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管理施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年9月第9期 坝光隧道小净距段的施工技术 胡国亮 ,许松坤2 (1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广东深圳518040;2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该文以采用矿山法施工小净距隧道技术为研究目标,分析了小净距隧道施工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点,总结了小净距隧 道施工方法、技术思路和施工技术措施,介绍了深圳葵坝路坝光小净距隧道工程实例。认为,小净距隧道施工应采用综合性技 术和措施,提高隧道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减少和控制两条隧道开挖时的相互影响,合理地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保 证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作用。 ,关键词:小净距;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深圳市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716(2011)09—0152—03 O 引言 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规定,两条平行隧道的净距不宜小于隧道外轮廓 直径,在设计阶段,小净距隧道方案应尽量避免。 但是,由于线路周围的既有建筑物基础、既有构筑 物、既有隧道和其他条件约束,有时不可避免地采 用小净距隧道方案。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小净距 隧道工程不断出现。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无成熟 的“工法”参照,因此,研究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葵坝路坝光小净距隧 道工程实践,分析了小净距隧道围岩力学特征,以 及小净距隧道的技术难点和对策,总结了小净距 隧道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 隧道洞身围岩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层,下部 局部为强风化凝灰岩,结构较为松散,自稳能力 差,围岩级别均为V级围岩,围岩极不稳定,极易 坍塌。隧道洞口段ZK5+181~ZK5+541段、 YK5+201一YK5+538段均为浅埋隧道,经现场测 量,洞顶埋深4—20 m左右,隧道顶板上覆土层 为强风化凝灰岩及第四系覆盖层。第四系覆盖层 结构松散,围岩稳定性差,一般无自稳能力,容易 发生松动变形、小塌方,进而发展成为大塌方。 调查现场地表为山体崩塌坡积层,土夹孤石、 漂石,结构松散,沟系纵横,植被茂密,水量充沛。 隧道于该段穿越盐坝高速公路c段高架桥4#、 5#、 墩桩基和泄洪渠。隧道下穿盐坝高速公路 高架桥段,山体边坡地表被第四系覆盖,履盖层厚 1 工程概况 深圳市葵坝路是龙岗区大鹏半岛路网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联系葵涌街道与坝光精细化工园区、岭澳 核电站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精细化工园建设及运 度较大,基岩受风化作用强烈,岩石较破碎,岩芯 呈块状。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岩性主要为残坡积 亚粘土、强风化凝灰岩等。 2小净距隧道围岩力学特征 坝光小净距隧道左右线均采用上下台阶法施 营的重要通道。葵坝路工程全长约5.8 km,为双向4 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60 km/h,主要由隧 道组成,其中的坝光隧道全长4 600 m,左、右线隧 道为分修的两条单洞隧道,中线间距一般为40 in, 出口地段线位间距变小,最小仅为6 m,尤其是该段 为浅埋段,围岩风化严重,自稳性差,极易产生塌方。 葵坝路坝光隧道出口洞口处微地貌为一低山 丘陵,隧道左线出洞口处里程桩号为K5+541,隧 道左线轴中心线与山体等高线大致正交出洞;隧 道右线进洞口处里程桩号为K5+538,隧道轴中心 线与山体等高线成3O。小角度斜交进洞,会有一 定的偏压产生,均采用削竹式洞门。 收稿日期:2011—05—24 作者简介:胡国亮(1983一),男,吉林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城市道 路桥梁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工作。 工,左线隧道先掘。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结果表明, 右线隧道开挖引起先掘的左线隧道围岩应力剧烈 变化,隧道偏压显著。 2.1围岩应力状态复杂。施工中变化剧烈 监测表明,右线隧道开挖引起先掘的左线隧 道围岩应力剧烈变化。左线隧道ZK5+520断面, 由于右线上台阶开挖,两隧道间土体从较大的拉 应力状态快速增大为很大的拉应力状态,再快速 下降成为较小的拉应力,直至压应力。 右线隧道开挖引起两隧道间围岩内存在拉应 力状态。土体和风化岩体的抗拉强度极低,拉应力 状态的存在使隧道围岩处于极为不利的应力状 态。因此,施工中保证支护与围岩的密实接触是十 分重要的。 2011年9月第9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管理施工 153 2.2偏压显著 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偏压显著,左线隧 道ZK5+520断面,在右线隧道开挖后,靠右线拱腰 围岩应力远小于另一侧拱腰,靠右线帮脚和底板存 在较大的拉应力,而另一侧应力很小,见图1所示。 左线隧道ZS5+490断面,在右线隧道开挖后, 浅埋隧道。两条隧道先后开挖,容易引起地面沉降 量过大等问题。 3.2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根据上述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变形特点和技术 难点,设计、施工中必须尽可能减少对围岩的扰 靠右线拱腰围岩应力远小于另一侧拱腰。靠右线 帮脚处围岩应力持续增加,远大于另一侧帮脚,形 成显著偏压。