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重庆已有七年多了,读书时,上南山的次数并不多,只偶尔随好友慕名来吃过几泉水鸡,顺途去一棵树观赏名满天下的“重庆夜景”。其时,路过好几次老君洞,却都只是从疾驰的车上回眸看到郁郁苍苍之中,或隐或现的红墙和檐角,心中不免有些向往之意。 工作了,单位恰在南山之上。习惯了早上推开窗户享受那混合着泥土和森林气息的芬芳,傍晚时倚在窗台上欣赏落日中的白塔。山水神秀,于是,当年瞥到的郁郁苍苍之中的红墙玉瓦便更加让人憧憬了。
终于,找到一个周末,携了女友,访老君洞而去。沿着下山的道路,没多久就看到了夹在两山之间的一座雄伟的大门,门边的楹联上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唔,这就是号称川东第一道教胜地的——老君洞了。
道家是崇尚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进了山门,便是一条崎岖的青石小道,完全依山势而建的,弯弯曲曲的延伸到林荫深处。走在路上,两侧多是参天的古树,一律挺拔着直插云霄,有的要好几人才能合抱,也不知道是何朝那代的先人所植;不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嵌在路中的怪石,错落有致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信步而行,一路上无非天师宫、吕祖庙、三清殿,供奉着许多神祉,一一参拜不表。不多久,来到一条沿山坡而上的石梯,山势陡峭,石梯两侧却没有栏杆。女友面露难色,但看到我游兴正浓,也不好却步。相扶着拾级而上,约行了百余级,到了一个平台,可能是为了方便年纪大的香客休息,平台上还设有几张石桌和一些石凳,都在林荫之下,山风轻拂,却是避暑的好去处;驻足往下望去,刚刚看到的参天大树都远远的立于足下了,愈加觉得山势险峻,心中不免暗吸凉气。
沿着石梯继续向上,青色的岩壁上不时可以见到先人们的题词,如“有仙则名”“笑傲烟霞”“涂洞参天”„„之类,字均有斗大,大多是清末民初时所提,最早的还可追溯到道光同治年间,字体遒劲有力,早已与青峻的石壁浑然一体,颇有沧桑之感。前行不远,又有一小块平地,此处却有几个不大的山洞,其中一个最不起眼,但仿佛年代最为久远,题在石壁上的洞名都模糊得难以辨明,猫着腰走进洞中,昏暗中发现洞里竟还供着一尊神像,神像的面目早已模糊不清,但神龛上却还点着不少象征灵魂的油灯,借着昏黄的灯光发现洞壁上还有一些凿刻的图案, 似乎描述的是“木莲救母”,“刘海砍樵”之类的道家典故,虽然年代久远,却还栩栩如生,也不知道洞的主人是何方神圣。正在迷惑之间,女友在外催促了,只好带着遗憾踱出洞去。
继续登山,不多久便到了慈航殿,慈航大士据说便是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的“前世”。观音菩萨的在佛教中是一个很有趣的角色:论地位她不及如来、弥勒诸佛,论法力可能与文殊、普贤、地藏诸菩萨相仿,若按梁山泊的办法,可能是排到第三到第五条“好汉”;但偏是香火最盛,信徒最多的,而且佛、道通吃,不能不让人叹服。老君洞也不例外,慈航殿内善男信女着实不少,尤其是殿左的一尊送子观音的神祉,参拜进香的年轻女子颇多,神情也是极其虔诚,佛龛两侧挂满了香客还愿进献的对联、匾额,看来确有几分灵验。
还有几尊神祉——吕洞宾、麻衣孝子和财神赵公明,大概是慈航的弟子或者门人,供奉在殿外的石壁之上,其中财神的香火尤胜,拜谒的人络绎不绝——毕竟是市场经济,赚钱才是硬道理!我不能免俗,也依次上前叩拜,云雾缭绕之中,仿佛看到赵公元帅冲我微笑,心中暗喜。
听下山的香客说,再往上走便是玉皇殿了,于是贾着余勇继续向上攀去,终于看到前面的云蟠雾绕中有一座精致的山门,朱红的门匾上写着“南天门”三个烫金的大字,不消说门里一定是玉皇殿了。疾走几步,跨过南天门,雄伟壮观的玉皇殿便印入眼帘了。殿门口有两尊铜制的香炉,都有两人来高,香火鼎盛;几名长袍的道人,轻轻地拂扫着地上的香灰;间
或还有悠悠地钟声从殿内飘出,果然是个修身悟道的好去处。玉皇殿分为四层,每层都供奉着不同的神仙,各司其职,享受香火。
终于到了最高的四楼,瞻仰了玉皇和王母的风采,退出殿外。玉皇殿本就依山顶而建,此处又是玉皇殿的最高处,地势较“一棵树”观景台更高,凭栏远眺:崎岖的盘山公路上,登山的汽车鱼贯前行,或隐或现于树荫和山岩之间,想来当年便是这样窥到老君洞的檐角;更远处是浩荡东流、湍急不驯的长江之水,那令古人高叹:逝者如斯夫的长江,自此处望去便宛如一条玉带,静静地环绕着渝中半岛;江上航运繁忙,大一些的轮船有二十来艘,其余穿梭行驶的更是不计其数,果然不愧为“黄金水道”,朝天门码头不断有船进港出港,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将这座城市的朝气与活力悠扬地带向远方;渝中半岛地形狭长,且三面环水,半岛之上高楼林立,皆因山势而建,层次感极强,远远看去便仿佛一艘装备精良的航母,正要扬帆远航,很有一些“上海外滩”和“浅水湾”的味道,可惜夜色未至,不能一览闻名于世的山城夜景,可堪一叹!
这般赏玩了半日,益发觉得老君洞的可爱与可贵。天下名山僧道占多,只这老君洞,在道家的第几境界,第几洞天中,也许都还排不上号,但已是总览山城胜景,独享世外清幽,让我们这些久在尘世的凡人都有脱俗之感。奇怪的是,这千年的老君洞竟这般低调,其声名不光远低于不远处另一山头的“一颗树”,就是在以发展旅游业为己任的重庆市的蓝图里也少见踪影,似乎与当前“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社会风尚格格不入。但这也许正是道家的精髓所在,不如此又怎能在这喧嚣的世界中保留住一方清幽的所在呢?
的确,扼地势之雄难能,藏洞府之深更可贵,悟道此节,我不由一笑,真不虚此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