊区化的研究。胡兆量帕等(1994)利用三普和四普的人口统计资料,对北京市的人口迁移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北京市市中心区居住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同年,周春山耵对广州人口分布和迁居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也存在着与北京类似的现象。两位学者的研究拉开了国内郊区化研究的序幕。周一星曲(1996)利用二、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人口变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中心区人口呈现绝对量鸵王兴中,城市土地经济科学的新探索——评介‘中国西部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探索与实践'rJJ,2000.3:耵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fJJ。地理学报,1990.4;:“王永洁朱秀丽.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研究『JJ,高师理科学刊,1996.4;舒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问组合研究fJJ,城市规划汇刊,,2003.4:拍胡兆量福琴.北京人口的崩层变化fJJ.城市问题.1999.4;.7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fJJ,城市问题.1999.3;∞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fJJ,地理科学.1996.3;13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减少的发展趋势。这一研究第一次将人口分布、变化与郊区化联系起来,开创了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其后,国内学者相继对上海(宁越敏柏、邓永成,1996)、天津(马玫铀,1997)、沈阳(周一星射,孟延春,1997)、广州(蔡文娟艟,许学强,1997)、杭州(周敏缸,1997)等城市的郊区化展开研究,上述城市也都是从80年代以后相继进入郊区化发展进程的;张京祥H(1998)、张越筠(1998)等否认我国大城市已开始郊区化历程,认为我国的城市核心区人口下降与城市边缘区人口剧烈则是被动的、是一种过度市场化的行为,是中国城市补偿性发展,具有迸(并)发性、粗放式城市发展方式下城市用地向外的空间蔓延:吴良镛秘(1997)、金振蓉钉(1998)、李思禄朝(1998)等承认我国大城市已开始郊区化,但认为郊区化是一种普遍失控的城市发展模式,它带来一系列弊端,因而呼吁坚决制止我国城市郊区化;周一星∞(1998)、张庭伟∞(2001)等基于案例研究确认我国大城市在1982—1990期间已逐渐开始人口的郊区化,认为对郊区化现象“因势利导"。刘秉镰、郑立波(2001)认为: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还有学者(赵伟6‘,2005)将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三个阶段,通过三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推演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尽管对中国目前是否存在郊区化还有异议,但郊区化的研究无疑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学者关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上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影响因素,或者采取个案分∞施倩宁越敏。长江三角洲北翼外商投资的特点与效应分析[JJ,1996.4;∞李大山马攻,国外高技术园区的规划、发展模式及其启示rJJ,1997.3;"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rJJ,1997.4;记周春山许学强,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fJJ,1997.1:"刷敏,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fJJ。经济地理,1997.2;M张京祥,对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再考察fJJ,地理科学.,1998.6:"张越韩明清甄峰,对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再认识——从城市化阶段谈中国城市发展rJJ,城市规划汇刊,1998.6:硒吴良镛刘健.北京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rJJ,北京规划建设,,1997.4:"金振蓉龚雪辉。中科院院士吴良镛呼吁防止城市郊区化现象rjJ,中国土地,.1998.6;"李思禄唐云,。城市郊区化”不能再化下去了rJJ.城市开发.1998.8;卯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J.城市规划汇刊.1998.3:∞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问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J,城市规划,2001.7:引沈锐李同升赵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JI,城市问题,,2005.4;142.文献综述析的方法分析个别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并且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数是从地理学、城市规划等角度展开,很少有学者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选取全国35个大中城市作为样本,以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反映城市空间结构演变,采用Mills的两点估计法,分析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还分析了居住空间演变和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我国部分大城市已经开始郊区化的进程,对此现象的观点上本文赞成周一星(1998)、张庭伟(2001)等的观点,确认我国大城市已逐渐开始人口的郊区化,认为对郊区化现象。因势利导一。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依据“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眈”。本文主要集中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和城市人口的就业空间的研究,它们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单中心城市模型、多中心城市理论以及空间不匹配理论。3.1单中心城市模型(MonocentricCityNodel)本文首先假定样本城市初始条件下为单中心城市。单中心城市模型是对“侵入——演替学说(帕克等,1987)”和“过滤说(HomerHoyt,1939)”的总结和正式化。Brueckner的单中心城市模型是一个描述性模型,形象描述了各种资源在城市中的分布。模型中,假定城市座落于一个均质平原的几何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中心的一点;所有就业机会都集中在它的CBD:城市中所有人完全相同,居住在CBD的外围,他们通勤到CBD,每人每天往返一次:单位距离交通费用完全相同,交通成本完全取决于距离的远近;交通成本只考虑货币费用,不考虑时间成本:所有人都追求效用V旧,cJ最大化。则有:p(x)q+c=Y—tx其中X是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p距市中心为X的地域住房的单位面积租金;c是用于其他消费品上的支出:y是收入水平:t>O,是单位交通费用。通过分析得到结论:(1)单位租金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2)配柴彦威.城市空问『H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63.城市絮滴结搀演变鹃理谂寝豢离市中心越远的人在住宅上的效用越高;(3)随着.至IJCBD距离的增加,土地租金趋予下降;(4)城市内居住和就业密度随着距CBD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后来丁成囡缸(美,2006)又根据Brueckner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利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分耄厅了区位、居民收入及交通费用对价格和房屋消费量的影响,得出结论:(1)房屋价格,土地价格,资本密度(容积率),入口密度都在空闻上递减:(2)房屋价格睫屠民收入的增加而上涨,随交通成本的降低而上涨:(3)地价影响容积率,而不是容积率决定地价,地偷上升将提高容积率。<4)地徐与容积率呈毒#线性关系:(国当地侩上升时,地价与房价间的比率也跟着上升。因为地价与容积率成正比,地价与房价闻的比率与容积率也成正比。20世纪60年代单中心城市模型取得巨大发展,Alonso(1964),Mills和池th(1969)分别对单中心城市模型进行了改进。在前面所述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假定前提下,城市人口密度莹指数分布(Brueckner,1987):Dp)=Doe一一0为距离商务区的距离;玩是边缘区的入口密度:厂是单位区域密度变化率。LeRoy和Sondtelie(1983)对模型进行了拓展,把交通变革的因素纳入模型之中。首先将交通工具分为快和慢两种,慢速交通就是步行,快速则为市内有轨电车后来又换作汽车(机动车)。优势阶层首先开始郊区纯,随着汽车的普及,其他人群也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单中心城市模型,尤其是Brueckner的指数模型是衡量城市内部资源分布的重要工具,也是检验城市郊区化现象的重要途径。根据单中心城市模型而得到理论结论对城市规划,城市,弓|进市场原则和价格机制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都有深远的影响。3.2多中心理论(Non-monocentricCity)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交通通讯的改善以及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入口和经。丁域日.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单中心城市静态模型fJJ,2006.4;1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济活动的快速分散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分散型多中心演化,部分郊区已经成长为能够与城市中心相对的郊区中心,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多中心化的城市地域,因此多中心城市理论就产生了。1933年麦肯齐(R.D.Mckenzie)最先提出了多中心理论,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核心不断地发挥着成长中心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被完全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多中心理论也是基于地租理论,但它认为城市内土地并不是均质的,所以各种功能区的面积大小不同,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1945年,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n),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城市的研究,对多中心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影响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基本原则:(1)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工厂需要大量的水源;(2)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3)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消极影响,应当避免同时存在:(4)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很不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征,形成了地域空间的分化,从而形成了各自的核心。因此城市并不是由单一中心而是有多个中心构成。多核心城市理论比同心圆理论更接近实际,考虑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但是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讨论的比较少,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和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一边缘城市模型。据此模型得出结论:在任何满足该模型假设的城市中,无论商业活动沿地域分布的初始状态如何,都会自发地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多个截然分开的商业中心的形态格局。而且对于满足假设的许多城市来说,商业活动沿地域的任何初始分布不但会演化成一个具有多个商业中心的形态格局,而且会演化成这样的形态格局,商业中心在其间大体上呈均匀分布,相互间具有一特征性的距离,该距离因模型的细节和参数而异。商业活动的初始分布越均匀,183.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依据其最终的间隔距离也越均匀。多中心空间结构支持者认为,与单中心空间结构相比,多中心将吸引就业机会远离拥挤的城市中心,而家庭和企业总是周期性地通过空间位置的调整来实现居住一就业的平衡,从而使交通总量降低并且分散在更广的区域里,达到缩短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目的。朱利阿诺(Giuliano)和斯莫尔(Small)也指出,一个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具有缩短通勤时间的潜力。陈雪明对南加州地区的研究也证明了类似的观点。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也开始从空间结构的视角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探讨。邓毛颖等对广州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中心城区的交通吸引量比重明显下降,而新城区的交通吸引量明显上升。万霞、陈峻和王炜则对国内17个城市小汽车出行时耗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面对单中心带来的交通拥挤、人口高度密集、环境容量紧张等困境,在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设想,希望通过新城建设,在市域范围内构建多中心城市(镇)结构,来缓解单一中心所导致的交通拥挤等大城市病。3.3空间不匹配理论(Spatial川smatch)1968年,哈佛大学学者Kain发表了一篇研究居住隔离、黑人就业和大城市工作岗位郊区化的(关于“空间不匹配”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以芝加哥和底特律的情形为起点,他推论,美国城市里黑人的高失业现象,主要是由于原来在城市内部的许多工作岗位,尤其是蓝领的生产行业的岗位已经移到郊区,而同时,美国一贯以来的居住(种族)隔离的实践,使得非洲裔美国人却仍然被留在了市中心。这种工作岗位和谋职者之间存在的“空间不匹配”(SpatialMismatch:SM),导致了需求方——都区的企业雇主们不再这么愿意雇佣居住地在内城的谋职者(主要是非洲裔美国人):另一方面,供给方——居住地在内城的谋职者,实际能够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机率,也在下降(Kain,1968)。随后,人们称之为“空间不匹配”假设。这篇发韧性的文章,诱发了美国学术界持续至今的关于。空间不匹配"19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假设研究和政治圈内如何看待和处理“空间不匹配”政治性的讨论与决策。自空间不匹配假设提出以后,美国社会科学领域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空间不匹配”的视角来关注大城市内城(中心)居民的就业问题(Holloway,1996;Rich,1997:Pugh,1998;BlumenbergandOng,1998:Coulton,LeeteandBania,1999;PrestonandMclafferty,1999)。最初,学者们还主要关注内城非洲裔美国人在谋求郊区工作所面临的空间障碍问题。但是,随着不同学科学者的介入,研究的对象被扩大到了少数民族、低收入居民、新移民和妇女等社会弱势人群,原来基于“空间障碍"的研究也变为了上述人群寻找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特殊障碍、困难以及相关结论对政治决策的启示意义。80年代后,虽然更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部分证实或支持了Kain的“空间不匹配"推论(Hutchinson,1974;Straszheim,1980;Wilson,1987;Leonard,1986,1987;Kasarda,1989:Jencks&Mayer,1990),但也有学者认为,就业中的障碍,不是“空间”问题,而是美国社会中由“肤色”引起的居住分异等一系列问题(Not“Space",but“race一)。1969年Mooney利用美m25个有黑人的城市数据建立模型,对空间不匹配理论进行了定量研究一定程度也证实了空间不匹配的实在性及其对非白人整体就业水平的影响。该模型已经比1968年Kain的模型更加先进一步,但是,它仍然没有完全解释非白人就业水平偏低的原因。1974年,Master利用1969年的有关数据却得出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居住隔离不那么严重的都市统计区,黑人更加可能拥有工作并能挣得更多的钱。“我国学者所进行的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这些城市社会中弱势人群在就业时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关注不够或者认识模糊不清。国内由于大量城市中心“退二进三”的地产开发和由此带来的人口迁移,人们就业与居住地之间“空间不匹配”的现象,在国内也有可能存在,需要引起有关学者和决策者们的注意64”。“周江评,。宁问小匹配”戗设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美国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4(9):3.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依据3.4关于城市郊区化的理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现城市郊区化的现象,大量的学者开始关注着一现象,而事实上郊区化现象并不单纯局限于一国之内,它是国际现象,并且在二战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战后其速度加快了(PeterEdwinS.Wills,1Mieskowskiand1993)。我国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城市也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周一星孟延春,1998)。3.4.1城市郊区化的含义“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分散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口和就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即城市郊区化是城市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绝对人口数量下降的过程衢一集聚与扩散是城市化的重要作用机制,从城市化的空间演进过程来看城市化最基本的形式是集中,集聚经济、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本质特征。但是城市化的过程并不全是集中,集中和分散式城市化发展到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而郊区化就是其中的分散过程。3.4.2城市郊区化的表现形式城市郊区化一般表现为产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交通设施郊区化和居住郊区化等几个方面。产业郊区化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城市职能等向郊区的扩散和延伸,并使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人口郊区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城市富裕居民为了追求优美的生产环境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交通设施郊区化是指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向郊区延伸,以建立市区与郊区的快捷通道,私人交通工具拥有量大幅度上升,如美国的洲际高速道路网络的建设,日本的地铁和交通新干线的运行等:居住的郊区化是指城市居民白天在城市上班,而舒郑长德钟海燕等.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北京:经济日报iB版社.2007.2.P244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晚上回郊区居住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居住郊区化一般都先于产业的郊区化帅。3.4.3城市郊区化的动力从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掀起的大规模郊区化浪潮来看,其主要动力来自于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交通、通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的引导。一方面因西方国家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社会阶层分异、差距拉大,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大城市固有的中心凝聚力逐渐丧失,赋予的居民为逃避城市中心日益恶化的住房、交通等生活、工作环境,将住所、工作场所转移到环境优美的郊区,因而促使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要素向郊区转移、扩散,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系统的建立和运输条件的极大改善,为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城市经济活动向郊区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而通讯、公共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缩短了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有利于城市居民进一步分散化居住,同时土地级差地租和技术的进步,促使一些受生产环境条件约束的企业为了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不得不向郊区迁移,再加上的引导等因素迅速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趋势。“根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大连等城市的逐步研究结果,我国许多城市从1982年以后已经进入到了郊区化的发展阶段(周一星,1996;周一星、孟延春,1997:曹广忠、柴彦威,1998)67。酗郑长德钟海燕等.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P245酊柴彦威。城市空问f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4.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4.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4.1城市空间结构的涵义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根据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国内学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地域内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应该也包括城市与周围地区空间关系的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空间关系应属于区域空间结构的范畴,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则应是城市体系结构。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展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范围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建成区内部,而是包括了相当大的面积的郊区,并且这些郊区已不再单纯是城市中心职能向外扩散的接受器,有的已经成长为拥有各种城市职能、并与城市中心相对的郊区中心。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髓,本文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人类活动与城市。