随着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格栅钢筋应 力和围岩应力变化明显,分布复杂;特别是两隧道 之间的T型土体和相邻的两侧初期支护应力变化 剧烈,状态复杂。 动,特别是对中间土(岩)体的扰动。同时,支护强 度和刚度要大,支护结构的整体性要强,以围 岩变形,保持围岩自身强度和承载力,促使围岩初 期支护系统及时达到长期稳定。而且,要减少和控 制先掘和后掘隧道开挖时的相互影响。总体目标 是,合理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保证围岩与支护结构 共同作用。 因此,小净距隧道施工中,采用单一的、单方 面的或局部的方法、措施难以达到上述目标和要 3坝光小净距隧道施工 3.1施工难点 求,而应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支护形式与参 数、特殊施工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采用综合性技术、 措施。其要点如下: (1)施工方法主要采用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 根据葵坝路坝光隧道小净距隧道工程和其他 小净距隧道工程实践,小净距隧道施工必须妥善 解决以下技术难点: (1)先掘隧道对后掘隧道的偏压影响。 (2)后掘隧道对先掘隧道的扰动影响。 或两者组合,并控制循环进尺; (2)控制和减小开挖对围岩的扰动; (3)左、右线隧道开挖面错开一定距离; (3)两隧道中间T型土体在两次开挖扰动情况 下的稳定。 (4)两条隧道先后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等围岩 变形控制。 (5)软弱岩土体问题:隧道出口处于风化岩体 (4)提高支护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控制围 岩变形; (5)两隧道前方土体和两隧道间T型土体预加 固: 内,强度低,性质软弱,易受水的影响。 (6)浅埋问题-隧道出口段一般埋深较浅,属 (6)加强先掘隧道支护,及时施作先掘隧道的 二次衬砌,促使围岩支护系统及时达到长期稳定; ・ . r. . r. ● ● .D 行!隧 ,.. f ,\v 亚粘土 ../15.41) l 图1 ZK5+520中夹岩柱加固图(单位:em) 154 管理施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年9月第9期 (7)及时施作仰拱,形成封闭支护结构; (8)监控量测,信息化施工。 3.3坝光小净距隧道施工 葵坝路坝光小净距隧道工程,一次支护为喷 锚网与格栅钢架,二次衬砌为钢筋混凝土。为防止 该小净距隧道出口段中夹岩柱的岩体不均匀沉 降、松动、垮塌等,进而对隧道上方运营的盐坝高 速高架桥造成不利影响,在隧道里程K5+480一 K5+520的中夹岩施作对拉锚杆进行加固。对拉锚 杆采用 32精轧螺纹钢,间距为(纵向)1.2 m× (环向)1.2 m;高强螺栓螺帽加垫板锁定;两端同时 张拉,张拉力不少于100 kN,张拉后灌注M25水 泥砂浆。 3.4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当洞口长管棚施作完毕,管棚强度达80% 以上,即可进行洞口施工,洞口首次开挖顶部弧形 导坑f型钢钢架基脚约在最大跨以上2.8 m,以保 证二台阶施工高度的可操作性)弧形槽挖高度为 2.0 m,纵向槽挖长度达L=0.8H(例××X隧道进 口,泥盆系强风化粉砂岩,V级围岩,双向4车道, 单洞开挖总高度:H=I1.77 m,总宽度B=18.06 m)则 顶部弧形槽挖纵向长度可达L=0;8 X 11.77+6.0 =15.4(m),按L=16 rn计。 . (2)因其洞口段埋深很薄,敷设环状径向锚杆 作用不大,且钢架距长管棚钢管很近,可掏现长管 棚,用中22螺纹钢筋将钢架与长管棚钢管牢固焊 接,挂网喷混凝土,使初支和长管棚构成组合受力 结构,增强管棚整体承载能力。 (3)采取一榀一挖,紧跟型钢、网喷混凝土,及 时封闭,但必须注意型钢支撑基底地层的承载力, 其基底必须硬实,不得松软、虚空。应作扩大基础 处理,(如初支厚度为30 em应扩大至45 em,1.5 倍初支宽度),增大基底承载受力面积,清底时用 风镐清挖,防止挖深、掏松.一般基底地层承载力 大于0.25 MPa。如软弱、有水应作注浆锚管加固。 (4)应加强锁脚锚杆的锁定作用,设对应扣拉 锚杆,确保拱墙脚处型钢架处应力分散在周边围 岩内,强化喷混凝土质量,确保所喷混凝土与围岩 紧密咬合,初支与围岩不得有空隙和空洞,否则作 注浆处理。 (5)当顶部弧形导坑开挖达到0.8 H+6.0 m长 度后,停止上一台阶施工,对称进行二台阶开挖,直 达一台阶开挖面2.5~3.0 m(两台阶之间步距),宽 度为2.0~2.5 m,侧导底达洞身最大宽度处(起拱线 位置)。同样作扩大拱墙脚,加强锚脚锚杆。注意核 心土边坡的稳定。 (6)对称开挖第三台阶,侧壁导洞宽度为2.0 m, 基底达仰拱底标高面,加强锁脚锚杆锚锁。 (7)平行清挖核心土,注意核心土纵向边坡的 稳定性,确保施工安全。 (8)进行仰拱基底清挖,及时施作仰拱初期支 护3~6 m,形成初支闭合环。 (9)随即进行洞口处3 6 in,仰拱钢筋混凝 土和填充混凝土,形成洞口结构,锁定洞口。为洞 身施工作为坚强依托支撑点,防止洞口变形,为施 工提供安全保证。 4 结语 根据深圳葵坝路坝光小净距隧道工程经验, 采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通过提高隧道支护结构的 强度、刚度和整体性,减少和控制左、右线隧道开 挖时的相互影响,合理地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保证 围岩与支护结构共同作用,可以安全、顺利地完成 小净距隧道工程。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是一项新的隧道工程问 题,还经常与浅埋、软弱岩土体等问题交织在一 起,施工难度大;处在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中,对 变形、沉降的要求又高。因此,通过具体工程的监 控量测和分析研究,深化对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 和应力分布的认识,制定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细 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启耀.近距离双线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监测与分析[Jl l地下空间,2003.23(I):49—51. 【2】朱永全,宋玉香.隧道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