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
豆 腐阿城
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嚷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踢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当天卖不了的,放在冷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最后关头一样地参战。孙福当民工,到欧洲打仗去,挖战壕。不久,被德国兵俘虏了,还是挖战壕。
一天,中国战俘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会做豆腐的站出来。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会做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又命令会木匠的站出来,结果是除了会这两样的都赶回去接着挖战壕。
孙福指挥着几个德国人做豆腐,给一个在青岛住过的军官吃。没有几天,德奥战败,孙福又被法国人俘虏了,也没怎么样,接着给在广州住过的一个军官做豆腐吃。做了一次,法国人不满意。孙福想起南方用石膏点豆腐,就换石膏做卤,法国人说这才是中国豆腐呀。
孙福的曾孙后来怨祖爷爷,为甚么不在外国留下来,要不然现在一家子不都是法国人了?孙福说,幸亏我回来了,要不然你小兔崽子还不是个杂种?孙福想说我是舍不得你那豆腐祖奶奶啊。
孙福当年回来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孙福不懂,还是做豆腐。后来中学里的共青团听说孙福是经过五四的老人,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
孙福长寿,活到改革开放,只是一吃豆腐就摇头点头,说机器做的豆腐不行,孙媳妇说机器还是由日本引进的哪!孙福用没牙的嘴说,豆腐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没有人听懂老头子在说什么,家里人是很久听不懂老头子有时候在说什么了。
家里人最后一次听懂孙福说的话是,给我弄口豆腐渣。
14. 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5分)
▲
15. 简要分析画线段的表达特色。(4分)
▲
16. 分析下列句子刻画了主人公怎样的特点。(4分)
①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会做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
▲
②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
▲ 17. 请结合“豆腐”“豆腐渣”这两个物象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
14.(人物上)①运用倒叙的方法,交代故事主人公,点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2分) (情节上)②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完整;(2分) (阅读效果)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1分)
15.①运用视觉、味觉、嗅觉,多角度描写对豆渣的感受。②运用口语化语言,简洁、明快;③通过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豆腐渣的形成过程。(任答2点,4分) 16. ①说明孙福愚昧可笑却又朴实有担当的一面。②突出孙福的憨厚,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执着。
17.①“豆腐”“豆腐渣”是传统手工业的产物,折射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巨大冲击;②孙福想吃“豆腐渣”,表现出老一辈人对传统生活的执着坚守;③“曾孙辈”对待
“豆腐”“豆腐渣”的态度,体现了传统生活方式被后人漠视、淡忘的现实,也讽刺了后代们崇洋媚外的生活态度。(每点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