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复测方案
1、隧道开工前应对隧道出入口洞外控制点进行复核,如复核无误差,开始埋置洞内控制点,待洞内埋置的控制点稳定牢固后进行坐标反算,连续复测三次取平差值,严格执行技术复测制制度,凡交付施工的测量放样桩,必需经两人以上复测,并留记录备查。
现场经复测、确认的控制桩、水准点及其它桩、橛,现场施工员严加保护,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在定线放样时,与相邻合同段做好相互配合监控预案,为贯通达标做好充分准备。监控方案须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行。
洞口投点以三网控制,设单三角形与导线相连,洞内设置主、副导线,形成角度闭合条件,洞内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要求达到精度1/10000以上。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四等高程控制测量要求进行, 洞内每隔50米设置一个水准点。
洞内施工测量采用激光导向仪悬挂拱顶,分别用于开挖和衬砌的中线测量。
2、隧道施工前的测量设计工作
隧道施工前应对隧道及其相邻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施工前的测量设计工作,设计内容包括隧道贯通误差预计、测量精度分配、测量设备选用、测量组织及测量人员的配备等。
隧道施工控制测量设计以设计交桩之桩位作地表控制,洞内主附导线控制结合中线法的方案为前提进行,在设计过程中合理优化,以
降低测量工作量、提高控制精度为要求,合理布网、加强检查。
3、地表平面控制
为保证进出口洞口投点的相对精度,平面控制网根据设计提供的控制点和实地地形情况进行布设精密控制网;并保证洞口附近有二个或以上的精密控制网点,且至隧道进出口距离保证在80~200m间。其地表控制网布网方案如下图: 隧道洞口 隧道洞口 进口洞口小三角网 出口洞口小三角网 地表导线控制网 4、洞口联系测量
为保证地面控制测量精确传递到洞内控制点,拟定采用如下洞口控制测量方法:
在洞口仰坡完成及洞口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在正洞洞口埋设二个、洞口附近埋设一个稳固洞口导线控制点。
为保证方向传递精度,洞口控制点与地表控制点进行联测。其布网如下图:
洞投点(精准点)
正洞
正洞
洞投(精准点)
洞投(精准点)
洞口投点埋设在不与施工相干扰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受破坏的地方,并能方便隧道施工测量工作;埋设点能保证整个施工期间不产生位移及损坏。
洞口附近应在基础稳定处埋设2~4个水准点,与地表水准控制网组网观测及平差计算,以便于隧道进洞水准测量。
5洞内施工测量
洞内施工测量根据隧道施工进度及时进行引伸测量工作,一般按隧道每掘进100~150m进行一次洞内精密导线引伸测量工作。
洞内导线的布设按主附导线的形式进行敷设,并在适当地段进行闭合检查。每导线环闭合边一般不大于6条边,条件较好时也不应大于8边。其布网形式如下图:
正洞洞口 洞外导线 洞内导线点 洞内延伸导线
洞内主导线 洞口导控制洞外导线 洞内副导线 隧道中线 隧道开挖面
点 洞内精密导线采用光电测距仪进行测量,以保证各项精度。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利用相邻点检查各平面及高程控制点的准确性。
4.3.3.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施工工艺和方法 4.3.3.2.1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施工工艺
本标段主要用地质分析法、地质物探法和超前水平钻孔法。几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应用,从不同方面发现异常、揭示异常情况,组成地质超前预报完整的技术体系。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施工工艺流程见下页图。
4.3.3.2.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施工方法 ⑴地质分析方法
地质分析法有地质调查和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两种方法。 地质调查:采用地貌、地质调查与地质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补充地质资料。补充地质资料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岩性、地层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岩层产状及变化情况;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分布、性质、变化规律及产状变化;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
地质调查方法:地质预报组人员根据建立的标准地层剖面,结合沉积韵律,确定各岩层层序、厚度、位置。对地质构造进行跟踪调查后,依据施工进展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地质调会,详尽地核对细化勘察设计资料,为地质预报做好基础工作。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流程框图
TSP -203 地质 超前钻地质雷地质资料研究 现场地质资料的调查 超前预报方案制定 红外探
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地质预报人员对隧道开挖面的地质状况作
如实的调查和编录,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包括:开挖面地层、岩性、节理发育程度、受构造影响程度、围岩稳定状态等进行编录。地质素描方法和预报成果见下表。
地质素描方法和预报成果表
序号 方 法 形 成 成 果 1 用罗盘仪,洞内观察等方法,实测岩层分析岩体各种参数,对开挖面地质产状、节理产状及间距、微构造产状、断层评价,绘制常规地质预报展示图和分段层面产状等资料,采取分段测绘。 地质预报书。 绘制标准地层剖面和岩层位 预报预测软弱岩层的位置,围岩稳定况,提出施工措施建议。 分析断层、微构造的产出的规律和在开挖面的部位、构造走向与隧道轴线关系,作出地质预报图。 2 3 观察开挖面断层及微构造出露情况、量测岩层产状 ⑵物探法
