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1949年,当代世界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大众传播学》,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国内外传播学者不断涌现。施拉姆大师曾把传播研究比喻为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着各个学科的无数学者来此辛勤耕耘。“传播”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研究也蔚然大观。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两千多年有关传播概念、传播活动评价以及传播技巧与传播思想的论述。国际著名传播学家余也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一个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一直没有人在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下工夫,实在令人诧异。所以,中国的传播理论在“引进式介绍”和“引进式研究”的同时,需要对传播理论的本体理论更进一步探索。
国内传播学界,林之达先生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说道:“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这门科学的需要程度,而且还取决于这门科学的基础理论的扎实、深厚程度。”传播理论的基础理论之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引进美国经验学派这样的应用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只有把传播的基础理论打牢才可能更好地去研究和发展传播理论的外延。而在对于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在学界和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使传播学更加系统和相对健全,也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和理论平台。在刘卫东教授首先提出的传播元理论的启发下,即在传播元理论的视野下初步提出了一个不尽完善的传播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此理论框架的具体解释如下:
首先,该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人――媒介――社会,这也是问题讨论的起点和基础。
第二,传播学的本体理论分为核心理论和外延理论,其形成是一个系统的两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都建构在哲学的大理论背景之下,传播理论,同时也包括其他的学科理论都是在哲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当然,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这里主要是指广义的哲学。
第四,过程二是传播学的外延理论的形成过程。在形成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之后,核心理论反之广泛地应用或者说渗透到各种已成或未成体系的、成熟或不成熟的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行为科学等,形成了传播学自己的外延理论,如广告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组织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等等。传播学本体理论的外延理论同时可以称为应用理论。
第五,过程一与过程二,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形成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而后才有了核心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进而形成了传播学本体理论的外延理论。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过程的先后问题不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种问题难以确定。一种理论要形成其外延理论,必然有一个理论支柱为强大的后盾,这种理论支柱就是这一外延理论形成之基础――核心理论,并且也必须由这种核心的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才能形成。就像是一幢楼如果没有地基,那么就不会有上面的n层楼层,即使有了楼层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经不起任何风雨的考验,就终要倒塌,功亏一篑。同理,没有传播的核心理论形成在先,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外延理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外延理论,所以,传播学本体理论的核心理论是基础,先形成了核心理论而后形成外延理论,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最后,在形成了传播核心理论和外延理论之后,两者并不是各行其是,而是不断地在应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吸收养料,互相促进,互相弥补,彼此不断地丰富、发展自
己。
对于传播理论的理论框架的讨论仍然是现在进行时,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这需要更多的实践论证和探讨。有理由相信,传播理论也一定可以通过不断实践从外界吸收养料,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从而确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成为人文科学中的一门真正的“显学”。
参考资料
①【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② 【英丹尼斯?麦奎尔【丹麦】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③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④袁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