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城山导游词

青城山导游词

来源:华佗小知识
青城山导游词

【篇一】

进山门,我们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这条林间山道首先进人眼帘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

月城湖到了。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们在此筑坝拦水,形成湖泊。我们过湖乘索道缆车直达上清宫。从高处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时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游览了。索道全长980米,采用安全舒适的循环式吊椅载客,游人凌空观景,眼界开阔,别有情趣。

各位朋友,现在顺路下山。我们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时候更青幽、更美丽,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任何时期更多。这是因为,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宫观亭阁得到了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保护,1999年,

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正式申报自然文化双遗产,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青城山焕发了青春,更加靓丽。 大家就要离开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带土特产回去馈赠亲朋好友,我介绍四样青城山有名的特产:白果炖鸡、洞天乳酒、青城贡茶、洞天泡菜。谢谢大家!

【篇二】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青城山景区参观游览!我是各位今天的导游小×,很高兴能陪伴大家旅行,在今天的游览过程中,请您全程紧跟团队,注意安全,祝您旅途愉快! 作为川中名山的青城山,背倚莽莽苍苍的千里岷山,面对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距离成都仅68公里,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早在汉代,这里就已经成为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青城山与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相距仅12公里,这一山一水相映成辉,并于20xx年,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旅的精华景区。

青城山又称“赤城山”,因为传说中“赤城”乃是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创始人张陵当年在青城山一带创教传教,以青城山为道教祖庭的所在地。唐玄宗时力主道教,使青城山的道教宫观有了空前的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全山有道观七十余座,现保存下来的有天师洞、上清宫、祖师殿等几座较大的宫观。青城山

全山有三十六峰,峰峦如聚,林木茂盛,终年四季常青,状似绿树包围的巨大城池,故名为“青城山”。在蜀中众多名山里,青城山更是以其“幽”独树一帜,不管是参天古木还是通幽小径,无不与宫观楼阁相映成趣,幽中见奇,幽中见秀,难怪世人皆道“青城天下幽”。于是这一道一幽,就巧妙地构成了我们探访青城山的线索,让我们走进青城山,拜读道教文化,感悟幽深清静。 游客朋友们,我们一路走来,不知您是否在已感受到青城山独特的清凉幽静了呢?现在,我们来到了海拔1260米的老宵顶,而您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位于青城山第一峰绝顶之上的老君阁。 老君阁原为“呼应亭”,有“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后改亭建阁,而得名“老君阁”。老君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青城山所有的道教建筑,都依自然地理环境而建造,上下重叠错落有致,并都以“三”为建筑构思,体现了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乾坤概念。建筑上布满了绘画和浮雕装饰,表达了道家清静无为,健康长寿的思想。老君阁选择在青城绝顶上而建,上接天下连地,也正是对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当我们登阁远望,岷邛群山和天府平川尽收眼底,即使是山雾缭绕时,也能感受到天地间仿似仙境,有攀云登日之感。在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老君阁曾遭受重创,好在修复及时,才让这绝世之作今天还能呈现在大家眼前。

老君阁的由来,是因为阁内所供奉的太上老君骑青牛巨像,请大家随我走进老君阁,一睹太上老君的风采。大家可以随我手指方向看去,眼前这座就是老君阁镇阁之宝——太上老君骑青牛像。老君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造像过程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堪称是自古及今绝无仅有的老君塑像。

老君即“三清”中的“太清道德天尊”,其原型便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据传,周昭王22年,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尹喜在城关上眺望时,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漂移而来,接着,风骨非凡的老子就骑着青牛出现,所以尹喜认为老子是贵人,想要挽留。但是老子去意已决,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想了一个为难老子的办法,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写不出来,那么就不放他出关。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子仅仅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将一篇文章写给了他,于是轻松地出了函谷关。而他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文章中阐明“道”即是宇宙之源,是万物生化规律,具有清静无为自然的本性。老子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据说是羽化成仙。后来,老子出关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和演绎着,而老子出关时的“紫气东来”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其后,张陵创建道教,拜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有趣的是,老子出关所乘坐的青牛也成为道家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成为后来神仙道士的坐骑。

讲到这里,想必大家已按捺不住想要等阁远眺,众览青城群山,一尝飘然成仙之感了吧?接下来我们在此作短暂的自由活动,请大家一定注意脚下安全。

【篇三】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单八是一个吉祥数字,表示景点很多,但人们更向往的是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

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

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来青城山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