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 词中“沧州”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B. “当年万里觅封候”写出了词人当年远离家乡、壮志报国的情景。 C. “关河梦断何处”流露出词人对将要离开而产生的遗憾之情。 D. “泪空流”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不甘。 【答案】 (1)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2)C
【解析】【分析】(1)《诉衷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沧州”指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
(2)C项有误,“关河梦断何处”的意思是“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答案为:⑴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4.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 高攀龙 竹里馆 王维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心同流水净, 独坐幽篁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身与白云轻。 弹琴复长啸。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寂寂深山幕, 深林人不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微闻钟磬声。 明月来相照。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 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
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 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 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
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
(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 (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B.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C. 【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 (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3)C
【解析】【分析】(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宫阙万间都”之前辉煌的情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的原因是:战乱。经过和结果是: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把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ABD理解分析正确。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 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⑵ 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6.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⑵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 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⑵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解析】【分析】(1)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
与我相伴。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清幽恬静;
⑵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意境要结合诗歌的意象进行,本诗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宁静淡薄的意境烘托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②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1) “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 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⑵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10.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
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 ,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
(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 【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
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时间,要善于归纳。
1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多谋善断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手不释卷 C. 惟手熟尔 深思熟虑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之不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亦以此自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睨之久而不去 已而之细柳军 C. 而钱不湿 何苦而不平
D. 以钱覆其口 其业有不精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答案】 (1)C (2)D (3)D
(4)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解析】【分析】(1)A.擅长,善于;B.放下;C.熟练/ 细致谨慎;D.放下。
(2)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B.代词,代指陈康肃射箭;动词,到。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代指他的。
(3)ABC分析正确。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十中:十箭中成 。但:只。之: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故答案为:⑴ C;⑵D;⑶D;
⑷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③ ,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字子房。③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皆言其情________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为”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⑴情况;被
⑵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⑶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宠辱偕忘________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④微斯人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解析】【分析】(1)、景:日光;偕:一起;求:探求;微:如果没有。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玉璧;忧:以......为忧;乐: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
(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
(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⑴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
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⑶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
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⑷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① ,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含,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合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③ ,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
【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②过:苏过,苏轼的小儿子。③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韩愈《赠候喜》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处)”,韩愈作此诗时,仕途不甚得意,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 ②太守谓谁________ ③予欣然从之________ ④盖自笑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放杖而笑,就为得失?
(3)【乙】文苏轼“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与欧阳修的思
想境界有何共同之处?请联系【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记述;为,是;跟随;大概
(2)①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欢乐啊。②(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3)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与欧阳修都有身处逆境却能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述:记述;②谓:为,是;③从:跟从;④盖:大概。 (2)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句式和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去:离开。 (3)结合文章内容,苏轼被贬儋州,与人出游,所见繁荣、祥和的社会,是一种自得之笑。笑韩退之是因其仕途上不够超脱。苏轼和欧阳修两人在仕途不顺时表现出的时旷达和乐观。
故答案为:⑴记述;为,是;跟随;大概
⑵①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欢乐啊。②(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⑶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与欧阳修都有身处逆境却能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 文章的内容,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乙】己卯年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城西,进入僧舍,走过小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屠户和卖酒者(市井中做生意的人)纷纷攘攘。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新甜。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钓到大鱼。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叔向贺贫》)
【乙】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节选自汉·刘向《新序·节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狄怀之 怀:归服 B. 假贷居贿 居:储积 C. 以亡于楚 亡:死亡 D. 有馈鱼于郑相者 馈:赠送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B.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D.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向认为贫不可怕反倒值得祝贺。当韩宣子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时,他却表示祝贺。
B. 叔向认为贫而修德可以避免灾难。栾武子虽然不富有,但他宣传德行为他赢得了好名声,使他免于灾难。
C. 叔向认为恩德和恶行会影响子孙。桓子放纵,但因栾武子的恩德而得善终,怀子修德却因桓子骄奢获罪。
D. 叔向认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财富。卻昭子虽然势力强大、深受宠幸,但不修德行,最后身死、宗灭。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②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案】 (1)C (2)D (3)A
(4)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
能够祝贺呢?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解析】【分析】⑴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 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 情况。 C项有误,亡:逃亡。
