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
目前有两大体系:头针刺激区(根据大脑的功能定位)、头针标准治疗线(根据脏腑经络理论)
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
前后正中线——从眉心到枕外粗隆下缘的连线。
眉枕线——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刺激区 定位 主治 上1/5:对侧下肢瘫痪 上点(前后正中线后移0.5厘米)与下点(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的中2/5:对侧上肢瘫痪 相交点)的连线 下2/5(言语1区):对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上1/5:对侧腰腿痛、麻木、头项疼痛、耳鸣 感觉区 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中2/5:对侧上肢麻木、感觉异常 下2/5: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 舞蹈症、震颤麻痹(一侧病变针对侧) 眩晕、耳鸣、听力下降 命名性失语 感觉性失语 失用症 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 皮质性视力障碍 运动区 舞蹈震颤控制区 运动区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耳尖直上1.5厘米,向前后各引2晕听区 厘米的水平线 以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为起点,言语2区 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的直线 言语3区 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的水平线 从顶骨结节向下引一条垂线,同时运用区 引与线夹角40度的前后两线,三线均3CM 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1CM,向后足运感区 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CM的直线 枕外粗隆顶端旁开1CM处,向上视区 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的直线 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CM处,向后平衡区 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CM的直线 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胃区 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CM的直线 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胸腔区 上下各引2CM的平行于正中线的直线 从额角处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生殖区 2CM的直线
小脑性平衡障碍 胃痛、上腹部不适 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 盆腔炎、白带多、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乌
区域 额中线 额旁1线 头针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 定位 主治 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沿督脉头面五官症、神志病(如头痛、鼻病、精神失向下1寸处 常等) 平行于额中线,直对内眦角。属于上焦心肺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气管炎、太阳膀胱经,自发际上0.5寸(即哮喘、失眠等) 眉冲穴)沿经向下1寸 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于中焦脾胃肝胆病症(如胃炎、眩晕、目病等) 足少阴胆经,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1寸 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外眦角。属下焦肾、膀胱病症(如阳痿、遗精、遗尿、子于足少阴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之间,宫出血等) 自发际上0.5寸(即头维穴)内侧0.75寸再沿经向下1寸 属督脉,自百会到达前顶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等,亦可治疗高血压、遗尿) 从前神聪穴(百会前1寸)到悬厘上1/5:下肢瘫痪 穴 中2/5:上肢瘫痪 下2/5(言语1区):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从百会到曲鬓穴 上1/5:下肢感觉异常 中2/5:上肢感觉异常 下2/5: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中线外侧1.5寸,从承光穴沿足腰腿病症(如麻木、疼痛、瘫痪等) 太阳膀胱经向后1.5寸 顶中线外侧旁开2.25寸,从正营穴肩、臂、手病症(如麻木、疼痛、瘫痪等) 沿足少阳胆经向后1.5寸 颞部两鬓内,属于足少阳胆经,自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神经麻痹 颔厌穴至悬厘穴 颞部耳上方,属于足少阳胆经,自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 率谷穴至曲鬓穴 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眼病(如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腰背间穴到脑户穴,属于督脉。 痛 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属于同上 足太阳膀胱经 枕外粗隆下方两侧各1寸的垂直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线,自玉枕穴到天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额旁2线 额旁3线 顶中线 顶颞前斜线 顶颞后斜线 顶旁1线 顶旁2线 颞前线 颞后线 枕上正中线 枕上旁线 枕下旁线 操作方法: 用毫针刺入0.5~1.5寸,强刺激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嘱咐其活动患肢或患处,不能活动者使其被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