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探讨
作者:熊璐
来源:《教师·下》2012年第09期
摘 要:中国古代园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凝聚着华夏子孙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之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精神价值追求也随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合理性和务实性的特点。探寻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追求变迁的轨迹及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现代园林的精神价值体系的走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科学发展观引领当今社会园林设计的精神价值追求,促进当今社会现代园林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精神价值
怎样理解精神价值呢?一般说来,精神价值是指人类在精神创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所在。中国精神文化从实质上来说,是极具主体性的价值论文化,它的主体是世俗的人们,即首要是从世俗人的角度来建构的。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园林以物化的形式作为其文化类别,是一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产品,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内蕴与价值功能,它是中华民族自觉地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与总结的精神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本体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系统庞大、思想深远,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价值论文化。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具有十分完整的精神价值体系,其精神价值本体是探索和追求人生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信仰。因此,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园林也必然具有其精神价值本体深层的精神本体,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灵魂所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本体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集中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倡导追求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德性”,教育人们按照儒家“仁德性善”的道德规范言行,去实现伦理道德与精神信仰的人的最高境界。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道就是伦理道德,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就是其精神价值的本体。同理,中国古代园林本身也就是一种物化了的价值文化,它注重精神内蕴在建园设计创意上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精神在园林建构中的包藏与蕴涵,重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它的建园理念、它的建造风格和特色以物化的形式展示出历代中国人民人生价值的探索、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其精神本体就是园林建园理念、建园风格和艺术特色所蕴涵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探索。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生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园林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人们探索人生价值、探索自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接近与窥探,也可以从内心体悟、静心思考。中国古代先民世世代代都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依天靠地,尊天重地,祈望可以生存和发展。这种原始的心态只是由动物想要生存的本能催发出来的,因为中国的先民对于自然界的心态非常的纠结:他们对自然界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是大自然哺育了他们,大自然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但是同时他们又对自然界感到害怕,害怕那頻发的天灾人难。所以从人的生存生活出发去认识对象的本质,便是中国古代园林造园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构成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观的重要支点。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由于对外界事物认识肤浅,就将精神与现象世界混为一体,形成了浑茫不分的独特文化特征。他们将精神视作宇宙间普存的始基,即元气的一种形式,实际是清气,布于天故名精神,而且他们把人的精神意识看做是这种清气的禀赋。庄子在寓言《逍遥游》中以具体化的譬喻彰显了“精神的自由,超越主客,物我合一”的思想,将精神作为宇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存在加以考虑,即是“天人不分,物我一体”的思想,这便是泛神论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人精神价值观的特点之原因了。这种“天人不分,物我一体”思维的精神价值观与中国古代先民对园林建造的审美心态相符合。依山造型、邻水建园,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天人不分、物我一体的建园思想既可使人们躲避自然界频发的灾难,又可使人们与自然界和谐相伴,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优美环境,即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生成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呈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精神价值是建立在人们对于精神价值的特殊感受方式之上的,是通过园林建筑、园林景观、园林题刻、园林诗画等物质形态将其园林的精神内涵呈现给人们,即通过人们游园居住眼观园中美丽景观、耳听林园中鸟蝉啼鸣、游览园中无限风光、鉴赏诗画楹联题刻、体验领悟人生真谛。
关于精神活动是应该用来思辨还是应该付出以实际的体验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有着定性的认识,他们主张精神活动并非思辨而是要融入体验当中的。这也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相一致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和文艺被看做是天、人之间的桥梁,所以可以说审美与文艺创造是天、人合一的体验之一,而不是静观的认识。
这种有着实际体验的认识是融情感与认知为一体的,它与宗教无关却也包含了宗教的超越意识。西方的哲学包含着两种境界,或者是完全以认知为主,或者是以体验宗教为指归,总的来说都是以主客体的为特点,即西方的人生价值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与自然的抗争之上的。而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学与哲学一样,都主张将价值观建构于人与自然的结合与统一之上。这就是说西方由于其主客体相的文化使得必须依赖宗教,来沟通虚幻与现实的世界;而我们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信仰问题。并且中国传统美学具备了西方宗教的那种沟通现象与实体之间关系的功能。蔡元培先生在近代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便是基于对中国这种文化特点的认识之上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有哪些呢?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刚健向上,逍遥等,它们都是以体验方式而展现出来的。所以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应该是审美的而非宗教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园林则以顺应自然的形态、优美的建筑实体、丰富的景点布局、高雅的文化配置、良好的环境渲染直接展示呈现给人们,使人们在游园中获得人生感悟、受到精神启迪,其园林的精神价值得到实现。这种精神价值得到实现的方式是符合中国古代人审美与体验方式的。 四、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人格化
中国古代园林另一重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精神价值的人格化。所谓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风格。人格就是人的典型性格特征,即人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总和的外在表现和特征。由于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古代人所建造的,它们必然会表现出建造者的思想、创意、审美观和世界观,必然会反映出(代表)建造者的思想愿望和理想追求,同时也必然会反映出建造者的典型性格特征。如北方園林大气、粗犷,反映了中国北方人的大气、粗犷;中国皇家园林豪华气派、庄严富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皇权至高无上”。所以,中国古代园林凝聚了建造者的人格,是典型人格化的园林。
中华民族天生乐天世俗,这是我们的民族特点,这个特点是由于我们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所形成的。例如《周易》中所说“乐天知命而不忧”,意思是就算知道自己的命运也乐于接受上天给予的一切。非常准确地道出了中国人安于现状、不卑不亢的心理。因此,以这种价值观、生活观作为出发点来分析,不难看出他们对于精神的价值追求与其“乐天知命而不忧”的性格特征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就算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只会想要追求解脱,而不是接受宗教的洗礼。所以扎根于这种文化心理之上的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观,更加执著于现实,关注的是现实的人生和人格。岭南园林建园注重与亚热带风光相适应的优雅人居环境的营建,体现了岭南人民世俗、自在开放的人格特征。北方园林群彰显中国北方风格粗犷、气派宏伟、巨丽庄重的园林特色,表现了北方人宽广的胸怀、豪放的人格特征。苏州园林富有江南文化厚重、水乡秀美、生活宜家、精巧别致的特征,表现了江南人崇尚精巧细腻的生活和休闲文雅的人格特点。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人格化还体现在建园者的人格与个性上,例如:扬州“个园”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人格化的典型。个园的主人是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且看他对个园里造园的讲究:以竹林为特色;对园的命名也是取“竹”字的半边。可见他对竹子的喜爱欣赏与自喻。自古以来人们把竹看作是品格高尚、廉洁以及美好的象征,也象征着君子的人格。这就暗喻了园林主人向往追求这种君子般的人格,亦成为园林的人格。 五、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是重视人生价值、倡导仁义道德、追求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园林精神与整个中华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园林的风格与特色上,无论是园林的建造理念,还是造园艺术方面都是遵循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天人合一建园原则,所展示的精神价值核心就是人与天相融与地相生、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楹联、匾额、题词、楹联与石刻配置所倡导的德性追求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追求相一致,即倡导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标准,其核心就是人性善。中国古代园林精神核心价值还表现在中国古代园林建造的继承性与连续性上,历代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都继承了顺应自然、融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然的建园原则并不断发扬光大,因而使中国古代园林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山水园林特色,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探索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价值,不仅要通过仔细的研究、缜密的思考,揭示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内核,而且要根据当前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与建设现代园林的需要,对中国古代园林的精神取向作出识别与价值判断,总结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吕锡琛.道家思想对于调治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乔永强,陈元欣,周 曦.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 [3]王 强,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