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群诗阅读——古诗词曲鉴赏线索整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群诗阅读——古诗词曲鉴赏线索整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群诗阅读——古诗词曲鉴赏线索整合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诗 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借景 抒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 (陆游《游山西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以乐景 写哀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象征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对 比 (《十五从军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赏 析 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以鹤秋日晴空振翅高飞、排云而上,赞美秋天的开阔明朗,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昂扬不屈的斗志。 抒发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 借压城的黑云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写出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气氛。 借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描绘明月照耀边疆关塞的画面,显示出边疆的辽阔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孤寂、苍凉的气氛。 写绿树荫浓、黄鹂啼鸣的景象,渲染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花”“鸟”代表美好事物,诗人移情于物,写“花”落泪,“鸟”惊心,表达感时伤世之情。 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的欢快盛宴气氛衬托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 青山重叠、楼台鳞次栉比,大好河山却被金人占有,表达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仕途艰难,寓含无限悲慨。 用“月有阴晴圆缺”象征亲人间的“悲欢离合”,寄托词人的思念之情。 “十五”“八十”对比,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揭露兵役制度不合理,反映连年战乱不息和百姓遭受的离乱之苦。 “少小”“老大”对比,既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 — 1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前”“后”“古”“今”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新”“旧”对比,表达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对比,暗含诗人身世凄苦,但充满昂扬精神,表达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身”与“心”对比,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二、修辞手法 (一)比喻

诗 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赏 析 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形象生动地表明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以“征蓬”“归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军似黑云般逼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出天气的寒冷和被子用了多年之后的坚硬,“雨脚如麻未断绝”形象生动地写出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从侧面表现诗人凄苦的生活。 拉弓时弓箭响如惊雷,说明战斗激烈,刻画出一位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坎坷命运的悲叹。 将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形象地表现千里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朦胧美。 (二)拟人 诗 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友人的关切之情。 “生”和“入”赋予“日”和“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钟”字拟人化,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赋予“花”“鸟”人的情感,表达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赏 析 让明月带去诗人的问候,表达诗人的忧愁、无奈和对— 2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怒”字将风拟人化,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的特点。 “聚”“怒”将峰峦、波涛拟人化,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关”“出”将“春色”“红杏”拟人化,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 水绕农田,仿佛母亲用双手护着小孩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添色彩。 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描绘出柳树婷婷袅袅的风姿和在风中摇摆的情态。 说春雨“知时节”,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使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咬”字将竹拟人化,不仅写出竹紧附青山的情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更表现出竹子倔强坚韧的性格及不畏艰辛、顽强生存的精神。 (三) 夸张 诗 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赏 析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及诗人渴望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胸襟和豪迈气概。 “割”字写山南山北的阳光被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体现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千寻”极言塔的高峻,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写出诗人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亲人强烈的思念。 以“百丈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营造送别氛围,突出天寒,喻行路之难。 运用夸张和反衬,写出边塞奇寒和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表现诗人的豪情。 “三千尺”运用夸张写出山的高峻。(比喻:把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比作银河从天而降,使瀑布的形象变得丰富多彩、雄奇瑰丽。) 三、相同字词 字 句 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入 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赏 析 “入”字使“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意志和情思,写景逼真,还蕴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入”字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的画面,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 — 3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甫《望岳》 “入”字将窗外肆虐的风雨声引到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马踏冰之声,抒发诗人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入”字描绘山腹之深远,体现诗人开阔的眼界,蕴藏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出”和“入”的对比,凄凉中蕴含悲壮,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入”字运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展现出气势磅礴的景象。 “入”字描绘黄河不仅雄壮,而且有生气。 “望”字贯穿全诗,表现青年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别中杜甫《春望》 望 刘禹锡《望洞庭》 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感情。 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想象、比喻,勾画出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绩《野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孤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独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望”字点题,借薄暮所望,抒发内心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开阔意境,而且奠定全诗豪壮的情感基调。 “孤”字写出景物的单调,烘托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孤城”在荒漠、烟与夕阳的衬托下,突出其戒备森严。 “孤”和“独”字显示渔翁远离尘世,揭示他清高脱俗、孤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孤城”在“万仞山”的反衬下,更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孤城”常与离人愁绪联结起来,为进一步刻画征夫心理做铺垫。 “独”字贯穿全篇,塑造了一个独居者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单渺小,奠定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 4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空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悠悠 颢《黄鹤楼》)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独”字突出词人形影相吊,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孤独寂寞的情调。 “独怜”二字,感情色彩极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表露诗人恬淡的胸襟。 “独”字准确地刻画出垂钓者远离尘世、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形象。 “独”字突出雨中夜景,包含诗人的惊喜之情。 “空”字表达诗人吊古怀乡,无限怅惘之情。 “空”字写出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处境的恶劣。 “空”字衬托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空”字突出山的空寂清冷和诗人视野的开阔。 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悠悠”的羌笛之声,更加重征人的愁思,进一步渲染边塞萧瑟、荒凉的氛围。 “悠悠”指时间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无穷。 “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荒凉凄惨的氛围。 “深”字渲染二乔的悲剧命运,借“二乔”命运暗示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东吴命运,以小见大,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非常含蓄,也表露出历史中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借史实以吐心中抑郁不平之气。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院子的“深”渲染出孤寂凄凉的环境。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