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 33世传至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建国第二年),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封地在陈(伏羲在宛丘建都,炎帝继而在其原址建都,故称为陈,后称陈州),建都宛丘(中间低,四周高的土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
陈满(生于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谥胡公,史称陈胡公。王莽称帝建新朝,追封为陈胡王。葬在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现称龙湖),因湖水侵蚀,以铁锢之,故俗称铁墓。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阳县)。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公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68年。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妫满根据胙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陈国被楚并后,陈闵公之长子陈衍迁居阳武户牖,其后裔再迁颍川。其二居固始者,出自陈闵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再有陈完奔齐国改称田氏,建田氏齐国,齐末王田建之三子迁颍川,恢复陈姓。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
三、少数民族陈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 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
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有陈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为陈姓: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高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白姓改为陈姓: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明朝统一全国
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陈姓改为其他姓: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初又恢复了陈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称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广陵陈氏: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据2019年1月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 湾、广 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陶;南宋思想家陈亮;明朝画家陈洪绶;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 嘉庚,共 和国元老陈 云,元 帅陈 毅,数学家陈景 润,历史学家陈寅 恪、陈 述、陈 垣等等。
陈姓古代名人
陈玄礼
陈玄礼,唐朝名将,初任神武军的果毅都尉,后随李隆基(唐玄宗)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率
陈硕真
陈硕真(620年—653年),女,一作陈硕贞,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人,唐代浙东农民领导
陈尧咨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谥号康肃,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北宋、书法家,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
陈馀
陈馀(?-前205年十月),一作陈余,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秦朝末年将领。陈馀性格高傲,早年交好张耳,成为刎颈之交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
一、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
满”,封他在陈(今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逃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二、出自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二)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东北)。(三)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三、刘氏改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陈氏,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
四、白氏改姓
《河南官氏志》记载: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陈氏,此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白姓原为龟兹王帛氏,因入仕内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视,而改为陈氏,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叫令英,史称陈令英。
五、侯莫陈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于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六、其他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得姓始祖
陈胡公 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人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
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阳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闽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由于陈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对陈姓的伤害相对要轻。
陈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迁入广东的潮州和梅州地区,北宋末年,河南陈姓南逃抵广东南雄,由北向广东各地散移。
在宋、元、明时期,陈姓在南方得到了稳定的发展,陈姓在赣浙闽粤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陈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人、北魏时期的鲜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2022年1月24日,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陈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广 东。
四言通用联