①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方便快速地预报开挖面前方100~200m范围内的岩溶、断层破碎带、暗河、软弱地层等不良地质情况。
工作方法:TSP203地质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测线布置在开挖面附近的边墙上,它由两个接收器和24个炮孔组成。两个接收孔对称分布在两边墙,接收器孔与第一个炮孔间距15~20m,孔深2.0m,孔径42~45mm,孔口距隧道底约1.0m,与炮孔等高。当用环氧树脂固定接收器套管时,为了使孔内的水能够流出,接收器孔向上倾斜5~10°;当用水泥砂浆固定接收器套管时,为了利于水泥浆的凝固,接收器孔向下倾斜5~10°。
24个炮孔等间距分布在边墙两侧,炮孔间距1.5m,深1.5~2.0m,孔径35~38mm,炮孔向下倾斜15~20°,根据围岩软硬和完整破碎程度以及距接收器位置的远近,每个炮孔装药20~50g,炸药最好为高爆速炸药,雷管采用零延期电雷管。
当正式爆破采集数据时,洞内一切施工必须停止,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
为使接收器能与周围岩体很好地耦合以保证采集信号的质量,采集信号前至少12h时应将一个保护接收器的接收器套管插入孔内,并用含两种特殊成分的不收缩水泥砂浆使其与周围岩体很好地粘结在一起。每个爆破孔装药量10-40g,根据围岩软硬和完整破碎程度以及距接收器位置的远近而不同。若地震情况特别复杂,有时需要在隧洞另一边墙上也布置一个接收器和24个爆破孔,通过左右边墙所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结果。
TSP-203软件在现场可以进行快速、准确的数据分析。最为典型的是在2h后就可以查看数据分析情况,综合数据分析报告可在4h后生成。TSP超前预报的误差量随着量测范围的扩大而增加。通过增加爆破点和炸药量以拉大TSP的探测范围。 ②地质雷达预报
地质雷达预报是用电磁波反射原理进行探测,通过测定与岩溶含水性有关的介电常数的变化来探测充水的地质体、含水的断层、岩性界面和溶洞等。
采用探地雷达进行短距离(10~40m)的精细岩性结构变化情况
的预报。作为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的补充,在高水压地段对TSP203预报的异常点,比如确定异常体的规模、性质、危害有困难时采用地质雷达作为补充。同时地质雷达用于隧道底部、边墙、隧顶外或其它出水部位可能隐伏岩洞穴的探测,效果较好。地质雷达预报方法和预报成果见下表。
地质雷达预报方法和预报成果表
预测方法 探测充水的地质 预报成果 确定断层、岩性和溶洞的界面,确定异常岩体的规模、性质、危害程度。 可能隐伏岩溶洞穴 隧道底部、边墙、隧顶外或其它出水部位 ③红外线探水
红外探水每20m测量一次。红外探水仪通过接收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根据围岩红外辐射场强的变化值来确定掌子面前方或洞壁四周是否有隐伏的含水体。红外探水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它对水量、水压等重要参数无法预报。
超前防水预测预报:了解掘进前方20m~30m范围内,是否存在隐伏水体、是否存在含水断层和溶洞、是否存在含水破碎带。每次防水超前探测预报15分钟。
向隧道上方探测、下方探测是确保掘进工程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根本原因在于上方或下方都存在承压隐伏水或含水构造,一旦在卸压时岩溶水溃入隧道,将会造成重大灾害。
向隧道两壁外侧探测:其目的是了解支承顶板的两个侧壁外缘是
否存在空洞,是否存在威胁隧道安全的含水构造。其作用有两个:一是确保当前施工安全,二是确保使用期间不出问题。
防滞后突水探测:在灰岩地层中,掘进隧道时,虽然当时后方不突水,但不等于以后不突水,因为当掘进破坏地层结构后,隧道外围的承压水,将会突破薄弱地段压入卸压区。
根据探测曲线特征判断含水构造或含水体的潜在危害。 红外探水方法:红外探测属非接触探测,在隧道壁上来定探点,是用仪器的激光器在壁上打出一个红色斑点。定好探点后扣动扳机,就可在仪器屏幕上读取探测值。具体做法如下:
进入探测地段时,首先沿隧道一个壁,以5m点距用粉笔或油漆标好探测顺序号,一直标到终点,或者标到掘进断面处。
在掘进断面处,首先对断面前方探测,在返回的路径上,每迂回到一个顺序号,就站到隧道,分别用仪器的激光器打出的红色班使之落到左壁中线位置、顶部中线位置、右壁中线位置、底板中线位置,并扣动仪器扳机分别读取探测值,并做好记录。然后转入下一序号点,直至全部探完。
探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由专用软件绘成顶板探测曲线、两壁探测曲线。 ⑶超前水平钻探
水平钻孔纳入施工工序中,每30m一个循环,钻孔时间5~6h,辅助时间7~8h,干扰时间10~11h。
正洞超前钻孔每断面布置2个钻孔。
⑷工艺组织管理
成立动态地质超前预报管理组织机构,由具有丰富地质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施工坚持轮班制,进行施工全过程监控指导,确保各种措施的落实。各组密切配合、协作,及时反馈和分析,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施工过程中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做到先探测、后施工,不探测不施工。
地质预报组织机构图
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方法表
地质预报项目 预报内容 试验室 地质探测小组 超前地质雷达检验小组人地质雷达检测小组(人)红外线探水检测小组(人)瓦斯气体检测小组(人)地下水酸碱检测小组(人)68(6) 75 地表调查 长期预报 TSP203探测 超前水平地质探孔 地质素描 短期预报 地质雷达 红外探水 岩层产状及其变化;构造在隧道地表的表现;地表岩溶发育规律。 溶洞、断层及不良地质情况 为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广泛采用;超前水平探孔。 增加了正洞、导坑、地质素描及预报 隧道底部探测、隧道周边出水部位探测 为探测溶洞、岩溶水增加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