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教学设计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 范哲铭
一、教材解读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中的组成部分,讲述了四种常见地貌类型中的一种——风沙地貌。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强调了观察内容,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识别风沙地貌并描述地貌景观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为第二节“地貌的观察”中观察方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因此,本节课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景观特征,掌握其分布,并适当拓展其成因。
三、设计创意
课堂引入了江西本土案例“多宝沙山”,同学们在案例探究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地理问题,不仅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趣味,同时也提高了地理实践力;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充分阅读课本,体现了自然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严谨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课堂紧密结合了与风沙地貌相关的诗词和史料,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课堂相融合,符合新课改“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课堂充分结合了教师的经历,采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其学情分析如下:
1.已有知识 初中陆地五大类基本地形的相关知识。 2.具备能力 阅读课本,归纳总结的能力;观察地理现象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掌握风沙地貌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归纳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其常见类型;
(2)通过合作,观察风沙地貌景观图片,描述常见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态特征; (3)仔细观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风沙地貌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细心观察,大胆探索”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并能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别主要的风沙地貌,描述其形态特征。
2.难点:掌握风沙地貌的分布和成因;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
七、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 2.分组合作探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好奇心。 “久在樊笼里”,你是否也想要“复得返自然”?开启一场研学 新课导入 之旅,在旅途中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1
过程一: 阅读归纳知识 1.呈现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名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归纳出风蚀地貌的成因及其常见类型。 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风蚀地貌的相关知识。 1.根据教师讲解,观察雅丹地貌; 2.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风蚀过程二: 柱和风蚀蘑菇示意图,并描述形走进罗布泊 态特征; 3.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释风蚀柱和风蚀蘑菇的形态区别。 观察风蚀地貌,认真画出示意图,并结合课本知识尝试解释其成因。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常见风积地貌的形态特征并尝试命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观察并得出结论。 画出可能的沙源地,并利用课本知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认真观察,仔细聆听,思考人地关系该何去何从。 在老师的引导下,厘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观察和动手作图,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过程三: 走进敦煌 1.展示三种常见的沙丘; 2.布置任务:每6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形态特征并尝试命名,要求体现沙丘的形态之美; 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沙丘的形态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培养人地和谐、人沙共生的理念。 过程四: 探究新月形沙丘 过程五: 探究“多宝沙山” 1.展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 2.引导学生观察沙丘细部形态及与风向的关系。 1. 布置任务:每6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画出可能的沙源地; 2. 分析沙丘发展速度较快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结合教师亲身经历,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过程六: 触景生情 课堂总结 帮助学生厘清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九、板书设计
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二、风积地貌
1.成因:风力侵蚀(吹蚀、磨蚀) 1.成因:风力减弱,碰到障碍物 2.类型(形态): 2.类型(形态):
风蚀柱 金字塔沙丘
风蚀蘑菇 新月形沙丘
雅丹地貌 沙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