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连续箱梁刚构桥0#块施工阶段局部应力分析 徐钢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建福州 350004) 摘要:以福建省某高速公路上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 5.7大型有限元程序和空间实体单元,仿真模拟其施 工过程,分析箱梁0 块施工阶段的局部应力,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 关键词:空间实体单元;仿真模拟;空间杆系;悬浇施工阶段 中图分类号:U448.215:U44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81(2011)01—0047—03 1 工程概况 半径为762.115 m的平曲线上,桥面宽度13.75 m,采 用单箱单室直腹板大悬臂断面。箱梁顶宽13.75 m,底 福建省某高速公路上的一座特大桥,其上部结构 宽6.75 m,两侧翼缘长3.5 m,全桥顶板厚为26 CITI,底 为65 m+115 m+155 m+3×115 m+65 m七孔一联 板厚度由80 cm过渡到26 crn,跨中梁高3 m,支点最 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刚构一连续组合体系,全桥长 大梁高8.5 m;箱梁采用双向预应力体系,最大墩高 749 m,桥型布置如图1所示(单位均为cm),本桥位于 80.415 m,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施工。 图1桥型布置图 2悬臂浇筑中O#局部应力仿真分析 T构的结构分析体系,并构造了所有承载构件的组合 形式数学模型。 目前,国内对弯连续箱梁桥有较多的研究_】 ],而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则以结构的实际空间位置、尺 有关箱梁0 块的局部应力分析多为针对运营状况, 寸、材料特性、连接形式、荷载作用、预应力布置位置 但对于变截面预应力连续弯箱梁桥悬臂施工过程而 等为依据,运用变形一还原内力原理确立结构仿 言,悬浇施工中的应力控制对确保结构安全至关重 真分析的初始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足尺计 要。以实桥为工程背景,仿真模拟其施工阶段过程, 算;通过模型结构效应分析计算,得到相对详尽、精确 并以之与试验数据及空间杆系计算结果相对照以求 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准确了解其特点。由于计算机,暂模拟到第8 2.2分析原则 块预应力张拉施工阶段。 承载构件包括混凝土构件、预应力钢束及预应力 2.1仿真分析原理 粗钢筋等。因此,在结构仿真分析中,考虑上述因素, 仿真分析主要是针对3 T构进行详细数学模型 模型主要采用了三维实体和索单元相结合的形式。 的分析计算__7]。它克服了杆系有限元模型分析中各 仿真计算模型的建立主要考虑以下原则:①如实再 种假设条件(如平截面假定、连接形式的假定、模型边 现结构原形。②采用多种分析手段保证问题求解精 界条件的假定等)所带来的不足,建立了施工过程中 度。③建模过程中尽量减少病态单元的出现。 收稿日期:2OlO一11-09;修改日期:2010—11-23 作者简介:徐钢(1972一),男,浙江诸暨人,硕士,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1期 47 ④在保证求解精度及速度的前提下,取用合理的数 图,从中可以看出,当张拉8 块预应力筋时,顶板产 学模型。⑤考虑预应力损失。⑥本分析只考虑混 生压应力,压应力由悬臂端部向墩顶逐渐增大,在1 凝士弹性变形,未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变形。 块附近产生了最大为11 MPa的压应力。 2.3模型建立与精度保证 06】0 4¨ 针对上述建立仿真计算模型的原则,为了便于计 算及校核,在仿真计算模型中取用了与杆系有限元模 型相同的截面位置。采用模型的单元网格自适应划 分与人工控制单元划分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单元划分 密度适中及求解精度。 图6主压应力图 在仿真分析中,采用了如图2--图4所示的实体 8 块混凝土浇注、8 块预应力张拉时98、99截 模型。单元划分采用了Solid 45(8节点)、Solid 92 面(0 块左右截面)正应力对比,如图7~图1O所示。 (10节点)、Solid95(20节点)3种实体单元。对结构 日0 中的预应力钢束的模拟采用Link10单元,预应力钢 星 筋效应则用集中力代替。 本文主要分析了8 块混凝土浇注、8 块预应力 器. 与内弧距离,m 与内弧距离,m 张拉两个施工阶段。 (a)上边缘截面正应力 (b)下边缘截面正应力 图7 8 块浇注时98截面上、下边缘截面正应力 l r 7 日星 皇 『一Ansys I8 墓一 墓一罐。: 5__— — —— . 图2 3 T构7#块结构及预应力筋图 图 98截面上、下边缘截面正应力 一M 们 图3 0 块、隔板单元图 图4● 一3 善 5 一 一嘲圈黼圈口口图一 9 E E £E E E 暴.11 盯 钟胛l二部分墩身单兀图 3截面应力分析结果 _4 室一6 .图5所示为8 块张拉时3 墩的主拉应力图,从 s 10 中可以看出,除去预应力钢束锚固处有较大主拉应力 辎-12 产生外,底板下边缘普遍产生了正的主拉应力,尤其 (a)上边缘截面正应力 (b)下边缘截面正应力 是在悬臂根部,主拉应力最大达到了1.45 MPa。 图1O 8 块张拉预应力时99截面上、下边缘截面正应力 从图7~图10可以看出,翼板上边缘压应力 Ansys值普遍小于腹板之间顶板上边缘压应力,呈 现出两边小中问大的分布特点,底板的应力分布特 点刚好与顶板相反,而空间杆系则无法体现出这种 图5主拉应力图 特征;在8 块预应力张拉阶段,99截面下边缘产生 图6为8 块张拉时3 墩悬臂顶板的主压应力 最大近1.0 MPa的拉应力,而空间杆系中无拉应力 48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l期 出现。 