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13期2018年2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13
February2018(B)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塑
段坤言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87)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价值观念是人的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从价值与价值观念的概念阐释开始,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并且简要说明了传统文化所受的冲击,说明了传统文化中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的几个方面,说明了在全球化时代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和时代意义。关键词
全球化
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RemoldingChineseTraditionalValuesundertheBack原groundofGlobalization//DuanKunyan
AbstractValuesarepeople'svalueorientation.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arrivaloftheglobalizationera,ourtraditionalculturehasbeenhitharderthaneverbefore.Begin-ningwiththeconceptexplanationofvalueandvalues,thispaperanalyzesthevalueorientationinourcountry'straditionalculture,andbrieflydescribestheimpactoftraditionalcultureandsomecontradictionsintraditionalcultureandsocialdevelopment,andstatingthenecessityandcontemporarysignificanceofbuildingsocialistcorevaluesintheeraofglobalization.
Keywordsglobalization;value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全球化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交流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具有价值观念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对我国的价值观建构产生了影响。
1价值与价值观念
关于价值的概念,学界存在着各种分歧。我国学者李德顺则主张“实践说”,“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人类生命活动即社会实践所特有的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价值是这种关系的基本内容和要素;价值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
同人的主体尺度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对人的意义’。”
[1]29
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对现实价值关系的评价性反映,本质上是一种指导人的生活的
DOI:10.16871/j.cnki.kjwhb.2018.02.008
实践性观念,是价值观与人的实践活动的中介环节。”[2]
价值
观念具有其特有的形式,即信念、信仰、理想。形成这种特有形式在于价值观念的基础和来源,“它是人们价值生活状况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凝结”。[3]137
价值观念包括三个方面:信念是激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的思想倾向,它超出知识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精神状态。信仰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确立的前提条件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信念是信仰的基础,而信仰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信仰中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某种程度上而言,信仰对理想有着决定性作用。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决定形成什么方向的理想。而理想本身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具有主体意识,“是谁的,最终为了谁”的价值观念主体具有价值观念的基础性意义。而在中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当中,是以群体为主体意识的。
虽然儒家学说的一些理论是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儒家成为正统主流思想的同时,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说,在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里,应该是以君主影响下的群体主体意识。而对于个人主体意识的着重点则在于道德主体方面,从而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其他主体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社会的主体为群体,具体的说就是家庭。人作为个体是依附于“家”而存在的,这里的“家”是指一个群体,不单单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也是指国家,儒家文化中宣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所以说,离开了“家”的个体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在这种“家天下”的思想里,对于责任、义务以及为集体而牺牲小我的精神被极力提倡。
“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所推崇的。因此,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19
思政教育
中,道德伦理是为本位价值。所谓的本位价值,“是一种价值
观念体系的核心价值标准或价值取向。”
[4]116这种以道德伦理的本位价值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发展成了泛道德化。过于专注人伦道德,将其视为社会生活的全部,不论是为官,还是学习知识,都是以道德为衡量标准,从而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3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开始向中国传播。儒家文化中以道德为本位价值的价值观念,不再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唯一标准。
许多西方学者都在不同程度地批判儒家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其中韦伯·马克斯从儒教文化和新教对比中得到教新教伦理导致或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闻名于世,儒教文化则只会阻碍中国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结论,韦伯认为儒教是极端的“唯物主义”“功利主义”的入世态度和清心寡欲之类的道德信念,阻碍了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前提的伟大的经营思想的产生[4]197;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在现代世界里,儒教的‘中庸’特性已没有存在的余地,它不再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而成了来自新的权力中心之新精神的对立物。”儒教文化影响下的社会制度都是在为官僚服务。最终列文森认为,所谓的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科学精神等是水火不容的。中国要想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就必须学习和利用科学。一些学者借由这些说法,开始宣扬西方文化,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可以使得中国进入现代化。甚至有部分学者开始主张“全盘西化”。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的发展有了部分的冲突,进而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被不断质疑和批判。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这些就完全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
4我国价值观念的构建
在全球化时代,重塑中国文化的普遍性需要发掘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并根据时代的要求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代表,它在当代中国重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民间的重视,重新阐释儒学的价值是对中国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中国发展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制度与自由民主政治;传统的政治道德中心与经济中心;传统的君权中心、人治统治与法治社会;群体的主体意识与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庸保守主义和创新竞争性等多个方面。
著名学者冯友兰认为传统中国实质上是“外儒内法”的20
思想。表面上看起来是以德治天下,实际上,有着非常分明的等级制度以及非常严苛的律法。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所需要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尤其是对于权力的盲目崇拜和对于的无限渴望,都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摒弃的。
君主专权的封建社会里,君主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而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是建立法治社会,是不以任何一个人的个人意志而改变的。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大环境了。现在的发展需要的是有创新性的人才。我们主张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是其立足点和根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依据。
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近些年来,西方的文化思潮、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大量涌入并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文化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打造,强势文化属性的提出必将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运用多种文化形式和文艺作品生动形象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改善文化生态,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继承发展,两者的相互融合。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的必然性及其与历史的契合性,对于我们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
2003(6).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孙伟平.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
—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张效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