有关学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观点如下:(1)范瑛(2001)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他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建立在特定经济活动基础上的。担任特定经济功能的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化,城市不仅存在内部功能分区,而且具有外部的地域结构,不同等级的城镇构成相互联系的城市网络,即城市体系。从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认为,范瑛同意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周围相当大的郊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城市建成区。(2)柴彦威(2000)、陈昌海(2004)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分布、交通流动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动空间结构等:(3)江曼琦(2001)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问系列上的投影,是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及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也是城市结构图谱中的基础结构”:(4)赵伟(2005)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就是研究城市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学说,它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5)何海兵(2005)认为,“城市空问结构(UrbanSpatialStructure)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探索城市形态相互作用网络在理性的组织原理下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城市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维的描述。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构成要素之问的关系组合,从其表征上看,它足城市各物质组成要素平面和立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反映了城市资源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程度。由于具体数据不可获得,本文所研究的城市郊区是比较宽泛的城市空间,包括相当大范围的郊区以及市辖县。4.2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空间结构变动性较大,尤其是工业以来,城市内空间结构的变迁更加迅速。因此在对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上,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寻找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动的特性上。通过对特性的理解和测度,来把握城市的空间结构。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有∞:(1)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考察不同时期和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发现,尽管城市内功能区的类型和每一个功能区的均质度不同,同类型功能区在不同时代、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均质度也各有不同,但城市内部的各种功能总是呈现出成组成团的特征.(2)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的各级中心。在我们现实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和各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中,任何一个城市在成组成团的基础上,都有一个或数个吸引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点。在聚集点形成一个个密度高能量大的极核。在单中心城市中则之形成一个极核,在多中心城市中则常常形成多个极核,而这些极核则根据性能的强弱程度形成等级差别和位置关系。这些极核一般由商业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组成,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3)围绕各级中心各种职能有规律的排列。不同的城市尽管城市内部职能不同,但是由市中心向外,商贸、制造业和住宅依次有规律的排列。假定城市为单中心城市,则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看成是由数个不同等级和位置的中心组成,同心圆模式可以看成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所以本文的前提假定就是样本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体形式、风格、布局等有形的表现,是多种建筑形态的空间组合布局:从其实质内涵而言,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问上的具体反映”.的柴彦威.城市空间f_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44.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4)内涵调整与外延扩展交互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有两种方式,即市区和城市建成区空间结构调整和城市地域的向外扩展。在这两种方式的作用下,城市空间逐步由小到大、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简单向复杂演化。4.3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从古至今,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处于不断的演变中,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市场化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世界经济变化的主要空间结果表现为:①西欧、北美工业中心地带的许多城市的反工业化,呈现制造业空洞化:②大城市圈内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离心化:③一些大城市成为专门的生产、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世界城市化。(2)技术因素。绝对地理距离往往成为人们直接感受的生活空间的制约因素,城市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在技术的影响下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技术缩短了相对地理距离,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也相对削弱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绝对距离的承受力。交通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城市内部的联系方式与紧密程度,地理学十分重视的距离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城市空间形态由紧凑型向松散型演化的趋势逐步显化。发达的通讯技术在减小距离摩擦的同时,也促进了有必要面对面接触的重要意识决策部门更加向市中心集中。在生产方式上,以前的大批量生产的福特式向多品种少量定做生产的后福特制转化,使得制造业的区位选择更加自由化,往往趋向于城市的郊区或者区域的边缘部,以追求更加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城市地域中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居住区更是成为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地区。总之,技术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为明显之处在于城市工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整体分散与局部聚集。(3)人口因素。人口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非传统家庭的比例激增,而这些家庭所具有的非传统居住行为要求有非传统住宅和非传统的城市服务的供给:②人25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口的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家庭主义向消费主义的转变,双职工家庭增多,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生育推迟,生育率得到有效地控制。城市空间结构受到的人口压力相对减小,但是家庭活动空间和经济活动空问之间的矛盾增多:③社会的老龄化。据有关研究,老年者的人均公共支出是儿童的两倍,并且老年人需要特殊的健康设施、家庭看护与特殊的交通与环境。这些需求对城市地域提出了新的要求,直接或者间接的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④生活意识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逐渐厌倦大都市的喧闹而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居住的郊区化发展以及近年来西方国家城市中出现的绅士化现象等对城市的居住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因素。经济发展、区域、城市规划以及土地使用与住房分配制度、财政投资等对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福利国家,由于税率过高,财政不足,勤劳和存款意识的衰退,出现了“生产率低且傲慢的劳动阶层",公共部门负担较大: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公共部门投资费用大量削减,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景观。西方国家为防止城市中心区衰退而通过地方公共投资建设办公楼、购物中心及住宅等成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推动力。(5)其他因素。在以上因素之外,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其他因素:行为主义认为居民迁居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Robson,1975)。内部压力是由于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对住房产生的新的需求,外部压力是由于住房本身的变化和居住环境的变化及邻里社区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居住社区变动的压力。当内外压力达到迁居的门槛值时,居民就会迁居。家庭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欧美和日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的普遍因素,而民族状况是北美城市所特有的现象,在西欧和R本城市中并不明显(森川洋,1976;上野健一,1982)。在印度、加尔各答和埃及开罗的研究中发现了土地利用、宗教和文盲比率等一些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不同的因素(HerbertandThomas。1982),而对中国城的研究中并没有发现种族因素,而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住房分配制度等成为地区分化的主要因素(誉蔚,1986;徐学强、胡华颖、叶嘉安,1989:郑静、徐学强、陈浩光,1995;薛风旋,1996)。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力可以概括为两种:分散力与4.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集聚力。其中分散的因素包括:①远距离通讯技术的增加和高度化:②影响所有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的制约性下降和自由配置度的增加:③后方办公等部分白领工作岗位的郊区化:④低密度农村生活环境偏好的增加:⑤1日式交通方式的混杂和交通费用的增加;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与此对应,集聚的因素包括:①特定经济活动中面对面接触的必要性依然存在;②能源费用的上涨和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③反技术态度的出现;④贫困化城市下层居民的残留;⑤绅士化现象(部分中产阶级的向内城回迁):⑥高度远距离通讯技术对不富裕阶层来说难以利用,或者十分昂贵(Knox,1987)。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是由集聚经济所产生的吸引力与集聚不经济所产生的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70"。分散力和集聚力的相互作用,再加上经济状况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既包括城市内部空间,也指城市体系空间。对于一个城市圈来说,有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集聚与分散的力学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有中心地带(大城市圈)和边缘地带之间集聚与分散的力学变化。通过对学者们以前的研究的认真学习,发现居住空间演变和就业空间演变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直观、便捷而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变量。在第二章的2.1中我们已经列出部分国外学者在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演变时所选择的研究变量。在研究城市就业空间演变时,本文中点选择了六个代表性行业,以分析它们的就业空间演变及其对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的贡献。由于我国市郊人均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近年来郊区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同时部分就业已经郊区化,郊区化的行业与没有郊区化的行业之间的收入是有差异的。收入是影响人们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选择人均工资和人均GDP作为影响就业空间演变的因素之一,以检验其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根据“自然演进理论”城市交通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本文选择了市辖区人均道路面积、万人公共汽车营运辆数、年公共汽车客运量、出租车数目做为代表交通状况的变量。同时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们对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的追求是影响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本文选择人均绿地面积弛江曼琦等,城市空闽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r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第89页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分别作为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的代表变量。人们总是在低的居住成本与交通戒本之间傲替代,同时企业也在城市中心好的区位高昂的土地价格与郊区低廉的土地价格、廉价的劳动成本之间做选择,因此本文又选择了住房价格指数、非住宅房屋价格指数作为城市空闻演变的自变量。4。4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相对的时间内它表示一种静态的结构关系,在较长时期内,则表示一种动态的地域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现代城市流动性的增加,人口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们的技术创造、选择要求、时尚观念等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频率越来越快。通过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王)长期来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首先分析工业化静、工业化时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空间结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丽演变的。在前工业化时期,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到人为意识的控制,与城市突出的政治功能相吻合,城市空间的自发生长居于次要地位。此时城市空闻形态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大,且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缓慢,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彼此闻联系较少。正业化时期城市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规模也迅速变大,城市中出现了特定的功麓分区(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郊区农业区等)。此时随着城市中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居住分离的局面,并且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后工业化时期,由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的更替,单中心城市中内部空间结构从传统的圈层式向网络式演变,并且出现了多中心城市的格局,此时还出现了大都市带、都市圈的趋势。(2)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随着经济周期的发展而呈现出周期性。城市经济的发展存在周期性,即,经济复苏阶段、经济扩张阶段和膨胀失衡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经济复苏阶段以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投资活动前提展开,为经济活动的震开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准螽条件:经济扩张阶段是±缝利焉扩展和公共4.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物品“瓶颈一缓解的阶段,也是城市空间结构迅速调整阶段:在膨胀与失衡阶段,城市投资需求膨胀与城市供给之间存在的时滞导致城市经济转入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失去动力,从而变得缓慢甚至停止71。一(3)城市空间由简单、单中心向复杂化、多中心发展的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交通通讯等问题,在其上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居住的郊区化。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多,制造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随之商业、服务业、教育娱乐设施乃至众多公司、金融机构也纷纷在郊区出现,原来集中于市中心的多种经济活动也日益分散到郊区的各个中心点上,从而在郊区形成了功能完备的中心区,导致大城市出现了多中心的格局。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城市正经历着各种深刻的变革。城市空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过人口与工业等的郊区化而发生的空间结构转型上,即由单中心、紧凑型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结构的转化。郊区工业园区与居住区的建设、郊区与中心区交通状况的改善等使郊区成为中国城市变化最明显的地区。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和服务业等职能仍然呈向心集聚的态势,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已初具雏形。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成为中国城市地域中变化最为活跃的两个地带。可以预见,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郊区人口与经济集聚规模的逐步增大,商业、服务业也会出现郊区化现象,而城市空问结构将向多中心的功能地域演化72”。(4)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根据霍尔(P·Hall)的“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要经历向心型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的螺旋式发展缓慢演进的道路。城市空间演变最终由集聚力和分散力作用的结果:当集聚力大于分散力时,向心型城市化就起主导作用。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病”的出现,导致了郊区化的趋势,人口以及就业相继迁向郊区。随着郊区人口和就业密度的降低,以及城市中心的再开发,市中心的集聚力逐步加大甚至超过郊区,于是部分人口、就业回迁向市区,开始再城市化的进程。’1江曼琦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r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第123页72柴彦威.城市空问『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5.1.研究方法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性较大,尤其是工业以来,城市内空间结构的变迁更加迅速,因此在对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上,人们将视线转移到寻找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动的特性上。本文假定所有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采用Bradford-Kelejiar匝]指数来衡量城市的郊区化程度,分析城市的郊区化走势,之后采用Mills的两点估计法来估计密度梯度;最后根据实践的推移,还将建立面板数据库和动态模型分析部分行业就业郊区化和居住郊区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关于影响城市人口、就业市郊分布的动态计量分析中首先设计衡量市一郊人口(就业)分布差异或“郊区化程度”的指标,然后分析影响郊区化的因素。比如,拟将采用满足以下条件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日:—L=(—L)一,0<口≤lp,Pc+Ps、Lc+LSj其中,P为人口;£为土地面积;f代表城市中心区域;S代表郊区。0<p≤l表明城市中心区域的居住或就业密度高于郊区.当口值趋近于l时,表明城市中心区域和郊区的居住或就业接近均质化。我们也将尝试Mill的两点法估计人口密度梯度(Mills,1972),考虑人口和就业的新的Mills指标(Mills,1992)。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5.2数据来源以及说明本文根据1985.—_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出中国35个大城市稻(超大型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部分中等城市¨)1984--2006年间的人口、土地面积、分行业就业、工资、财政开支、住房价格的面板数据。由于我国没有公开的微观人口普查数据及微观地理信息系统可供学术研究,本文将基于系统的公开的I: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来定义市区和郊区。市区指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市辖区:郊区为全市中除市辖区以外的地域,主要包括市辖的郊县。由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前后统计的指标的不同,本文对部分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国内学者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相对要少一些,但是也有一些很值得借鉴的宝贵的经验和结论,但是以前的学者的研究中关于市区和郊区的界定都是以城市建成区为市区,而周围区域为郊区(不包括市辖县等区域)。