出现上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空间杆 5结束语 以上分析说明,同杆系程序相比,Ansys实体分析 可以得到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的结果,并且可以得到 系程序梁单元采用平截面等假定,以及梁单元是使 用两端截面的均值的等截面单元,忽略了翘曲、畸 变等效应 ],不能反应截面变化较大时结构的实 际应力情况所致。 杆系程序无法提供而又为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应力,尤 其是局部应力,从应力图可以看出,在施工阶段,特别 是对于底板出现了近1 a的拉应力的作用,这对结 构的构造配筋具有非常有用的指导意义l1 。同时说 4试验对比分析 图11所示为顶、底板理论值与实测应变的差值 明,利用这种方法对复杂结构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对比图。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以及时 间关系,模型暂时只能计算至第8 块,无法将全T [参考文献] 构各阶段进行计算并对比;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应变计 [1] 邵容光,夏 淦.混凝土弯梁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被毁坏,所得测点数据并不全面。但从图11中仍然 社,1994. 可以得出,仅就所计算部分而言,理论分析值与实测 E23姚玲森.曲线梁E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值相差并不多,其结果仍然可以接受。 [3]郭金琼.箱形梁设计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43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0 2 [5]克里斯特克V.箱梁理论[M].何福照,吴德 12,译.北京:人民交 。0 3 通出版社,1988. 一。。4 [6]吴西伦.弯梁桥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釜-0 5 Or]袁国干.配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翅一0 7 社,1990. 0.8 E8]张士铎,邓小华,王文州.箱形薄壁梁剪力滞效应[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1998. 一 实测值 [9]胡志伟.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结构优化设计[I1].工程与建 8}l AA -A. :: 设,2009,23(2):202 204. [1O]范立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 。社,1998. 与 距鲁/m fb)底板 B1]杜国华,毛昌时,司徒妙龄.桥梁结构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 图l1顶板、底板8 块浇注与张拉预应力的应变差值 出版社,1994. (上接第4O页) [参考文献] 离水岸线只有3 m左右,同时部分商业空问之间占 E1]http://www_sanantoniotourism.com/tourism.aspx圣安东尼 准,用滨水空间造成局部地段公共空间过于拥挤。 奥旅游网 河滨步道的成功是在建立近8O年来不断投入的 [2]Vernon G.Zunker[M].A Dream Come True:Robert Hugman and San AntoniGs River Walk. 结果,开发的宗旨不断发生变化。中、美两国在政治 [3]http://www.thesanantonioriverwalk.com/RiverwalkHistory/ 与文化背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 index.asp 照搬河滨步道的做法。 [4]孙施文,王醋.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lJ].规 滨水区更新开发具有高度复杂性,不仅涉及物质 划师,2004(8):5—9. 层面,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深刻内涵l9]。 [5]http://www.sanantonioriver.org/index.php 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①思想,转变观念, [6]杨保军,董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讨_J].建筑学报,2007(7):7—1n [7]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 重新认识滨水区的开发。②强调自然,生态,可持续 _J].城市规划,2001(7):41--46. 的设计。③强化滨水区的共享性,实现滨水区的公 [8]张峰.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J .港口经济,2008 共性和可达性。④成立公共机构,执行公共参入机 (8):47—49. 制,加强滨水区的管理。 [9]刘雪梅,保继刚.国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2005(9):13—24. 《工程与建设》2011年第25卷第1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