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l工程技术与应用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软岩大变形段的施工控制 郑昌明 (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大变形是隧道施工的重难点,全国在建和已建的隧道中有不少发生过大变形,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重 点介绍软岩大变形处理中,采取“预留足够变形量、让抗结合、长锚杆”等方法来控制大变形,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有效的控制了大变形,保证了施工安全、进度和质量,为其它大变形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变形:隧道施工:让抗结合:长锚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8)03—0146—02 l 工程概况 云屯堡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全长22923.419m,是 初支侵限:横洞衬砌压溃、开裂、底鼓等现象,导致个 别段落不 程度的返工(拆换拱架)。为有效控制大变形, 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期间结构安全,应开展云屯堡隧道 火变形控制方案研究,现场通过开展先导段进行试验以 我国在建铁路项目巾最长的单洞双线山岭隧道,隧址处 龙门山断裂褶皱带与甘孜.松潘褶皱带复合部位,具有 “四极三高五复杂”的区域地质特性,本段紧邻岷江断 裂带隧道穿越10个次级褶皱,褶皱核部岩体破碎,且 为地下水良好的储存场所或运移通道。 岩性主要为:砂岩、千枚岩、夹炭质干枚岩,薄~中 便合理确定云屯堡隧道大变形段设计参数及施工工法。 3 变形特征和原因初步分析 3.1已揭示大变形洞段的变形特征 (1)以千枚岩为主的洞身轮廓均有不同程度的变 形,主要集中在拱顶及拱腰部位,局部在边墙,以砂板 层状,砂岩岩质较硬,千枚岩、炭质干枚岩岩质较软,岩 体内多含白色方解石岩脉。岩层走向与线路呈大角度斜交, 倾向掌子面左侧,倾角约30。~50。,局部岩层产状凌 乱,挤压皱揉明显,节理裂隙发育,掌子面局部见渗水, 围岩较破碎,围岩整体稳定性较差如图l所示。 岩为主的洞段变形相对较小。 (2)初支变形以初支砼 开裂剥落(裂纹最大宽度20mm)、钢架局部扭曲变形 为主。(3)中下台阶及仰拱开挖时变形进一步增加; 初支封闭成环以后,变形得到明显控制,但支护内力 还在持续调整,且有增大的趋势。(4)地下水发育地 段、构造集中地段变形相对较大。(5)富水洞段以千 枚岩为主的掌子面及边墙局部存在挤出变形,同时仰拱 有不同程度隆起。(6)变形段变形持续时间长,措施 加强后变形速率基本得到控制,但尚不能满足拱顶下沉 0.15mm/d、周边收敛0.02mm/d的稳定性评判标准要求。 图1现场围岩 3.2主要原因分析 (1)地应力高,岩性软、含水。隧区地处岷江活 2 现场施工情况 云屯堡隧道自20l4年9月进场截止2016年l0月份, 累计发生围岩级别调整779m,新增大变形洞段476m (其中新增轻微大变形段261m,新增巾等大变形段 215m),取消大变形452m,增加变形加同段落489m, 合计发生变更设计2l96m,占已揭示段落的52%。 动断裂带及影响带,受多期构造及地震的强烈影响,褶 皱、节理裂隙、层间次级断层极为发育,围岩破碎、稳 定性差,洞身附近实测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5MPa左右, 地应力高:洞身以薄层状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为主的 地段,围岩软弱、破碎,强度低(<5MPa),围岩强 度应力比(Rb/o max)<0.5,具备发生大变形的条件。(2) 预留变形量不足。围岩变形合理释放空间不足,变形过 程中采取补强措施的空间受限,从而造成支护侵限。 如图2所示,发生大变形的段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 围岩变形,最大变形量达到60cm之多,造成初支混凝 土剥落、掉块;钢筋网片裸露、撕裂:局部钢架扭曲; 4 先导段的基本情况 4.I理论计算 先导段的试验选用格栅、120b型钢、格栅+I20b型钢、 双层120b型钢、H175型钢五种钢架工况和8m长锚杆 的组合支护体系,围岩计算参数按工程特性研究取值, 支护结构的计算参数按刚度等效进行折算。不同支护体 系的计算成果分析如下: (1)围岩变形规律分析。各支护工况拱顶沉降与 掌子面的距离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一支格栅、 I20、H175各支护段前期位移损失、变化速率和累积变 形量依次减小;各支护段在仰拱封闭后的变形开始趋于 稳定,Hl75最在仰拱封闭的变形增加量较少,格栅和 图2型钢钢架扭曲变形 作者简介:郑昌明(1981一),男,工程师,研究方向:铁路 工程施工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