由于我国城市总体上尚处于急速发展扩张时期,这样以来就很容易将城市的扩张与郊区化混淆,另外由于大范围的城市建成区和市区分区的具体数据无法获得,所以本文的市区特指城市中心市区以及市下辖的区,郊区则包括市辖县等区域,这样做的缺点是研究出的关于城市空问结构演变中的郊区化趋势可能没有采用另外一种方法效果显著。对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的其他说明如下:非农业入口(pop,万人)是指从事农业以外的职业维持生活的入口以及由他们抚养的人口,采用按农业、非农业户口分类的户籍统计口径。单位从业人员数(万人):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工作人员和港、澳、台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国内生产总值(GDP,元):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刀本文选取的样本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郏州、武汉、长沙,广州、海口、南宁、重庆、成都、昆明、两安、兰州、西宁、贵阳、乌鲁木齐、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相本文以人口规模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标准:超大城市人口)200万:特大城市100万<人1:1<200万:大城市50万<人1::1(100万:中等城市20万<人L1(50万3l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教育支出(元):反映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进修及干部教育其他支出。公路客运量(万人):指公路运输企业及由其组织的其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计算时,以客票为依据,用“人一为计算单位,不论乘车路程远近和票价的多少。不足购票年龄的免票儿童不计算客运量。在校学生数(人):是指具有学籍的注册学生总数。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人):是指路面经过铺筑的、路面宽度在3.5米以上(含3.5米)的道路。包括高级、次高级道路和普通道路,不包括街道内部路面宽度不足3.5米的胡同、里弄。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城市非农业人口。同时我们还选择了教育质量:空气、环境质量:住房价格指数。这方面的数据将来自‘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以上数据可以用来分析什么因素促进了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即一般所说的“郊区化"。5.3本文所采用的模型首先本文将根据已有数据计算出各个城市在不同年份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变化趋势,并根据它对我国城市中人口的空间密度进行初步判断,并分析了不同行业的就业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数据不易获得,在之后本文又采用利用两点估计法对样本城市中的居住和就业密度梯度进行了计算。两点估计法在Mills的密度梯度曲线的基础上假定: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人口密度下降的速度是不变的,即密度梯度曲线的斜率不随空间距离变动。最后,本文将采用动态面板数据一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各个城市市区和郊区人口密度、总就业密度、分行业就业密度的差异和动态演变,尤其关注郊区人口比重或郊区人口密度呈增长趋势的城市,以及产业郊区化的城市。模型如下: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9口=oci+Tj+Xittp+£口其中吼是城市j在/年的市一郊人口或就业分布差异指标:%:城市固定效应:t:时间固定效应(以年为单位);X由:城市f在工广l,…j-t年的实际经济变量向量,包括以上所列的各类解释变量;∥:待估计系数向量:‰:随机扰动项,可能具有异方差和时空上的自相关。本文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了滞后变量以便发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市一郊人口或就业分布的差异,类似于Steinnes(1982)以及Thurston和Yezer(1994)的方法。5.4结论5.4.1居住和就业郊区化的初步分析:密度增长率的市郊差异比较首先我们需要对指标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指标运算之后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如表5-1中的几种情况:表5-1:相关指标运算可能的结果市辖区密度增长速度IⅡ+++++郊区密度增长速度++郊一市密度增长率差+ⅢⅣV+Ⅵ由于无论怎样变化,只有郊区人口和就业密度有向着超过市辖区人口和就业密度的趋势时,才能称为有郊区化的迹象,因此出现表中第1、Ⅳ、V三种情况定义为有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因此本文只考虑出现I、Ⅳ、V三种情况。并且本文我们把连续两年(不包括两年)以上出现郊市居住、就业密度之差大于零的情况视为出现了郊区化的倾向,在下文中将以次标准判断城我国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市是否出现郊区化的现象。5.4.1.1总体居住和就业郊区化分析(1)居住密度的变化分析。在计算出了全市、市区以及郊区人口密度值之后我们发现:除个别年份外所有35个大中城市中全市、市区以及郊区的人口密度,都处于逐步的增长中。所有35个城市的市区人口密度都远远大于郊区的人口密度。但是,北京、重庆、福州、兰州、广州、石家庄、郑州、长沙、南京、南昌、大连、沈阳、青岛、上海、太原、成都、西安、天津、呼和浩特、杭州的郊区人口密度增长率已经明显的快于市辖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即,出现了第1种情况.(2)就业密度变化分析。所有城市的市辖区的就业密度,都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有的甚至连续几年。但是郊区就业密度的负增长现象往往与市辖区就业密度的负增长现象同步。连续三年郊区就业密度的负增长率低于市区就意味着该城市出现了就业向郊区空间转移的(即第V种)现象。这样的城市有:北京(2003—2005)、广州(1999—2001)、石家庄(2000-2002)、郑州大连(2003-2005)、青岛(2000-2002)、长春(199嗍03)、西安(1999-2004)、的运算结果见表5—2。表5—2:城市“郊市诗”1999-2005年总体就业密度增长率表:城市合肥北京。重庆福州兰州19990.003l0.38140.51370.04820.03030.1123-0.09440.1337(2004—2006)、长沙(2003—2006)、南京(1999--2004)、南昌(1999—2002)、呼和浩特(1999-2006)。城市郊区与市区1999-2005年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20000.0412-0.06510.13970.06ll0.9655O.1lO.01850.007820010.026l1.98220020.14842003-0.06570.0502-I.36162004-0.02080.5857—0.072620050.21550.046l0.06380.0337—0.2342-0.070l20060.3243一0.98650.061440.0212O.5213-0.1308—0.0266-0.013-0.09530.1907-0.0382.0.01570.1973-0.02430.01240.00750.0393-0.0256-0.023-0.00480.0662—0.0520.2308—0.04l—0.43630.0940.0453--0.02440.3323广州南宁贵阳石家庄哈尔滨郑州长沙0.0875O-0.0069_0.013—0.0906-0.05350.Olll0.0557-o.3018-0.0929-0.027l-0.01851.0452O.Ol0.6539-0.008l-0.0078-0.0283一0.06440.0173一0.06480.002-0.0492—0.08380.38280.0623-0.5050.0474—0.0648O.21450.0295-0.0849—0.0ll-0.07550.12430.05487,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房地产年鉴>.后文中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则数据都是来源于此;这里的郊市的意思是郊区的相关指标减去市区对应指标的结果.下文中的“郊市”都是这个意思;345。关于蠛拳窆霹结梅携囊涯疆究南京褰瑟长春大连沈陬呼和浩特银川瑟宁济南青蕊上海太原两安成都天津乌鲁木齐琵明杭州宁波0.00680.10220。019-0.01450.01280。05510.4190,0340.41630.08440.01330.0212-0.02350.0377--0.0791-0.008--0。0302-0.03640.01940.19250.1618—0.05080.066-0.10550.029450.0433-0.03248-0,17820.2666--0。05340.03610.10920。046870.05130.0013-0.0570-0.21650.10170.06010.0062O.3163-0.00020.08660.04530。03190.0352O.05鼹-0。37690.09110.3624O.∞670.1393O.e5重50.00310.21440.26130.0132--0.2681--0.266一G.G209-0.068-0.302-0。355-0.16380.0182-0。352O.1130.30920.12890.4138-0.4356-1.3280.2017--0.0010.0027-0.03010.02430.00280.06080.0827-0.0437-0.0492-0.25830.1360.03560.01940。1846固.§118-0.42270.04430.09370.2586—O.1964—§.羽}38-o.05l0.00860.2789O.0657’—0。3S锤0.05150.20220.0343-0.03770。0728O0.1005O.01580.05290.0132—0.0022-0.07840.0328-0.3025-0。03550.28517.164—O.∞740.5778,叮0743’-0.0746-0.5455-0.06050.0078--0.0705—0.0964-0。1242叼.1l0.0734-0.0493-0.0157-1.25170.2902-0.0306一O.11930.0165-0.0598-0.0383--0.0912‘0.3129-0.04010.0190.02050。7187—O.0156-0.0935-0.0077-0.05360.10220.1306仅有部分城市的个别年份出现了第Ⅳ种情况,如沈阳(2005、2006)、青岛(2000、2001、2004)等。凼以上结果不难看出,我国部分城市,如北京、天津、大连等,已经出现了郊区纯的趋势,这与周一星(1998)等的研究结采是一致的。毽是这只是总体的就业和人口分布密度变化情况,下面我们还需要对几个典型的行业的就业空闻分布情况遴{亍研究。5.4.1.2分行业就业郊区化分析本文中我们所选定的行业有:制造业(Manu)、建筑业(con)、批发零售业(1≈eta)、房地产业(real)、租赁和商业服务业(corm)、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maria)。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我们来分析制造业(Manu)的就业分布密度①绝大多数城市郊区制造业就业密度依然小于市区,但是个别城市已经郊区化了,即出现了郊区制造业密度大于市区的现蒙,如北京,见5-3-35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5-3: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人/平方公里)年份2001市区制造业就业密度70.7014584.5081777.186880.76739郊区制造业密度107.903591.9833195.96848116.3577133.5386郊区一市区37.2027.47514320022003200418.7816835.5903553.03319200580.50542②所有城市市区和郊区制造业密度都出现过负增长的现象,部分城市出现了市区制造业就业密度增长率连续下降而郊区制造业就业密度增长率却连续上升的现象(即表中第Ⅳ种情况),如长春(1998、1999、2001、2003、2005)、青岛(1998、2000—2002、2004、2006)、上海(1998—2000、2004—2006)、西安(2000-2002、2004)等:还有一些城市出现了第1种情况,即市郊制造业就业密度都增长,但是郊区增长速度高于市区。如,成都(2004—2006)、福州(2003、2004、2006)、南宁(2003-2006)、石家庄(2001-2003)等;另外出现第V种情况的城市有:杭州(2001、2001、2004、2005)、呼和浩特(2001、2003、2005、2006)、宁波(1999—2002、2006)等。但是无论是出现哪种情况,最终郊区制造业就业密度呈现出郊区化的趋势的城市有:长春、成都、贵阳等城市其相应年份的郊市制造业就业密度差见表5—4:表5-4:制造业就业出现郊区化趋势的城市的郊市制造业就业密度增长率差表矩城春成都贵阳哈尔滨杭州昆明兰州0.01010.6627199819992000200l200220030.1299620040.166l20050.15090.04320.49270.130620060.08530.14020.1671O.31630.354419.7620.25290.09850.0840.15770.05321.81590.24890.06390.212l0.0360.32520.33230.25340.16490.255l0.32330.02450.50070.0590.13660.02550.59350.06170.13250.584l0.14930.1050.1404南昌南京南宁宁波青岛上海0.3460.03680.03841.324O.02l2.360.25930.06080.00120.04130.012l0.12140.00320.23340.2670.0243O.17880.04842.1770.34730.07850.00950.28640.17990.3776O.13530.12910.02260.4936M表中的空白地方表示郊市制造业密度差为负值,不将其一一列出是为了突出两者之差为非负的地方.下文中没有特别说明的部间此表.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9深圳石家庄武汉厦门西安0.223l0.07520.64750.06280.03590.22820.13700.28820.19880.22510.02090.00830.7166O.21321.02760.46370.22120.3472.42970.00650.03894.26790.0689以上情况说明制造业已经我国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郊区化将首先在这些大城市中开始。根据以前学者的研究,制造业郊区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市区土地成本高而该行业对区位的要求相应低于服务业等。另外在已经出现制造业就业郊区化的18个城市中,有8个东部城市,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部分制造业由东部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迁移所造成的。.在后面我们将选取制造业做郊区化相关因素分析。(2)建筑业(con)就业分布密度演变情况①所有城市市区建筑业就业密度依然远高于郊区,并且市区建筑业就业密度总体趋势处于下降阶段,郊区情况不稳定,增加、降低情况皆有。部分城市出现了第1种情况,如合肥(2005、2006)、重庆(2001、2002)、福州(2002、2003、2005)、兰州(2000、2006)、广州(2003)、长沙(2004、2006)、南京(2003、2005)、长春(1999、2003、2005)、大连(2006)、济南(1998、2003、2005)、西安(2005、2006)、西宁(2002)、太原(2002)宁波(2004、2005)、天津(2001、2003)等,但是没有城市连续三年以上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第Ⅳ种情况的城市有:合肥(2000、2003、2004)、北京(1998、1999、2001、2003、2004)、重庆(1999、2005)、福州(2000、2006)、广州(2000、2005、2006)、南京(2000、2001)、南昌(2000-2002、2006)、大连(2002、2004、2005)、沈阳(2004。2005)、银川(1998、2004—2006)、西宁(2001、2003)、太原(2001、2003、2006)、天津(2000、2002、2004、2005)、宁波(2003、2006)等,但是除南昌外没有城市连续三年以上出现第Ⅳ种郊区化的倾向;出现第V种情况的城市有:合肥(2002)、重庆(1998、2000、2006)、南京(2002)、沈阳(2000、2002、2003)、天津(2001)、宁波(1998、2001)等但是同第Ⅳ种郊区化倾向一样,也没有城市连续三年出现这种倾向。②根据前文我们将连续三年出现郊市建筑业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大于零3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城市视为出现郊区化的倾向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有:合肥(2000、2002—2006)、北京(1998、1999、2001,200302004)、重庆(1998-2002、2005、2006)、南宁(2003—005)、南京(2000—2003、20005)、南昌(2000-2002、2005、2006)、长春(1999、2003—2005)、大连(1999、2002、2004-2006)、沈阳(2000、2002-005)、银川(1998、2000、2004-2006)、太原(1999、2002—2004)、天津(2000-2002、2004、2005)、宁波(1998、2000、2001、2003-2006)。尤其是北京、沈阳、南京、大连、天津等大城市,周一星等学者已经研究证明这些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的倾向,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后文中建筑业就业密度将作为影响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的因素,考虑进模型当中。北京等部分出现郊区化倾向的大城市郊市建筑业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见表5-5:表5-5:建筑业出现郊区化倾向的城市的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对比情况199819990.2940.0692000200l2.045200220030.10020041.12820052006北京大连沈阳宁波南京天津0.2210.3861.248O.O.601.4280.7590.8650.3320.0970.037O.1ll0.050.1780.1850.3540.0760.720.1220.0260.3270.093O.120.4670.6660.2620.1980.246(3)房地产业(real)就业分布密度演变情况①所有城市市辖区的房地产业就业密度都远远高于郊区,且所有城市市辖区和郊区的房地产业就业密度都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之中。部分城市个别年份郊区房地产业就业密度增长率已经高于市辖区(第1种情况),如,北京(1998、2003、2004)、重庆(2001、2002、2005)、广州(1998、2001、2003、2005、2006)、南宁(1998、1999、2004、2005)、南京(1999、2003)、大连(2006)、济南(1998、2002、2005)、杭州(2002、2005)等城市,但是没有一个城市连续三年以上出现这种情况;个别城市甚至出现市辖区房地产业就业密度的负增长,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郊区该行业就业密度的正增长(第Ⅳ种情况),如,重庆(1998)、石家庄(2000-2002)、南京(2004)、南昌(2000-2002)、大连(1998、2004、2005)、沈阳(2000、2001、2005)、济南(2001、2006)、天津(2006)、杭州(1999)等城市,但是除南昌外没有城市连续三年出现该倾向;第V种情况的城市有:重庆(2004、2006)、南京5.关于城市空问结构的实证研究(2001、2002)、济南(2003)、天津(2000、2001)、杭州(2001、2003)、宁波(2003)、等城市。同样没有出现连续三年的情况。②总体上出现郊区化倾向的城市有:重庆(2004—2006)、南京(1999、2001-2003).南昌(2000—2002、2005、2006)、大连(1998、2001、2004—2006)、沈阳(1998-2001、2003、2005)、济南(2000—2003、2005、2006)、西安(1999-2001、2006)、杭州(1999、2001-2003、2005)。其郊市房地产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见表5-6:表5"-6:房地产业出现郊区化的城市的郊市该行业就业密度对比情况表199819992000200I0.06120020.6180.3330.0050.4430.019200320040.0520.77920050.1252006重庆南京杭州沈阳南昌西安大连济南0.5030.4090.1710.54280.2390.2730.1030.5670.14440.3390.0030.0290.9050.1830.002O.250.250.1650.0040.1430.3390.8120.330.1990.2020.0200.3420.9690.0380.8190.1180.0140.223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可能是由我国大城市中,房地产开发很多在郊区进行,但是其销售以及很多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交易则在城市中心区域办公造成的。(4)批发零售业(Reta)就业分布密度演变情况①所有样本城市市辖区批发零售业就业密度都高于郊区,唯独北京(2001—2005)郊区批发零售业就业密度远高于市辖区,并且在最近几年中,该就业密度差距急剧扩大,年的每平方公里就业密度之差从2001的70.62人扩大到2005年的212.46人。这说明北京的批发零售业处于快速郊区化阶段。②所有城市该行业的市辖区和郊区就业密度总体都处于下降状态,但在下降的过程中部分年份郊区或者市辖区的就业密度成正增长状态。出现郊区化迹象(即中第出现I、Ⅳ、V三种情况)的城市如下:北京(1998—2005)、兰州(1998--2000、2002、2004)、南宁(1999—2002、2005)、贵阳(1999—2001、2005)、石家庄(2000---2002)、南京(2001-2003、2005)、西宁(1999—2002、2004)、南昌(2000.—-2002、2006)、太原(1999、200l、2002、2004--2006)、西安1(1998、2000——2002、2004)、天津(2000---2002、2004)。其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见表5-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5-?:批发零售业就业出现郊区化的城市的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199819991.1190.1690.09720000.08520012.072200220032004O.10120052006北京兰州0.1610.0660.0720.0780.1050.3490.0620.0480.076O.5170.581南宁贵阳石家庄南京西宁南昌太原西安天津0.0490.1640.2940.2180.0290.0940.0720.2620.0360.0540.0440.0990.0880.0070.023.0.0160.21O.150.0820.0720.0870.0670.1300.5650.0740.0040.0910.303O.313O.1l0.2420.1640.0360.1351.886O.25批发零售业往往依附于居住和社区选址以接近市场,其对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的演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且国外学者在研究是很多都选择了批发零售业作为衡量就业和居住空间演变的一个重要自变量。本文也将其作为城市就业空间演变的一个重要变量引入模型。(5)租赁和商业服务业(comm)就业分布密度演变情况①所有城市市辖区的商业服务业从业密度都高于郊区,只有个别城市个别年份出现郊区该行业就业密度高于市辖区,如北京(2004、2005)。所有样本城市市辖区该行业就业密度增长情况都不稳定,出现密度增加和下降交替出现的情况,甚至部分城市出现“V"字形增长态势,即密度在连续下降几年之后又连续上升几年,或者出现相反的情况。说明该行业还处于巩固城市化现有成果的阶段。大多数城市郊区该行业就业密度在多数年份中是下降的,只有个别城市郊区在市辖区该密度在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时,出现连续几年的正增长且正增长速度高于市辖区,如长沙(1999_-2005)。个别城市该行业就业密度出现市辖区和郊区同时增长,且郊区增长速度高于市辖区,甚至市辖区密度下降而郊区密度上升的情况,即上表中第1、Ⅳ种情况。如沈阳(2000、2004)、青岛(1998、2000-2003)等。也有个别城市出现了第V种情况,即市辖区和郊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密度同时下降,但是郊区就业密度下降速度低于市辖区的状况,如上海(2000、2003)、呼和浩特(2002、2006)等。②该行业连续三年以上出现郊区化倾向(即第1、Ⅳ、V种情况)的城市5.关于城市空问结构的实证研究有重庆(1999_2002、2004-2006)、兰州(2001、2002、2004-2006)、广州(1998、1999、2004—2006)、贵阳(1999、2002—2004)、郑州(1998、2000—2004、2006)、南昌(2000、2002-2005)、上海(1998、2000-2004)、成都(1999、2002—2004)。其郊市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见表5-8:表5.