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心得
2019年1月19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学习已开始,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受到核心素养作为一场新的教学改革的迫切性、紧迫性,同样也感受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本身素养的提高的重要性。
下面我就谈谈对核心素养的一些认识和感受:
党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进行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
二、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 课前:态度引领
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发动学生自主研修,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人生态度引领,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认同感得以升华。
2. 课堂:灵动思维
课堂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也是促使学生思维灵动飞扬的大平台。思维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充满着教学过程的创造和生成;三是充满教学智慧。
3. 课后:拓展迁移
拓展迁移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通常结合生活情境明理导行,引导他们升华道德境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