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总复习专题一古代诗词赏析》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总复习专题一古代诗词赏析》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古代诗词赏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古代诗词赏析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准确赏析古代诗词。

2、掌握古代诗词赏析方法以及古代诗词赏析试题的解题得分技巧,不断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总结常见的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反复练习以准确翻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强古代诗词赏析技巧的积累,提升自己对古代诗词赏析的能力。

(四)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提升自身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得到美的熏陶。 (五)安全目标:乘坐汽车、火车时要坐好扶好,身体任何部位不要伸向车外,不高声喧哗,不向外抛投物体,不搭乘货车、拖拉机等非载人营运车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加强练习,积累古代诗词赏析经验,掌握记忆技巧。 (二)教学难点:

1、通过练习和总结,加强对古代诗词赏析方法的积累,提高古代诗词赏析的能力。 2、总结归纳平时容易考查的古代诗词赏析试题,集中进行反复练习。 三、教学方法:讲解、练习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文字资料 五、学情分析:纵观近几年来的中招试题,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考查内容。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仔细分析古诗词赏析题的设题角度、考点分布,对我们的复习和备考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中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设问方式】

手法类: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 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四、语言炼字类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

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附:诗歌意象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兰——高洁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 柳——送别、留恋、伤感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地位的卑微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音信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历史的发展趋势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思归

小雨——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 狂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晴——欢愉、光明 云——游子、漂泊 英雄——追慕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的感叹

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月亮——人生的、缺憾、思乡、思亲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思想政治教育

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五、古代诗词阅读——常考古诗文鉴赏总结 1.望岳 (唐)杜甫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精析:全诗洋溢着青年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①句写初望泰山时高兴、兴奋、惊叹仰慕之情。②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有情。③句写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荡漾,神情专注。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④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富有启发性的象征意义,可以看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2.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写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营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新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②闻道龙标过五溪。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④随风直到夜郎西。

精析:这首诗寄给友人。寄去了深深的同情与关切。①句写景抓住“杨花”“子规”两种景物。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②句叙事,表现诗人对朋友的关切。③④句抒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与同情。 4. 使至塞上 (唐)王维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④萧关蓬侯骑,都护在燕然。 精析: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①④句叙事,②③句写景。①②甸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②句写景中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③④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③句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④句叙事。衔接①句。

5.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7.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1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此句3个名词连用,点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站立几点寒鸦。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旅人产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更会惹动旅人的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同思乡之情有什么联系?

讨论后明确:此句亦有3个名词连用,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这更会令旅人触景生情,产生思乡之愁绪。 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明确:。“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精析:这是一首古代酬赠诗,感情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①句写诗人的辛酸和内心的愤懑不平。②句中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

前句用典隐含对当时统治者旧友的不满,后句用典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之意。③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沉舟”、“病树”自喻不悲观,令人回味、想象。④句点明酬赠的题意对友人的关怀,与友人共慰。 9. 《赤壁》 (唐)杜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朝,点出此他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朝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朝,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0.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①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精析: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全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①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既忧伤又轻松愉快,用“斜日”和“天涯”烘托无限离愁,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反相承,互为映衬。②句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的心态.融入议论,是遭挫折而弃官出都,但不一蹶不振,相反。想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