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出现郊区化的城市的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19981999O.11520000.46620010.2240.1292002O.840.097200320040.3150.26720051.0253.5440.2012006I.349O.002重庆兰州广州贵阳郑州南昌上海成都1.2280.1330.3051.228O.240.57l0.0590.1724.1E-o.70.1050.2320.58l0.3290.1310.3450.5810.3620.4690.3660.4650.7710.3040.9080.4170.24l1.9620.2342.6050.408(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mana)就业分布密度演变情况①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所有城市市辖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密度都大于郊区。同时几乎所有城市市辖区该行业就业密度总体上都处于正增长阶段。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由于该行业的特性,即使在其他行业郊区化迅速发展之时,该行业依然会向市中心集聚,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范围。郊区该行业密度也在不断增大,不过郊区相对于市辖区增长的力度和总体趋势稍弱,部分城市甚至还处于下降状态,如上海(1998--2000、2002—2004)、北京(1998--2000、2002、2005)、福州(1998—200l、2003)、哈尔滨(2000、2001、2004--2006)。②出现郊区化迹象(即中第出现I、Ⅳ、V三种情况)的城市比较多,如重庆(1998、2000、2002、2004—2006)、石家庄(1999-2001、2004、2005)、郑州(1999—2001、2003、2005、2006)、南京(1998—2002、2005、2006)、南昌(2000、2001、2004-2006)、大连(1999—2001、2003)、沈阳(2000—2002、2005)、西宁(2001、2004—2006)、青岛(1998—2001、2004)、上海(1999—2002)、杭州(2000—2002)。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该行业向心型城市化趋势更强一些。该行业就业空间出现郊区转移的城市的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见表5-9:4l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5_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出现郊区化的城市的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1998199920000.18320012002200320040.0690.05120050.19620061.046重庆石家庄郑州南京南昌大连沈阳西宁青岛上海杭州0.650O.0210.7761.6810.1130.0581.4140.0070.0030.0970.0010.0340.0450.0370.2370.7270.9861.2750.1312.8880.0150.0290.0134.4700.07O.05l0.0870.0351.4850.0360.0890.0430.0250.0070.2140.1070.0060.2041.0580.026O.0191.2420.0390.0101.4830.950.1350.723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部分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沈阳等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向郊区演变,就要求相应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也要向郊区转移。我们在很多居住和就业已经出现郊区化的城市中,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却并没有随之而发生改变。部分城市2004-2006年社会保障补助(元/人)情况如表5-1077:表5-10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出现郊区化的城市的郊市就业密度增长率之差:AsecsqaseCJq98.25170.2017176.245419.017918.0015132.436436.0552.3682rasecsq0.7736rsecJqGrasec-0.3587北尿兰—L20042005269.85288.4417420.34960.41490.83360.O.09-0.607l0.09990.498-0.0132O.71420.00860.1670.15530.388l0.7337--0.408220062004165.074l277.3738277.3374608.214695.8417-0.7470-0.74706.5-0.1007-1.1607州天2005200620042005-0.03286.5085-0.2677-0.1005津宁波太原重庆200620042005952.335l601.4363403.862344.4553194.8765833.7962429.057364.1663—O.12170.269l3.3684一0.4682-0.1389-0.5098—O.11820.3873-0.29870.817l0.3377-0.18030.83377.47673.667I-1.2853—0.47661.0352--0.204620062004708.5878371.026l287.6272500.808l20052006200420052006115.882l184.163l185.232l0.85490.629I—0.8043580.7819838.0569837.7985-8.2809-0.9829-0.347l91.3946112.55930.46760.249-0.4853-0.098l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向郊区化演变的同时,相关的公共77Asec、rasec、grasee分别代表人均教育投资、人均教育投资增长率和人均教育投资增长率的郊市之差;jq和sq分别代表郊区和市区425.关于城市空问结构的实证研究服务、公共设施尚不完善,没有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同步发展,所以应该适当加大对大城市郊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供。5.4.2居住和就业郊区化的初步分析:Bradford-KeIojian指数首先我们考察了8radford-Kelejian指数0,其定义式为:—L=(—殳】9,0<pSl、o+Ls~p,斥+只其中,尸为人口:£为土地面积:f代表中心城市;S代表郊区。从定义式中可以看出:在市辖区占全市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0的值越大就表明郊区人口或者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市的比例越大,从而郊区化程度越高,当0为l的时候,就实现了全市人口或就业的均质化,当0大于l表示该城市郊区的居住或者就业密度大于市区,城市郊区化过度,导致城市中心的空心化。5.4.2.1以城市为单位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这一部分中,本文将注重分析部分代表性城市的总体人口、就业分布以及分行业空间分布演变、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首先我们分析北京市的情况。北京市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一直向着郊区化的趋势演进(图5-1、图5-2),我们先初步分析北京市不同行业就业空间演变与两者的演变趋势。图中曲线为指数值曲线,从其波折起伏中可以看到其逐步上升的趋势。图5-I:北京市居住空闻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图硼幅图中的散点曲线为Bradford-Kelejian原始值的连线,平滑的曲线为根据该指数原始值拟合出的趋势曲线下文没肯特别说明的情况部同此图.在下文中将简称为“指数图”.43我舀城市空目结构演变度其影响因素分析从上边的图零售业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值在不断的增大。从1998年到2009年北京市的挪区批发零售业就业密度一直以高于市辖区的速度增长着,这说明该行业郊区化现象明显,其就业空间正在向郊区转移。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北京市各行5关f城市空间#构的宴Ⅱ研究业就业空间演变的趋势都呈现出了郊区化的状态,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外各行业都与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的趋势高度吻合。这些都说明北京正在经历着居住和就业向郊区空问转移的郊区化过程,这与本文前面一部分的分析结果一致,也和周一星(1998)的研究结论吻合。(2)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上海市的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状况。首先从下面的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市的居住空间的Bradford—KelejJan指数值(图5-5、5-6)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就业自1998年以来却与就业空间演变的趋势完全相反,呈现出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状态。经分析发现上海市制造业就业空问演变与城市就业空间演变高度一致(下图5—6)。同样我们还发现建筑业就业、批发零售业等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值都在不断下降,说明这些行业的就业空间尚在城市中心区域。上海市居住已经开始郊区化的空间转移过程,而就业却在经历着与居住完全相反的过程。这一结果前文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图5-4;上海市就业指教圈图:5-5上海居住指教圈囝5_6:上海制造业指教图(3)我们将广州市居住和就业的Bradford—KelejJan指数值做罔(图5—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斩5—8)并拟合出其走势曲线,通过走势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广州市居住空间在缓慢的向郊区转移,而就业空同虽然在个别年份出现了郊区化的倾向,但是其总体走势却在缓慢的向市中心区域转变。但是该市的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却表现出显著的郊区化趋势,这一结论与前文的结果也是相符和的。圈51:广州居住措薮圈圈5-8;广州就业指教圈(4)沈阳市的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与广州市是一样的,即居住空间在缓慢的向郊区转移,而就业总体走势却在缓慢的向市中心区域转变。分行业中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空间演变的趋势与居住空间演变趋势的一致性比较高。这一结粜再次与前文结论相吻合。但是房地产业的Bradford—KelejJan指数却呈现出轻微上升趋势。(5)从下面的图(5-9、5—10)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的居住的5关f城市空同鲒辋的宴《研究Bradford—Kelejian指数呈缓慢的增长状态,说明居住空问逐步的向郊区化的趋势演变。而该市就业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城市中心区域集中的趋势。而这一结果与前文的结论一致,也和周一星(1998)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茁5-g:大连居住指教图图5-11:天津就业指数圈(6)天津市居住空间逐步呈现出郊区化的趋势,就业空间呈“s”型(左圈5—11),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向着郊区化的方向演进滁房地产业以外,其他各行业的就业空阃演变趋势都与城市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一致.其趋势曲线都呈上升状态,这就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就业空间都在向着郊区化的方向演进。但是分行业就业趋势曲线与居住空间演变之问的契台度并不如和就业空间的契合度高。(7)呼和浩特市居住和就业空lM都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居住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口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即呈现出缓慢的郊区化趋势。该市就业空间的郊区化趋势较之居住空间的郊区化趋势明显。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与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一致,其他几个行业的就业空间演变波动我国城市¥问结构滴变驶其影自目《分析幅度比较大。这一研究结果与5.411中的结果一致。(8)南京市就业、居住以及分行业就业空间的Bradford—Kelejian指数值口都逐步变大,即出现郊区化发展的趋势(见下图5-12)。三者之间的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居住空间演变的趋势曲线高于城市总体就业和分行业就业空问演变趋势曲线,说明居住郊区化的动力要高于就业空间郊区化演变的动力。(9)台肥就业、居住以及分行业就业空间初始比较平稳,但白2002年开始三者都呈向心型郊区化发展态势。2004年以后有全部转而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但是从拟合走势取向来看.居住是趋向于市中心区域集聚的.而就业则是呈现出郊区化的空间演变形式(下图5-13)。图5一13:合肥举居住就业指数图(10)首先郑州市居住和就业的Bradford—KelejJan指数值呈逐步上升态势,这意味着两者都出现了郊区化的倾向,这和5.4.1中的分析结果档5。关于城市空间结搀熊实迁研究是一致的。2002年以后居住的指数值曲线都在城市就业的口值曲线之上,说明该市居住的郊区纯趋势较之就业更为强劲。但楚郑州市的批发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口曲线自2001年以后就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这三个行业尚处于肉心型城审化过程中,该城市的离心型城市化进程尚未宪成。(11)青黯市就业和居住的曲线总体都呈上升趋势,表明两者的空间演进方向都在向着郊区化的方向,这一结果也和5.4.1的结果楣一致;但是该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渡的口线璧现缓慢的下降趋势,表明两者向心型城市化的成果还有待巩固;批发零售渡的下降速率较快,说骧该行业还处于较高的向心型城市化中。从以上备城市的情况可以发现,各个城市的制造业郊区化趋势强劲,面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渡的郊区化趋势则不甚明显,甚至部分城市这几个行业还处于向心型城市化中。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行业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城市中心区域高昂的土地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是造成制造业就业空问向郊区迁移的主要原因。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高收益使其能够承担得起这一高昂的成本,所以该行业将向市中心集中。在下一部分(5.4.3)我们将会对城市就业、居住以及分行业就业的空问演变进行动态回归,进一步检验前面分拆的结果。5.4.2.2.总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1)居往郊区化趋势。通过对全部35个大中城事的0值走势豳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福州、南昌、济南、郑髑、南宁、成都、昆明、西安、兰州、大连、青岛的总人口指数逐步上涨态势,选取天津、西安、青岛的0值走势图分别为:图5一14、图5-15I稆图S—1649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响固蠢分折从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部分大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郊区化趋势已经开始。s*于城市空目鲭构的宴Ⅱ研究同时这一次验证的结果再一次与前文中的结果以及周一星(1998)的结论一致。(2)就业(唧1)总体郊区化趋势。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福州、南昌、济南、郑州、长沙、南宁、成都、西安、兰州、大连、青岛、宁波、南京、合肥等城市总体的就业分布的。值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的。值并不稳定甚至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特别的是北京总体就业密度的e值大于一,即郊区化程度过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北京市市辖区的边界界定变动过于缓慢,致使部分紧市辖区的地区就业密度远高于市中心但是却披划分为郊区。青岛、大连的。值的散点图如图5一17和图5—18圈5-17:青岛麓业指教豳圊5一18:大连就业撇圈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大城市就业空问演变己经开始郊区化的趋势.但是还有很多城市尚未开始.处于向心型城市化成果巩固阶段。这一现象很好的反映了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现状.部分城市已经很发达城市空问已经开始向郊区演进,甚至个别城市已经过度郊区化了;另有部分城市尚处于向心型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居住和就业由城市中心区域向郊区甚至是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充分认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无疑对于部分中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引进大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等,可以迅速实现城市的发展。5.4.23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的比较分析(1)首先我们分析制造业(ma.nu)的情况。我国城市空目结构演变&其骺目目囊*折图5—19:大连制造业就业指数图南昌、济南、郑州、长沙、南宁、成都、西安、西宁、青岛、大连、石家庄等城市制造业的e值呈逐步上升趋势,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制造业就业正在向郊区转移。部分城市的0值走势圈如图5一19、图520、图52l。通过该图可以发现大连市制造业在2001年之后出现郊区化的演变趋势。通过同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其它城市的制造业也都发生了郊区化的现象。掌握这一规律对于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提供依据,使其能够做出更好的城市规划、引导城市经济社会的迅速而又健康发展。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对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能否把握住东部和大城市囤5-20:呼和浩特制造业就业指教图图5-2h呼和浩特制造业就业指鼓国产业升级的机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0值走势以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城市中制造业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进程。就业或者居住的郊区化就要求公共服务、公共设施以及财政投资的郊区化。但是实际上在本文5.4.12中已经发现公共设施、财政投资并没5关f城市空问结鹎的实证研究有成功的随着居住和就业的郊区化而转向郊区。(2)建筑业(con)就业郊区化走势分析。从建筑业的e值图中(如图5-22)可以看出北京、天津、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南京、合肥、福州、南昌、郑州、广州、南宁、成都、西安、宁波、石家庄、长沙、兰州、等城市的。值出现了连续的增长情况,这就预示着这些城市的建筑业出现了较明显的郊区化趋势。比如南京。其建筑业。值的散点图和趋势图为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天津建筑业就业已经明显的呈现出了向郊区转移的趋势。图5-22:天津市建筑业就业指披图(3)房地产业(reM)就业郊区化走势分析。经分析发现:房地产行业就业宁问分布趋势不明晰.有逐步趋于郊区化的,如南京,其走势固如图523:有逐步趋于向心型城市化的,如长春:有围绕一定趋势线呈波形震荡的,如合肥.其走势图如图5—24。从以上分析和图形中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就业空问空间演变趋势还不明晰,该行业尚处于巩固原有向心型城市化成果的阶段。另一方面,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现代大城市中房地产开发多数是集中在郊区,而房地产销售以及该行业的企业多设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缘故。我国城市空同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圈5-23:南京房地产业就业指数国图5-24:台肥房地产业就业指教图(4)批发零售业(reta)就业郊区化走势(o值)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样本城市中,很多城市的0值成逐步下降走势(石家庄、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济南、郑州、长沙、广州、南宁、成都、昆明、西安、大连、青岛、宁波),也就是说该行业就业空间走势呈向心型城市化发展趋势,如广州、上海市批发指数零售业图如图5—25、5—26。根据学者研究。批发零售业是继居住郊区化之后最先郊区化的行业之一,我国的部分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但是批发零售业却依然呈现出旺盛的向心型城市化的趋势。这一现象与前人的研究大相径庭。但是我国也有个别城市的。值呈逐步增长趋势,(如北京)这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合。(5)租赁和商业服务业(comm)就q2郊区化走势指数分析。经分析。值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城市有:北京、太原、台肥、南昌郑州、长沙、兰州;部分城市则呈下降趋势,如石家庄、长存、杭州、成都、昆明、西安:部分5.关于城市空问结构的实证研究城市的0值经历了先是连续下降继而连续上升的趋势,如大连。在本文5.1和5.4.2中都有说明:随着。值的增大,表明城市郊区化的程度越深。商业服务业由于其市场指向性比较强,常常选择向城市中心区域聚集,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当城市的居住和就业出现郊区化之后,该行业也是紧随居住和就业郊区化之后迅速向郊区转移的行业之一。所以我国城市中之所以呈现出上面(各种演变趋势皆有)的现象,正是由于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程度不一等原因所造成的。(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maria)就业郊区化走势指数分析。该行业情况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一样,都比较复杂。在这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部分城市的。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如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南宁、成都、西宁),即出现了郊区化的空间演变趋势:也有部分城市的0值出现先连续下降之后转而连续上升(如石家庄、太原、广州、西安)的情况;还有部分城市的0值总体成逐步下降趋势,(如沈阳、上海、南京、长沙、昆明、大连、青岛)。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是由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程度不一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对不同的城市,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了本文所选取的六个行业的就业空间演变趋势。通过分析我们对不同行业的就业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演变(亦或郊区化趋势)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目前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等的就业空间演变与城市的郊区化演变大致成正相关关系: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就业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演变的郊区化趋势大体上成负相关关系;房地产行业就业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的郊区化演变趋势的关系尚不明朗。我们将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进一步验证这些初步的认知。5.4.2.4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演变与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的关系分析本文共选取样本城市35个,分别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济南、郑州、长沙、广州、南宁、成都、昆明、西安、兰州、西宁、大连、青岛、宁波。现将其情况分为就业和居住都出现郊区化、只有就业出现郊区化、只有居住出现郊区化三种情况分别加以说明。