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徽剧如何呈现徽州文化

徽剧如何呈现徽州文化

来源:华佗小知识
徽州曾是宋、元南戏,明代弋阳腔的重要流传地之一,也是徽剧主要的发祥地和艺术传播中心。徽剧作为一种徽州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断渗透于徽文化之中。

安徽徽州(今黄山市)是徽戏之乡,徽州各县的戏台,几乎遍布城乡。从戏台的结构种类来分,有临时搭建的“草台”;也有常年固定的“呆台”,又称“万年台”。所谓“草台”,实际就是以木材搭建的一种戏台。由台柱、台板、台脚和布篷等构件组成。搭建时,在架起的横竖木梁上扎起台柱,铺上台板,再在台柱的顶端架上横木,盖上布篷即成。这种戏台在徽州各村由庙会会首牵头,村民资助建成。“万年台”,大多建在祠堂外、庙宇前、会馆中,以及那些富庶人家的花园内,故被人们分别称为“祠台”、“庙台”和“苑台”。

徽派建筑形成于宋、元。徽州建筑中的雕刻与彩绘,技压群芳,出神入化,其艺术价值和成就,足以同当时皇家宫殿的雕刻彩绘相媲美。徽州建筑的工艺特征为砖雕、石雕、木雕,合称为“徽州三雕”。在徽州三雕中,作为儒家伦理教化的戏文题材的雕饰图案,主要以木雕居多,砖雕较少,石雕就更少了。但凡徽州戏曲典故的雕饰,几乎都出自徽剧演出剧目。

徽州刻本的历史始自南宋,至明代中叶便跻身全国之首,一跃成为新兴刻书业的中心。极负盛名的徽派版画艺术,是在徽州刻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堪称徽州版画刻工的代表人物,多集中在歙县、休宁两地。其中又以歙县虬村黄氏最著名。黄氏刻画,线条秀劲流畅,形象逼真活脱,版面清雅简洁,刀法细腻入微,是徽派版画艺术风格的典型。历史上且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美誉。

在徽州、安庆一带演出的徽剧,总是与民间的各种节庆戏、庙会戏、赛社戏、人生礼仪戏以及悼亡、酬神戏等民俗活动相互依存,紧密地联系一起。在诸多的民俗活动中,蔚为风气,最具影响的可谓徽、池一带的傩祭和目连戏祭祀。傩祭,是一种演示古代图腾崇拜的祭典,它以戴面具或涂面为显著特征。傩祭的表现形式对徽剧表演的影响很大,徽剧至今在《吕布与貂蝉》、《刘铭传》等剧表演中,仍然承袭着傩戏这个被称为原始戏曲活化石的遗风。

徽州民间歌舞是集民歌、民谣、乐曲、曲艺、舞蹈及地方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徽州是目连戏和徽剧发祥地,因此,有很多来自徽州民间歌舞的因素。如徽剧开场戏《百花献瑞》中的“云端舞”;《齐天乐》一剧中的“凤舞”;《广家庄》一剧中的“葡萄架下”等,这些舞蹈至今仍流行于徽州民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