元龙豪气;华岳希夷。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三国·陈登,字元龙,有威名。许汜言:“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下联典出五代·陈抟,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颍水渊源。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 名高七彦;才擅六奇。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投辖留客;悬榻待贤。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
昌期五世;望重三君。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济时伟略;经国文章。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曹操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下联典出东汉·陈登,具豪气,有济时伟略。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下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今河南省淮阳一带)。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颍水流芳;敦睦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之子陈纪、陈谌,二人才德俱优。 慈训杖下;懿范堂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击咨,后尧咨政绩显著。陈安节之妻王氏以厚赀嫁小姑,乡人称为“陈堂前”。
苏城世泽;四勿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陈氏宗祠“四勿堂”堂联。 绳其祖式;贻厥孙谋。
——佚名撰省金门县陈氏家庙联 [10]
•
六言通用联
鼎甲绵绵接武;春魁世世光宗。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代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七言以上通用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源远流长,四勿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少年博学,张华惜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分蒲叶茂,孙支耀振万千秋。 ——佚名撰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陈姓宗祠联
此支陈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县迁徙广东的陈氏分支。
字辈排行
江州义门堂陈氏字辈:“开国万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为忠孝,心良必自新,强易催风照,勤起聚龙兵”。
昆陵陈氏字辈:“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延承继”。
桂城陈氏字辈:“初秀齐原安福寿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国芳懋必昌畴范彝伦叙贻谋蔚后起绳下迪前光”。
湘乡陈氏字辈:“翼道传经崇对启绪瑞焕列星秀钟南楚俊彦鼎升鸿才轩奉本茂支蕃典敦礼叙”。
上湘石狮江陈氏字辈:“义门敦孝友星垂集贤良奕世齐增庆宗功裕远规模昭令绪雍睦振家纲颖上千年泽湘南百襈芳”。
义门陈氏字辈:“礼乐家声振诗书世泽长天才荣及第道学永傅芳开泰祥光运三元焕日新金章华国正长发万年兴”。
中湘白吒陈氏德星堂字辈:“世守祖训茂本培元家声克振令德方新笃生吉士秀启贤昆泽傅仁里庆集义门五伦有叙奕代相亲”。
中湘栗塘陈氏颖川堂字辈:“俊英祖锡显达扬宗培元树德本立道生贤哲继起孝友克敦长延世泽永振家声”。
义门陈氏傅义堂字辈:“兆正文章时发光昌祖功吉庆世泽悠长”。 中湘陈氏聚星堂字辈:“邦家之光惟明克永孝友恢先承恩立本”。
濡须陈氏大邱堂字辈:“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书田耕有禄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
阳城(今山东滕州市)“意翠玉风泰生震官林”。
陈氏八修绍德堂字辈:“兆自清时立一经祖德傅诗书延世泽忠孝绍前贤”。 全椒陈氏字辈:“德大开宏业家荣其俊英”。
光州(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陈氏字辈:“元相福贵长明登万事华贤良安定国忠厚争传家”。
姓氏图腾
陈姓的图腾中间是一个“东”,外侧是“太阳升降的阶梯”。“东”表示日在木中,这种“木”被称为扶木、扶桑、建木等。长有扶木的地方就叫做“陈”。
陈姓图腾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根据《中 国人名大辞典》的记载和收录,陈姓有名可查的历代名人有1218名,占总名人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
3.94%,排在第五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三位;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52%,排在第四位。
名门望族
•
义门陈氏
参见:义门陈氏
义门陈属“舜裔之大宗,颍川之一脉,唐宋江南之盛族”。义门陈氏曾创下3900余口、历15代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家族奇观。也正因此,义门陈氏先后历经3个朝代,共收到9位皇帝的27次旌表。宋仁宗时期,义门陈氏分成了291庄,星散于全国72州郡的144个县。
国内名人
•
秦朝
陈胜:秦朝末年农民的领袖之一,建立张楚政权,第一个翻开了封建社会农民
的历史篇章。
陈胜吴广 •
两汉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陈汤:西汉大将。
陈寔:东汉时期、名士。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登:东汉末年将领、。 陈宫: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
•
三国
陈群: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
陈震:三国时期蜀汉。
•
晋朝
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 [1]
陈安:西晋末期至十六国前期将领、割据势力。
•
南北朝
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 陈叔宝:南朝最后一位皇帝。
陈庆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仁威将军。 陈忻:南北朝时期,北周骠骑大将军。
•
唐朝
玄奘:本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
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1]
陈硕真:一作陈硕贞,唐代浙东农民军女首领。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
•
两宋
陈尧叟: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
兄。
陈尧佐:北宋宰相、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节度使陈尧咨之兄。
陈尧咨:宋代、书法家,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 陈文龙:南宋,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陈瓒:南宋抗元将领,民族英雄。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
元朝
陈友谅: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军领袖之一,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陈友定:元末忠臣,与元人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
•
明末清初
陈明遇:明末清初时江阴之战中“抗清三公”之一,民族英雄。 陈洪绶: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陈圆圆:吴中名优,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 陈确:明末清初思想家。 陈永华:明郑时期将领。