5.4.2.4.1就业和人口都出现郊区化的城市首先我们分析就业和人口都出现郊区化的城市情况,这样的城市有:北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京、广州、石家庄、长沙、南京、南昌、大连、郑州、西安、呼和浩特、青岛。这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城市分行业就业的共同点,并初步了解不同行业就业空间的演变与城市就业、居住空问演变之间的关系。通过与5.4.2.2一样的方法,我们做出了就业和居住都出现郊区化的城市的相应的指数图,并根据这些图,对这些城市分行业就业空问演变与城市居住空间演变和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1)城市就业和居住的空间演变,与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的趋势是一致的。总体就业空间演变曲线与居住空间演变曲线之间的一致度很高。就业的空问演变与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的关系比较密切,随着分行业空间演变的波动较大,而居住虽然与就业的空间演变总体趋势一致,但是居住随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的波动比较小,总体走势比较平稳。在后面的部分我们仍将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但是将不再做出图示。’(2)所有的这几个城市中居住和就业的走势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走势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居住就业空问分布走势曲线在制造业空间分布走势曲线之上,这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导致城市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演变中起到了与制造业相同的作用。个别城市的总体的人口和就业空问分布走势曲线在制造业空间分布走势曲线之下,说明有其他因素起到了与制造业相反的作用,而且其作用的强度大于制造业。总体人口的郊区化走势曲线犹在总体的就业走势曲线之上,在这里我们猜测是因为居住郊区化在先,可能是由于人口郊区化是导致就业郊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将在后文中加以验证。(3)在大多数城市中,建筑业的就业空间分布趋势曲线与城市总体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演变曲线是一致的,但是其一致的程度远远没有制造业与这两者的一致性高;城市就业和居住空间演变趋势与房地产业就业空间分布演变趋势走向一致,城市就业空问演变与房地产业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一致性更高;批发零售业就业空间演变与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分布演变之间的关系目前也比较复杂。部分城市两者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还有部分城市两者的演变趋势则是相反的,如郑州、南宁、成都。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在居住和就业郊区化之后,批发零售业也将开始郊区化的趋势,但是我国城市的情况说明我国城市的向心型城市化的成果还有待巩固。且前者的波动要远大于后者,最为平稳的是居住的空间分布演变: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空间演变5.关于城市空闯结构的实证研究趋势与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的趋势大体一致,但是前者与总体就业空间分布演变的一致性更高: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情况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相同。在就业和居住都郊区化的城市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也呈现出郊区化的趋势,这与“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和地方机构总是趋向于布局在城市地域内地价较低廉的地方n。”的情况一致。总结前面几条可以得出,总体上各个行业就业空问分布演变趋势与总体就业空间演变和居住空间演变趋势是相同的,并且总体就业空间演变与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契合度更高。5.4.2.4.2仅出现居住郊区化的城市情况出现居住郊区化的城市有:天津、沈阳、上海、成都、昆明。现将各行业与居住郊区化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如下:在只出现居住郊区化的城市中,制造业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与居住空间演变趋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有的城市两者之问的一致性非常高,如哈尔滨、昆明。也有城市两者之间先是一致,后又转为相反,如天津、石家庄;建筑业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与居住空间演变的关系也不明确,除天津、哈尔滨两城市两者之问的总体走势一致外,其他城市均未有明显迹象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一致性;在居住郊区化的城市中大多数城市的居住空间演变与房地产业空间演变的趋势是一致的:批发零售业就业空间演变与居住空间演变的趋势在大多数城市中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不一致,这是由于我国大城市居住郊区化刚刚起步,而批发零售业面向市场的特性决定了其目前还不会进入高速的郊区化趋势中;部分城市出现了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空间与城市居住空间演变方向想反的趋势,如天津、石家庄。同时也有部分城市两者之间趋势相一致,但是一致的程度并不是非常高,这样的城市有哈尔滨等。所有的城市商业服务业就业空间演变的波动幅度都要大于居住的波动幅度;出现居住郊区化的城市中除石家庄外所有的城市的管理组织和社会团体业就业空间演变趋势都与居住的空间演变趋势不一致,甚至相反。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总体上来说居住的空间演变与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一致性并不高。79江曼琦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r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第78页:5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4.2.4.3仅出现就业郊区化的城市出现就业郊区化趋势的城市有:济南、合肥、宁波等。现就业郊区化的城市中,所有城市的总体就业郊区化曲线都与制造业走势曲线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制造业就业空间演变的波动要明显大于总体就业的波动幅度,这说明其他行业就业的走势在修正或者也在影响总体就业空间分布演变的趋势;建筑业就业空间演变趋势与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的走势也是一致的,但是一致的程度没有制造业高;在这一部分的三个样本城市中,房地产业就业与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就业尤其是制造业出现郊区化的情况下,批发零售业的就业空间演变目前与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的状况并不十分一致。这是由于批发零售业直接面向顾客,因此在我国郊区化初始阶段批发零售业郊区化上没有深入展开: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就业空问演变与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一致性也很高。总结以上几条,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和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一致性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行业性质的,个别行业(如房地产业)的就业空间演变与城市总体出现背离,这可能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多位于郊区,而房地产销售、管理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造成的。5.4.3居住和就业的_iIIs密度梯度分析在这一部分由于数据的,我们首先采用两点估计法,计算出样本城市中的居住和就业的密度梯度值。在密度梯度值的基础上,笔者作出了居住、就业密度梯度值的走势曲线(以下简称为密度梯度曲线)。并依据走势曲线对两者进行了分析。5.4.3.1居住密度梯度分析由居住密度梯度曲线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城市中大多数城市的居住的密度梯度曲线变得越来越陡峭。也就是说,随着时间发展,在与市中心距离增加的过程中,居住密度的下降的速度呈现出加速状态,市郊居住密度差越来越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密度梯度呈正增长态势,即居住还处于向心型城市化中,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人口分布以及城市的地域分布差异的原58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因。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就业密度梯度曲线出现了逐步平缓的趋势,即该城市的居住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这与周一星(199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4.3.2.就业密度梯度分析5.4.3.2.1.总体就业密度梯度分析同样由总体就业密度梯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样本城市的总体就业密度梯度曲线逐步变得陡峭,但是上升速度非常缓慢。多于四分之一的城市的总体就业密度梯度曲线出现了逐步平缓的状况,如北京、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哈尔滨、上海、合肥、西宁。由于总体就业空间演变最终是由分行业就业空间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进一步分析分行业就业密度梯度状况。5.4.3.2.2分行业就业密度梯度分析(1)首先是制造业就业密度梯度。制造业由于其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原因,成为最先郊区化的行业之一,也正是因此,它也是国外学者研究就业空间结构演变的首选行业之一。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所有样本城市(除大连外)的制造业就业密度梯度曲线都呈现出逐步平缓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大城市中,制造业的就业郊区化现象已经比较普遍。(2)建筑业就业密度梯度。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合肥、福州、西宁、大连、宁波等城市的建筑业就业密度梯度曲线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平缓。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建筑业的市郊就业密度差正变得越来越小,该行业就业空间正在向郊区转移。(3)房地产业就业密度梯度。总体就业出现郊区化的城市中,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业就业密度梯度曲线都变得越来越平缓,其他城市该行业密度梯度曲线则逐步陡峭。由于城市内部土地已经开发完毕,大城市对土地依赖性极高的房地产业转向郊区空旷地带,因此该行业就业密度梯度曲线逐步平缓。(4)批发零售业密度梯度。批发零售业依赖的是社区和居民,对目标群体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于该行业对城市郊区化的灵敏的反映,使得它成为紧随居住和就业之后而郊区化的行业,也使得该行业成为国外学者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时的首选行业之一。随着大城市的扩展、城市边缘空旷地带的开发、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郊区化的进行,该行业逐步向郊区迁移。大多数城市该行业的密度梯度曲线都变得越来越平缓。在已经出现居住、总体就业郊区化的的城市中,该行业密度梯度曲线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5)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密度梯度。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合肥、青岛、宁波等城市的密度梯度曲线越来越平缓,市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密度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该行业就业空间正逐步向郊区转移。(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密度梯度。所有城市该行业就业密度梯度都在上升。密度梯度曲线的逐步陡峭说明,该行业的就业空问仍集中于市中心,所以尚处于向心型城市化的阶段。以上是对居住空间以及不同行业就业空间的演变的密度梯度进行的简单的分析,在下面的部分将通过模型对影响居住和就业空间演变与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5.4.4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国外学者认为居住空间过小、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中犯罪猖獗、市中心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恶化、就业郊区化等现象是造成是造成城市居住郊区化的重要原因。而在研究城市就业郊区化的时候多数选择居住、制造业就业、批发零售业就业以及服务业就业作为解释变量:之外国外还有学者分析就业空间演变与居住空间演变之间的关系。以代表性和可行性为原则,本文选择了市辖区人均道路面积、万人公共汽车运营辆数、年公共汽车客运量、出租车数目作为城市交通状况的代表因素;财政对教育投资数作为衡量教育状况的指标;人均绿地面积则代表城市的环境状况。在研究居住空间演变时,本文所选择被解释变量是居住密度梯度;解释变量有:就业密度梯度(t_empl)、滞后一期的就业密度梯度(t_empl.1)、市郊人均工资之差(wage)、全市人均GDP(gdp)、市辖区人均道路面积(road)、万人公共汽车营运辆数(bus)、年公共汽车客运量(pass)、出租车数目(taxi)、财政对教育投资(edu)、人均绿地面积(green)、住房价格指数(indl)、非住宅房屋价格指数(ind2)。作为相关变量来进行随机效应分析。5。关于城帮窆麓结构瓣实逶暖究在研究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是,本文则选择:居住密度梯度、滞后一期的居住密度梯度(t_pop1)、制造弛密度梯度、建筑业密度梯度、房地产业密度梯度、批发零售业密度梯度、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密度梯度、管理组织和社会团体密度梯度市郊人均忑资之差、全市人均GDP、市辖区人均道路蘧积、万人公共汽车营运辆数、年公共汽车客运量、出租车数目、财政对教育的投资、人均绿地面积、住房价格指数、非住宅房屋价格搀数作为相关变量展开分析。有关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5-1l:表5-11.-变量统计特征表5.4.4.1城市居住空间演变分析这一部分分析了在袭5一12学四种情况下的随机效应露l凳,分析结果见表5一12被解释变量是居住密度梯度(t_pop):6l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5-12:对居住密度梯度的随机效应回归Vari:lblest..eml●lmP2.638..·l2巾P岫P2.692¨·2.977..●345678t-pop2.310¨+LpoP3.919··’t-poPt_popLp0P3.035···2.362···3.876···(O.307)(0.306)(0.396)O.∞543¨0.00552**0.222·(o.00129)(o.001S1)(o.124)Igdp-0.ool(0.225)(O.784)0.00469¨O.08lO(o.396)O.222’(0.289)(O.825)O.00527**0.080Ilit(o.oot25)(o.0561)0.00264-0.Ol67(o.118)旬.0034l(0.00153)(o.0470-o.0028946.06¨11.4218-0.ool76.o.00233-o.0277¨.42.20..17.80¨rOadb柚摹pls,,(0.O00839)(0.00124)(O.00212)(0.OlZl)27.24..16.295.7535I.72¨(13.79)06.58)-16.35O.00136.(0.OllO)-37.1I’l5.77..(O.002.24)1.393(o.0184)(o.012t)(2I.84)09.57)(18.8S)(7.660)一o.00136(21.04).85.28..(24.21)(19.61)3.784(23.8S)-94.88’·o.23.7807.21)(tg.14)(35.22)Il(20.4I)(7.608)-0.00Ill(36.80)o.00195.*o.00225··0.003240.00299··O.00239加.00179-i.572(o.000736)(O.ooogos)(O.00tuigreenI)(0.00332)(0.00229)-0.0475**.0.00759(0.00127)(O.00335)(o.00237)_o.0502¨-o.00459-o.00888*m.00829*-o.00282(o.00478)(o.00480)(O.00628)-3.190.¨.3.418..·.1.205(O.0227)16.50(o.OI14).3.224¨‘(1.25I)75.30..(o.00660)(O.0254)l3.87(0.ol32)·3.607··’(O.863)iRdledu(O.888)(1.163)(12.53)20.19(I.167)130.6..’32.68*92.35’··73.76··(II.33).44.82(1.296)l7.20(17.80)(23.13)(36.43).o.o003.._o.O00482·.5.75e-05(39.62)f33.96)-o.00526**-0.00I19(38.42).o.000280(34.74)(30.77)-0.00505**.o.ool79irid2t(o.OOOll8)(0.o00123)(O.o002s3)(O.00205)(o.OOl22)(o.o0028)(0.00243)(0.001t7)11.92O.1“.2.73024.04-4.67412.8l48.97-9.163(21.10)(23.69).(42.55)(39.59)(26.29).0.1080.193-0.212(42.92)(35.26)(31.44)-o.14l0.153-0.224eml口|I-0.307**-0.325**(O.142)Yea/"dummies1110(o.13qyes(O.172)110(o.25I)nO(0.710)i10(0.177)yes(O.303)yesyes(o.757)yesyesCitydummiesnOnoyesyesyesyesCotlstaat-4226..·-9440***-6800*¨-4587¨·-6980***·1472¨‘00481)(1550)(1946)(4546)(O)(2631)(2311)obsR.sqNumberofid0(o)7822822896540.967477896540.9I∞3IO.91943Io.9446130.9095IIO.95傩0.97351370.923lllNotes:木木木p<O.0l,掌车p<O.05,木p<O.1;木料表示该变量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料表示该变量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木表示该变量在1096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表5-12中第一行为被解释变量:居住密度梯度。第一列是不控制时间效应也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时的回归结果。第二列是指控制时间效应但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时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主要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做为一个整体的全国的大中城市的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第三、四、五列分别是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但不控制时间效应时,分别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回归结果。第六、七、八列是在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后,分别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以及西部城市的回归结果。后六列主要用625.关于城市空问结构的实证研究于区别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分别对东、中、西部城市的居住、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首先我们设定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既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也不控制时间效应,下文中用I代替:第二种情况是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但是控制时间效应,下文中用Ⅱ代替;第三种情况是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但是不控制时间效应,下文中用Ⅲ代替:第四种情况是既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也控制时问效应,下文中用Ⅳ代替。首先表5-12中列出了各种情况下的模型的可决系数,各种情况下模型的可决系数都在O.9以上,说明模型对实际情况的拟合优度较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实际状况。通过对表中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经验事实:经验事实一、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居住空间的演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表中第一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就业对当期居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都比较大,影响系数都大于2.3l。也就是说就业密度梯度没变动一个基点,就会带动居住的密度梯度变动2.31个点以上。这意味着就业每向郊区转移一个单位,居住就会向郊区转移2.31个单位。就业对居住的滞后影响并不十分大,在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前一年的就业状况(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对居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影响的系数的绝对值都大于0.3,这就意味着就业空间的密度梯度每变动一个基点,就会带动居住空间的密度梯度降低0.3个点。经验事实二、市郊的人均收入之间较大的差别是影响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到,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收入的差别对居住空间密度梯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市区人均收入高于郊区就会导致居住向市区集中。而另一个作为衡量收入水平的变量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在控制时间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的前提下对西部城市具有居住空间的演变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加强城市居住郊区化的趋势,这与张庭伟舯(1982)的研究结论相符合。∞。张庭伟1982年认为,人均6NP耍在3000美元以J:就可能出现城市的郊区化”——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圆结掏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fJJ,城市规划,2001.2563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验事实三、道路等基础设施状况对中西部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有重要的意义。在第1种情况下,交通状况对全国各大城市的居住空间的密度梯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大城市中好的基础设施状况,会使人们更愿意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心区域。这与Mills所说的“自然演化理论叭"不相符合;在第Ⅲ种情况下和第Ⅳ种情况下,基础设施状况对东部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中西部城市的居住空间都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再继续提高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的影响也很微弱。