⑵断句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 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 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所以其停顿为:起也将亡/赖 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故选D。
⑶ A项有误,韩宣子因为贫穷而忧愁,因为自己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 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而忧愁。韩宣子没有因为与叔向名位相同,却没有叔向富有而担忧。
⑷①若:如果。建:建立。患:忧愁,忧虑。句意是: 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②受:接受。禄:俸禄。无以:没有办法。句意是: 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⑷ ①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②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参考译文】
【甲】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一百顷田,家里穷的连祭祀的器具都备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各诸侯国都亲近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归 附他,因此使晋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
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 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 到楚国。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 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体在朝堂 上示众,他的宗族在绛这个地方被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八个姓郤的中有五个 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的权势够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诛灭,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们,只 是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承他的德行,所 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 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头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 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乙文】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接受•有人问:“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 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 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① ,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② ,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③ ,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②故事:向来规矩。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西南诸峰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 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里是“稍微”的意思。
(2)A用来,来/因为;B并且/并且;C代词/代词;D的/的。
(3)这句话的意思是: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使:让;朔:月初;幼小:孩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结合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由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赵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由此看出赵工“仁”具体内涵是与民同忧。而《醉翁亭记》 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谨慎;稍微 ⑵ A;
⑶ 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⑷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⑸ 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⑹ 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⑹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
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 , 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咸为侯荣。”
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己。”
(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
【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á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侯清约甚/以其境过清 B. 衢人咸为侯荣/咸来问讯 C. 不敢以意出入之/出其不意 D. 一州服其平/何苦而不平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每 旦 徒 行 入 府 署 野 夫 不 识 与 争 道 不 问
(3)结合选文,说说“白侯之贤”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B
(2)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3)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②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③严格管理胥吏。 【解析】【分析】(1)A清廉/冷清,凄清;B都;C自己的意思/意料;D公平/挖平,铲平。
(2)这句话的大意是: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
(3)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 “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 可以看出白侯以田定赋,做事公平;从“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可以看出变化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从“ 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可以看出白侯严格管理胥吏,这些都是白侯的贤。 故答案为:⑴B
⑵ 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
⑶ ①以田定赋,做事公平;②清廉节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③严格管理胥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附参考译文】
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我问完,回头对几个儿子说:“以前我听兰溪的吴德基就这么说,现在持正又赞美白侯的德行才能。白侯的确很有德行才能啊。”
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第五伦传(节选)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光武召见,甚异之。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①养马,妻执炊爨②。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③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④ , 于是争赇⑤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 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节选自《后汉书·第五伦传》)
(注)①斩刍:切草。刍,喂牲口的草。②炊爨:做饭。炊爨,灶。③掾吏: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④处曹任:担任部门职务。⑤赇:贿赂。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 贸:卖。 B.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择。 C. 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见:看。 D.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或:有人 (2)将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3)第五伦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答案】 (1)C
(2)①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②我的儿子生了病,我虽然没有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是没有私心吗? (3)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解析】【分析】(1)C.见:“受到”或“被”的意思,而非“看”。所以选C。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为”,做;“未”,还没有;“疾”,疾病;“省视”,探望;“竟夕”,整夜。
(3)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故而第五伦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②我的儿子生了病,我虽然没有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是没有私心吗?
⑶ 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他淘汰有钱的,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为官受到赞誉,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总结。 【附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七年(52),第五伦被举为孝廉,补为淮阳国医工长,随王到京都去。光武帝召见后,很感到奇异。光武帝(刘秀)用治政之事向他询问,第五伦趁机回答为政的见解,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入和第五伦从白天谈到晚上。皇帝让他做扶夷的长官,还没有到任,又任命他做会稽太守。虽然做了二千石,亲自割草喂马,妻子做饭吃。领到薪俸只留一个月口粮,其余都贱价卖给贫苦老百姓。后调任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用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凭借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选择那些家境丰足的官吏把他们全部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被禁绝了,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的官位,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肃宗刚继位,第五伦被从远郡提拔,代替牟融做司空。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然而他缺少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他也因此而被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他,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儿子有病,即使不去探望,却整夜不能成眠。这样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折节读书 折: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3)翻译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 “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
(2)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B
(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1)C. 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故选C。
(2)根据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故句子划分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蔬食:吃素食。故:原因。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⑴C
⑵余 既 耸 然 异 之| 独 念 方 山 子 少 时 |使 酒 好 剑| 用 财 如 粪 土。 ⑶(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⑷B
⑸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条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