陈子龙: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学者。 陈忱:明末清初小说家。
陈维崧:明末清初词人、骈文作家,阳羡词派领袖。
陈恭尹: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著有《独漉堂全集》。
•
清朝
陈潢:清朝治河名臣。 陈廷敬:清代大臣、学者。
陈宏谋: 中国清朝中期政治人物,辑有《五种遗规》。 陈端生:清代弹词女作家、诗人。 陈修园:中国清代医学家。
陈豫钟:清代学者、书画篆刻家,为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一。 陈鸿寿:清代书画家、篆刻家。
陈寿祺:清代儒学家,著有《左海全集》。
陈文述:清代诗人,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
道堂集》等。
陈沆: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陈连升:清朝爱国将领。
陈化成:清朝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陈乔枞:清朝著名儒学家,为著名儒学家陈寿祺之子。 陈介祺:清代金石学家。 陈开:清代广东天地会首领。
陈玉成: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 陈得才:太平天国将领,封扶王。
陈宝箴: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国际名人
•
越南
陈日照:越南陈朝创建者开国皇帝。 陈丽春:越南共和国第一夫人。 陈文香:越南共和国总统。 陈德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陈大光:越南前国家。 陈国旺: 越共常务。 陈锦秀:越共检查委员会主任。 陈青敏:越共祖国阵线委员会。
•
泰国
陈乍仑:泰国国会下议院副议长。
陈裕才:前泰国国会,前副总理兼外交。 陈国光:泰国枢密院大臣。
旺苍·三诗:中文名为陈其文,泰国第48届国会。
侨素·参蒲塔:中文名为陈伟侨,彭世洛市前,原泰国发言人、事业部秘
书。
阿南·班雅拉春:中文名陈阿南,泰国政治家,原泰国总理。 比里·帕侬荣:中文名陈家乐,泰国政治家,泰国总理。
•
印尼
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又名陈希德,印度尼西亚政治家,印度尼西亚前总统(1999
年-2001年)。
•
菲律宾
陈显达:菲律宾总统府马拉坎南宫发言人。
•
韩国
陈懿钟:韩国政治人物,大韩第8、9、11、12届国会议员,前大韩国务总
理。
•
新加坡
陈振声 :新加坡贸工,行动党第二助理秘书长. 陈庆炎:新加坡总统。
•
帕劳
陈·以利亚:帕劳副总统。
•
秘鲁
何塞·安东尼奥·陈:秘鲁会议、教育,教育家,圣马丁·德·波雷斯大学前任校长。
•
苏里南
陈亚先:前苏里南总统兼总理。
•
其他
陈兰伯:兰芳共和国开国领导人,名誉总长(总统)。
人口统计
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一大省约占陈姓总人口的20%。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据2019年1月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陈姓在宋《百家姓》中继“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之后位列第十,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省则名列第一位。中国陈姓人口高达七千多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而在全球,陈姓更是所有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据初步完全统计,全球陈姓人口约达9800多万之众,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里,有著名的“陈林半天下”之称。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1970年省出版的《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所得出的以人口多少为序的“新百家姓排列”,据不完全统计,陈姓在中国众多的姓氏当中,若按照人数的多寡来算,约占汉族人
口的4. 53%,位于李、王、张、刘诸姓之后,位居中国第五大姓之列,人口已超过5000万。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万激增到5400万,增长了近13倍。陈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福建三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4.7%,占省总人口的10.5%。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福建(14%)和(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陈姓、以南多陈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形成了粤闽和浙苏两个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梯度地减少,形成长江流域陈姓分布区。北方地区形成河南山东经渤海连接东北三省的陈姓分布带。
陈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江浙、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达到15.2人以上,尤其在闽粤的漳州和潮州地区、上海、浙江东北,每平方公里的陈姓人口在23人以上。陈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5.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6%,陈姓人口大约947万;11.4—15.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陈姓人口大约1024万;3.8—1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9%,陈姓人口大约2935万;不足3.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8%,陈姓人口大约529万。 [6]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陈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福建东南,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0.9%。然后,向西北方向比例逐渐地减少,在东起浙江东部向西南至广东南部宽100公里的地带上,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5%—11.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再向西北,在东起浙江杭州湾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前宽120—2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7.6%—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再向西北,在东起江苏南部向西南至广东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宽200—300公里的地带上,此比例在5.7%—7.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在东起江苏北部向西至四川盆地、云南东部,向南至广西的广阔地带上,此比例在3.8%—5.7%,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6.1%。云南西部、西川西部、青海东部、陕甘宁、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西北,此比例在1.9%—3.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7%。青海湖以西、山西北部、河北西北、内蒙古大部,此比例在1.9%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4.7%,其中比例在1%以下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