该变量对中西部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演变有着截然相反的显著影响:对西部城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道路状况的改善会使人们更愿意选择远离城市中心区域居住,这与Mills的“自然演化理论"是相符合的;而对中部城市则完全相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无论影响方向的反正,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道路状况的好坏(或者说城市中心区域的可达性条件的好坏)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具有显著的影响。经验事实四、公共交通对居住空间的演变有较大而且显著负向影响。本文中选择了bus和taxi作为公共交通的代表变量。在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即在第Ⅲ和第Ⅳ两种情况下,公共交通状况的变化东部和西部城市的居住空间演变都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公共交通状况对东部和中部城市的居住空间演变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东部和中部城市公共交通状况的改善,会促使人们愿意选择到远离城市中心区域的郊区居住。这符合Mills的“自然演化理论”。而公共交通对西部大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正向影响则是与Mills的“自然演化理论"完全相反,或许“财政社会问题理论(Thefiscal—socialproblemapproach)"是这一问题的原因,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城市公共交通状况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有显著影响,只是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这对于我国城市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决策和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经验事实五、城市内部环境的改进对城市(尤其是西部城市)居住郊区‘‘“naturalevolutiontheo叮'’,见于PeterMieskowski,EdwinS.Mills,1993,TheCausesofMetropolitianSuburbanization,TheJurnalofEconomicPerspectrives,Vol7,135·147=64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化具有显著的延缓作用。从可行性出发,本文选择了城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作为城市环境的代表变量。从表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否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城市内部环境的变化,都对居住空间结构的演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所有的四种情况下,环境状况的改善,都对西部城市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具有重要的延缓作用。这对我们也有启示意义:为延缓或者避免过度的郊区化,避免因之所造成的城市中心区域资源浪闲置费,而郊区大量的优质资源却被低效率占用的弊病,大力改善城市环境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经验事实六、住房价格的上升对居住空间的郊区化演变有重要影响。表中的第1、Ⅱ两种情况下,住房价格的上涨对全国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向郊区演变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住房价格高企将会进一步刺激鼓励人们转向市中心区域寻求住房。正常情况下,高企的房价将会促使人们转向郊区,需求价格低廉的住宅。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是高企的房价刺激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使得人们更多的投资于房市,从而造成房市的假象。同时我国房市的供需结构偏差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第Ⅲ种情况下,住房价格的变动对东部和西部城市的居住郊区化演变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第Ⅳ种情况下,东部城市住房价格与居住郊区化的演变趋势呈现出显著的同向变动趋势。而非住宅房屋价格的变动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经验事实七、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是影响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表中第1、Ⅱ两种情况下,财政对教育投资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也就是说,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增多,会导致城市居住空间的密度梯度下降,亦即会强化居住的郊区化倾向。这种现象在中部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据前人研究,其原因是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导致教育状况的改善,后者则会是居民得到较高的收入报酬,从而更偏向于郊区宽松而环境优雅的居住条件。5.4.4.2就业空问演变分析前文我们分析了与居住空间演变有关的因素对居住空间演变的影响,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事实。这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与就业空间演变有关的因素对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表5-13列出了相关变量与就业空间演变的随机效应分析的结果,被解释变量是城市就业密度梯度:我国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5-13:就业的随机效应回归表IVariablestp013tmllnut2emplt3empIt4PmpItempl5t6emPlt7emplTempI8templ0.01180.Oll20.02240.142..·0.0138*0.02380.157¨‘0.Oi37*(O.0209)(O.184)tarchi(0.0207)(O.167)(O.0170)(o.IlO)0.394(0.0514)(O.271)(0.369)-2.295(O.00765)1.392..‘(o.0160)(0.117)(o.475)O.875(o.0558)(0.278)(o.434).1.580(o.0077)1.383¨‘0.953..●0.980¨●0.896··‘0.9411.363¨‘0.409I.386..’0.389(O.0622)(o.101)2.045(0.0570)(o.0912)2.498¨‘0.763**0.900···0.4390.768*0.933+··(0.295)ttell-0.273(0.279)-o.361(o.491)1.089(1.129)ti-eta1.526···(1.064)1.409···(1.7"26)1.163···(1.488)(O.359)2.160··‘(1.255)(O.239)I.807··o(1.671)1.13lllnllll。(2.041)I.775··’(o.957)-o.34I1.949··o—D.0687(O.475)tcOmm1.772···(o.477)1.74l··‘(0.261)1.447···(O.276)I.479··o(o.414)2.736··‘(O.209)2.105··‘(O.363)tmllnll1.805..o(O.335)(o.671)(o.346)(o.801)-0.488(O.270)(o.342)(1.037).1.373(o.267)4.213..●I.73I¨’0.8884.526..‘0.808(O.681)wage-0.000273*-0.00020l(o.000150)(0.000127)gdp1.5Ie-051.80c_05(o.561)(1.940)(0.362)(0.551)(1.913)-o.Ool920¨‘-o.000856**.o.00182¨‘.o.00993**-0.o008·(0.00354)(O.O00420)(O.O00483)(0.00420)(o.o005)0.0001080.00250(o.413)..002¨●(o.0005)-o.ool¨加.000757**0.000129**0.o00687(8.34e-05)road.I.778(7.88e-05).2.005(7.71e-05)-o.34l(o.00206).12.88*,111(0.O00276)2.913¨’(6.02e-05)_o.539(o.0033).13.8···(O.o003)3.056¨’(2.203)-0.823(2.191)-1.012··(1.281)-3.576*(4.748)6.8ll(0.553)0.656¨·(I.157)-3.763‘(5.14I)5.799(O.462)O.609¨(0.505)-6.69e-05(O.496).5.24e-05(1.874)3.3Ie.05(4.768)-0.000271(O.145)-0.O00265¨5.53棚5(5.71e-05)1.33e_05(1.992)(5.041)旬.O0039(O.258)-.0003¨‘(5.13e-05)t■xi.o.o00191(4.81e-05)_0.000169(5.15e-05)0.000113(0.O00289)(8.92e-05)_o.0114"(O.o004).o.0104(8.2e-05)0.00238..0.ool90¨‘(0.000361)greeuinell0.0372(o.O00376)O.0609(O.o00339)0.112’(O.00679).2.530*(0.o00505)一o.ool02(O.000330)(o.0071)0.0867.1.568(0.0006)0.0477(O.0624)0.802(O.0594)I.835(o.0651)3.652*+(1.425)2.276(0.0497)-0.357(O.0636)4.544**(I.958)5.233(o.0426).0.92I(I.328)edu1.79c.05(2.199)1.17e.05(I.528).5.61e.06(4.977)O.000167(o.562)1.54e-05(1.980).8.62e-06(8.330)0.Oool5lfO.833)7.98e.06(I.90e-05)jrid20.485(I.71e-05)-1.058(I.55e-05)-1.107(O.O00266)(3.10e-05).1.4450.434(I.56e-05).I.194(o.0003).4.33l(3e·05)0.456¨.297)t_lpOO_10.0261+’(2.363)0.0269**(I.667)0.0190·(5.965)O.0172(0.579).o.00522(I.858)O.018l·(9.089)O.0179(I.070).o.o0053(0.0116lyeardummiesnO(O.Oll2)yes(0.0103)∞(O.03lO)110(O.00363)No‘0.00997)yes(0.0363)Yes(O.0039)yescitydr/mlniesnonoyes.245.9..yes91.42YesyesY砖108.5y嚣ConstInt-IlO.7.55.65.18.07.331.9·10813(85.34)0bs258Ntimber013l讨(122.2)2583I(102.4)10813(355.3)(45.45)(200.6)(664.8)6l789II617"御拽m黔“旦:翌!j坚::gQ:翌塑Q:塑i22:竺!!Q:2丝iQ:2笠!旦:21塑eiTorsQ:丝!兰inparenthesesNotes:I、+’·p<O.Ol,+·p<O.05,+p<O.1Robuststandard¨·表示该变量在I%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表示该变量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表示该变量在10%的水平下是显著的。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表5-13中,第一列是不控制时间效应也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使得回归结果。第二列是指控制时间效应但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时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主要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做为一个整体的全国的大中城市的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第三、四、五列分别是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但不控制时间效应时,分别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回归结果:第六、七、八列是在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后,分别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以及西部城市的回归结果。后六列主要用于区别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分别对东、中、西部城市的居住、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从表中我们又可以得出以下经.验事实:经验事实八、我国大中城市中居住空间的演变对就业空间的演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1、Ⅱ两种情况下当期居住空间对就业空间的演变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前期居住空间对当期就业空间的演变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居住空间的演变对中西部城市就业空间的演变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前者对东部就业空间的演变也存在正向影响,但是影响效果并不显著。经验事实九、无论在那种情况下,制造业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都对城市总体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中部地区城市中制造业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的演变也存在正向的的影响,但是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事实上,制造业是最先郊区化的行业之一,其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的演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以前城市中往往居住区和工厂区不分,交错混居。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的演变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经验事实十、建筑业(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的建筑业)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城市总体就业空间的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就意味着,建筑业就业每向郊区转移一个基点就会拉动城市就业至少向郊区转移0.4个基点。但是建筑业就业空问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的强度没有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大。在前两种情况下,建筑业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对城市总体就业空间的演变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即,第Ⅲ、Ⅳ两种)情况下,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中,建筑业就业空间的演变都对总体就业空间的演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7我国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验事实十一、批发零售业就业空间演变都对城市总体就业空间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事实上批发零售业就业空间的演变在城市就业空间演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紧随制造业就业空间的郊区化而郊区化的行业。批发零售业就业空间演变是城市就业空间演变的风向标,它们对城市总体空间演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也正是国外学者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时首选这三个指标的重要原因。在前两种情况下,该行业就业的空间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演变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换言之,该行业就业的空间演变会导致城市就业更大的的同向空间演变。在后两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内的该行业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城市总体就业的空间演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验事实十二、在1%的显著性程度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就业的空间演变对城市就业的空间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系数都大于1.4。这意味着,如果该行业的就业空间向郊区演变,将会带动城市就业空间向郊区更大程度上的演变。事实上,该行业就业空间在城市分行业的就业空间中是十分活跃的。国外学者常常以该行业作为衡量城市就业空间演变的重要变量。经验事实十三、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的空间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不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即,第1、Ⅱ两种)情况下,城市该行业就业空间的演变对城市整体就业空间演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即,第Ⅲ、Ⅳ两种)情况下,只有西部大城市中该行业就业空间演变对城市就业空间演变有显著正向影响。经验事实十四、郊市人均收入差异对延缓城市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趋势有显著的效果。从表中wage一行中可以看到郊市收入差异与城市就业的空间演变呈负方向变动趋势。我国城市中心就业人群的人均收入高于郊区,所以,其差异对城市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具有延缓作用。从表中看到在第1种情况下,所有样本城市的郊市收入差异与就业空间演变呈现显著反方向变动趋势。在控制城市固定效应下,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东中西部所有样本城市的郊市收入差异都与城市就业空间显著负方向变动。这意味着市郊收入差异的扩大会导致城市就业从郊区向城市中心区域集中。这也正是影响我国民工潮流向的决定性因素。经验事实十五、作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的GDP,对城市就685..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业空间的演变的也有显著的影响。在控制城市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我国西部城市的人均GDP都对城市就业空间的演变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人均GDP的增加会导致城市就业空间向郊区化的方向演进。这也就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其就业空间向郊区转移。这一结论与张庭伟(198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经验事实十六、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就业空间的演变具有显著负向的影响。在表中第二列的情况中,对应于bus一行的影响系数为负数,并且是显著的,这说明城市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城市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提供了便利条件。现代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使得城市就业的郊区化成为了可能。这一研究结果与Mills的。自然演化理论”是一致的。这两部分我们分别分析了居住空间演变和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结果都与前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从分析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的启发,基于此我们在第六章中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在本章的下一部分我们研究城市就业空间演变与居住空间演变之间的关系。5.4.4.3城市居住空间演变与就业空间演变的关系城市就业和居住空间演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究竟是就业空间演变引导居住空间演变,还是相反?这都是本小节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就业空间演变与居住空间演变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结果,尤其中国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更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资源型城市,因资源开发而集聚发展,却又极有可能因资源衰竭而转为向郊区化方向。制造业城市可能因为制造业而造成人口和就业向心型集聚,从而导致城市发展,最终可能由于制造业衰落而没有实现成功转型,导致城市向郊区化发展。服务型城市却可能因为人口的减少而衰退。根据累积因果理论,两者之间甚至可能是一种互为因果的作用关系。但是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做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就业密度梯度和居住密度梯度以及他们的滞后一期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系数,通过系数的对比,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那个影响更大:我国城市空问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5—14:就业与居住空间演变的影响系数啦:l2342.31.53.919.-0.20263.035*783.876*-0.224对居住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t_empl2.638*-0.307*O.01180.0261.2.692*-0.325*2.977*-0.1083.362*0.1530.157.0.0179t_empl_lt-popt_pop_l0.193-0.1410.02380.0181木O.01120.02240.142.0.0138.-0.00520.0137.-0.00050.0269*O.019.0.0172从表5-14中可以看到,当期的就业对居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系数都大于2.3,这说明城市就业空间演变所导致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程度多于其自身演变的两倍。相对的在上表中可以看到居住空间演变对就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要延迟一年才能发挥出来,并且其影响系数都小于0.16。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业空间演变对居住空间演变的影响更加显著,换言之,居住空间随着就业空间的演变而演变。旺该表截取自表5一12和表5一13,其中的。}”表示该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6.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建议6.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建议6.1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工具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一方面在本文第四章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除了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外,还受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因素等的影响,但是其演变归根结底是城市内部居住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转换;另一方面由于是城市的管理者,是城市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规范者,同时还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城市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实现城市整体效益最大化,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手段促使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其主要手段有:(1)税收。城市税收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税收作为城市的收入,其增加为实施某些社会经济,增加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提供物质基础,它使得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城市郊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另一方面税收对于居民和企业来说是收益扣除。通过税收减少了城市潜在迁入者迁入的可能性减少了土地需求。通过对城市不同区域或者不同行业进行征税或者减免税收,可以刺激更多的居民或企业迁入或迁出该区域,从而实现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2)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针对城市未来活动加以控制的行动过程,具有预见性和长远性。通过制定和公布城市规划,使土地使用者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克服市场不完善的缺陷,缓解和抵消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和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负的外在效应。这有利于改善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中的社会经济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目的。7l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直接投资。对城市的直接投资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城市土地的最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是公共物品,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它意味着城市居民福利的提高和企业的收益增加,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居民迁移到城市中。在不同时期,的直接投资具有不同的效果。(4)法律。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旨在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和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效益。为维护土地市场的正常交易活动,保证城市发展的各种计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都需要完善各种法律制度。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有:城市规划法、土地征购法、环境保、土地分区条例、建筑条例和城市开发条例、城市土地交易条例等。(5)经济。制定各种特殊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常用工具,其具体众多,可以划分为鼓励性和性。控制性主要是对某些地区或行业采取增加税收、投资、冻结户口等措施,引导和约束某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鼓励性一般采用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想要发展的地区投资,对该区域采用税收减免、直接资金援助、充足的信贷等方法。6.2有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建议由于我国城市中最初的居住区和企业工厂不分的特殊情况,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国外不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具有扩散性,加之目前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城市化的影响,这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复杂性之所在。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正经历着各种深刻的变革。城市空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过人口与工业等的郊区化而发生的空间结构转型上,即由单中心、紧凑型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结构的转化。郊区工业园区与居住区的建设、郊区与中心区交通状况的改善等是郊区成为中国城市变化最明显的地区。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和服务业等职能仍然呈向心集聚的态势,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已初具雏形。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成为中国城市地域中变化最为活跃的两个地带。柴彦伟(2000)认为6.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建议“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郊区人口与经济集聚规模的逐步增大,商业、服务业也会出现郊区化现象,而城市空间结构将向多中心的功能地域演化”。从前人的研究以及本文第五章的验证结果中我们知道,我国部分大城市已经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适当的郊区化可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郊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劳动力的合理布局。但是如果城市郊区化不当则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果:造成城市低密度蔓延、土地浪费:郊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道路交通负荷增大,市民通勤成本上升;人户分离人员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城市中核心区人口消费能力降低。因此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有必要采取一些列的措施,以避免郊区化的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城市空间演变对城市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发展的重要性。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空间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导致在城市发展中将城市空间的问题作为一般问题来处理。城市空间结构既是城市经济活动以及资源的空间组合形式,但是它又是决定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居民实惠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提高的保证。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的重要性。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尤其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更应如此。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第二、大力发展城市的经济,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演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内人类活动与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必然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而本文经验事实十五也证明了这~点。根据经验事实十五,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其就业空间的演变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人均GDP的增加会导致城市就业空间向郊区化的方向演进,即,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其就业空间向郊区方向转移。事实上,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得以成功进行的物质基础。在本文(4.3.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中,就已经指出过经济因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市场化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多样化。张庭伟(1982)提出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以后,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可能出现郊区化的演进趋势。我国很多大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以前就达到了2000美元的水平(如大连,29505.56元:广州,38207.04元),而在这些城市中,有的甚至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周一星,1998)。因此我国城市要做好空间结构建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第三、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演变和优化。本文经验事实一表明,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对其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都比较大。而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使得城市空间结构的多样化。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边界不断扩展和内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通过城市边界的不断调整和内部产业结构的转换,优势行业不断的取代劣势行业,占据城市中心区域,从而实现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了动力;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又为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物质基础。两者结合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中国未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要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演变,就需要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选准并优先重点芨展的主导产业,协调好主导产业就业空间演变与非主导产业就业空间演变之间的关系,配套发展关联产业,特别是前向关联产业,积极扶持潜导产业,使原有主导产业因条件的变化,主导作用削弱后,其就业空间发生转变时,新的优势产业可以及时替补上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和优化调整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要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实现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演变和优化。第四、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缩小市郊、城乡收入差距,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减少进城人数,从而达到降低城市的市一郊就业密度梯度和居住密度梯度的目标。这样还可以同时解决很多城市问题,如管理困难,城市治安社会秩序等。本文经验事实二表明,城市市郊人均收入的差异是造成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746.关于城市空同结构演变的建议收入差异的变化对居住密度梯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市区人均收入高于郊区就会导致居住和就业向城市中心区域集中,差异的增大会激发郊区人们向城市中心区域迁移动力,从而有可能导致居住或就业的向心型空间演变趋势。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与要素空间集中过程不协调:就业压力巨大等等。此外,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农民的迁转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演变和城乡社会治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空间上,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有序演变。第五、改善城市市郊基础设施状况,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提高城市区域内各个区域的通达性。经验事实三表明道路状况对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状况对落后地区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也就是说,随着这些城市的道路和通达性的提高,城市通勤距离逐步增加,其就业密度梯度就逐渐下降,因而就有利于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同时城市通达性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到环境优美的郊区居住的愿望成为了可能。这些与Mills(1993)文中的“自然演化理论”的观点相一致。要改善道路状况就要加大对高等级道路的新建和维修的投资力度。仅靠财政投资是不够的,要开辟多元化的建设资金来源,建立民间资本进入道路提供的平台,使民间资本有参与道路修建和管理的机会和途径,引进先进的道路管理方法,使城市道路的提供和管理走上以路养路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良好通达性条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顺利进行。第六、加大公共交通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力度,提高其提供的灵活性,根据需求合理调配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时间和空间。学者们曾经非常注重公共交通条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甚至有学者根据交通工具的变迁来定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性,如,“自然演化理论”根据交通条件的不同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分为:步行、有轨电车、地铁以及私家车四个阶段。经验事实四说明公共交通条件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公共交通条件的提高,会使得城市居住密度梯度逐步下降,根据“自75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然演进理论”,城市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通勤时间,从而可以扩大通勤圈的半径,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到环境优美而有价格低廉的郊区居住,而新的价格低廉的通讯手段使得这一愿望最终得以实现,从而使得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向郊区化的方向演进。因此加大公共交通的提供力度,提高其提供的灵活性。我们以经验事实四中的bus为例,在其服务提供的时候,充分考虑需求的变化,如上下班高峰期应该加大这种公共交通的供应量。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对城市公共品配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城市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更新改造。城市和财政部门对此应及时予以判断和决策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城市公共物品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控制作用,以及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建设的滞后性,今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公共物品的建设。还要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种类、空间分布、供应时间以及额度等等。加快城市公共物品建设,就要开辟稳定、多渠道的建设资金来源利用市场手段,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获益,并将收益投于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市场化城市建设道路,形成城市公共物品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允许并开辟合理的参与平台使企业参与到城市公共物品建设中来,加快城市公共物品供应,更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公共物品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第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缓解城市空间的郊区化演进趋势的压力。二战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中,环境恶化是居住郊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本文5.4.4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中,我们得到了经验事实五,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再一次证明了城市环境条件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污染(包括工业三废、生活垃圾、污水、噪声污染等)严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边界的扩展,环境问题将会成为造成居住郊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加强城市环境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产权。制定相应的补偿办法以及补偿标准,规范城市工业三废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处理办法。其次大力发展共交通,减低城市拥堵问题,并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量。再次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培养人们的干净生活理念和环保观念。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在其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将城市看成是有766.关于城市空闻结构演变的建议生命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使得人们主动的维护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我国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大力培养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居住和就业环境。第八、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扩大其供应范围。从经验事实六可以了解到,我国住房价格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高企的住房价格,使得人们进一步选择价格高昂的城市中心区域作为居住地点。但是,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城市中心区域高企的住房价格,使得人们转向价格相对低廉的郊区作为居住地。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是高企的房价刺激了人们的投机心理,使得人们更多的投资于房市,从而造成了房市的假象。同时我国房市的供需结构偏差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地方,我国城市中的通勤者多数为新近的中层阶级和工薪阶层,城市中心区域高昂的房价是他们所无法承担的。为平抑高企的房价同时也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要求提供大量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同时可以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提供与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以廉租房的建设作为老城区改造的投资手段。这样无疑对缓解城市空间结构的郊区化演变趋势,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域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协调并提高城市空间演变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等公共物品的空间演变的一致性。加大财政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系的公共设施的供给力度,使其供给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人口、就业在空间上的演变步伐一致。本文选取了财政对教育的投资作为财政公共设施供给的代表。经验事实七发现: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是影响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它对城市居住空间演变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也就是说,随着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增多,城市居住空间的密度梯度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亦即这样会强化居住的郊区化倾向。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部分部分家庭之所以迁移是为了靠近该目的社区较好的基础教育条件,尤其对于带小孩的年轻家庭更是如此。而事实上本文5.4.1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郊区化的城市中,很多大城市的相应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并不到位,其供给没有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同步发展。所以我国大城市中应该加大公共设施的供给力度,并对其区位分布作出调整,使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同步演变。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十、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本文经验事实一表明,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对其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影响程度都比较大。而城市就业空间结构的演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影响。城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边界不断扩展和内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通过城市边界的不断调整和内部产业结构的转换,优势行业不断的取代劣势行业,占据城市中心区域,从而实现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要实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顺利转换就要建立能使其顺利转换的平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转换最终的承担者都是城市的土地。因此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首先就要完善城市土地产权市场和交易市场,建立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利用价格杠杆实现土地在不同使用者之间的流转和土地用途的迅速转换,完成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最终达到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转换。由于目前我国各城市中都已经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通过“土地收购——土地储备一一土地出让”这一三阶段方式作为城市土地供应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城市中要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市场化。第十一、在大城市周围发展卫星城市,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城市体系。在本文经验事实九中,我们发现制造业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都对城市就业空间的郊区化演变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如果城市中制造业就业向郊区空间演变,那么它将会引致城市就业空间向郊区的程度更大的演进。事实上我们在5.4.1.1中已经发现在出现就业郊区化的18个城市中,有8个是东部城市,4个是中部城市,剩余的6个都是西部的城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发生制造业就业郊区化的城市中的制造业的就业,可能有一部分转移到了周围中小城市或者其他城市。这表明要发展和完善城市体系,实现中心城市中的部分行业的就业退出中心城市后向周围城市的转移。这样两者都实现了就业空间结构的成功转变。国外有学者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如,DavidW.Slater∞(1961)研究了加拿大主要工业区与次要工业区,以及各自中心城市盯DavidW.Slater,DecentralizationofUrbanPoplesAndManufacturingActivityinCanadaIJ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VolXXXVll,no.1,1961;6.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建议与其他非中心城市之间的就业和人口的转移,并将之与美国、西欧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他发现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制造业就业是发生了郊区化(就业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城市边缘区域转移),但是并没有分散化(就业由主工业区的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转移)的发展现象。通过完善的城市体系,通过就业、人口在城市中心区域和郊区以及不同职能的城市中转移,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我国城市空同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参考文献【1】奥沙利文(美),城市经济学FMJ,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柴彦威,城市空间r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3】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I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赵伟,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M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5]王剑敏,城市社区政治发展『M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6】李岚,城市规划与管理I'M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J,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8】郑长德钟海燕等,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J,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191丁成日,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单一城市中心的静态模型,海外视点『JJ,2006(04):【10l刑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rJ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34(20):【ll】Mills,1972,StudiesPress;inthestructureofurbaneconomyfMJ,JohnHopkins【12】PeterMieskowski,EdwinS.Mills,1993,TheCausesofMetropolitianSuburbanization,TheJurnalofEconomicPerspectrives,Vol7,135-147;【l3】LawrenceThurstonandAnthonyM.J.Yezer,CausalityintheSuburbanizationofPopoulationandEconomics35,105一ll8(1994);Employment『JJ,JournalofUrban【14]EdwinS.MillsandRichardPrice,MetropolitanSuburbanizationandCentral参考文献CityProblems[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5,I一17(1984);inthe1980s【15]StacyJordarl,JolmP.Ross,KurtGUsowski,U.S.Suburbanization『JJ,Regional【l6】NathanielScience&UrbanEconomics,1998.28;Baum-Snow,Suburbanizationandtransportationinthemonocentricrhodelf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06.11.006;【171VernonHenderson,MediumsizecitiesrJJ,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JJ,1997.27;【18]EdwinS.Mills,TheMeasurementandDeterminants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2.32;ofSuburbanizationIJJ,【l9】LeonMoses;HaroldF.Willamso—r.,Th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yinCity[JJ,TheAmericanEconomic120】DonaldN.Steinnes,Do‘PeopleCausaliityIssueinReview,1967.2;FollowJobs’ordo’JobsFollowPeople’?AUrbanEconomicsfJJ,UrbanStudies(1982)19;Arnott;KennethA.Small,Urban【2l】AlexrJJ1221Anas;RichardSpmialStructure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8.36;determinants:EvidenceKalaSeetharamSridhar,DensitygradientsandtheirfromIndiarJJ,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2007.37;[23】RobertA.Margo,ExplainingthetheUnitedStates:TheroleofpostwarSuburbanizationofPopulationinofUrbaIIIncome[JJ,JoumalEconomics,1992.3l;J,[24]MarkDynarski,HouseholdFormationandSuburbanization,1970—1980I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86.19;【25】JulieBerryCullen;StevenD.Levitt,Crime,UrbanFlighLandtheConsequencesforCitiesfJJ,TheReviewandIts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99.2;[261FahuiWangandYixingZhou,ModellingUrbanPopulationDesitiesinBeijing1982.90:SuburbanizationCauses『JJ,UrbanStudiesVol36,No.2,271—287,1999;【27】DavidW.Slater,DecentralizationActivityinofUrbanPoplesAndManufacturingCanadarJJ,CanadianJoumaI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VolXXXVII,no.I,1961;128】EdwardL.GlaeserandMatthewE.Kahn,Brookings-WhartonPaperson8l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UrbanAffairs,2001;[291ThomasJ.NechybaandRandallP.Walsh,UrbanSprawl『J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4.18;【30】Jank.Bmeckner,UrbanfJJ,Brookings-Wharton【3l】JeffreyS.ZaxandSprawl:LessonsonfromUrbanEconomicsPapersUrbanAffairs,2001;toJohnF.Kain,MovingtheSuburbs:DORelocatingCompaniesLeaveTheirBlackEmployeesbehind?fJJJournalofLaborEconomics,1996.14;[321RichisrdAmott,EconomicTheoryStudies,1998.7;andtheSpatialMismatchHypothesis[JJ,Urban【33】NathanielBaum.snow,Suburbanizafionandtransportationinthemonocentricmodel[J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07.62;【34】RichardWalker,Industrybuildsthecity:thesuburbanizationofmanufacturingintheSanFranciscoBayArea,1850—1940fJJ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2001.27;【35】MasahisaFujita,PaulKrugman,Whenistheeconomymonocentric?:VonThunenandChamberlinunifiedfJJ,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1995.25;【36】EdwinS.MillsandLuanSendeLubuele,InnerCities『JJjournalofEconomicsLiterature,1997.35;【37】JosephParvin,TheEffectofRaceontheFlighttotheSuburbsIJJ,mandtheJoumalofPoliticalEconomy,1975.83;andLeonN.Moses,TranspotationControls【38】GeraldS.GoldsteinSpatialStructureofUrbanAreasrJJ,nleAmedcanEconomicReview,1976.65;【39】倪鹏飞等,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城市化道路考察『JJ,中国城市经济1401徐承红,中东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及评价[JJ,江汉论坛,2007.8:[41】孙斌栋潘鑫,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JJ,城市问题,2008(1):[421何海兵,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及其演进趋势fJ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9;参考文献[431刘安国杨开忠,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rjj,地理科学,2001(8):[441范瑛,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rJJ,天府新论,2001.37[451徐承红张佳宝,四川省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rjj,生态经济,2008.37[461马世之,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JJ,中原文物,1984.41[471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JJ,1985.27[481吴良镛,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rJJ,城市规划,1983.27【491邹德慈,汽车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赴美考察有感rjj,城市规划,1987.51[501陶松龄,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rJ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7[51】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fJJ,城市规划,2001.251【52】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rj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21【53】赵荣,试论西安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特点『JJ,人文地理,1998.37【54】吴启焰,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rJJ,城市规划,1999.12;[55】黎夏叶嘉安,基于遥感和GIS的辅助规划模型一以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土地开发为例rjl,遥感学报,1999.31[56】赵燕菁,高速发展与空间演进一深圳城市结构的选择及其评价『JJ,城市规划,2004.61[57】范瑛,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JJ,天府新论,2001.37【58】欧阳南江,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学『JJ,经济地理,1994.41[59】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J,城市规划汇刊,,1997.6:[60甄峰顾朝林,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fJJ,地理研究,2002.2:[61】王兴中,城市土地经济科学的新探索——评介<中国西部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探索与实践》『JJ,2000.3;83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2】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J,地理学报,1990.41;【63】王永洁朱秀丽,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研究fJJ,高师理科学刊,1996.41【64】郭荣朝,。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rjj,城市规划汇刊,,2003.41【65】胡兆量福琴,北京人口的圈层变化rjJ,城市问题,1999.41【66】周春山,论珠江三角i}ff大都会区的形成rJJ,城市问题,1999.3;【67】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rjj,地理科学,1996.3:[681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fJJ,地理科学进展,2003.31【69】施倩宁越敏,长江三角洲北翼外商投资的特点与效应分析rJJ,1996.4;【70l李大山马玫,国外高技术园区的规划、发展模式及其启示rjJ,1997.3;【7l】周一星盂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rjJ,1997.41【72】周春山许学强,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rj],1997.1:【73】周敏,杭州城市郊区化问题初步分析rJJ,经济地理,1997.2;【74】张京祥,对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再考察fJJ,地理科学,,1998.6;【75]张越韩明清甄峰,对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再认识——从城市化阶段谈中国城市发展rJJ.城市规划汇刊,1998.61【76】吴良镛刘健,北京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rJJ,北京规划建设,,1997.4:【77】金振蓉龚雪辉,中科院院士吴良镛呼吁防止城市郊区化现象rJJ,中国土地,,1998.6:【781李思禄唐云,“城市郊区化"不能再化下去了『JJ,城市开发,1998.8:【79】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J,城市规划汇刊,1998.3;【80】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fJJ,城市规划,2001.7:[81】沈锐李同升赵伟,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rjJ,城市问题,,2005.4;参考文献【82】陈伯君,“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城镇的发展机遇——兼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JJ,社会科学研究,2007.3;[83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fJJ,城市规划,2003.27;【84】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fJJ,城市规划,2001.25;[851李红,边缘化城市的发展fJJ,城乡建设,2003.9;[861王开泳、.王淑婧、薛佩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rJ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0;[87】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88】陈志文,城市边缘区农村的空间结构、特性与规划对策rJJ,城乡建设,2007.5:[89】秦万山、李世峰,城市边缘区形成演变的机理分析rjJ,经济师,2006年.9;【90】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fJ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戴宾、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J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10;[94】郑晓芳,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fJJ,经济师,2004.1;[92】邢谷锐、徐逸伦,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rJ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3】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J,城市规划,2000.24.(8):[94】刘荣增、杨锋,中外城市郊区化差异比较研究[JJ,经济师,2002.9;[95】李新、周春山,中国与西方国家郊区化比较研究综述『J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96】胡华颖,广州市流动人口日出行特征参数[J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论丛,1990.4;【97】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fJJ,城市规划汇刊,,1997.6:85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附录:假定1:D(u)=De一矽密度;参数y>0。(1)D@):与市中心距离为u的点上的居住(就业)密度;D:市区人I:1(就业)假定2-城市为圆形,且城市中有l一①部分的土地不能用,则有①比例的部分是可以用的,本文中以城市道路用地以及园林绿化面积作为城市不可用地n(u)是在离市区距离为“的环形区域内,宽度为du的区域中的人口数。则距离市中心u公里的环形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为:,2(“)=D(u)①udu距离市中心k公里的园形区域内人口总数为:Ⅳ(尼)=En(u)du=J:D(甜)①udu=J:De-yu①udu=①DEe-,uudu=m。[一号_P一,“甜]二一,台(一;_P一,口,d甜=q》z)[一.j苫一e一,七一了三F(P一,Ⅳ,:]=等[1可11州)]附录于是有:冰)=等[1~f舛(1÷心]当七一∞,总人口Ⅳ:辈芦’(2)(3)k是城市半径;N(k)为城市总入口我们根据已知的城市人口密度,由方程缎(1)和(3)可以求出y,p全市人口为N,市区人口为N(k),k为市区半径,代入(2)、(3),由(3)可以推导出p:型芝Q(4)将(4)代入(2),则仅有7是朱知的,再使用New-Raphsonmethod算出厂的值。该方法表达如下:假定密度梯度方程为负的指数方程则有:曼翌堡POPc+POPs=!=l!±望芝,I-(I+外)eRf代表中心城市:S代表郊区,g为屠往和就业密度梯度,r是中心城市半径,R为全市半径。由此方程可以计算出城市居住和就业的密度梯度值。87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致谢这篇论文前后持续一年有余,写作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从未听事物,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当然,期间也克服了很多比如尝试着学习使用stata软件和Maple等,这些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起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我的导师徐承红教授的悉心指导,了傅十和老师的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徐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在本文选题、构思以及写作的时候,徐老师远在北京外国语学校进修。徐老师还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通过电话、电子信件等方式进行指以说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徐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在论文的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到了徐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同时我还要深深感谢傅十和老师。如果没有傅老师的关怀和耐心估计我很难完成这篇论文。同时傅老师那不知疲倦的工作身影、严谨态度和随时迸发的真知灼见,将成为我记忆中的一道风景线激励我不力学习。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聂鹏博士和柴国俊博士的大力帮持,在此向两位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鼓励的人们!最后我还要衷心的感谢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见的各位专家!两年半的财大生活,习惯了财大的生活节奏和宁谧氛围:两年半生活,离不开老师的殷切教导和谆谆关怀;两年半的财大生活,留下88致谢财大深深的眷恋和对老师教诲之恩的感激。学业即将结束,但师生情将永续!李强森2008年12月17日于光华园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在读期间已发表的专著、论文、课题、教材、工具书等)序号l题目刊物或出版社‘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排名情况备注普通‘西部大开发中管理创新研究》第二作者2‘基于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发展创新论》第二作者普通3《基于2004年数据的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实证研究》《商业文化》第一作者核心C4四川省工业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参与省课题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李强森

西南财经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44612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